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纪录片原版解说词)
A: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山西丁村,中原最古老的村落,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丁村人把加工成粉末状的谷物,都称之为面。
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附近曾经出土过最古老的石磨盘,至今,同一形制的磨盘还在使用。石磨将谷物研成粉末,再用筛[shāi]过滤掉粗粒杂质,真正意义上的面食才得以出现。
B:山西是多山少川的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家庭主妇们没有条件在副食上进行调剂。为了提高全家人的食欲,只好在各种面食的制作手法上变换花样,一样面食百样吃,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
这些花样众多的精致面食,无不让人感到纤巧细手的灵动和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当丁村的大妈们,正忙着为一场寿宴精心制作花馍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飘来了阵阵面香。
C:绥德汉子老黄,刚刚蒸好了满满一笼屉黄馍馍。古老的糜[méi]子经过老黄的加工,变得十分香甜可口。从农历十一月初开始,每隔三天他都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到县城里去卖。
绥德县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地区,在今天的绥德,杂粮和小麦是餐桌上的主角,它们被陕北人变换成各种花样。
绥德盛产糜[méi]子,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的馒头。糜子,又叫黍[shǔ],因为耐旱成为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农作物。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开始中糜子。糜子蒸煮成饭口感略差,但是这个本土食物在过去是陕北人最家常的主食。
D:糜[méi]子分软硬两种,老黄将硬糜子与软糜子按七比三的比例混合,清水浸泡一夜之后上碾[niǎn],还要再细细的筛[shāi]一遍才能使用。但是老黄坚定的认为,用机器磨[mò]出来的糜子远远不如在自家石碾子上碾出来的好吃。
炒过的糜子会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这是老黄最引以为骄傲的制作秘方。揉完的糜子面要在缸里发酵一夜,经验告诉老黄,包上被子效果最好。老黄把家安在窑洞里,这种中国黄土高原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
E:老黄和老伴一次做700个黄馍馍,上碾、揉面、发酵,前后要花三天时间。两个人从凌晨3点钟开始,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
老黄的馍馍做的实在,人也实在,一个一块钱从不还价。在一年中最寒冷的两个月里,老黄能卖出一万五千个黄馍馍。刨去成本,一个冬天他的实际收入大约是八千元。老黄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把家安在城市里,不再与土地打交道。然而,老黄不愿意离开,住着自己的窑洞,吃着自己种的粮食,老黄自足而踏实!
千百年来,中国人从五谷中获得温饱,而这种碳水化合物营造出的满足感,正是亿万个像老黄这样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提供的。
F:辽阔的中国北方,成熟的小麦决定了大地的基本色。小麦,从河西走廊传入到中原,因为营养丰富,经过4000多年的本土化历程,成为中国北方栽培面积最广泛的农作物。这种原产于西亚的优良物种,已经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
将小麦面粉发酵后,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这种圆形面饼,含水分少、极耐贮藏,是维吾尔族家庭常年必备的主食。新疆库车,人们用享受美食的方式来庆贺古尔邦节。馕,是维吾尔族人最喜欢的主食。馕的叫法出自古波斯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G:馒头,最早出现的时候名字叫炊饼,也叫蒸饼,是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主食。只有中国人的祖先,从水煮食物的原理中获得灵感,并使中国成为最早用蒸汽烹饪的国家。
中国的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无法动摇稻米在五谷中的首席地位。
H:地扪[mén]在侗[dòng]语里的意思是泉水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