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937】
读物本·《在最美宋词里邂逅最美的爱情》朱淑真篇
作者:狸仙儿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540
2
2
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文学体裁,与唐诗并称双绝。宋代重文轻武,培养出一大批出色的词作者,青楼文化更成为催生宋词的土壤。邂逅美好宋词,邂逅美丽爱情;聆听缓缓而吟的诗意与柔情,品味字里行间的美丽与哀愁。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6-16 10:48:15
更新时间2024-06-17 11:43:1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朱淑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1.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关于这首词的作者,明代杨慎说是朱淑真,清代纪晓岚说是欧阳修。我果断地把这首小令的作者署名权判给朱淑真。因为纪大学士的理由实在不敢恭维。他说,一个良家女子怎么可能写出这种有损名节、有伤风化的东西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纪大学士看来,这是如“私奔”一样丢人现眼的事。只要是约会,便定是一男一女,如何男人一脸无辜,女人却犯了天条?

朱淑真这个小女子不但大胆主动地和心上人约会,还把这件事大张旗鼓地写在自己的词里。在当时,确实也算得上一件“有伤风化”的非主流行为。

 

2.

这首小令浅白、易懂,只需读上两遍,便可成诵。据说,写这首词时的朱淑真只有17岁,还是个春心暗动的小女孩。17岁之前的她,一直生活在蜜罐子里头。

一阵催花雨,高低飞落红。榆钱空万叠,买不住春风。

这时的朱淑真只有十一二岁。随着一场春雨落下来,空中到处是飞舞的落花,这个还不知道思春的小女孩只说道,那么多榆钱,可惜换不来一刻春风,真是奇思妙想。于是,明代竟陵派的代表钟惺赞叹道:“飘宕处,妙在憨气、稚气。”再大一点,十四五岁,这个豆蔻年华的小女孩就已经有了小小的心事了。

淡红衫子透肌肤,夏日初长水阁虚。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文书。——《夏日游水阁》

 

3.

这首小诗里,我们看到一帧少女朱淑真的倩影小照:夏日的午后,她穿着轻透的淡红衫子,来到水池上的小亭子里歇凉,先是靠着栏杆托着腮不知在想什么,后来干脆找了一个风凉的地方看书。那时的朱淑真应该已有了少女初熟的风韵,像水里初开的荷花。大中午的太阳光很足,倒愈发显着她的清爽。

待嫁的朱淑真眼中所见,诗中所写的,都是这类小女儿的娇憨情态。十六岁,这朵小荷盛开了,穿起裙来,风一摇,动人极了。她恋爱了,所爱的男子应是个极清秀的读书人,她经常找个小理由就跑出去与他约会。元宵节这一天,他说,等月亮爬上柳梢的时候,他在柳树下等她。

 

4.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似小女生写情书,满脑子都是最温柔、最浪漫的字眼儿,无须抓耳挠腮地去淘、去炼,还要像晏殊那样,一句诗想了十年最终还要别人来补就。这个恋爱中的小女孩,写起情话来,简直是信手拈来,朗朗上口,自然天成,没有一点用力的痕迹。像“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样句子好倒是好,但明显是描过了的。

不过,这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了。今年的元宵节,她是自己过的。一切和往年没有什么不同,连月亮都在同一个位置,连柳树上的叶子都和去年一样多,只是柳树下,少了一个他——“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5.

这是一个在搞自由恋爱的小女孩失恋的故事。事情过去了整整一年,她还没有忘情。这个女孩子可能是朱淑真,也可能不是,这也许只是为写词而预设的场景。写词又不是写日记,谁说不能虚构呢?况且,在宋代,动了春心的年轻人在元宵节赏灯、约会也是当时的一个风俗(有伤风化是后来的事)。明代的杨慎在《词品》里一本正经地斥责朱淑真为“不贞”,一个在由男人掌握话语权的时代里,一个谈着正常恋爱的女人,就这样可笑地被当成了不贞的典型。

 

6.

较早时,朱淑真还写过一首欢快无比的“元夕”词: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忆秦娥》

正月里,初六,天上挂着一轮新月,弯弯的。这时的朱淑真还有着可爱的婴儿肥,脸颊红通通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新做的凤鞋小小的,像天上的新月亮,真好看。她忙不迭地穿上了,皱着小眉头:有些挤脚。

穿着挤脚的小凤鞋,她开始学着像那些大姐姐一样,往头上插着闹蛾、雪柳,打扮完了,忙不迭地跑到大街上,和一群小小子、小丫头在五彩流光的灯阵里跑来跑去。“看,那里的灯好看!还有那里,还有那里!快来!快来!”

 

7.

然后小丫头说:“初六比十五好。我要天天过节哦!初六过,初七过,初八还要过……”这是只有小孩子才有的可爱的小念头。因为迫不及待要穿新衣服而提前过节的感觉真好!

这首诗活脱脱小女孩的口吻,写得童趣十足。“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完全是儿歌化的口语,使我想起那一首有名的童谣:“小小子儿,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儿。”她,小小子儿未来的小媳妇儿,穿起了小凤鞋,戴起了闹蛾雪柳,于是,便有了女孩儿家说不清、道不明的小心思。

女孩们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地走在路上,其中一个女孩儿突然就不说话了,脸上荡起淡淡的红晕,眼珠儿向路旁一个面目俊秀的男子偷瞄过去。

 

8.

这种半大女孩的春情,不光朱淑真有,每个女孩儿都有。帅哥本来就是稀缺货,在大街上看见一个帅哥,多瞄几眼,发会儿小呆,都是常情,无关爱恋。这样的小心思顶多再维持个一两年,小女孩就要恋爱了,开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了。

这让我想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句子,这不正是朱淑真元夜约会的场景吗?有人说,《青玉案·元夕》也是朱淑真的作品,因为在宋人为朱淑真所编的《断肠集》里,也有这首词。

 

9.

人约黄昏之后,元夜归来,朱淑真是否有可能也写了一首词作为纪念呢?两个热恋的少年,在灯会上捉迷藏,一个躲,一个找。一回头,她站在灯火的暗影里,含羞带笑地看着他。盛大的烟花在她头顶上刹那开放,瞬间化作流星点点,比雨点还要繁密地向她身上撒去,他甚至害怕这星雨会烧到她,可是那些流星雨还未到发际就已经无力地烟灭了。她的脸在消逝的烟火中明明灭灭。

这两首词放在一起,倒真可称得上是姐妹篇。

 

10.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春去冬又来,她没有能嫁给他。到底什么原因?也许他走了奔前程去了,也许他另娶了妻,也许是双方父母不同意,总之,欢乐只剩下了回忆。她写了好多首词,诉说相思,然后,就遵从家里的安排,嫁给了另外一个男人。

朱淑真活着的时候,身边似乎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理解她、爱护她、欣赏她的人,曾经热恋过的情人最终分道扬镳,名义上的丈夫却是她痛苦的根源。而至亲如父母,竟也狠心地任由她在苦海里挣扎。对父母来说,并不是不想帮她,只是,在他们看来,那样的生活本来是一个女人的本分,没有什么不好。

 

11.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地思念。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

把这首歌送给朱淑真,她是幸运的,她是被时光穿越到宋朝的女子,随着那一泓流水、一缕轻烟,这个女子又重获了自由。

 

 

朱淑真: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12.

清平乐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首《清平乐》应写于朱淑真一生最幸福的时刻。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通篇所写,都是一个处于热恋中的少女最真实、最美丽的情态。可惜,那个时代的男人不允许一个女人活得如此幸福。女人一幸福,男人们就不自在了。

不过,记录这幸福一刻的小词到底还是留了下来,让我们得以窥见一千年前,还有一个女孩,谈着只有现代女孩才敢谈的恋爱。她把女人的幸福提前了一千年。为了这片刻的幸福,她愿意将年轻的生命付之流水。

 

13.

词的上片写她和他手拉着手走在开着荷花的湖边小路上,不想却遇到了黄梅细雨。细雨如烟如露撩拨着二人的衣衫,他们只好找个地方避一会儿雨。

哎呀,真是小确幸。看看四下无人,哎呀,人家的衣服都湿了,好冷哦。腿都走酸了,站不住了。也不怕人家怀疑自己智商低,把身子往他宽厚的怀抱里一靠,哎呀,人家困死了!闭上眼睛,把脸藏在他的衣襟里,顺便藏进去一抹笑容。

男朋友有些不好意思,说:“小傻瓜,也不怕别人看见。”她小嘴一噘:“怕什么,我喜欢。”哪里是不怕,只是,过了这村就没有那个店了。

 

14.

所以,清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中说:“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矜持得妙;淑真‘娇痴不怕人猜’,放诞得妙。均善于言情。”

在男朋友面前撒娇扮痴,像个小孩子一样,傻里傻气的,这是小女孩恋爱时可爱的表现。可见,古代女孩子在恋爱心理上和现代女孩也没什么不同。这样生动的恋爱场面,放在现代,也会令无数女孩陶醉。可见,那时的朱淑真内心是怎样的一种幸福感觉。为了这“和衣睡倒人怀”的片刻幸福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这就不难理解了。

 

15.

她是一个孤单、感性的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亦超出一般女子,即便飞蛾扑火,也要活在自己的爱情里。这样的女人岂是寻常人可以理解。

美艳尤物叹寂寞,恰如临水照花人。愿得比翼双飞客,却是俗物难成林。拟把疏狂图一醉,为爱敢叫玉石碎。飞蛾扑火终不悔,枝头抱香空遗恨。

“美艳尤物叹寂寞,恰如临水照花人”是朱淑真的自我写照,“愿得比翼双飞客,却是俗物难成林”是她对婚姻生活的写照,“拟把疏狂图一醉,为爱敢叫玉石碎。飞蛾扑火终不悔,枝头抱香空遗恨”是她为爱誓死如归的呐喊。

 

16.

我怀疑,这是朱淑真的绝命之语。一杯倾斜的美酒,一场情爱的赌博,输赢已经不重要,她拥有这份爱情就够了。她没有屈服于不幸的婚姻,她以死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爱情,像扔一片叶子一样扔掉一文不值的婚姻。“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这是没有享受过这一刻的女子所无法想像的。她把这个小幸福记录了下来,让我们在一千年后还知道,有一个这样的女孩,幸福地来过。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十指相扣的手终于舍不地放开,指尖触着指尖,那一瞬的怅然难以言表。回到闺阁,懒懒地靠着梳妆台发呆。如果能永远睡在他的怀里该有多好。

读罢此词,少女的心事,我感同身受,却寂然无语。

 

17.

可以想象,迫不及待地写下这首词的少女朱淑真,当时的内心是怎样的喜悦和雀跃?可是,女孩子恋爱这种事怎么能随便说给别人听?但,这样幸福的时刻,又怎么舍得不记下来?

沉醉在爱情里的朱淑真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然,她也不可能这么明目张胆奋不顾身。自己所选的是这样优秀的男子,天造地设的一对,老天怎么会不成全自己,疼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不成全自己?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后世的道学家们紧盯着这句话不放,硬往一个身家清白的女子身上泼脏水,因为太过“香艳露骨”。

 

18.

这样的香艳,这样的露骨,着实让我们现代人大开了眼界,原来,在一千年前的宋朝,一个女人就真真的谈了一次恋爱。路不好走,她要男孩子牵她的手,走累了,她要靠着他的臂膀休息。一个女人所要的幸福,不过如此。

人言可畏,朱淑真为自己的爱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这短暂的幸福时光,她换来了一世的骂名。可是骂又如何?谁又能知道这个恋爱中的小女人的小确幸?当父亲一把火烧光了她的文稿,这片小小的幸福花瓣,掠过火焰灼热的边缘,轻轻飞过了墙头。哪家情窦初开的少女,拾着了它,嘴角扭了一扭,一抹不易为人觉察的红晕随着笑容洇开。

 

 

朱淑真:断肠芳草远

 

19.

谒金门·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她独倚栏杆,幽怨低吟:“春天已经过去大半,我却一个人在长廊里无所事事地闲逛,倚着栏杆长吁短叹。没有人在意我的忧伤。外面风和日暖,莺莺和燕燕成双入对地忙着谈情说爱,卿卿我我,你侬我侬。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残花落了一院,我无心打扫,帘子也终日垂着,我把自己关在这园子里,已经很久没有出门了。不是我宅呀,实在是怕见那连天的碧草。”

 

20.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那时青年男女婚配的主要方式。这是因为,中国的家族式组成方式,使得子女必为父母和家族的利益服务。自由恋爱的后果是很严重的,遇到开明的父母,把选择权适当地放宽,你情我又愿,正好又对了父母的心思,自是皆大欢喜的结局,若不然,一切皆由父母定夺。“我若不喜欢怎么办!”“这样的男子你还有什么不愿的?”你敢说不喜欢,那就是质疑父母的眼光,质疑父母对你的好。朱淑真的自由恋爱,其结局是不言而喻的。

 

21.

朱淑真的家世不错,从小她就是父母掌上的明珠。她自己又是才貌双全,按理,这样的女孩嫁个好人家是一定的。正所谓一家女百家求,待嫁的朱淑真一定有着不少慕名而来的求婚者。可惜,朱淑真的运气不佳,父母大概在婚前只考虑了男方的家世是否与自己门当户对,却对那家公子的人品才华考虑欠缺。就这样,幸福的少女朱淑真从此就走上了不归路。

从“月上柳梢头”的黄昏约会到与不相识的男子结婚,这其中的巨大反差非当事人难以明了。然而,这时的朱淑真仍然对自己的新生活充满了向往。

 

22.

从朱淑真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慢慢剪贴出她婚后曾有的一段幸福生活。她在婚前写道:

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秋日偶成》

这样的憧憬,说她是追求格调也好,耽于浪漫也好,却也不是什么奢望,即使在古代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做主的情况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他是个读书人,做过官,有段时间还曾带她赴任。她埋葬了过去,努力地尝试做个好妻子,婚后也有过短暂的甜蜜。她曾寄给在外的夫君一封信。他打开来,见纸上并无一字,只密密地画着圈儿,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他颠过来倒过去地看,还是不明白。

 

23.

最后,从信封里又掉出一张纸来,用秀气的小揩写着俏皮的情话儿: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会圆,月圈了会缺。整圆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

结婚初期的朱淑真努力地做一个快乐的小媳妇,她希望,父母为自己所选的这个夫君即使不是最佳,但至少也是个能够对自己知冷知热的男人。哪成想,慢慢她发现,丈夫不过是一个热衷名利的凡夫俗子,只会投机钻营,肚子里更是没有多少墨水,这样的男人哪有半点可爱之处?

 

24.

她不敢奢望自己也能像李清照那样有个志同道合的赵明诚,但至少,这个男人应该是个好人。这样全无半点骨气的人,哪里是朱淑真这样的女子能够爱得起来的。所嫁非人,在以后的岁月中,朱淑真就一直生活在“断肠”之中了。她在《愁怀》中写道: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她是鸳鸯,他为鸥鹭,这样的搭配真是让人无语。本来就不是同一品种啊,怎么能凑到一起去呢?

 

25.

他也渐渐冷落了她,把她孤零零地扔在家里,自去快活应酬,还娶了小妾。这事情搁在一妻多妾的时代,本也正常,多少女人也就守个大老婆的名分,半世孤清地过了,熬到老头子一死,仗着儿子的光,家业还是自己的。朱淑真就不行,受不了这个气,又不爱又不相知的日子怎么过?一拍两散算了。

可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念头于女子而言,不过是想想罢了。

 

 

朱淑真:剔尽寒灯梦不成

 

26.

减字木兰花·春怨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清代文人李渔曾写了一个美女配丑男的小说,叫《无声戏》。为什么叫“无声戏”呢?小说一开头,他便道出原因:

单说世上姻缘一事,错配者多,使人不能无恨。这种恨与别的心事不同,别的心事可以说得出,医得好,唯有这桩心事,叫作哑子愁、终身病,是说不出、医不好的。若是美男子娶了丑妇人,还好到朋友面前去诉诉苦、姊妹人家去遣遣兴,纵然改正不得,也还有个娶妾讨婢的后门。只有美妻嫁了丑夫,才女配了俗子,止有两扇死门,并无半条生路,这才叫作真苦。

李渔在那年月就能说出这番通人情的话来,真是不简单。

 

27.

朱淑真就是这样的命苦。她的苦说不出,医不好。她若敢当着旁人的面数落自己老公的不好,那是要受到谴责的,一旦被老公听到,更是了不得,轻则一顿恶毒的咒骂,重则拳打脚踢,一辈子都不得好过。说与娘家听,父母也不过叹口气说些“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类的话。总而言之,那是你的命,你不能和命斗。她终日把自己关在屋里,像个哑巴似的,一天都说不了一句话。跟谁说呢?

自从丈夫讨回了小妾,就彻底把她晾在了一边。从此,她再也不曾有过一声欢笑,只有在夜深时想起少年时的往事,才会有笑容偷偷地藏在嘴角。他虽然粗鄙,但只要对她有半分柔情,她也认了。毕竟,夫妻一场,天长日久,也有一点点亲情缓缓汇聚。只是,他对她,实在连半点亲情也没有了。

 

28.

春天来了,她看着春天,突然留恋起来。就算什么都没有,至少抬眼看看外面,还有春光,被太阳晒一晒,被花香熏一熏,临水照一照,映着花,水波上还有一个美人的倒影。她还是美的,只是这美,这一生只为她自己而生,或许,也曾经为那个荷花塘上她倚靠过的男人而生。她想留住这美丽的容颜,留住那个有青梅香气的春天。于是,她写道: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蝶恋花·送春》

 

29.

杨柳想要把春天系住,但春天还是走了。只有柳絮一路跟着春风,想看看春天到底去了哪里。山绿了,水也绿了,到处都是杜鹃的叫声,就是无情的人听了,也会产生离愁。我一个人喝着酒,目送着春天逝去,喃喃地对春天说着送别的话,但春天沉默不语。只是在黄昏时,天空突然下起了潇潇暮雨。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一个“却”字,令人回味。这雨下得刚刚好,既应了作者的心绪,又回答了作者的“春问”。王灼《点绛唇》有“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似化此句而来。

 

30.

这首《减字木兰花》首句连用了五个独字,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每一个独字都妥润自然,若是我,没有所爱的人,便是自己更好,乐得清静。没事看看春光,写写秋月,能让人这样难过的,不是独处,不是只有一个人,而是因为,你心上有了人,你成天想着他,念着他,而他却不能陪着你,所以,才会觉得孤独难耐,才会愁病相加。只要心里还存在着不甘,就不到说放弃的时候。她对他,存着幻想,对自己的婚姻,还存着幻想。

 

31.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想到外面找个地方站一站,发会呆都不成,风带着微凉的气息,吹透衣衫,撩惹着肌肤。

微寒,若是年少,她必早早穿着薄透的衫子,任透骨的春寒寻着每一个毛孔钻入,她也不怕。她早被枝头上的花苞逗引,跑得娇喘不已,那摧花逗雨的东风哪里管得住她的性子?如今,只是一点微微的寒意,便让她经受不住,走几步就要停下。是她老了吗?其实,比身体更冷更无力的是她的心啊。

 

32.

“轻寒”二字,正扣题目“春怨”二字中的“春”字,全词无一语及春,唯从“轻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著摸”一词,宋人诗词中屡见,有撩拨、招惹之意。如孔平仲《怀蓬莱阁》诗:“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香着莫人。”杨万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诗》诗:“无那春愁着莫人,风颠雨急更黄昏。”“著摸”即“着莫”,朱淑真词与杨万里诗用法完全相同。轻寒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女词人才会深有体会。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对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立伤神”之际,不禁发出“无奈轻寒著摸人”的吟咏,足见两位女词人在“轻寒”季节,有着共同的伤心之处。

 

33.

她站在缀满花苞的碧桃下,有一种惊世骇俗的美。有时,我觉得女人是不该生得这样美的,因着这美,男人往往便不知道该爱她还是该爱她的美,苦巴巴地追到了手却又自卑起来,老觉着她的心不在自己身上。倒不如那普普通通的女子,男人寻着她的一点好便已经知足。她全身都是好,唯一不好的就是,实在没有好男人配得上她。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他看不见,“他”也看不见,连父母也觉得她这样不知足是自找苦吃。女人一旦嫁人,她的美与才华便一文不值。妓女要美,要才华,这是她吃饭的家伙。普通女人的饭碗就是老公,只要老公肯要你,你就值钱,老公不要你,你就是西施再世,别人也拿异样的眼光看你。

 

34.

她心里是有一个他的,她和他曾有过短暂快乐的时光,“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可惜,这一段姻缘就算是到了奈何桥,她也是说不出来的,她只能咬着牙不喝下那碗孟婆汤,将那点记忆放在心里,希望能一点一点地温暖来生。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活脱脱一个长夜无眠的怨妇,不知道怎么就把日子落到这般惨淡境地,真是难以承受的孤单。其实,哀莫大于心死,睡不着,就还是有所挂念。有人据此推知,这时候的朱淑真已经有了婚外情。从这首词中,实在看不出来什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般的思怨并非是针对自己的丈夫。

 

35.

大概这些“淫词艳语”实在让父母感到丢人,在朱淑真死后,父亲一把火烧掉了女儿一生的心血。这些诗词就是朱淑真的命啊,她一定想借此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活过。活着时不能够同知己的人相濡以沫,就在死后,通过这些诗词,找到一二灵魂知音吧。听听她的心曲,为她,落一场泪,失一次魂。

还好,朱淑真到底还是有一定人气的,她的诗词在粉丝群里传播着。想来,大抵是哪个思春少女在偷偷唱给情郎听时,又被别人听了去,这才慢慢地流传开来。一个叫魏仲恭的人,有一天到武陵办事,晚了就住在旅馆里,听见有一些人在唱朱淑真词。他觉得其词“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

 

36.

通过了解,他得知朱淑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于是,他收集了这些词作,用笔记录下来,编辑成书,这就是《断肠集》。

清道光年间,一位叫李光炘的人到处寻访朱淑真的墓,没有查访到,为此他还满怀悒郁地写道:

杨柳犹思朱淑真,临风对月总含颦。红颜枉说能倾国,青冢依然误托身。斜日楼台空夕照,断肠诗句太伤神。黄昏此日潇潇雨,想见当年泪眼人。

父母当年不能原谅她,如今,全天下的人都原谅了她。


(朱淑真篇完结)

文章转载自网络

请尊重知识产权

侵权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