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本不易,期待您一键三连或四连的鼓励,也期
待您能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和建议,多谢!
落日熔金
45、
清照大概在金华住了一年,绍兴五年五月三日,朝廷下了一道诏令,令索取“故直龙图阁赵明诚家藏《哲宗皇帝实录》”缴进。哲宗是宋朝极富争议的皇帝之一,九岁登基,由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元祐年间起用司马光、苏轼等人,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高太后去世后,十六岁的哲宗亲政,实施元丰新法,起用章惇(dun1)、曾布等新党,大力打击苏轼等旧党。
哲宗仅仅活了二十四岁,也留下了许多争议。宋徽宗时,由蔡京主持编写《哲宗皇帝实录》,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也参与了编撰,全文有百卷之多。因此赵家藏有一本《哲宗皇帝实录》并不奇怪,此书先由赵挺之抄出,爱好文史的明诚夫妇一看如获至宝,当即收藏起来,清照是所谓元祐党人的后裔,明诚父亲赵挺之也是此时开始在政坛初露头角,哲宗朝历史,记载着他们父辈的辉煌和光荣。两人家世传闻,多有记录,足以辩诬订讹,这也是他们珍重保藏《哲宗皇帝实录》的原因。
46、
明诚逝后,保存的任务交给了清照。在多年的流离之中,她仍然随身携带着这样一套篇幅浩繁的史学著作,足见对此书的重视。据陈祖美分析,南宋时普遍认为新法是亡国的祸源之一,宋高宗认为蔡京、赵挺之等编修的《哲宗皇帝实录》“皆是奸党私意”,不能扩散出去,窃窥、私藏都是犯法的,严令赵家缴进此书。
清照收到朝廷的诏令后,不敢怠慢,只得将带在身边的《哲宗皇帝实录》交了上去。宋代文禁不严,交出此书后,清照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可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书得交给朝廷,估计心情会若有所失。不过也幸好她私藏了《哲宗皇帝实录》,当时这就已是仅存的孤本了,托赖她的精心保管,这部基本如实记载哲宗朝历史的著作才得以传世。与那些毁于战火和匪徒的书籍相比,《哲宗皇帝实录》的去向还算是比较好了。
47、
绍兴五年,可以算作宋朝历史上继靖康之耻后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的正月,宋将张俊败金兵于淮河南岸,金主完颜晟去世,金人仓促撤兵。
这一年的二月,宋高宗率诸臣回到了临安,抗金名将如韩世忠、岳飞、张俊等均加封晋职。
这一年的四月,徽宗死于天寒地冻的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可怜一代帝王,最终客死他乡,生命的最后几年饱受凌辱,曾身披羊裘,袒露上身,被金人赶到阿骨打庙行“牵羊礼”,死后也不得安宁,尸体被架到一个石坑上焚烧,烧到半焦时再用水浇灭,扔到水坑中,据说这样做可以用坑里的水做灯油。徽宗在位时虽荒唐,国破后的遭遇之惨,也不禁让人掬一把同情之泪,悲叹“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48、
他的儿子钦宗更惨,只做了一年的短命皇帝,就被当成猎物赶到了金国,在此苟延残喘了二三十年,于绍兴二十六年惨死,据说是金主完颜亮命其参加马球比赛,钦宗体弱多病,又不善马术,不幸从马上摔了下来,被乱马铁蹄践踏而死。他的死于人于己都是一种解脱,至少高宗再也不用担心哥哥会回来抢他的皇位了。
这一年的春夏之交,五十二岁的清照也从金华返回临安,她人生中的最后二十年,大致都是在此地度过的。
临安也就是如今的杭州,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柳永有一首《望海潮》说的就是宋时杭州的繁华和富庶,说这里“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闻此词传到了淮河对岸的金国,金主完颜亮听了后,顿起向往之心,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49、
柳永词中描绘的还是北宋时杭州的景象,等宋室南渡之后,此处更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大都会。宋徽宗在位时,东京汴梁是世界上最为美丽繁荣的大城市;宋高宗定都临安后,城乡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临安就成了世界上最为繁荣美丽的大城市。据《梦粱录》卷十九记载:“自高庙(宋高宗赵构)车驾由建康幸杭,驻跸(bi4)几近二百余年,户口蕃息,近百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pian2)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矣。”比当年东京更繁荣。
绍兴八年三月,患恐敌病的宋高宗赵构在秦桧(hui4)等人的撺掇下,决定以临安为首府,临安便从“东南第一州”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州乃至世界第一大都市。马可·波罗在南宋亡后游杭州,还惊叹这里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50、
生活在这样的繁华之地,风雅之乡,高宗君臣似乎马上忘了昔日的耻辱,完全失去了杀回北方去的雄心。南宋人周密感叹于杭州的奢靡之风,将此地称为“销金锅儿”。每逢上元、中秋这样的节日,更是户户灯火,家家弦歌,说不尽的风流豪奢。
那么清照是否和赵构等人一样,陶醉在江南的暖风之中,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呢?从她晚年所作的《永遇乐》来看,她并没有如此: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51、
这首词具体作于何年已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写作此词时,宋金之间已经停战,临安这个南宋临时的首都暂时一片承平气象,人们已从紧张的战争中抽身出来,暂时投身于节日的享乐之中。
此词题为“元宵”,实际上对比了两个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元宵节,一在旧时汴京,一在今日临安。临安的这个元宵节其实是很热闹的,正逢融和天气,天清日朗,落日就像熔化开了的金块,在碧玉般的暮云中透出炫目的光彩来,春烟染绿了万条柳线,笛子也奏出了《梅花落》的曲调,熔金、合璧、烟、柳、梅、笛,诸般美好事物都汇集到了一处,烘染出一派佳节融合的气氛。
52、
可词人显然满含心事,见了这美景,她的第一个念头竟是“人在何处”。我今天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没有流落他乡的人,可能很难发出这样的沉痛之问,一开始,我们还以为她沉浸在夕阳西下的美景之中,这样宕开来突然一问,才不禁伴随她一道瞿(ju4)然而醒,顿时生出“今夕何夕,此身何处”的流落之感。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柳树像被笼罩在浓烟之中,外面有人吹奏笛子,遥遥吹来似乎是《梅花落》,听在她耳里,这笛声分外凄怨,不禁逼出她第二个疑问:“春意知几许”,早春时节,到底能有几分春意呢?
53、
来邀请她玩的人劝她说,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还碰上难得的融和天气,还是出去玩玩吧,她却又提到了第三个疑问,“次第岂无风雨”,尽管天气看上去还不错,可难道不会突然来一场风雨吗?这是饱经风雨的人才能提出的沧桑之问,经历了这么多事,她早已明白,天气就像世事一样多变,唯有变化才是永恒,唯有无常才是永恒,想起未来时,已不再是满心的憧憬,而是隐隐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