
【乘风破浪的明朝姐姐】篇陆
乱世佳人顾横波,明清易代时女人的选择与挣扎
1 苦寒出身入青楼
唐赛儿、奢香夫人、三娘子都是女中豪杰,个顶个都是好样的,可要论儿女情长,那就基本为零了。不是说几位一点感情生活都没有,但她们的功业都在军事或者政治舞台上,感情戏都被掩盖了。
然而明朝是个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时代,特别是明朝后期,社会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女性的柔美与多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扬。特别是文人墨客汇聚的青楼,出了许许多多的传奇女子。
在今天,“青楼女子”这四个字可以直接与某些违法行业挂钩,可在明朝,青楼却是公开存在的合法行当。它确实不符合社会的公序良俗,但它并不违法。去逛青楼的就有不少高级官员,大名鼎鼎的“教坊司”还是官方开办的青楼。
2. “青楼女子”固然名声不佳,可正所谓有需求才有市场,先要有逛青楼的人,才会有青楼的存在。因此就算要批判,也不该只批判失足妇女,那些嫖客也得挨骂。我国古代的男权思维,让男人们总爱站在高处指责女人,比如唐朝大诗人杜牧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指责歌女唱陈朝后主陈叔宝的名曲《玉树后庭花》这首所谓的“亡国之音”,可一个歌女懂什么国家大事、朝代更迭?还不是人家让她唱啥她就唱啥?何况陈朝亡国跟一个唐朝歌女有什么关系?杜牧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和价值观本来就很有问题。
3. 杜牧批判歌女,好似正义凛然,然而此公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逛窑子。在其名作《遣怀》里,他吹嘘道:“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人在江南,嫖到失联。
历史上逛青楼的有很多名人,但青楼里也出了很多有名的女子,比如才华横溢的唐朝著名女诗人薛涛、抗金女英雄梁红玉、近代的侠妓小凤仙、保护北京的赛金花、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哪个不是妥妥的传奇?
说回明朝。明朝青楼中最耀眼的女子当数大名鼎鼎的“秦淮八艳”,她们堪称是明末乃至整个明朝的顶流女团。
4. “秦淮八艳”,顾名思义,是八个活跃于南京秦淮河畔的美女。秦淮河虽然不宽也不长,但它穿越了繁华富裕、人口稠密的南京老城,沿河建有无数青楼,活跃过数不胜数的美女歌姬。那时候的秦淮河是文人墨客、官二代、富二代们流连忘返的胜地,上演了无数才子佳人的故事。
“秦淮八艳”就是秦淮河畔青楼美女中的顶流,也可以说是整个明朝青楼美女中的顶流。“八艳”分别是顾横波、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寇白门、柳如是和陈圆圆,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八艳”中的第一位——顾横波。
5. 顾横波,南京本地人,原名顾媚,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出生于一个穷苦人家。父亲很早去世,只留下她、母亲和奶奶,祖孙三代,三个女人,艰难度日。
顾媚的母亲平日里做些零工,勉强糊口。但到了崇祯年间,天灾、人祸、战事不停,物价飞涨,母亲微薄的收入已经养不活这个家庭,她们断粮了。没过多久,体弱多病的祖母就因为饥饿而死。
悲痛之余,新的难题摆在了母女面前: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今后的日子又该怎么过?坐等饿死吗?
百般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一件今天看起来非常荒唐,但在当时再正常不过的事:卖女儿。
6. 说旧社会经常“卖儿卖女”,其实并不夸张。过去人在走投无路时,“易子而食”都干得出来,“卖儿卖女”又算什么呢?穷困潦倒时,与其全家饿死,不如把孩子卖出去换一笔钱,双方都能寻一条活路。
在吃不上饭的年代,谁会买孩子,给家里添张嘴呢?一般就两类:大户人家买佣人,妓院老鸨买女儿,都是不差钱的主。顾媚因为长得清秀漂亮,被老鸨相中,离开母亲,进入青楼,又改了个好听的名字——顾横波(横波指女子眼神流动,如水横流)。
这一年是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她才十二岁。
7. 是顶流,但不是上流
顾横波的颜值不仅让她拿到了进入青楼的通行卡,还让她在一众新人中脱颖而出。一进青楼,顾横波就被老鸨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学习戏曲才艺。古代的青楼虽然也叫妓院,但跟今天的什么会所、洗浴中心、足疗馆、夜总会并不完全一样。青楼是分三六九等的,下三流的只能做皮肉生意,顶尖的青楼反而侧重于文化娱乐。一流的青楼女子,虽说美貌也是必需品,但她们最关键的素质一定是才艺。
这里说的才艺都是高大上的内容,比如歌舞戏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尤其是唱戏。古代的文人都爱听戏,无论大小活动,哪怕是三五好友喝杯酒,都要找个唱戏的来热闹一下。逛青楼的时候,若有个颜值出众,嗓子又好的美人唱上几段戏,那享受绝对是顶了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