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纪录片原版解说词)
A: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着转化的灵感……。
天一放晴,姚贵文就把竹匾搬到天台上,这些豆腐球是他和妻子几天的劳动成果。有些豆腐已经略显微黄,但这种程度的改变远远不够,姚贵文还要再耐心等待几天。
干瘪坚硬以及黑褐色的表皮,才是成熟的标志。这种变化,来自于自然发酵。一盆烧得恰到好处的炭火,是姚贵文下午工作的关键。
B:位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古称临安,在1200年间,一度是中国西南的重镇。如今,时间已经让炫目的荣耀褪色。和云南的许多小城一样,建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种文化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
炭火的热力让坚硬的豆腐迅速膨胀,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发酵的面团。建水人很会享用这种由风干和发酵打造出的特殊味道。蘸豆腐的调料各有不同,但是对姚贵文来说豆腐本身的质地才是最重要的。
C:河谷地区的温暖很容易让豆腐发酵,而适度的干燥又让它们不至于腐败。对于风、水、阳光和豆腐之间的微妙关系,姚贵文比任何人都要敏感。
这里是建水最著名的大板井。在水井旁,女人们单靠手指的合作就构建起一条豆腐的流水线。
做豆腐的各个环节都和水密不可分。
拥有128口水井的建水人,很懂得水。
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
D:在距离建水不到40公里的古城石屏,这里的豆腐在气质上却大为不同。成形的豆腐体积大得惊人,难得的是它们极富韧性,几乎不会破损,少许的盐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鲜。
中国的云南,历来不是大豆的主要产区,可却不妨碍这里拥有悠久的豆腐历史。
吃一颗豆腐,投一粒玉米,用这种方法计数买卖双方十分默契。30年来,姚贵文的豆腐摊上很少冷清过。从豆腐摊回家要走30分钟,几乎横穿老城,发展的速度飞快,这改变了建水的很多事情。在漫长的时间里一些变量消失了,一些变量被修改,还有新的变量加入进来。总有一些经得起时间的磨砺,保留了下来。
E: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的生活清单辛苦,丈夫最大的愿望是能去远方的大湖钓鱼,虽然他从来没有钓过鱼。
在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很珍贵,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在一千多年里,伴随着北方民族的数次迁入,豆腐代表的中原饮食文化已经深植于西南边陲的这片富饶之地,并且演绎出自己独特的气质。这些一脉相承的制作细节,让人联想到几千公里外的中原腹地,在那里,中国的豆腐从诞生到兴盛一路走过两千年。
F:胡学兵正赶往县城,他要在早市上卖掉今天的豆腐。寿县是安徽省北部的一座古老的小县城,这里的人们对豆腐的情感非同一般,他们坚信自己的祖先就是伟大的豆腐发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