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系列 之 美好食光记住爱16
勤劳人打懒豆腐
01
作为鄂西土家族人,不知道懒豆腐的应该少之又少。
懒豆腐又叫合渣,宜昌城区不少人还叫他们懒豆花儿,虽然叫豆花儿,可跟称作豆腐脑的豆花不是一回事。我所熟知的懒豆腐的做法跟大多数意义上的懒豆腐也不一样。不过这就像甜咸豆花之争,是大家对各自童年和家乡味道的捍卫。所以,不存在地道正宗一说。能打开你味蕾的就是美好的。
02
“吃不过的面饭懒豆腐,穿不过的草鞋家机布”,是土家人,尤其是爷爷辈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谚语。面饭就是玉米饭,抵饿。家机布是手织的一种布料,粗糙、耐穿。懒豆腐,从字面上都可以理解,制作简单,方便省事。据说很早以前有个懒媳妇儿,打豆腐不过滤豆渣,直接将磨好的浆煮开,加些青菜叶子、调料,没想到婆婆回来一吃,味道出奇的好,于是赐名“懒豆腐”。四川盐边、湖北恩施、神农架等地的懒豆腐都是这个制作路子。出生在湖北的美食作家古清生专门撰文记录:“将黄豆浸泡之后,磨了,豆浆豆渣一起煮,加入油盐和切碎的青菜,吃起来,果然爽,能开胃,三下两下就把人吃热乎了,且胃口大开。”
03
打我记事起,懒豆腐已经逐渐摆脱了廉价随便的身份,不是太常吃到,因为耗时、耗力。这可能跟我家的饮食习惯有关。我爹嘴刁,还老爱念叨,每顿饭不提出一两条意见是极少见的。他眼中合格的懒豆腐一定要将豆渣过滤得干干净净,不见调料又要闻得到料香,香滑顺口,咕咕溜溜一口直接滑进胃里那种。我妈是非常传统的家庭妇女,对吃很看重,对我爹的意见更是看重。所以我印象里打懒豆腐是从早开始,一直到日暮时分才能完成的大工程。
泡豆子,要用山泉水。至少泡上三个小时,豆子才会自然膨胀变软。粉碎机换上平时不用的细筛子。打豆子是个技术活,细筛子过豆子有点艰难,急不得,不然容易烧坏保险丝。一桶豆子,一桶水,小半勺豆子要加一勺水,前后一共打三遍,直到出来的豆浆看不见小豆块儿为止。喂豆子进粉碎机的间隙,偶尔丢几瓣大蒜,一小把鲜花椒叶,小把嫩木姜子。老的不行,籽太糙,影响口感。
04
接下来是吊包滤豆渣,需要体力,还需要技术。过滤的布一般用腈纶料子,四周则用棉布。用久了中间形成一个大大的椭圆,故滤布被称作“包袱”。两根木棍做成十字交叉的挂钩,把包袱的四角固定在木棍的四角,中间的椭圆变成一个大网兜。
打好的豆浆用大勺分批次舀到包袱里,滤出来的是豆浆,留在网兜里的是豆渣。包袱底下一般放家里最大的圆簸子,摇包袱的技术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又要保证豆浆运动,又要使滤出来的浆水不超过簸子的范围。我小时候老爱过去帮一手,结果包袱到了我手里怎么都不听使唤,没有节奏和韵律地乱晃,豆浆也洒得到处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