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301】
读物本·《在最美宋词里邂逅最美的爱情》贺铸篇
作者:狸仙儿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287
0
2
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文学体裁,与唐诗并称双绝。宋代重文轻武,培养出一大批出色的词作者,青楼文化更成为催生宋词的土壤。邂逅美好宋词,邂逅美丽爱情;聆听缓缓而吟的诗意与柔情,品味字里行间的美丽与哀愁。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6-15 08:42:39
更新时间2024-06-17 11:43:1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贺铸:谁复挑灯夜补衣

 

1.

思越人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他本习武世家,先祖跟随宋太祖马上得天下,太祖娶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贺家女儿为妻。贺氏福薄,没有看到夫婿龙袍加身便已离世。所以,他并没有从姑奶奶那里得到什么实惠。他17岁进皇宫当“右班殿直”,做了皇家守卫,之后,他也一直做着低级武官,没什么“长进”。

 

2.

他的发妻本是皇族女儿,不知为何,她要嫁与他。他丑,虽是皇亲,却早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似乎从哪方面论,他都不该是女孩子心目中的理想对象。想来,最初的结合不该缘于两情相悦之爱。可是,这两个善良的人却在婚后恩恩爱爱,相濡以沫,是那时难得一见的模范夫妻。

她跟着他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每日忙完所有家务之后,她就在灯下为他补衣。这是所有民间妻子日常工作之一,本不值得大惊小怪,怪就怪在她是出身贵族的大小姐,竟然做起了丫头下人的工作。想来那时,她除了空有贵族身份之外,过的全然是平常百姓的日子。

 

3.

这样的日子过了很久,像水一样,清澈流畅。有她在时,他从来不觉得日子琐碎难过,有限的银钱被她安排得恰当好处,还稍有盈余。虽是粗茶淡饭,粗布麻衣,也能够温饱,实在而踏实。穿上她缝补的衣服,吃上她做好的蒸饼咸菜,整整一天都是幸福。

每到夏天,妻子早早便将他的冬衣拿了出来,一针一线地缝补。他说:“大热天的,你补那劳什子做什么?离冬天还早着呢?”她说:“闲着也是闲着,你在外面奔波,我也帮不上你什么忙,能做的就是缝缝补补这些事情了。再说,到冰天雪地的时候再补就晚啦!你一个男人哪里晓得这缝缝补补要费多少工夫呢!”

 

4.

他有感于此,写下《问内》一诗。

庚伏压蒸暑,细君弄咸缕。乌绨百结裘,茹茧加弥补。劳问汝何为,经营特先期。妇工乃我职,一日安敢堕。尝闻古俚语,君子毋见嗤。瘿女将有行,始求然艾医。须衣待僵冻,何异斯人痴。蕉葛此时好,冰霜非所宜。

“蕉葛此时好,冰霜非所宜”,这是操持过家务女人的切身经验。在夏天补衣,为的是把最暖的阳光都缝补进去吗?她并非没有退路,却甘愿跟着丈夫过贫苦日子。这个女人的爱,朴实得如同新鲜的棉花,柔软而温暖。

 

5.

他一度认为他和她会永远这样过下去,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时光慢慢从他们身上流过,刻下皱纹,染白头发,然后,一起淹没于黄土。有一天早上,他睁开眼睛时发现,屋子里只有他一个人了,已经缝补好的衣服冷冷清清地叠放在枕边,上面还有她的针线,却是已经很久没有动过。她去了哪里?他似有所失,左想右想,才晓得,她已经走了。

他似乎怎么也想不明白,人怎么就走了呢?多年的婚姻,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她于他,就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少。她在时,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一旦抽离,他才感到无法呼吸。

 

6.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阊门为苏州城的西门。贺铸和妻子旅居苏州,没想到,妻子却死在这里,没能再跟他回到家乡。再次来到阊门,他想起她,伤心地流下眼泪:“为什么我们当看一同来到苏州,你却不能跟我一道回去了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白头到老,同赴黄泉?”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枚乘《七发》说,“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据说,用半死桐制琴,其声最悲。古人又认为合欢连理树形似梧桐,“梧桐半死”即丧偶之喻。

 

7.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我踏上露珠初干的草地,寻找着往日我们一起携手时留下的踪迹,我在我们曾经朝夕生活的旧居前流连不止,在新垄起的坟茔前徘徊不去。我实在不忍心离开,有你的地方才是我的家呵!

最令人悲哀的是“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有人说,这男人,妻子死了,他却只在乎没有人给自己补衣服了!他哪里里晓得所有的爱都在这深夜密密的缝补中!如今的年轻人常常为谁做饭。谁洗碗闹到分手的地步:为什么只是我在做家务,你连打个下手都不能?古代的夫妻分工明确,不会有这样的家务难题,现代女人早已习惯了既主外又主内的生活,男人的适应能力不如女人,总是忘了自己该做的那部分。

 

8.

然而,老公若能像贺铸一样,对妻子的付出心怀感恩,她心底只有深深的喜悦,哪里还会计较太多?

这首《思越人》历来被公认是能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遣悲怀》诗、苏轼《江城子·记梦》这三篇伤悼文字并传不朽的名篇。但我认为,贺铸这一首才是真正寻常夫妻的寻常家话,字字朴实,却又字字催人泪下。这词,实在没有半分卖弄,字字皆出自肺腑。有时候,卖弄是一种习惯,是人便有卖弄的本能。伤心的话谁都能说,真假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在爱情中,我们常常说尽万种风情,但对我们真正爱的人,只需说一句“从此再也没有人替我补衣服”这样的寻常话就够了。

 

 

贺铸:锦瑟华年谁与度

 

9.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如果你有幸或不幸穿越到了宋朝(你应该并不会觉得陌生,你在电影里已经见过多回类似的场景),迎面走来一个彪形大汉,黑脸如铁,身高两米,剑眉怒目,头顶上梳着一个头发稀疏枯黄、不过一个梅子大小的发髻。

 

10.

这时,你似乎听到“咣”的一声,长剑出匣,不由得头皮发麻,手心儿里出汗。难不成你来到了水泊梁山,遇见了李逵?这时,他向你开口了,说的却是:“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声音出奇地温和儒雅,充满磁性。你不禁哑然失笑,好像《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的魂魄换到了猪八戒身上一样。

没错,这个黑脸大汉不是别人,正是这首《青玉案》的作者贺铸。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则说贺铸“状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所以人们又送他一个外号叫“贺鬼头”。

 

11.

这个外号一点也不善良。怎么想,这带着英气的剑眉男人也不应该丑得像“鬼”。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黑脸大汉居然一直被视为婉约词的正宗。他的词绵密细腻、温婉唯美。这粗糙的皮囊下装的到底是怎样一颗玲珑七窍心呢?

其实,贺铸的第一份工作是皇家侍卫,跟写诗作词搭不上边儿,像投错了胎的纳兰容若。纳兰也是在这个年纪,做了皇帝侍卫,然而,他一点也不喜欢自己这个在外人看来极其风光的工作,一个武夫的骨子里却是文人的、浪漫多情的性子。

 

12.

不过,少年习武的经历还是让贺铸显露出与众不同的侠士风度。在他的一首近乎自述的《六州歌头》词中,营造了一个这令人向往的武侠世界: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13.

“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读罢此词,只觉又回到年少时迷恋武侠的那段时光,仗剑江湖的义气激荡心胸,直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穿越古代,做个白衣侠客。其实,江湖的血雨腥风,哪里有想象中的那般快意人生,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但贺铸却是实实在在地在剑雨中冲杀出来的侠客。不想,这位侠客竟能笔带剑风,写出如许飞扬恣意的词句来。这歌需要拔刀亮剑,相击而歌才能助其气势。

有人将苏轼尊为豪放词宗主,其实,贺铸才是真正的“武林盟主”,那是“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作底气的真豪情。只可惜,重文轻武的宋朝不允许英雄的存在,英雄尚未末路就已经凋零。在一片绵羊音里,英雄的呼喊反而逝于无声。

 

14.

放在武侠世界中,这仗剑豪侠的风度会迷倒多少女子,征服多少男子呀,那才是贺铸的梦乡。如今,这少年豪侠只好收起他的剑,在姑苏门外十余里一个叫横塘的地方,建起一座小屋,和结发妻子过起了寻常夫妻生活。没过两年,妻子过世,他又一个人过起了鳏夫的生活。

有人总结了贺铸的三个特点:丑陋无比、雄狂无比、温柔无比。这个侠骨柔情的汉子,大概是锦心而非绣口,感情又端正,不可能像苏轼、秦观那样的风流自得,妻妾成群,粉丝无数。他是一个有韧性的男子,虽然一生不得志,沉于下僚,却不懂得自我放逐,沉湎于风月。慷慨悲歌之后,他剑入匣,粗茶一盏,淡饭一钵,在横塘的小屋中,坐拥万卷藏书,做起了编辑撰写的工作。

 

15.

横塘,又是横塘。说到横塘,我耳边便响起古代船家女唱起的那首山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个大胆的女孩,见到心仪的少年,便停下船,用山歌问人家住在哪里。歌声嘹亮,在江面上传出很远,任哪个少年男子听了都会把持不住。这样的妹子不用倾国倾城,那股子野性美便足以将男人征服。

那一日,他在横塘回家的路上,也遇到了一个绝色女子,并且一见钟情,只是这讷于言的老实男子,只能望着人家的背影做起了白日梦。

 

16.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一开场便令人失望,那次偶遇,连邂逅都说不上,只是目送着人家的背影绝尘而去。人的灵魂真是奇怪的东西,谁也不知道它为什么会突然对一个人就着了迷。哪怕拼了这副皮囊不要,也想得到她。但贺铸却连得到她的念想也不敢有,因为他不是翩翩公子。

一个小小横塘,一个美女,他岂能不知她的芳名?她若非歌女,必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太太。贺铸知道,有些感情还是保持神秘感为好。如果他跑去找她,大概仙女嘴角上扯起的那缕轻蔑就足以把一切美感破坏得荡然无存。

 

17.

此时若是美男子秦少游在此,大概只须一个微笑便可令她回头,可惜他不是。他所能做的,便只是远远地想着她。

他想:“锦瑟年华谁与度?”她每天弹着锦瑟打发日子,谁是听琴人呢?她是会弹琴的,许是一位歌女,想必听众也很多。待听客散去,她闲散地拨着琴弦,“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琴是她为自己而弹,却是没有听众的。

他想象她的住处,“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想必,在那长满衡芜的沙洲上,正有彩云慢慢升腾缭绕,暮色四合,淹没她寂寞的身影。“彩笔新题断肠句”,寂寂长夜,她无聊地拿起彩笔,在纸上写下悲伤的诗句。

 

18.

“彩笔”说的是南朝的江淹的故事。江淹年轻时文采飞扬,到了晚年不知为何却才思枯竭。人们对此产生了各种猜想,有人说,江淹旅居冶亭,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江淹不得已,便从怀中掏出一支五彩笔还给他。失去了彩笔的江淹从此再也写不出一篇好文章了。“江郎才尽”的成语也来源于此。

她手中拿着彩笔,那自是仙家之物了。只是不知道,仙女的断肠句是为何人题写。

就这样,他成天满脑子都是她的影子,想象着她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心绪不宁。有时候,他也会想象他见到她的情景。可是,一想到自己这副丑样子,他就自卑了,只希望来世,自己化成那绝世美公子,再去找她吧。

 

19.

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生的这是“闲愁”,既不像失恋那样撕心裂肺,又不像恋爱那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这样终日无所事事地想她,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不是闲愁是什么?可是,偏偏又控制不住自己不去想她。他说:你要问我这“闲愁”到底有多少,就可以用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比喻。

清王闿运说:“一句一月,非一时也。”原来,这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雨黄时雨,原是春天的三个阶段,三句话便是整个春天,整个春天他都在想她,一晃儿,春天就过去了。

 

20.

黄庭坚认为贺铸的这首词不下于秦观小令:“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贺铸更因为这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得雅号“贺梅子”。

《竹坡诗话》里说,贺铸晚年在姑苏时与郭功甫交好,两人经常互相戏谑。贺铸头发稀疏,还有点谢顶,挽成的发髻小得可怜,郭功甫指着他的发髻嘲笑道:“这个可真是‘贺梅子’了!”贺铸反唇相讥,捋着郭功甫雪白的络腮胡子说:“你也可以称得上是‘郭训狐’吧?”训狐是一种羽毛花白的猫头鹰。

贺铸虽然嘴上没吃什么亏,不过,“贺梅子”的绰号确实是落下了,甩不掉了。

 

 

周邦彦:纤指破新橙

 

21.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是周邦彦写给谁的呢?从表面意思理解,是写一个男人和女人幽会时的情景。刀如水,盐似雪(橙子用盐泡会去除酸味),她用纤纤素手破开一枚新橙。锦帐里还有她身体的温度,屋子里点着兽香,两个人对坐着笙箫合奏。男人和女人坐在有锦帐的屋子里,是幽会,还是偷情?

低声问,你今晚去哪里住?男人恋恋地望着她,没有回答,于是,她故意看看窗外说,已经三更天了,外面已经下霜了,路很滑,别走了吧。外面已经没有人赶夜路了。现在走会很危险吧。

 

22.

“向谁行宿”——今晚去哪里投宿?表面关切而实在是小心地打探,乍一听好像并不打算把他留下来似的。

“城上已三更”——这是在提醒对方:时间已经不早,要走就该早走,不走就该决定留下来了。

“马滑霜浓”——显然想要对方留下来,却好像一心一意地替对方设想:走是有些不放心,外面天气冷,也许万一会着凉;霜又很浓,马儿会打滑……真放心不下。

这样一转一折之后,才直截了当地说出早就要说的话来:“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意思是:你看,街上连人影儿也没几个,回家去多危险,你就不要走了吧!

 

23.

真是一语一试探,一句一转折。读者分明听见她在语气上的一松一紧,一擒一纵;也仿佛看见她每说一句话同时都窥伺着对方的神情和反应。作者把女子所显现的机灵、狡狤都逼真地摹画出来了。

更有趣的是,据记载,这首词中的男女主角不是别人,正是当时东京城的头牌名妓李师师和万人之上的宋徽宗赵佶。

据说,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坊的王寅的女儿,自幼失母,父亲用豆浆当奶喂活了她。那时有一种风俗,为了使孩子能够消灾免祸,要将其舍身佛寺。三岁时父亲把她舍身宝光寺。舍身时,女孩突然哭起来,僧人为她摩顶,她却立刻安静下来。僧人认为她和佛门有缘,因时称佛门弟子为师,父亲便将她取名师师。

 

24.

过了一年,父亲犯了罪,死于狱中。失去双亲的小师师被经营妓院的李媪收养,改名李师师。长大后,李师师色艺俱佳,冠绝一时,成为京城的“头牌”。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追逐,能得到师师的青眼和招待,那是件倍儿有面子的事。

这可是个大腕,不是一般人能追到手的。一说宋徽宗赵佶,人们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北宋就败在他的手上。不过,说起他的字画,在当时可是天下一绝。这个皇帝的才华绝不逊于当年的李煜。赵佶听说师师的大名后,便心痒难耐,有一天,换了身行头,打扮成商人模样就去了。总不能说我是皇上赵佶吧,就叫赵乙吧,也就是赵二。

 

25.

等了一天也不见李师师出来接客,赵二不干了,开始嚷嚷起来:老子是花了银子的,你牌儿再靓,不也是卖的吗?太没职业素质了吧。总之,这赵二大概态度不太好,师师偏不吃这一套,就是不给他好脸色,千呼万唤连吵吵带嚷嚷地总算别别扭扭地出来了。

师师一出来,赵二就没声了。以前他觉得当皇帝三宫六院,普天下就他一个男人有这等福气。一见师师,他知道,自己这辈子算白活了。什么三宫六院,和师师一比,都不过是些庸脂俗粉。别说是等上一天,就是等一个月把美人等出来也值了。师师见到赵二,也不搭理他,径直走到琴旁,懒懒地弹起琴来。

 

26.

文采是男人的绝杀技。赵二虽是个孬种,但肚子里还是相当有墨水的,对付女人足够用了。很快,他就把师师给追到手了。宫里的妃子问徽宗这李师师有啥好的,他说她“一种幽姿逸韵,要在色容之外”。意思是,师师的美不光在容貌,她身上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风韵,这是没法用言语形容的。

为了方便幽会,他从宫中打了一条地道通向她家,整天就这么钻来钻去。现在开封的宋城遗址,还能看到这个地道的存留。

按说,皇帝的女人谁敢再追?就算敢追,师师能不能看上眼也说不定。不过,据说,敢泡皇帝女人的这个人真有,就是周邦彦。

 

27.

据张端义《贵耳集》中记载: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着这个空儿前来看望师师。二人正在叙阔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躲避不及,只得藏身床下。宋徽宗带来一只江南进献的新鲜橙子。周邦彦在床底下,看见师师玉手剥橙子的样子很好看,二人的悄悄话也一并听了个一清二楚,于是回家后就填了这首《少年游》。这师师很天真,等皇上再来,她就把这首词唱给皇上听了。皇上一听,这不就是写的咱俩的事吗?一气之下,就让周邦彦滚出京城了。

 

 

周邦彦: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28.

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天北。凄恻,恨堆积!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兰陵王》本是唐教坊曲。《旧唐书·音乐志》云:“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

 

29.

所有的历史记录都说到他的美,“白类美妇人”,七尺男人,却天生一副美人坯子,连男人见了都要爱上他。不过,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大概敌人见了他,多半都哈哈大笑:“齐国没有男人了吗?派个女人出来打架?”后来,他灵机一动,命人制作了一个面目狰狞的“大面”,出战前,便戴上面具。敌人见不到他的真容,只见面具狰狞如鬼,很是吓人。后来,人们受到兰陵王的启发,也戴上面具跳舞,场面非常壮观,摄人心魄。

周邦彦这首《兰陵王》全词共三阕,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动人心弦,被人称为兰陵三叠。据说,这词也是周邦彦和皇帝争风吃醋的成果。皇帝发现周邦彦跟自己抢女人,一气之下就将他外放了。周邦彦只好告别师师,一个人上路了。这阕词就是写给师师的临别赠言。

 

30.

上阕写饯行地点的景色。

饯行地点:隋堤。堤上种满了一排排的垂杨柳,正是初春时节,刚刚萌发的杨柳呈烟绿色。柳在古典诗词中一直是送别的意象,送别的人折下柳枝送给远行的人,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这些杨柳不知见过多少离别的场面,也不知道被折下过多少枝条。隋堤在今天的南开封汴河一带,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堤坝上种植着成行的柳树,西自黄河东至淮河,都是柳树成阴。后蜀何光远《鉴戒录·亡国音》:“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曰‘隋堤’。”白居易《隋堤柳》诗:“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潇潇,三株两株汴河口。”

 

31.

中阕交待了饯行的时间和情节。

饯行时间:寒食节。“梨花榆火催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节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远行的人:周邦彦。

送行的人:相传是李师师。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二人在分别前忙着寻访以前花前月下常去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已经不多,及时行乐吧,借着酒劲,他拨弄琴弦,她轻转歌喉,又借着灯光,将她的脸仔细端详。从今后,这张脸只能在梦中出现了。

 

32.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天北。”这么快就要上船了。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一步三回头,真希望突然绊上一跤,摔得腿断胳膊折,那样就不用走了啊。这船怎么这么快啊,东风一吹,跟箭似的就蹿出去了,一会工夫就蹿出去好几百里了,一驿三十里,转眼间不知多少个驿站都过去了。其实,船能有多快呢,又不是快艇游轮,只是因为不舍才觉得船快罢了。若是乘船去约会的路上,恐怕还会说,这船怎么走得比乌龟还慢呢?

 

33.

下阕写周邦彦在船上想念佳人。

人随着船的远行,越来越悲伤,走得越远,想思之苦就越深。河道转了一道弯又一道弯,每到一个渡口我就望一望,希望看见她的影子,可是别说是她,就是别个人影也没见着一个。夕阳西下,春光无限,我想着和她在月下牵手、在桥上听她吹笛的情景。这一幕幕,就像做梦一样,我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据说,师师送走了周邦彦,回到青楼,发现宋徽宗正坐在闺房里等她,一见面,便问她哪里去了。师师满不在乎地说:“周邦彦不是被你给赶走了吗?我送了一下。”

“你们在一起没干什么吧?”宋徽宗的语气听起来酸酸的。

 

34.

师师说:“哪里敢?他只做了一首词送给我。”皇帝一听,便有了兴趣,叫她马上唱给他听。一曲《兰陵王》唱罢,宋徽宗想想,为了一个女人而争风吃醋这点小事,就让大宋朝的才子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也实在不忍心,遂把刚贬到外地的周邦彦又召了回来,让他继续担任大晟乐府的乐正。

这个故事传得很广,听起来却总觉得不靠谱儿。王国维先生在其在《清真先生遗事》中,也表示了他的怀疑:一是那时周邦彦已五十六岁,官至列卿,想来一个五十六岁的老人还去嫖妓,从生理上说不现实;二是宋时亦无大晟乐正这种官职。也许,王国维先生是对的,不过,传说总比现实有趣得多,姑妄听之吧。


(贺铸篇完结)

文章转载自网络

请尊重知识产权

侵权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