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纪 深院幽庭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也正在苏州的昆山。由于诸多的因素,这“旧时王谢堂前燕”虽然最终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但由昆山腔而衍化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戏曲程式并产生过一批象《牡丹亭》这样的不朽名著,这不能不说是苏州的贡献。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而且不少的中国古典戏曲也都和园林有关。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具有演戏的功能。
清代作家李渔在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对我国的传统戏曲和园林艺术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园林讲究布局结构,而戏曲结构也应该象园林一样要布置得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缓处要有起伏。李渔强调的“曲折之致”的理论恰道出了东方美学的特征之一。
苏州园林在平面布局上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分为住宅和庭园两部分。住宅比较封闭,庭园则比较开放,然而它们之间却是既独立又呼应、既区别又贯通的依存关系。
与江南习见的大户宅第相近,苏州园林住宅部分的建筑大致都按轴线来排列并依次构建了门厅、正厅、内厅及书房、花园之类。这种江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族居方式的传统住宅风貌在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中还保留得相当完整。由于那种一进二进式的排列组合,人们一进到这种宅第便往往产生庭院深深的感觉。
而庭园建筑的布局却与住宅部分有着极大的不同,它没有一处是追求规整与对称的。或者说不对称、不整齐、不均衡、不规则已成为园林创作中避免重复、力求变化、营造幽深的要领。在庭园部分,这些建筑或聚或散或大或小都是邻山近水因地制宜,在整个园林建筑中它们是艺术的精华。正因为一些建筑已经成为典型的艺术品,所以它们便成了某座园林的象征,如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明瑟楼,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与南侧的濯缨水阁都已是自己的代表标志。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厅堂斋馆、楼台亭榭之类可谓样式繁多,但苏州园林的建筑就其匾额题名来讲,除了亭、廊、楼这三者具有较明确的涵义以外,其余建筑的名称大多没有固定的范本。以这些名称来命名只是取一点古雅的意思,这也正是苏州园林的建筑绝少重样的妙处。
可是若要走近它们,其道路又是曲曲折折的。它或许要经过各种式样的门户、经过不同名目的游廊、经过栽花种草的天井、经过粉壁无瑕的巷道作一番明明暗暗、深深窄窄的体验。恰恰是有了这种体验才能够使人最终获得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从不同的方位领略那一座座精美建筑的多重形象。
按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曲”本寓有“曲则全”的哲学意味,但园林路线之曲更多的是使人产生了一种幽曲之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本也就是人生的况味。
建筑大师 贝聿铭:“欧洲的园林我比较有一点认识吧,住在那边六十多年,法国、英国的园林我都看过。它们的园林大半是皇家的,规模很大的。我们这个园林是私家的园林,小,精,所以这两方面正相反。他们的园林,一看呢,无尽的,我们是弯弯曲曲的。所以我感觉中国的园林是,特别是这个原故,尤其在城里边、墙里边的园林,墙外一点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进去了以后,感觉好像,嗯,这个是很特别的嘛。这一点也是不同的。欧西的建筑大半是很一目了然的,开门见山的,我们中国的建筑不是这样的。”
在苏州的古典园林中有以山为主的山景园如环秀山庄;有以水为主的水景园如网师园;也有山水参半的山水园如拙政园。不管是进入哪一种园林,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园林艺术的一些规律:它营造山水的手段是“以小见大”,而游览路线的特点便是“曲径通幽”。
在园林创作里曲径通幽几乎是一种典型特征。清代学者俞樾(yuè)甚至就将自己的园林命名为“曲园”,而自号“俞曲园”。“曲园”不仅指在这一方狭小的园林里的池水、山径、游廊等等无一不曲,而且还蕴含着深深的园林美学思想。
通幽的曲径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它不仅增加了园林的景深、丰富了景物的层次,而且还让人在多变的景色中产生新奇的趣味。
若说园林的特点是曲径通幽,那么幽隐的核心便是一个“藏”字,没有“藏”字则无所谓幽深。拙政园分为东园、中园、西园三个部分,原来的大门是经过狭长的小巷进入的。进了大门再至二门(又称腰门),进入腰门迎面是一座黄石假山犹如屏障使全园的景观藏而不露,这就是园林艺术在手法上欲扬先抑的体现。
《红楼梦》第十七回写贾府造大观园初成,贾政领着宝玉等人入内游览并要品景题名,曹雪芹是这样描写的:“贾政遂命开门进去,只见一道翠障挡在面前,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说的就是园林景物因曲而藏的妙处。很多红学家都说曹雪芹之所以这样描写大观园是受了拙政园的影响。因为在康熙时期拙政园的一部分曾被曹雪芹的家族购得,因此拙政园给少年时代的曹雪芹留下了印象。也许是曹雪芹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红楼梦》中才有了许多苏州的印记,而且小说的第一回就是从苏州的阊(chānɡ)门写起:“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之外居住着一方乡宦甄士隐”。
形容苏州园林的“以小见大”可以借用一句佛家用语“芥子纳须弥”。须弥山是众佛所居之地,高广无限。芥子就是菜籽儿。将须弥山纳入一粒菜籽儿之中实在是玄妙无比。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入我国之后逐渐成为国人思想信仰的一个主流,从南北朝至明清寺院遍布全国。佛教追求空、静,所以佛寺大多建在山明水秀之地。即使是繁华都市中的寺庙,为了寻求环境的清幽也建造了一些附属于自己的园林。
著名的佛教园林苏州的西园是戒幢律寺和西花园的总称(chuánɡ)。因园著名人们就呼寺为园了。就园景而言寺庙园林与一般文人园林并没有多大区别,而且在历史上它们还常常因为所属关系的改变,出现了时而庙园、时而私园的情况。苏州的狮子林原是元代高僧天如禅师所建的花园,明清两代就几度这样转换过,后来才变成苏州贝家的祠堂花园。贝聿铭先生回国时曾多次访问狮子林。
狮子林中堆叠的假山为我国古典园林中著名的假山群。假山中有四条路线,时而穿洞、时而越桥,山道综错、互相缠绕,往往使初次来游的人难以辨别蹊径,极尽了曲折深邃之至。
狮子林管理处主任 陈中:“苏州古典园林,有很多的园林起名都是文人气息很浓。拙政园呀,网师园呀,沧浪亭呀,但唯独狮子林,它这个名称完全是宗教色彩的。那为什么叫狮子林,它一个,它当时造的时候,是一个和尚叫天如禅师,他为了纪念在浙江天目山的狮子岩的一个老师叫中峰和尚。第二个呢,过去那个佛教,就是佛陀讲经所坐的地方,位置就叫做狮子座,讲经叫做狮子吼。还有一个第三层意思呢,他特别喜欢狮子的象形的石头,狮子林里边有很多象小狮子一样的石头,所以叫狮子林。狮子林的这个林字本身也是丛林的意思,也就是讲经的场所。过去禅宗文化,禅宗它也是叫寺庙叫丛林。所以我们从名字上看,从狮子林的起名看,它就本身融进了这个佛教、宗教的这个色彩。狮子林的假山占了院子的大概要五分之二左右,在这个古典园林当中,占了这么多地方。它为什么要造得这么扑朔迷离,我们觉得它主要是体现了,当时这个禅宗啊,它要体现一种宗教的思想。假山是二十一个洞,九条道,好象很复杂,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到主要的道上,说是叫九九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