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193】
读物本·《为了报仇看电影2·猛虎细嗅蔷薇》黄色黑条练功服(4)
作者:狸仙儿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7545
1
1
6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有的时候,看电影,是接受馈赠。随书赠送电影索引小手册:“与韩松落一起看电影”,收录了为了报仇看电影1和2中提到的所有电影与电视剧,约八百部电影。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10-25 09:18:55
更新时间2024-10-25 11:08:1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23.伍 黄色黑条练功服 

蓝天绿海

1.

有人说,台湾电影只剩下两种类型:青春片和同志片。有时候,甚至只有一种类型——青春片。因为,那些同志片也往往是青春片。

三两个懵懂的少年,一段幽微的爱恋,一段洁净的青春,一个骤然而至又骤然消逝的夏天,还要配以蓝天绿海、大片大片的稻田,少年骑单车、穿白衣,走过稻田或者花田,后面的配乐,往往是吉他口琴小提琴和纯净女声为主要元素的小清新,甚至,连海报都出奇地一致,豆瓣那个“海报上的蓝天”豆列收藏的台湾青春片,一律有着相似的面目——蓝天,大海,绿树,白衣的少年:《蓝色大门》《少年不戴花》《梦游夏威夷》《练习曲》《海角七号》《九降风》《夏天协奏曲》《单车上路》《听说》《沉睡的青春》《渺渺》《五月之恋》《奇迹的夏天》《我在垦丁天气晴》《等待飞鱼》《飞跃情海》《夏天的尾巴》,几乎都是如此。即便蓝天偶然消失了,依然不改它的“蓝天绿海”情怀,比如《男孩》或者《盛夏光年》。

 

2.

确实,只要看过台湾青春片达三部,就能摸熟一部青春片的全部套路,也大致能理解为何青春片会成为台湾电影的全部方向:投资小,见效快,是电影业低迷时期的首选,而且为电影业娱乐业从组织上人事上做了准备——经历了青春片市场鉴定的明星才是有市场潜力的明星,青春片里的小规模锤炼,使他们能够较为顺利地进入较为成熟的大电影,例如《艋》(尽管它实质上还是一部同志情愫密布的青春片),或者《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至少,也能为综艺节目奉献若干新面孔。所以,青春片泛滥了,蜂拥出现了,甚至连名导维姆·文德斯监制的台湾电影《一页台北》,也还是一部略事伪装的青春片,虽然由较为嘈杂的都市为背景,黑道大哥点缀其中,却依旧用青涩的爱恋作为主线,治愈系的情调弥漫其间。

 

3.

不过,只是因为市场么?为何别的种类的电影,没能在台湾电影濒危之后存活下来,并率先复苏?因为,青春片,一直就是台湾电影的重要支流。王小峰曾说:“台湾的文化留下两个病根儿,一个是说不尽的乡愁,一个是长不大的青春期。”往前追溯,侯孝贤或者杨德昌、蔡明亮电影中的大部分篇章,其实都脱不了青春片的嫌疑,只是涩一点,重一些,但裹在重锤一般的人生感触里的,还是对青春的垂恋,所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有种少年血一般的锐利,《爱情万岁》《青少年哪吒》里有种让人心痒难搔的性感,用青春作为材质制作出的电影,怎能不性感?不性感,不成活。

 

4.

这青春垂恋取向,与另一个岛如此相近。日本人,就一直热衷于这种清新格调的青春片,与那些压抑闷骚的日本电影恰成对比,“海报上的蓝天”豆列里的另一半电影,几乎都来自日本:《花》《神啊神,你为何背弃我》《彩虹女神》《风之音》《去往任何地方》《蓝色大海》《雾岛美丽的夏天》《消失在远空中》《摇摆少女》《天然子结构》《柠檬时期》,只是海报,就足够令人怀想那些清明的时刻,那些个草木葱茏的深夏。

 

5.

其实,青春,以春为名,倒更接近夏。而夏……林俊颖在《夏夜微笑》里说:“尤其夏天,万物的繁殖力往巅峰攀升的季节,感官因而全面骚动盲流的热夜,终我们一生,在追求一个繁星怒放的夏夜。”“淫……超过、满溢、狂放的状态,当然就是相对于安稳、满足、秩序与建制。”夏天,才是青春的本来面目。我们终此一生追求夏夜,是因为那种夏夜来去骤然,我们恋恋于青春,是因为失去的青春才是青春。

所以,即便台湾青春片有泛滥之嫌,似乎还是不够,还不够。何况王小峰说:“我们没有正常的青春期,而台湾那边青春期又太长了。”台湾青春片的职责所在,就是向没有正常青春期的我们,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青春期样板,供我们寄放缺失的体验和想象。

 

 

24.伍 黄色黑条练功服 

道理都写在脸上

 

6.

张艺谋电影的女主角,通常都找得很艰难,寻找《山楂树之恋》中静秋的扮演者时,导演组兵分八路,几乎跑遍了全国的艺术院校,最后入选的,是石家庄的高中女生周冬雨。她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她有一张干净的脸,张伟平认为她“气质独特,极其清纯”“眼神如山泉水般纯净”“看片的人一致认为她长得像山口百惠”。而新闻里,张艺谋的反应是:“试戏过程中,张艺谋发现这位女孩虽已十八岁,却像一张白纸,对社会中的很多人情世故全然不懂,几乎是现实版静秋。”

 

7.

一张干净的脸,是“谋女郎”的入门条件,这是全国皆知的秘密,巩俐、章子怡、董洁,甚至奥运八分钟的民乐女郎,都有相近的面容特质。何况《山楂树之恋》的故事背景在1975年,主张的又是纯爱,弥漫禁欲气息,演员脸孔更要干净。不过,不只张艺谋有这种要求,凡是将故事背景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也都免不了要寻找些干净的面孔,制造些干净的画面,干净,已经成为用影像重现三十年前时光时的统一诉求,《孔雀》《青红》,都是如此,甚至豆瓣上那个著名的活动“咱妈她是个美女,咱爸他是个帅哥”也并不例外,网友提供的父母照片,统一气质是“干净”(不排除是黑白照片营造了这个干净的幻境),后面的回复,也都一迭连声地赞美那个时代比现在干净。

 

8.

那时候的人,比现在干净、恬静、单纯,这几乎已是共识。但有略微年长的朋友,谈及她为什么没有在那个年代恋爱时,说,那时候,男孩子都很脏,女孩子也一样,连她自己也一样,因为,“都没有好的洗发水”,不能常常洗澡,还能指望什么?那么,那些影像中的干净面孔所代表的世界,和她所描绘的龌龊如十九世纪前的欧洲一样的世界,哪个比较接近真实?

“过去是个异域”,过去了的时光,多半已经云雾缭绕,搅拌和混杂了种种晦暗不明的细节、印象,难以看清原貌。吊诡的是,“干净”为什么会成为那个时代的印象?“干净的脸”为什么能为那个时代代言?

 

9.

脸的历史,是另一部隐秘的历史。陈丹青认为,人的面孔和时代关系紧密,鲁迅之所以好看,是因为那样一个时代,足以滋养出那么一张即便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也不让我们丢脸的脸——人的脸孔,是时代元气的凝结,是时代能量的表露。同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小姐里,许多绝代佳人,九十年代后的香港小姐,则越来越难看,因为八十年代的能量已经渐渐衰竭了。

但,脸的历史,也不是那么自然发生的,脸的历史,也是摒弃和承认的历史,是有意倡导和声张的历史。

八十年代,受过西方教育的新浪潮影人,打算重振香港电影,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演员面孔,邵氏电影中那些肉团团、粉嘟嘟,带点江湖气和市井气的女星,从此不吃香了,他们找到的新代言人是夏文汐和叶童,“都是高挑修长、外表冷若冰霜,打扮清秀淡雅,似不食人间烟火……两个都不似本地明星,而具有西片女星奥黛丽·赫本和黛博拉·蔻儿型格”。

 

10.

而说起1949年以后内地女明星脸孔变化时,影评人娄军这么认为:“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的功能受到抑制,旧上海那种既是罪恶之城又是时尚天堂的矛盾被革命理想重新整合,城市生活在银幕后面悄然隐去,作为革命象征的土地和农民被突出出来,反映革命生活和现代化建设的题材成为主流。”所以,1949年以后的明星,比如谢芳、王丹凤、秦怡、王晓棠、张瑞芳,“她们的美丽是全部面向公共空间的”,她们的面孔公约数里,最多的是母性元素,谢绝欲望投射,而那些拥有城市标记的女明星,则只好扮演女特务。直到八十年代,城市化再度开始,潘虹、张瑜、方舒、龚雪、肖雄那些精细妩媚类的面孔才重新出现。

 

11.

过去的世界,地位则更加尴尬,通常是我们给它什么脸,就得要什么脸,我们认为它是干净的,它就是干净的,让它成为某种干净的社会理想的寄托,它就得担负此责。张艺谋在城市化潮流中逆行,努力寻找非城市化特征的脸,也正是源于这种需求。

所以,本雅明认为,照片(也可以扩大到所有影像领域)和讽喻有着相近的功能,将世界缩微,是一种控制世界的方式。控制了一张脸,就控制了脸的主人被领会的方式,控制了一个时代的脸,就控制了我们对一个时代的记忆。人的面孔其实并无大的变化,重要的是,选择什么样的面孔作为时代的代表。所以,朱文在他的诗里这样写:“道理都写在脸上。”

 

 

25.伍 黄色黑条练功服 

金钱史

 

12.

张柏芝复出,以一千万的片酬,接下黄百鸣电影《最强事》,却辞演对她有提携之功、知遇之恩的尔冬升的电影《大魔术师》(尚未上映),港媒爆出猛料,说张柏芝与尔冬升合作告吹的真正原因,是张柏芝“坐地起价”,尔冬升因此在背后大骂她“忘恩负义”和“反骨”。两边都否认这传言,张柏芝经纪人称“没有这样的事”,但尔冬升多年好友兼搭档方平的一番话却显得意味深长:“老实说,大明星哪个不贪钱?……现在所有的大明星都那么贵,我们这些幕后很惨的。”

 

13.

方平的不平之感,自有来历,三年前,张柏芝的片酬,不过三百万,三年后,却暴涨三倍。有人将此归结为有号召力的女演员的稀少,以及张柏芝在隐私照事件中的刚烈表现对她影响力的提升,当然,她的进化、她的不可复制性,是她片酬暴涨的原因,只是,将这种分析放到明星片酬纷纷暴涨、广电总局甚至表示要限酬的背景下,仍然不算完整,完整的原因,或许是,有定价权的明星,要在通胀的时代,重新确定自己的价值。

 

14.

一部金钱史,就是不断重新确定价值的历史。要想更方便地窥看这过程,明星片酬,真是个很好的样本——他们的钱,总是在明处,而且总是最先被时代起伏所影响,顶级明星的片酬,则是这个样本里最敏锐的部分——他们往往是重新定价的领头人。

年,卓别林的片酬,达到一百万美元。这个标准维持了好些年,有起伏,但起伏不大,直到1963年,伊丽莎白·泰勒在这一年,凭借《埃及艳后》创造了新标杆,她拿到了一百万美元片酬。十年后,马龙·白兰度因为《巴黎最后的探戈》,拿到了三百万美元。

 

15.

此后,却是急弦繁管,片酬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1991年,施瓦辛格凭《魔鬼终结者2》,获得了史上最高片酬——一千五百万美元,这个纪录迅速被刷新,1996年,哥伦比亚为金·凯瑞的《王牌特派员》开出了两千万美元的片酬,让他成为两千万俱乐部第一位会员。大牌演员参与票房分红也渐成常态,到了2010年,《福布斯》列出的好莱坞收入最高的十大男女演员,排在第一位的约翰尼·德普和桑德拉·布洛克的收入,分别是七千五百万美元和五千六百万美元。这个收入不是单纯的一次性片酬,还包括了票房分红和广告收入,但显然,顶级明星的金钱标杆,已经越来越高了。

 

16.

世界大同。中国影人,也在不断用数字来确认自己身处何世。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银元时代,“明星”公司给胡蝶的月薪是两千元,已属天文数字,当时的糙米是十四块银元一石(二百二十市斤),而在上海税务部门供职的胡蝶的父亲胡少贡的月薪也不过六十元。四十年后的七十年代,邵氏最赚钱的男星岳华的片酬是三万港币,谢贤在他最红的八十年代的片酬是四万港币,而当时,尖沙咀山林道的房子,一套不过三万六,随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明星片酬三百万、五百万地涨上去,到了2010年,一线男星甄子丹的片酬已是两千万人民币,张柏芝的一千万片酬,显然是有来由的,并不能算悍然出世。只是,一千万片酬所能保证的生活水准,恐怕也不比胡蝶的两千元高出多少。

 

17.

通胀也并不是孤零零地来的。《现代:从1919年到2000年的世界》一书提到《凡尔赛和约》之后发生在德国的超级通货膨胀时,这样说:“这样一种动乱肯定会引出政治结果。”恶性通膨的年代,通常也是动荡年代,人们不但要抵御通膨,还要抵抗时局造成的各种意外损失。还是胡蝶,在1941年,日军占领了香港之后,为了逃避日本人的控制,匆忙逃离香港,逃离前,将自己拍片积累的财富,装进三十只箱子,托奇女子杨惠敏运回内地,却不幸遭劫,经此重创,胡蝶大病一场,随后再度复出拍片。

 

18.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是网络流传的疑似仓央嘉措诗,又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歌《追赶太阳》的歌词:“为了追赶太阳,我跨上一朵红云彩”,如果把两个句子里的关键词改为“通胀”,似乎也无比通顺。人生太长了,而且没有一劳永逸,这世界有的是手段,刺激人们以不停的劳动,来供养它的繁荣,南方人常说的“手停口停”,虽然悲摧,却到底无怨无怒,因为那是人生真意。

 

 

26.伍 黄色黑条练功服 

如何造就一个蛇蝎美女

 

19.

《愈堕落愈英雄》是拍给我这等影迷看的电影。像电脑游戏,在各个环节上都是高度控制的,机关铺在何处,宝物藏在哪里,让普通人迷惑,却刚好让熟手看出来,并因此获得破解的快乐。《愈堕落愈英雄》里的玄机,是一种近乎明白无误的玄机,包括那点意趣溢出到什么地步,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只为让我这种水准的影迷“把它找出来”,并得到共鸣。

《愈堕落愈英雄》得益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香港电影对“男性情谊”的大力普及,貌似是对江湖语境下“男性情谊”的进一步探讨,但它对女性的态度,倒更接近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filmnoir),是对黑色电影诸多要素的沿袭和夸张。

 

20.

全片沉浸在一种故意设计出来的厌女症氛围里,不但故事主线以“男性义气”为掩护,夸张地表达出厌女恐女情绪,连角角落落里的宣讲机会都没放过,小混混“泡错妞”得了性病,大佬因为“泡错妞”导致输钱,两位主人公冷森和一条被阿玲陷害,一朝沦落,江湖上人人奔走相告:“女人是用来骗的,千万不要爱她们”,有一种特别令人忍俊不住的、故意制造出来的、强调得过了头的惶惶然气质,半真半假,特别可爱。

 

21.

负责在明处担任欲望投射对象的一条,时刻不忘表达他的“阉割恐惧”——对男性气质丧失的恐惧,他既对自己和冷森的亲密怀有懵懂的隐忧,害怕那会有损于自己的男性气概,因此要用夸张的猎艳行动进行掩盖,却又矛盾地发下这样的毒誓:“谁不讲义气,谁就性无能”,然而,影片的氛围就是要揭发他的可能性,把他逼到另一个阵营里去,不但要用女性的背叛、诡计、毒辣、无情无义,彻底毁灭他的男性自信,还要让男性帮助他获得重生。最后,他用自己和阿玲定情的戒指扣动了扳机,观众于是满意了。

 

22.

阿玲充当的是黑色电影必备的“蛇蝎美女”(femme fatale),她像所有的蛇蝎美女一样,是恋物的、人造的、浓艳的,影片派给她的是暖色调——这被认为是“病态和腐败”的色调,而且随着她毒辣程度和势力的增长层层推进。她起初被粉红浅白围绕,和一条在一起之后,甚至一度拥有了冷色调,背叛之后,得势之余,属于她的色彩日趋浓烈,青绿的眼影,深紫的指甲,黑色的假发,蛇鳞一样的衣服,还要配上红色丝绒的沙发作为背景,以及烟和酒作为道具。属于她的音乐,则是圣咏风的吟唱,是反讽,也是悲悯、救赎。

 

23.

与她相对的,却是一个纯白的世界,一条、冷森、阿晶始终穿白衣服,冷森去精神病院救一条那段,当一条睁开眼,不论光线还是色彩,都刻意纯白,仿似天堂。

更重要的是,阿玲具备蛇蝎美女形象的最重要特质,来历不明,身世和情感都含混不清,不表达完整的人的属性,这一切,为的是阻止观众对她产生同情。而一条和冷森不但呈现立场鲜明的情感世界,而且有母亲和儿子,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部根系。

 

24.

凡事一旦故意到刻意的地步,就必然有个目的。王晶以一个热烈的花国大王的形象,突然进入“男性情谊”的领地,实在耐人寻味,何况又这样处处刻意。大概,他是要用对黑色电影的刻意戏仿,嘲笑八十年代以来,在“男性情谊”表达上,那种放不开手脚的、扭扭捏捏的、曲折迷离隐晦的作风,所以,不但片名山寨关锦鹏的《愈快乐愈堕落》,片头也续接《愈快乐愈堕落》的结尾,还要请出陈锦鸿,让他从《愈快乐愈堕落》里文质彬彬的小职员,变身放浪的杀手。不过,这也正是卖腐的现实处境:或者是支离破碎的写实,或者直白酣畅,但却是神话,总之,都知道石头大,要走,却要绕着走。

 

 

27.伍 黄色黑条练功服 

中年周慕云的太虚幻境

 

25.

若曹雪芹登上《百家讲坛》,讲解自己创作《红楼梦》的心得,会是一种什么情形?林黛玉其实是谁家的小姐,王熙凤聚合了哪几个人的性格命运,现实中的史湘云最后下落如何,在西山黄叶村陪着自己写小说的,到底是麝月还是湘云……不,这样还不够有趣,更有趣的是,如果,他能用另一部小说来解说自己如何创作《红楼梦》。

就像历史上那些用小说来说明自己如何写小说、用电影来剖解自己如何拍电影的精妙之作——我一向对这种作品情有独钟——那真是偷艺的最佳时机。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其实是一部隐秘的作家成长史,斯蒂芬·金的许多小说,也不过是恐怖故事掩盖下的小说创作谈,《阮玲玉》呈现的是关锦鹏如何搭建电影结构,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呈现的是他对电影的欲求。

 

26.

或者戏中戏,或者模糊现实和虚幻的界限,务必要把创造过程和创造物放在同一个展台上,原型怎么来的,细节如何构建,世界观怎么形成的,全都历历在目,在最初的素材和最终成型的作品的落差里,叙述的诡计无处遁形,矫饰和润色的过程也水落石出。秘技在身的人,没有一个肯衣锦夜行,把秘密带给蛆虫,总得以一种较为曲折的方式,讲述自宫和葵花神功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然,曹雪芹没能来及这么做——彼时的小说观还没有先进到这一步,但王家卫却用《2046》这么做了。《2046》里,看得到王家卫从前电影里的许多影子,《花样年华》《堕落天使》,乃至《春光乍泄》,都在《2046》里面还魂,是王家卫倦了?不,这样一遍遍复写、仿拟,让那盏路灯比上次旧一点。

 

27.

让女孩子躺在床上的姿态似曾相识,让男人和女人以何宝荣和黎耀辉的姿态情境出现,让每句话似乎都有点前因,只是因为,《2046》是总结,是剖解,是自陈,是创作谈,周慕云的作家身份,就是为了方便这种总结,他的观察,他的剖析,都是一个创作者的自剖和示范:他所看到的一切,会经过怎样的提炼、升华、伪装,他所经历的爱情,在他眼里是什么样貌,又会以什么方式被他讲述。

那种讲述,是苍凉的,哀伤的,但却也是顽皮的,所以,现实中的旅馆女儿和下南洋的登台女,会成为未来列车上的机器人。这种亦庄亦谐,提示着那个讲述者的存在和性格中幽暗的幽默。

 

28.

之所以能由《2046》联想到《红楼梦》,是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讲述动机,生命中的女人,记忆里的盛景,被供奉在生祠里,供中年之后的失魂落魄的幸存者,在西山黄叶村或者颓败的旅馆里慢慢咀嚼和回忆,渐渐酝酿成女性和往昔时光的颂歌,颂歌里的女性,是哀伤的、被命定的命运笼罩着的,看得见过去和将来,但却是美丽的、不老的,曹雪芹让她们成为永远明艳的神仙妃子,而周慕云让她们成为永远的机器人,在他们的太虚幻境里,被一次次重温。由真至幻,是对她们的慰藉,也是对他们的安抚。而实际上,她们老了,她们在天涯,此地只有无限思量,徒留怅惘,在扑朔迷离的讲述里,透露一星半点,而之所以节制、迷离,只是因为,不肯承认回忆的重要性是最后的一点自尊。

 

 

28.伍 黄色黑条练功服 

给小狗的一朵玫瑰花

 

29.

拍摄以狗为主人公的催泪电影,一直是日本人的长项:《导盲犬小Q》《八千公物语》《柴犬奇迹物语》《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每年如果没有一部催泪的“狗电影”,日本电影人的年度总结就缺了一块。现在我们也有了一部“狗电影”,这就是由香港电影导演陈安琪拍摄的纪录片《爱与狗同行》。

纪录片《爱与狗同行》的主旨,是爱与失去,导演陈安琪拍它的原因,也是因为失去,陪伴了她十六年的小黄狗,终于衰老直至死去,她除了不停为它录影,多留下一些与它有关的影像,没有别的办法控制这局面,扭转这如期而至的失去。在它临死前最后一年留下的影像里,它已老眼昏花,走路都要撞墙。失去,在刚刚得到时,在尚还拥有时,已经潜伏,已然注定。

 

30.

陈安琪由此开始思索,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是失去,在一只小狗身上,有人生的哪些映像?我们该如何面对爱与失去?她于是与大导演严浩(或许你还记得他导演的《似水流年》《滚滚红尘》)合作,遍访包括黄贯中在内的八十六个与狗有缘之人,拍下他们和狗的故事,选出十个片段,组成了《爱与狗同行》。

《爱与狗同行》完全打破纪录片必然沉闷的印象,以清新怡人的故事,催人一看再看。而这些故事,都和爱与失去有关。印象最深的,是那位用婴儿车推着狗出门散步的Christine的故事,她是别人的老情妇,他生了癌,他的妻子和他另外的情妇都不愿照看他,倒是早就准备跟他分手的她,每天给他炖燕窝,最终治好他,“连他的老婆都对我改观”——她怕的是失去,即便那是自己早就准备离开的人。

 

31.

还有那个穷女人May,她辛勤做工,只为养活她收留的一百只流浪狗和七十只猫,她常常幻想如果中了六合彩,就第一时间买一大片地供它们奔跑,她的丈夫恼她,发了狠誓,绝不帮她,然而,片子结束的时候,他还是上山去帮她料理狗舍,但嘴上还兀自说着“下一世让我遇见你,我一定掉头走”。与狗有了纠缠的人,全都刀子嘴豆腐心。还有那个为狗举行葬礼的女人,那个牵着一条狗的流浪汉,那个和小狗重逢的外国女人……一次次,它令人热泪盈眶。《爱与狗同行》是送给忠心耿耿,却总会先我们离去的小狗的一朵玫瑰花。

 

32.

但它并非简单的催泪电影,它意在探讨人生更深刻的主题,它要借助小狗的眼睛,看看我们自己的倒影,从狗和人的故事里,去考察人生的缩影,所以,它另设一条故事线,即陈安琪和弟弟对父亲的宽恕。她恨他丢下母亲再无音讯,恨他让本就是孤儿的母亲第二次尝到被抛弃的滋味,然而,一个个人与狗的故事拍下来,一点点旧日痕迹寻访搜罗之后,她却与弟弟决定原谅父亲,她猜想他当年也有不得已,也非常窘迫,于是决心让横亘在心里的刺被化掉,因为,连那些动物,也总在无条件地爱,它们总是宽恕,总是信任。

 

33.

而人生有更大的不得已在一切之上,生老病死,辗转流离,每一瞬间都在失去,每一个转身之后都有什么不可挽回,就是立刻原谅,也唯恐来不及,就是扑火一般去爱,也生怕已经太迟。所以,要爱,要宽恕,还要快。

那个与走失的狗重逢的女人Sally的话,是她的心得,也是我们的心得:“我学到的就是,当你爱的时候,你会感到恐惧,恐惧失去所爱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去爱得更多,如果害怕失去你所爱的,就爱得更多吧。”去爱吧,去珍惜吧,去宽恕吧,而且,要快。因为,总有“失去”在一旁炯炯窥伺。


(未完待续)

文章转载自网络

请尊重知识产权

侵权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