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5769】
读物本·【经典阅读】11 斯科特 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辛夷格格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2843
8
8
10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这是一本深度探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随笔集,通过对文学经典的深度解读,从爱情、自由、道德、人性等普遍主题出发,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样性。本文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10-17 17:49:52
更新时间2024-10-17 17:58:41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经典阅读 之 所有灯火只是为了不让夜晚失传11

《少有人走的路》:爱是自我完善的意愿

01

关于爱的定义有很多,如爱是给予,爱是同情,爱是拯救或牺牲……印象最深刻的是舍勒的那么一句论述:“爱非自下而上,恰恰相反,爱表现为:高贵者俯身倾顾贫穷者,美者俯身倾顾丑者,善人和圣人俯身倾顾恶人和庸人,救世主俯身倾顾税吏和罪人。”总之,不论如何定义,爱的本质就是利他主义形式的奉献,爱不求回报,爱可在自身获得满足。

似乎,只有认为爱着实难以定义的M.斯科特·派克对于爱的理解才显示出了些许不同,并一举消弭了爱固有的崇高面相。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他是这样界定的:“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第一次,我看到有人将爱的定义转向了以自我为对象,而不再是单纯以他人为对象。爱的利益亦不仅体现为物质层面的付出,更着重强调精神世界的丰富。

02

然而,派克的这一定义却是极具现实性的,它不是来自宗教或者哲学的启示,乃是来自其个人多年心理治疗临床经验和自我反思。在日常工作中,派克发现,所有的心理问题都与爱有关,爱是疗愈一切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然而,又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具有爱的能力的,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懂得应该怎样去爱的。在派克看来,爱首先意味着一个人在心智上的成熟,即自我在成长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唯有这样的人才可能用爱唤醒爱,进而帮助他人收获成熟的心智。

按照派克的观点,我们曾有的那些爱的理念和行为也许并不符合爱的实质,仅仅就是自作多情或自以为是而已。我们往往不知道,如果我们自身不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个体,那么我们给予对方的爱很有可能就会背离自己的初衷。比如,有些父母对孩子一味地付出和呵护,导致的却只是孩子的自私和无能。有些父母以焦虑和担忧情状表现出的给予孩子的爱,在本质上满足的则是自己对孩子的一种控制欲。

03

有鉴于此,派克提醒这些父母说:“其实,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爱的表现从来就不是单一的,也不只是关乎情感的行动,它尤其需要智慧的参与:“要依据理性的判断,而不能仅凭直觉,必须经过认真思考和周密计划,甚至是做出令人痛苦的决定。”所以,派克又说:“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行为,不仅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脑。”最为关键的是,爱要求我们知道何时应该用心,何时应该用脑。

爱有和风细雨,亦有狂风暴雨,其目的不单是为让被爱者感到满足和欣慰,更重要的,是能让被爱者趋于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的健全。派克认为:“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真正的爱,能使自我更为完善。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的追求则是自我完善。当然,自私与否,不是判定爱的标准,唯一的判断标准是: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爱。”

04

可是,我们却总喜欢说:“爱不是要改变对方,而是要接纳对方,包括对方的一切缺点。”是的,我们就这么倾向于将自我牺牲视作高尚的爱,用这种高尚感动着自己,感动着别人。殊不知,这样的爱掩饰的恰是受虐狂的心理,爱者在潜意识中隐藏的是更多的恨,并随时渴望得以发泄和补偿。爱是一种价值,一个没有自我价值感的人又怎么可能赋予他人以价值呢?爱固然是高尚的,但只有在自爱自尊基础之上做出的自我牺牲,才可能属于崇高意义的爱。爱不是仅为对方好,而自己只能因此承受损失和委屈。爱不是放债,无须对方用感激来偿还。派克说得好:“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在于我们渴望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不要忘记,我们始终都是爱的受益者,我们本当为这爱心存感激。作为父母,我们对于孩子的感激应该发生在孩子感激我们之前。

05

遵循派克对爱的定义,爱的行为只能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因为唯有人的心灵才有成长和进步的能力。就此而言,人们对于宠物的爱压根就不是什么真实的爱。毕竟,这种爱同精神交流没有丝毫联系,更无以借其提升彼此的心智水平。它所满足的不过是主人之于宠物随意摆布的欲望而已,宠物的依赖性决定了它只能是陪伴主人的一个工具。二者之间的情感无论如何深入,都不过是以丧失独立为代价的相互依赖。它鼓励或者说纵容的乃是一种寄生性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需要而非爱建立起来的,其中没有任何自由的养分。

当然,爱不是不可以容纳依赖的情感,但它必须是适度的,是不以丧失独立作为前提的。不可思议的是,如今仍有太多女人看重的是男人的宠爱,甚至将其引以为荣。为了得到这样的爱,她们甘愿降低自己,不惜和宠物同处一个高度。而实际上,她们期待的完全是婴儿所需的那种爱。她们只在乎被爱,从不主动去爱,她们的爱就是针对被爱的被动性反应。

06

诗人里尔克说过:“被爱意味着在火焰中自焚。爱,则是以永不穷尽的光芒发亮。因为爱就是摆脱怀疑,就是生活在心灵的显现之中。”由被爱产生的爱总是患得患失,时刻等待着收回;只要对方的爱迎合不了它的贪婪,它便会大失所望,迅即熄灭自身回应对方的光芒。一心关注被爱的人拒绝主动发光,因其能量的极为有限,只愿等待可以照亮自己的人。对她们来说,重要的不是发现了自己爱的那个人,而是遇见了爱自己的那个人。她们大多有着缺爱的童年,于是要用一生来索爱。

等待被爱的人永远无法领会爱的真谛,她们的爱不可能使自身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而这才是爱的本质之一。派克在书中提到了“战争新娘”这一历史现象:“二战”期间,有不少美国士兵迎娶过德国、意大利、日本的女性作为妻子。但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些新娘熟练掌握了英语之后,他们的婚姻很快也就走到了尽头。因为,当夫妻间得以有效交流时,这些女人才忽然发现,她们的丈夫一直竟是以对待宠物的方式来同她们沟通和对话的,毫不尊重她们作为人的属性。结果,曾有的浪漫与柔情原来就是一场陌生化的误会。

07

可见,真正的爱必是以相互人格的尊重为前提,被爱从不是它所介意所希冀的条件。

在派克这里,那惊心动魄的爱情同样与爱无关,原因即在于爱情不是源于人们的自由意愿,未经人们有理性、有计划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令人们如痴如醉的爱情无非就是一个幻觉:

坠入情网,这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仿佛体验到幼年时光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感觉到了强大有力,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实现愿望。我们感觉爱无比强大,能够征服一切,我们的前途充满光明。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感觉是虚幻的,常常与现实脱节,这种感觉就和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

08

派克以为,“情侣只有脱离情网,才能真正相爱”,他不承认恋爱是真爱的基础。相反,在派克看来,爱情只会妨碍人们真正相爱:“真正有爱的人,不可能单凭爱的感觉行事。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一时冲动。真正的爱,是自我决定和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一句话,爱即是来自成熟心智的理性,同激情无干。

有了这样的理性,我们方能做到自律。对于派克而言,自律是解决人生困惑的首要方案,它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四个方面的内容。而要实现这些内容,则取决于我们爱的原动力是否充足。派克坚信,只要我们能够将爱和自律完好结合起来,我们就会拥有幸福的人生,体验到快乐的极致。

09 杀青段

那么,就去爱吧,不要等待着被爱;唯有通过真正的爱,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身。我们爱得越深,自我完善的程度就会越高,以至于我们可在自愿构建的情感关系里感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爱不是单方面的成长,是共同的成长;爱不是一个人的默默付出和牺牲,是彼此心领神会的分享和恩惠。爱在赋予我们完美的过程中,总要借助他人的欣赏和肯定。所以,他人不是地狱,缺乏爱和感激的关系才是地狱。

2021.6.8 北语教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