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宿淮安
1.
到淮安时,已是黄昏。
时令接近晚秋,树叶大多泛黄,河水凝重起来,淮安坐落在一片秋日的金黄里。
和三五友人坐在运河边酒馆小餐。从窗子望出去,壮阔的运河两岸灯光闪烁,流光溢彩,勾勒出古式的建筑、尖顶的亭子、多彩的桥。河中偶有画舫驶过,河水泛着红的绿的橙的蓝的多色的波痕,深沉地呼吸,缓缓地远去。
于是怀想这河水、这城市,旧时的时光。
2.
这河水,从遥远繁华的京都,穿过津门、燕赵大地、齐鲁山水,漫然而来又默然南去,奔向吴越古道、江南水乡。两千多公里,这运河,当年是多少万人,经年累月,一镐一镐地刨,一锨一锨地挖,一篓一篓地背,一车一车地推,硬从平地上开掘出来的?那些褴褛的衣服、蓬乱的头发、额上深深的皱纹、茫然的眼睛,胳膊上、腿上的青筋……早已作了古人!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一直到今,两千五百年沧桑岁月里,它曾负载多少历史故事,映照人间多少灯火?
3.
想这淮安的当年,是何样的气象。大河之上,商船云集,千舟往复,纤夫拉纤,船夫摇橹,飞虹卧波,不分昼夜。周边则店铺林立,酒肆里人声鼎沸,街巷里骑马的、乘轿的、背篓的、顶筐的、挑担的,熙熙攘攘;占卜的、修脚的、钉鞋的、剪发的、卖糖葫芦的、贩布匹的、售厨刀的、经营各类杂货的,一块块篷布,鳞次栉比;波斯的地毯、大食的异药、新罗的檀弓、越南的象牙、吕宋的烟草、天竺的郁金香和菩提树,琳琅满目;盐市、鱼市、米市、草市、莲藕市、牛羊市、猪市,更是非凡热闹。
4.
到了夜晚,定阳、浙绍、润州、福建、江宁、江西、镇江、四民、新安,散落各处的会馆灯火通明,歌吹沸天;开元寺、龙兴寺、紫霄宫、东岳庙、宴花楼,外语和方言不绝于耳,诗酒唱酬,千灯市喧……那可称得上楼台座座酒正酣,笙歌曲曲唱月圆。而城外,近处则帆樯如林,静立河上,灯影半临水,筝声犹在船;远望,那运河之上,烟笼夜色,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不愧是东南第一州的壮美景象啊。
历史已远去,河犹在,人不同矣!
5.
遐想间,餐馆起菜了。最先上的居然是汤包。
记得朱自清先生曾在《说扬州》中提道:“北平淮扬馆子出卖的汤包,诚哉是好,在扬州却少见;那实在是淮阴的名产,扬州不该掠美。”可见汤包算得上淮安当之无愧的特产哩。那汤包,一个一个各自放在一个笼屉里,白白胖胖,饱满细腻的皮儿里,隐隐透出黄澄澄的汁液。我急忙忙拿起筷子,就要夹之于碟。旁边的朋友立时拉住,小心帮我撮入碟内。先端起碟来,轻轻转动,只见那包子皮竟如薄纸,汤液如水,随之鼓动流转起来。
6.
这可是平生第一回见到流动的汤包,真切的包“汤”。不仅如此,这汤包竟不可直接吃,而是先须用吸管吸,把吸管轻轻插入汤包,细细品食包中的汤馅。一口吸入,顿觉一种无上的美味浸透味蕾,盈满口腔,极鲜美、极醇厚,明香合着暗香,带着糯糯的质感,一种仿佛醉了的感觉涌上脑际。而后,趁馅汁尚未完全吸尽,将包子三两口吃掉,再回味咂摸那吃的过程和余韵。所谓“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是其程序;独吮其汁、风卷其皮、奇美自知、人莫能察,乃是食之哲学啊。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