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161】
读物本·【一年好景君须记】四月祈蚕
作者:幼鱼出听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5666
3
6
1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20段。本系列一月一篇,选取中国节日精华渲染之,民俗记忆来自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4-29 19:23:18
更新时间2025-04-29 17:16:4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一年好景君须记】四月祈蚕:妇姑相唤浴蚕去

1.   农历四月,是蚕桑丝织的节日与盛会。众所周知,中国以丝织享誉世界,丝绸织物类目繁多,如纱、罗、纹、绮、锦、绣等,甲骨文中出现的与“丝”相关的“桑、蚕、帛、束”等,就已达百余字。《诗经·小雅·巷伯》中出现的“贝锦”,郑玄注为“犹女工之集采色以成锦文”。五色斑斓的“锦”,以彩色丝线织成,需要先进的织机与技法,自出现后便被视为贵重的高级织物。战国时“锦”“绣”二字常连称,代表美丽的织物,后成为“美丽、美好”的象征,如“锦绣文章”。

江南一年蚕事早早开启,但“吴兴以四月为蚕月”,盖因江南桑蚕四月最为繁忙;临近小满节气,蚕虫要“上山”结茧,小满之后就要忙着收茧缫丝,蚕户们要过“祈蚕节”;到了五月端午,在“谢蚕会”上酬谢蚕神,这就意味着一年蚕事阶段性的结束,在神灵的庇佑下,继续孕育蚕桑生活的新篇章。

2.   伴随着蚕业生产,从新春到五月的江南,不间断地上演了一系列民俗活动,诸如“扫蚕花地、供蚕神像、逛蚕花会、祛蚕祟”等,串联起一条鲜明的蚕桑生活时间轴,它不仅调动着蚕户生产劳作与生活的积极性,更反映了人与蚕桑、自然之间的亲近、和谐,从而演化为江南文化中最具标识性、浪漫且诗意的符号。

相传小满节气是蚕神诞辰,《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sāo丝,昼夜操作。”祈蚕节多在小满期间庆贺,各家蚕农哪一日“放蚕”,祈蚕节便于哪一日举行,并无固定的日期。先民将蚕视作“天物”,为了感念蚕神恩赐与祈求蚕业丰收带来富裕生活,会以多种形式向蚕神祭祀,故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蚕神文化。

3.   有文字可稽的蚕神祭祀,最早可溯至殷商。甲骨卜辞上有“蚕示三牢”的字样,意思是以“三牢”(牛、羊、猪)的礼节祭祀蚕神。《周礼·天官·内宰》记“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说的是贵族们春天要在北郊举行祭蚕仪式。《礼记·月令》中也记述了:“是月也(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zhè。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具曲植籧筐。后妃齐戒,亲东向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说的是在季春三月,主管山林的官吏须禁止砍伐桑树、柘树。此时节鸣鸠振翅,戴胜落于桑林,便要开始着手准备蚕薄、支架和采桑的用具。而在宫廷中,后妃斋戒,要亲自去东方之林采摘桑叶,妇女禁止游玩观赏,国家也须减少妇女杂役,鼓励她们把蚕养好。由王后主持的“亲蚕礼”,在每年季春到孟夏四月,王后亲自带领一众妇人共同采桑事蚕,这足见宫廷对蚕桑作业与蚕事的敬畏。

4.   在《后汉书·礼仪志》中首次出现了“先蚕”的称谓,这表明了礼蚕的对象:“是月(永平二年三月)皇后帅公卿诸侯夫人,祠先蚕,礼以少牢。”被后世奉为“先蚕”的嫘léi祖,传说是黄帝的元妃,教民育蚕、治丝,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道:“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那么从周到隋的国家祭祀蚕神礼,又是如何实施的呢?在《隋书·礼仪志》中有详细的描述:“后周制,皇后乘翠辂率三妃三女弋,御媛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先蚕祭祀,祀的是西陵氏嫘祖。

5.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又有罗泌《路史·后纪五》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cūn zhú(皮肤冻裂)之患,后世祀为先蚕。”由于桑蚕能带来稳定的收入并可作为主要的赋税来源,自宋以降,先蚕祀典为历代王室所重视。由皇后亲自主导的先蚕祭祀,往往成为由帝王亲率的先农祭祀的配套礼制,“耕种纺织,犹言农桑”。

到了元代,王祯的《农书》汇总了魏、晋、北齐、后周至隋朝的历代先蚕坛的不同规格,并绘制先蚕坛。在先蚕坛,中央竖立先蚕灵位,四周由皇后率领群妃拜祭。先蚕助祭,从教化的角度来说,可“正人心,成风俗”,对中国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稳定的生产与家庭构成,对皇族统治、天下太平的巩固,乃至对华夏传统文化体系稳定的维持,均有着深远的意义。

6.   相比于正统地位的先蚕之神,另一位蚕神“马头娘”的出现则更具民间传说的意味。“马头娘娘”亦被称为“马明王”“马鸣菩萨”“蚕花娘娘”,民间流传甚广的“马皮蚕女”故事由“蚕马神话”演化而来,其源最早可溯至《山海经·海外北经》所记的“欧丝”女子。“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但这里的蚕神雏形尚未与“马形”相联系。战国时期,荀子《赋篇》记有“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这是第一次将蚕女与马形联系在一起的记述。

东晋干宝《搜神记·女化蚕》则是完整讲述了“马皮蚕女”的故事:“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到了宋人戴埴所著的《鼠璞》中,“蚕马同本”条目引述了《搜神记》的故事,并指出民间的蚕神“马头娘”与“马鸣菩萨”在情节与文本上,已融合在了一起。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