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1747】
读物本·纪录片《中国》s312 礼乐
作者:范大师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212
29
41
24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纪录片《中国》第三季第十二集 礼乐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12-05 03:44:49
更新时间2023-12-06 12:12:2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纪录片《中国》收官的最后一集,

让我们一起走进深受礼乐文明教化的周朝日常生活。

这是我们对那个遥远时代的一次回望和怀想。

被称为礼乐之邦的中国,

正是从那时起步,一路走到今天。

1.

不知不觉,周朝的天子周宣王已经在位43年了。这天早晨,他又一次来到太庙,履行天子的职责。他要参加为臣子授予职务、给予赏赐的策命礼。这是他熟悉的殿堂,熟悉的流程,像曾经的许多个阳光普照的好日子一样,典礼的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宣王就位后,在门外等候许久的逨 lái 走进大厅,距离他上次走进太庙接受宣王策命还未满一年。这次他又被授予一项新的职务,辅助大臣荣兑掌管天下的山川林泽。一对红色的蔽膝,一条黑色的绶带和一件有铜辔 pèi 的革制马龙头也一同赐给了逨。对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格外明媚的清晨。

 按照惯例,他要做一件青铜宝器,将此刻享有的荣耀恩典永久地记录下来。

2.

周宣王是周朝的第十一代君主,距离周公完成国家的制度设计已过去了二百多年,二百多年时间足以让制度运转臻于高度的成熟。定制一件铭记家族历史的青铜器,对于逨这样身份地位的人,既属于应当应分的规制,也依然是值得投入精力的大事。逨开始期待,这会是一件与以往不同的宝器,能配得上这个礼乐文明的鼎盛时代。

时间的轮转,一如开天辟地之初,不同的是,人们对种种微妙的讯息已谙熟于心,讯息从天上传来,大地上万物一一响应,当风的姿势从凛冽变得温和,池塘的冰层就开始融化,冬眠的鸟兽就在丛林中苏醒。通常是在立春的前五天,盲眼乐师的双耳会侦测到风的异常,是春风,春风微动了。春天的抵达被听见了,喜悦的信号率先被送抵宫廷。

3.

和历代周王一样,周宣王会以扶犁亲耕的方式向全国百姓发出春耕动员令。天子的命令发出后,各级各地的官员就要分批出动了,他们前往田间地头,巡查耕作的成绩。时光不待人,土气震发,田地翻动,一年的收成与希望,都将从这一刻启程。周宣王的父亲在世时,已将全国的山川林泽收归国有,自然孕育的丰饶物产被视为周天子的私人财产。作为臣子,逨的新职务,便是为天子管理好这些自然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增加产出,是来逨履新后最紧迫的任务。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逨在夜深人静时开始书写一个文本。他落笔极为慎重,每个字都斟酌再三,因为这些文字将被铭刻在青铜器上,是要永远流传给后世的。

4.

按照常规,逨可以直接刻录策命书。但他决定,除了策命书的文字,自己还要再写一段话。他知道,获得天子之恩,除了个人的努力付出,更有家族的累世贡献。

追溯起来,他的家族与周王室相依共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八代人前赴后继。逨出身于单氏家族,极有可能与周王室同宗,故而深得信任,逨以第一人称历数了祖上的荣光。他写道:我显赫伟大的始祖单公,威武英明,知人善任,是一位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辅佐文王、武王讨伐殷商,接受皇天大命,抚佑四方诸侯国,建立了周王朝。第二代祖辅佐周成王,驱赶了不臣服于周王朝的部族,维护了建国之初的大局。第三代祖知书达理,辅佐周康王,怀柔远方。第四代祖善于治理,富于谋略,辅佐周昭王、周穆王征伐荆楚,保证了南方疆域的安全。

5.

经过这南征北战之后,周王朝一直维持着相对的稳定,征战减少,礼乐建成。逨的先祖继续服务于周天子,家族则繁衍生息,开枝散叶,直至逨长大成人。

逨将这段值得骄傲的历史放在铭文的开篇。他深知,同为开国功臣,也有一些重要的家族在两三代之后就从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了。但单氏家族却延绵兴旺,几乎完整见证了周朝从开国至今的历史。

逨也曾经亲上战场,上一次接受天子嘉奖,他凭借的就是战功。逨奉命攻打地处西北的一个部族,首次出战就击退了敌军,随后又辅助主帅乘胜追击,在弓谷一战中取得最终胜利。周宣王闻听战报,十分高兴,在策命书中,他回顾了逨的历代祖先对王朝的贡献,表示自己并没有疏远忘记圣贤的子孙们。他给逨赐了一壶用黑黍酿造的酒,又赏了两片土地。

6.

与先祖一样,逨兢兢业业,续写着单氏家族的光荣。这一切当然都要铭刻到即将创制的青铜器上。

到了周朝中期,青铜作坊已有更细致的分工,有的专做礼器,有的专铸车马器,青铜器的产量随着需求一起增加。地方诸侯甚至一些世家大族,还有自己的作坊。逨已经有了想法,不再做与上次相同的青铜鼎,而做一件更日常、使用价值更高的青铜盘。

盘是盛水器,也是行盥 guàn 礼时所用的器皿。甲骨文中的盥字很像一只朝下的手伸入水盆,盥就是洗手。早在殷商时期,中国人就有了洗手洗脸的卫生习惯。人们意识到使用流动的水更加清洁,于是用流水盥洗的器皿应运而生。到了周代,人们习惯在鸡鸣时晨起洗漱,举行祭祀、宴享、朝觐等活动时都要先行盥礼。

7.

一位年长的奴隶持注水的匜 yí 恭候一旁,为客人注入净水。一位年少的奴隶捧盘跪于面前,接住客人洗手时滴下的水。客人们象征性净手后,一位负责盥礼的小卒会递上毛巾。这只是一个简单礼仪,但配合的器皿却用贵重的青铜铸成,礼仪也因此显得完备而恭敬。

青铜盘在周朝中期以后出现的愈发频繁,常伴有长篇铭文。来逨定制的青铜盘口径达到53.6厘米,是作坊里近期所做的最大尺寸。这或许是为了容纳下全部的文字,他撰写的铭文长度前所未有,共372字,分21行。铸在盘内的底面,这个位置可以让客人在洗手时很方便的看到,是一种特殊的炫耀方式。逨希望每位来访的宾客都能将家族的光辉历史一览无余。

8.

大部分的时间里逨还在适应着自己的新职位,对人到中年的他来说,这有点辛苦。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物产,收获丰俭不一。有的山林可以开垦,有的只适合放牧,哪个地方的湖泊出产可口的莲藕?哪里的河川有肥美的鲈鱼?要把这些弄清楚,他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在路上。

《诗经》里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意思是周朝的道路像砺石一样平坦,像箭一样笔直。这些平直的道路上奔驰着许多马车。周朝的分封制度下,诸侯国关系较为密切,从周王朝的都城镐京以及东都洛邑出发,修筑了许多通往各地的道路。平原地区的主要通道一般可容四马所驾的大车通行。

在周朝,车与马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还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9.

车马的数量和装饰是车主身份地位的标志。社会等级不同的人所乘坐的车会有区别,不加漆饰的普通车辆为平民所用。各级贵族平时乘坐二马驾挽的车子,只有在重要礼仪场合才驾四马,而使用六匹马则意味着坐在车里的人只会是周天子。

乘车也有礼仪,最典型的就是“轼礼”。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行轼礼要求乘车者不能靠依在车厢,而要双手扶着轼,做倾听之态或注视之态,以表示对于某人或某地某物的敬意。路遇贤者和长者,车辆路过人多的场所,碰上参加葬礼的人和身背政府文件的公务人员,都要俯身行轼礼,表示谦恭虔敬。如果乘车时遇到周朝最高级别的官员——三公九卿,行轼礼就不够了,必须下车以示特殊的尊崇。

10.

马车涉及复杂的机械设计,包含大量零部件,需要木工、青铜铸造等种种工艺。因为造价昂贵,它与青铜鼎、青铜簋 guǐ 一起成为财富、地位和权力的象征。逨极爱惜自己的车马。为了避免车轴在长期奔驰中受到磨损,需要经常涂抹上一些动物油脂。当然,车马并不仅仅是贵族阶层显示身价的工具,在周人的生活中,许多事物都要依靠它来完成。

比如婚礼,平日里各个等级使用车马都必须遵循严格的礼制,唯一例外的就是婚礼当天,为了增添喜庆气氛,迎亲的人家可以在自己的车马数量等级上再增加一级。如此,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车轮一动,安装在车轭 è车轮上的八个青铜銮铃便开始摇动作响,仿佛在散播喜讯。

11.

载着新娘的婚车雍容华美,载车的马也有讲究,四匹雄壮有力的弓马,毛色统一,会更显高贵神圣。

作为单氏的中坚力量,逨正在朝堂上迎来事业高峰,家族的年轻一代也在成长,纷纷步入人生新的阶段。逨和妻子被邀请为嘉宾,也在迎亲的人群中,他的妻子叫孟祁喜,二人成婚多年。不过年轻人婚姻大事的操办,与他们当初并无两样。周人早已为此专门制定了“六礼”。

议婚时,男家请媒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婚约的请求,以雁作为礼物,称为“纳采”。雁是候鸟,春去秋来,从不失信。后世中国人诗意的探问,“世间情为何物”时,雁的“生死相许”,被认为是夫妇间忠贞不渝的象征。六礼过程中雁如同对爱的信念和执守被一再的提示。

12.

受托的媒人携雁来到女家,向主人请问女子的名字、出生年月和时辰,称为“问名”。这时女家要设酒款待,既是对媒人的感谢,也是对男家美意的回应。

问名之后,男家根据女子的相关信息,随即在祖庙占卜,看联姻是否吉利,好事天成,如果卜婚获得吉兆,就要告知女家。依然以雁为礼,这称为“纳吉”。

紧接着的第四礼称为“纳征”,也就是订婚的程序。男家要送给女家聘礼,后世下聘多用金银财物,厚薄不一。在逨的时代,通常会用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一束绢帛和两张鹿皮表示定下婚约。之后,男家再派媒人用雁到女家商请完婚日期。这个确定婚礼时间的交流过程,称为“请期”。雁作为缔结良缘的媒介达成了使命。

13.

接下来就是细节的准备。到了婚期,男方驾车亲自去女家迎接,称为“亲迎”,至此六礼完备。大家都很重视这个对女子示以尊重的环节,如果没有通过亲迎之礼成婚,会被认为不合礼制。易受世人讥讽。新娘上车前,母亲会为她系好佩巾,表示女儿到男方家后能够操持家务。

婚礼均在黄昏举行,新人婚服以黑为主色调,只在衣服边缘饰以浅红色。迎回新娘后,男方设宴共食,把一个瓠 hù 瓜剖成两半,每瓢各做成酒杯一样的饮器,名为“卺”jǐn 。新郎新娘各拿一瓢饮酒称为“合卺”。

婚礼次日,新妇沐浴后携带大枣和栗子等果品为礼物拜见公婆,新妇会为公婆准备早餐,公婆则为儿媳斟酒作为回馈。

随后,一对新人将前往新娘家中拜访。婚礼结束了。

14.

待到婚后三个月,丈夫会择一日,携新娘至宗庙祭告祖先,郑重以示。周朝的婚嫁礼仪上没有鼓乐琴瑟,迎亲场面并不热烈,也不奢华,但仪式一日全程无一处不令我们感到庄重典雅、贞静美好,这或许就是“礼”所蕴含的内在力量。

婚嫁的程序固然依循“六礼”,而在此之前,青年男女们大多拥有自由恋爱的契机。农历三月初三,春风拂面的上巳节。少男少女们会在这一天结伴出行,他们在河边相聚寻找爱慕对象,并赠送鲜花等礼物。潺潺流水旁,踏青、嬉戏、唱歌,那是属于两千多年前中国少年们的春天。春临大地,万物萌发的时刻,也是年少的生命第一次遭遇心动,大胆追求情爱与姻缘的时刻。与蓬勃生发的青春相伴而来的,是人生中另一场重要的仪礼。

15.

男二十而冠 guàn ,女十五而笄 jī 。冠礼,也就是成年礼。在周代,贵族行冠礼的年龄会因阶层身份而有所差异,地位高的人常会提早及冠 guàn,以便更早执掌权力。冠 guān 是步入文明时代以来中国人的重要服饰。男子先将头发盘结于头顶为髻 ,再戴冠,然后用发簪将冠与髻一同固定。这一盘发带冠的仪式一样有固定的流程。要先筮卜吉日,确定日期,随后父兄要选定并邀请为青年加冠的贵宾。

 guàn 礼当天,贵宾要为行冠礼者三次加冠 guān 。最初是加黑麻布做的帽子,表示男子将有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再加白鹿皮缝制的帽子,表示男子将有为国战斗的权利。最后一次是加爵弁 biàn  guān ,那是一种用细格布或丝绸做成的褐色帽子,和冕相像,表示男子将有参与祭祀的权利。

16.

三次加冠,也象征着行冠礼者的德操步步长进。这是每个贵族青年必经的道路。我们完全可以猜想,生于贵族世家的逨,一定也有过一场令他终身难忘的冠礼。随着事业渐成,辈分渐长,逨一定也曾受邀为贵宾去给青年人加冠。

礼成之后,青年人要去见兄弟、母亲、姐姐和姑母,告知他们自己已经成年,并将在家族中承担责任。接着,他要带礼物去见国君,缔结君臣关系,还要拜见乡大夫,表示自己已成为贵族社会的成员。此后,宗庙朝会中将有一个他的位置,也有一份他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成年男子不能再用幼时的名字,所以冠礼也包括命字的仪礼。取字的任务就交由加冠的贵宾完成。

17.

逨的名字中有一个“叔”字,我们由此知道他在众多兄弟中排行第三。伯、仲、叔、季是四兄弟的排行顺序,也是每个成年周人名字的一部分。长幼秩序是社会坐标之一,有了这些字样做标识,一个成年男子在家族中的地位就一目了然了。

这一天,作坊里来人送回了新筑好的青铜盘,逨十分满意。他和族人决定在家中举办一场盛大的宴饮活动。和妻子一起商定宾客的名次后,逨逐一亲自邀请。作为主人,他们要准备酒食,打扫房间,点燃蜡烛,并布置好酒席的席次。席的使用在当时已十分普及,并成为礼制定规的一部分。无论贵族宅邸还是平民之家,室内都要铺席,用餐时菜食会放在席上或席前的案上,各类酒器和盥洗用器也都陈列好了,宾客们陆续前来。

18.

逨带着司仪在门外迎接,经过三揖 yī 三让,把客人迎入中堂。

入席前先行“盥礼”,铭刻着单氏家族尊荣的青铜盘在这个夜晚正式亮相,盘底的372个字清晰可见。在这些文字中,商代金文和甲骨文书法的影子已彻底消退,周人崇尚的圆曲礼让和对制度的遵循也同时转化为审美要求,西周书风以婉转的线条为主调,章法、布白也朝着规范与整齐的方向发展。来宾们感慨着单氏家族的功勋,对逨再次领受天子之恩表示祝贺,也对铭文所呈现的雍容安逸的气度赞叹不已,这正是逨期待中的一场聚会。

宴席开始了,古人席地而坐,也席地而食。座位席次的安排是有规矩的,逨作为主人要坐在首席,称“席尊”“席首”,其余人按等级依次而坐。

19.

坐席要有坐姿,正确的姿势是双膝着地,腰伸直。宾客入座时要肃静而有序。周礼对这一切规定的详尽和细致,并以数百年的时间将礼制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即使在身份并没有那么悬殊的乡间,宴会也有严格的次序,那便是尊敬长者。以十岁为一个年龄段,随着年龄的递增,可享受不同的待遇。60岁以上的人才可以入座,50岁的人必须站在旁边听候吩咐。

丰盛的酒席上,仪式感同样有条不紊。首先是献酒与回敬的往来,逨与宾客之间恭谨礼让,大家都按礼节说话,等献酒结束,音乐登场后,气氛将从严肃转为活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边进食,一边享受雅乐,是周代宴会盛行的风气。

20.

歌者和乐师一一就位,堂上弹瑟而歌,堂下笙乐吹奏。乐声响起后,酒会上的众人全没了最初的拘谨,在歌舞杯盏声中,宾主谈笑尽欢,其乐融融。与礼相伴,诗乐的唱奏无处不在,当年的歌声已随风消散,如诗般的歌词经由《诗经》记录,数千年,传颂不息。

那是我们民族的童年时期,也是诗性天真勃发的时期。诗三百篇都是被演唱的乐歌,宗庙祭祀所用,收录于《颂》,《风》和《雅》两部分的很多曲目都在朝会和贵族宴会中演奏。选不同的乐歌,可以传递不同的情绪。《鹿鸣》一篇中的“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可借来作为迎宾之词。《四牡》有“王事靡盈、不遑启处”等,可用来赞扬宾客的勤劳。《皇皇者华》中的“周爰咨诹”可表示对宾客咨询请教之意。

21.

雅乐中还有苍劲有力的鼓和按大小次第排列成组的编钟。建鼓据说能沟通天地神灵,因而在乐队中声震四方。编钟悬挂在巨大的钟架上,由青铜铸成,自带其他乐器所不及的磅礴气势。“八音之中,金石为先”。比钟声更清亮的乐音,来自磨光的石磬。编磬通常与编钟合作,使金石之声相应和。如果说礼体现一种等级性,那么“乐”则体现了一种和谐状态。

“和”一字源自一种编管乐器的象形。“和”就是让彼此差异、矛盾、对立的事物互为礼让和包容,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和谐。这是周人重要的社会理念和文化准则,也深深地刻入了中国人的内心。今天,“和”依然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22.

逨举办的盛宴上,编钟、编磬齐奏,列鼎、列簋成排,彰显着世家大族“钟鸣鼎食”的气象。在音乐的助兴下,宾主间继续依次敬酒,对于酒周人有着复杂的情感。酒是他们向往的饮品,但饮酒过度会导致失控。周人总结的殷商败亡教训中,沉迷于酒即是其中一条。因此,周王朝规定,只有祭祀、宴会和敬献长老、君长时才能喝酒。为了掌握好分寸,饮酒时还专门设立一位监督饮酒的临时官员,被称为“司正”。再酣畅飞扬的宴会,也得接受礼的约束。

入夜,欢宴尽兴而散。庭中点起了火把,送客的乐歌开始奏响,逨将客人一一送到门外。巷子深处却传来隐隐的哭声,在静夜里格外清晰。

是邻里家中有人过世,正在热闹寒暄的主人和宾客沉默下来,乐队也停止了演奏。

23.

在周人的观念里,死之哀和生之欢一样,都是生命中应有的一部分。所以并不会因此觉得扫兴或者忌讳。逨和客人们,只是将告别的声音压低,默默离开。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向那位并不相熟的逝者和他的家人表达同哀的心情。

从八岁开始“礼让之教”,到70岁辞官告老,对于周人,礼乐教化不是一时,而是一世。他贯穿了个人的一生,也体现在群体生活的交往中。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国,润物无声的文明教化征服了那些生命本能的欲望,而代之以敬畏、同情、谦让等人文品行。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符合礼乐规范的品行,被统称为“德”。甲骨文中“德”一字是一个人站在大路上张目远眺,表示因看清了前面的道路而心有所得。

24.

也有说“德”即是“得”,意指得到天的眷顾与恩惠。在周人的世界里“德”字意为美好高尚的品性,也是统御礼乐的灵魂。

生命的最后一程,周人也以“礼”相送。北方被视为幽冥世界所在,招魂者拿着逝者的衣服,站上屋顶,面向北方,一声声呼叫逝者的名或字,“魂兮归来,魂兮归来。”这是亲人们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但无论招魂曲多么哀婉深情,也无法挽回远去的灵魂。

报丧人员在街上奔跑,把消息带给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闻讯,也会得到正式的通知,这是丧家应尽之礼。去世的邻居是逨的同宗,但他们的关系已经“出五服”,这意味着逨不必为逝者穿上丧服。

25.

这是周人为亲缘组织画出的清晰图谱。嫡长子所在的世系为大宗,世世代代都代表家族,此即百世不迁之宗。弟弟们则要分出去建立新的家庭,是为小宗。均听从嫡长子吩咐,再以自己的嫡长子各自传续。历经五代之后,经过五次分离的子孙,彼此间便没有了宗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即是“五世则迁之宗”,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出五服”。用亲疏远近确定人际关系,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伦常秩序。在这个庞大绵密的网络中,人人可明确自己所在,并得以安置身心。

六月,盛夏炎炎,在半年的奔波后,逨对全国的山川林泽有了大致明晰的认知和规划,但开发需要大量人手。正在焦虑之际,他再次收到天子的册命与赏赐。

26.

周宣王又一次提升了他的官职,册命他官司历人,将全国的奴隶交由他使用。这无疑是对逨极大的信任和支持,他的燃眉之急被周王体贴地化解了。一起赏赐下来的还有更为精美的马车用具和饰物,以及逨最需要的四匹骏马。

给予恩赏后,周宣王对履任新职的逨殷殷告诫。“你施政办事时要时刻谨慎,不敢贪图安逸,放纵自己,要依法施政,审讯庶民,要明辨是非,不公道就不要施政办事,不敢贪得无厌,中饱私囊,不要欺侮那些无依无靠的人。最后他这样对逨说,如果你没有按照我的告诫去施政,那就是王一人的过错,王就没有尽到职守。”

如同逨的故事一般,周人的一生都浸润在礼乐文明的教化中。这是一种温和但充满力量的制度,成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礼仪之邦。

27.

它令理性和人性的光芒照射进历史,令每一个中国人获得生命的秩序和心灵的安定。

人始终是中国文化最关注的命题。如何在世间安身立命?如何与自然及他者相处?如何建设理想的社会?从混沌走向秩序,从创世走向礼乐的漫漫长路上,人,也始终是创造一切的主角。

我们用洪荒年代的绚丽神话回答了天地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我们用上古三代的辉煌历史,书写了中国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当礼乐文明把秩序与和谐、道德与理性、音乐与诗歌永久地注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我们知道,今天的我们,连接着曾经的我们,也连接着未来的我们。今天的中国,连接着曾经的中国,也连接着未来的中国。叠加上时间的重量,山河就成了岁月,而历史正一刻不停地向前……

纪录片《中国》第一季 共十二集

第一集《春秋》 889401       第二集《众声》 565611

第三集《洪流》 964325       第四集《一统》 472755

第五集《天下》 912387       第六集《视野》 974791

第七集《南渡》 710047       第八集《融合》 784971

第九集《佛变》 507707       第十集《关陇》 784417

第十一集《基业》 827389    第十二集《盛世》 208207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 共十集

第一集《惊变》 991811       第二集《梦境》 214565

第三集《大都》 289489       第四集《市井》 227085

第五集《臣子》 952393       第六集《季风》 347785

第七集《大帝》 370021       第八集《觐见》 596097

第九集《实业》 627299       第十集《革命》 186363

纪录片《中国》第三季 共十二集

第一集《创世》 472925       第二集《山海》891071

第三集《五帝》 682373       第四集《家园》941705

第五集《双璧》 439669       第六集《择中》721237

第七集《模范》 896679       第八集《祭祀》469567

第九集《甲骨》 573085       第十集《天道》515539

第十一集《分封》343651  第十二集《礼乐》88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