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日记系列 之 敦煌守望四十天08
第七天|6月7日 江南诗人
01
在守望敦煌的四十天里,除了完成项目组安排的“规定动作”之外,我还交给自己一个任务——在敦煌寻找江南。这两个地方都与我有非常的联系:一个是心之所向,一个是身之所居。敦煌是大漠孤烟下的多元文化,而江南是小桥流水中的诗性生活。两者之间不仅相距数千里,其外在风貌与内在精神都显示着巨大的差异。在敦煌甚至流传有一句谚语:居塞北之人,不知江海有万斛之船;居江南之人,不知塞北有千里之雪。但我却始终相信,在这万斛船与千里雪之间,一定存在着无数微妙的联系,它们彼此呼应,也与我心灵相通。
02
今天是守望者开营之后的第一个休息日,我很想躺到地老天荒才起床,但脑海中突然浮现出昨天在榆林窟水月观音像当中看到的太湖石,于是不再继续赖在床上虚度时光,决定去禾园附近的敦煌图书馆寻找一下江南线索。
江南游客
沿着水渠,行走在林荫里,完全感觉不到自己身处大漠。周日的敦煌图书馆前来学习的人不少,这里设置了“敦煌文化书籍专柜”,另有一个环境不错的咖啡吧也摆放有大量石窟艺术类书籍。我要了杯咖啡,在这些书籍当中开始寻找江南。
03
由于这是个“冷门”话题,几乎很难找到直接讲述江南与敦煌关系的专著,我只能在各种敦煌主题书籍当中去搜寻那些有缘片段。一番速读之后,一本介绍莫高窟洞窟当中游人题记的书籍引起了我的兴趣。在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的古老年代里,这些千年之间游人们一时兴起留在石窟崖壁上的只言片语,便成了我追溯千年之前生活痕迹的关键线索。
我惊喜地发现,莫高窟已知最早的游人题记,恰恰来自一位江南游客。它位于130窟,也就是敦煌第二大佛的脚下。题记中写道:“浙江东道弟子张逑魏博弟子石弘载,咸通七年三月廿八日。”话语简短,但我知道,唐朝的浙江东道大概相当于浙江省除浙北之外的所有地方,治所在越州,也就是今天的绍兴。而咸通七年(866年)的敦煌,已经摆脱了吐蕃人的统治,重归大唐版图,处于张氏归义军政权的实际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