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6503】
读物本·《在最美宋词里邂逅最美的爱情》仲殊 李之仪篇
作者:狸仙儿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200
0
1
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文学体裁,与唐诗并称双绝。宋代重文轻武,培养出一大批出色的词作者,青楼文化更成为催生宋词的土壤。邂逅美好宋词,邂逅美丽爱情;聆听缓缓而吟的诗意与柔情,品味字里行间的美丽与哀愁。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6-15 08:44:00
更新时间2024-06-17 11:43:1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仲殊:残阳酒醒,一棹天涯

 

1.

柳梢青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一落笔便是绵绣江南。两岸碧草依依,白沙堤岸,灵岩山上,在婷婷袅袅、柳烟笼罩中的是吴王的旧宫苑。当年夫差在灵岩山上为西施建造馆娃宫,以为从此便可以江山美人共有,却不想,那本是一个预谋,你用刀剑堆起重重尸堆,使我与父母兄弟离散,我只需拼却香裙一袭便可令你国破家亡。

无论赢家是谁,昔日的江山美人,都已化成烟尘,倒是那曾经的旧宫苑却依然不倒,一路从时光中走来的,还有岸草平沙,柳树轻烟,依然年年春色如故。

 

2.

“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一阵春雨之后,寒意淡淡,微风过处芳香柔和。先触觉,再嗅觉,后视觉。雨寒风轻,风中含香,如美人的玉手般香软。循香望去,但见两岸开满了洁白如雪的梨花,那香软的气息正是春风携梨花香气而来,无花不成春,原来春在梨花,真是让人春心荡漾。这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现,唐宋词中,要么伤春,要么惜春,就是没有人真正享受过当下。这样的美,为什么是不及早欣赏,反而为它的短暂而唏嘘不已?

 

3.

“行人一棹天涯。”在风暖花香的春天里,词人泛舟江上,正在远行,风顺舟轻,又是顺流而下,船行得也轻快无比。他一边在船上欣赏沿岸春色,一边将酒葫芦对着嘴狂吹,直至喝得酩酊大醉,在酥软香风的抚摸下,沉沉睡去。

“一棹”犹言一桨。“天涯”,人人心里都有个天涯,至于你的天涯在哪里,你懂的。好一个“一棹天涯”!他无拘无束,放浪天涯,任舟飘流。

等他酒醒,已经斜阳西坠,暮鸦乱飞。乌鸦总是在傍晚成群结队的寻找栖息之处,黑色点点,缀于霞光之中,却是一番动人景致,可惜现代人无由得见。

 

4.

乌鸦在寻找栖处,人也在寻找。“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我们在夜晚目光总会被温暖的家园吸引,只见一家小院,院门深闭,一架秋千静静地悬于粉红的桃花之下。他突然来了精神,呀,那里是谁的家呢?

在历代诗词中,随处可见女子花丛中荡起秋千的动人身影。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欧阳修《渔家傲》词:“红粉墙头花几树。落花片片和惊絮。墙外有楼花有主。寻花去。隔墙遥见秋千侣。”与这句“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有相似之处。

 

5.

据说,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便有了秋千,猴子们常手执藤蔓从一棵树上荡到另一棵树上,或者从这一岸荡到那一岸,由猴子进化而来的人类自然也学会了这一手。在汉代,秋千叫“千秋”,大概最初属于杂耍之类的表演,是贵族的生日会上必备节目之一,后来,在民间流行开来。还有一种浪漫的说法:从前有一位美丽的公主,爱上一位草根帅哥。老国王极力反对,便把公主锁在深宫里。看着高高的宫墙,小公主心生一计,她在靠近宫墙的树上,用彩绸扎一个“U”形结,然后登上彩绸,用力摆荡,跃出宫墙,和心上人一起私奔了。从此,象征自由和爱情的秋千便诞生了。

 

6.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秋千是女子的意象,亦是爱情的象征。

想着,在那样令人凄然的黄昏,一户温暖的人家,一架落满红花的秋千,谁都会忍不住想去门口看看那荡秋千的女孩长什么样子,即使并不美丽,那青春的活力也还是能叫人眼睛一亮的。

读者可能想不到,写这首词的,并不是一个俗人,乃是一个和尚。仲殊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法号,苏轼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而且,这仲殊不拘佛规,好作艳词,且屡教不改。

 

7.

一个人受了什么劫,情场逃逸也好,官场失意也罢,好像一出家,便什么都解脱了,从此,清风明月,看尽人世沧桑。仿佛只要穿上袈裟,便能救我们于情海欲海。那么,是什么因缘让这个凡心不死的花和尚遁入空门的呢?

那日,和情人分别,他醉醺醺地回家。无论在外面如何花天酒地,家还是浪子最终的归宿。见到家中齐整的旧物,便是一个饭罐酒坛也有着温暖的气息。他却从来没想过,在他离家的这段日子里,妻子是如何如坐针毡,以泪洗面,乃至怨恨妒忌相加,痛苦之极,直至她有了外遇。

 

8.

那日,她异常温柔,端给他一碗肉羹,他小口地嗫着,突觉腹痛难忍,倒在地上,哀叫不止。倒地的那一刻,他看见妻子嘴角牵扯出的恨意,什么都明白了。

还好,他命大,中的也非断肠草、鹤顶红。家人从医生那里得了一个偏方,连服了十余天的蜜水,命终于保住了。只是从此便不能再吃肉,因为“复食肉则毒发,不可复疗”,每天须喝蜂蜜解毒。自此之后,他“所食皆蜜。豆腐、面筋、牛乳之类,皆渍蜜食之”,只有同样酷爱吃蜜的东坡能和他吃到一起去。东坡呼之曰“蜜殊”。

 

9.

不能吃肉,与和尚有什么区别?那个家,差点要了他的命,更是不愿再回去。就索性便出家了吧。人已经在了佛家,心却觉得空落落的,尘世的一切于他,仍是恋恋不舍。他依然爱酒,热爱年轻美丽的姑娘,经常去找姑娘喝酒,唱歌。

他到处云游,头上戴着一个草帽,翻过来就是钱罐,向来往行人化缘。

他曾经说:“钱如蜜,一滴也甜。”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卖糖粥的,便向人家化缘,卖糖粥的给了他一文钱,他便用这一文钱买了一碗糖粥喝了。

 

10.

一日,他在郡府前,看到一妇人在门前投了一纸诉状,等了半天也没见传唤,天下起了雨,她就在雨中淋着,衣服都湿透了。仲殊尘心大发,竟然作起诗来:

浓润浸衣,暗香飘砌,雨中花色添憔悴。凤鞋湿透立多时,不言不语恹恹地。

眉上新愁,手中文字,因何不倩鳞鸿寄?想伊只诉薄情人,官中谁关闲公事!

和尚见妇人诉状,便想到人家是诉薄情人,总能让人想起,他出家之前的那段风流韵事,妻子因此而给他下毒,他似乎有些迷糊——这也值得下毒吗?这样的事,官家又能怎么处理呢?只好让你在门外待着了。

其实他也有些顽童心理,喜欢看热闹。这和尚的心,其实说起来挺天真的。

 

11.

苏轼在杭州做太守时,经常携歌女游山玩水,有一次竟然带歌女去了宝月寺拜见大通禅师。禅师怒形于色,以苏轼的心性也自然不会悻悻而去,反做一首《南柯子》来戏谑人家: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阿婆三五、少年时”是一个典故,需要解释一下。唐朝有个叫薛逢的进士,晚景落魄,有一天骑着头瘦驴,在长安大街上行走,忽然遇到一列出游的新科进士,领队的高声吆喝着在前面开路:“快给进士们让路!”薛逢挺不屑地看了一眼马上的小子,慢悠悠地说道:“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

 

12.

意思是说,想当年,我在你这年纪时,也曾涂脂抹粉、风光八面,别看你现在风光,早晚你也得混成我这样。苏东坡用这个典故,是想说众生本来平等,不要生分别心,若生分别心,反而背离了佛教的宗旨。

禅师也不好再生气,苏轼是大人物,佛家人太多计较反而是自己不是了。那时,站在大师一旁的还有一个和尚,听了这首《南歌子》,笑了拍手叫好,并依韵和了一首《南歌子》:

解舞清平乐,如今说向谁?红炉片雪上钳锤,打就金毛狮子,也堪疑。

木女明开眼,泥人暗皱眉。蟠桃已是著花迟,不向东风一笑、待何时。

 

13.

苏轼见了,说:“此僧胸中无一毫发事。”这和尚就是仲殊,从此,苏轼便将他引为知己,来往密切。

“一日,与数客过之,崇宁中,忽上堂辞众。是夕,闭方太门自缢死。及火化,舍利五色不可胜计。”关于仲殊的死,记录得很清楚。死后有舍利,不可胜计,在佛家看来,这是高僧大德多年修练而成。

这个仲殊,出了家还写艳词,看似尘缘未了,他的自缢亦是给世人留下不解之谜。他的出家,他的死,似乎都有难言之隐,然而,那难言说到底也不过是悟之一种。悟了,来了;悟了,走了。

 

14.

因他自尽于枇杷树下。一些好事人便因他那句“凤鞋湿透立多时,不言不语恹恹地”篡其诗曰:“枇杷树下立多时,不言不语恹恹地。”他戏谑人家,人家也戏谑他。其实,他的戏谑何曾有歹意,不过是不能解、不能悟时的一种自我解嘲罢了。有时,看似看开,却是看不开的一种掩饰;待看开了,不掩饰了,倒反而和常人无异了,别人怎么活我便怎么活,哪来那么多说道?想来,若他能听到别人戏谑他的话,他一定会笑,说,真是这样呵!

说起仲殊,便忍不住要费些笔墨来说说曼殊。和仲殊一样,曼殊也是他的法号,却又加了俗家的姓,苏曼殊,这名怎么看怎么多情,果然是个情僧,这名字取得真是好。

 

15.

他本是人家的养子,受尽冷眼,后来干脆逃走,睡柴房,吃剩饭,过起了流浪生活。十二岁时,一场大病几乎要了他的命,是山上的僧人救了他。索性,便在广州长寿寺出家。

出了家便该做出家的人事,他却受不了寒寺里清规戒律,因偷吃鸽子肉被逐出寺院。无爱的童年让他对母亲无限思念,他东下日本去寻找那从未见过面的母亲,未得,却在日本吃下了刻骨铭心的爱情苦果。她叫菊子。他们携手樱花下,以为可以花开到永远。不想,他们的恋情遭到菊子家里人的强烈反寺,菊子竟跳入海中葬了他和她的爱情。

 

16.

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千日回?

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天人诉此哀?

忍见胡沙埋艳骨,修将清泪滴深怀。

多情漫作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已灰。

——《樱花落》

天下有情人失散屡见不鲜,若菊子不死,大概曼殊也会因另一个女子的出现而忘记她,她尚年轻,也会有另一个新的爱人。可惜什么都可以重来,就是生死不能重来。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而他和菊子的爱情在最盛烈时消亡,亦给他留下刻骨的幻美。

他再次出家,发誓一生不惹红尘。从此,多情公子变作痴情僧,哪怕是出入粉巷酒肆,亦是心在酒,不在色。成熟、风情的弹筝女子百助枫子爱上了他,两人曾同榻而眠,却一夜相安无事。

 

17.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君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这是他写给百助的诗,看来,他亦是动过心,或者,不过是不忍心伤女孩子的心,给她的一碗解情酒而已。我想,他拒绝百助的真正原因,不过是忘情于菊子而已。多年后,他的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记》凄美绝艳,写的是他和菊子的故事。1918年,年仅35岁的苏曼殊去世,临终时,写下8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和仲殊一样,苏蔓殊也痴迷美食,尤其嗜糖,自称日食酥糖三十包!他们皆寄情于糖,是冥冥中的因缘,还是一种巧合呢?

 

 

李之仪:只愿君心似我心

 

18.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一首被人传诵千古的名作《卜算子》,为北宋的李之仪所作。一开场便歌声荡漾,极富穿透力,长江上那大胆挚烈追求爱情的民间少女宛在眼前。

长江有多长?我只知道我在头,你在尾,我天天想着你,却看不见你。但她对她和他的爱情却抱有坚定的信心:我们同是长江儿女,我们的爱情就像这生生不息的江水,不管相隔有多遥远,江水都能够把我的相思传达给你,让我们心意相通。

 

19.

下阕,她又接着说道,长江水奔流不息,我对你的思念也如江水般绵绵不绝。我只愿你想我的心同我想你的心是一样的,不要辜负我对你的一片心意。

这首词音韵爽利,宛如流水,毫不矫揉造作,如民谣般朴实清新,同我们所读的大部分宋词感觉完全不同。这是李之仪写给歌女杨姝的情书,和那些徒有相思意的爱情誓言完全不同,李之仪和杨姝以他们独有的方式,成就了一段感人的爱情佳话。

这段爱情故事的源头还是要从苏轼说起,从宋代的那一场革新说起。做了旧党领袖的苏轼连累了一大批优秀的士子,李之仪作为苏轼的门生,也难逃此劫。他被贬到了当涂。在此之前,黄庭坚曾在当涂当了七天太守。

 

20.

崇宁元年(1102)六月二十二日,是黄庭坚当太守的最后一天,他和几个朋友游太平州花园洞,有一个小歌妓弹了一首《履霜操》。

“履霜”本自《易·坤》中的“履霜之戒”,霜乃冰之先兆,故寓意防患未然,晓以自警。《琴操》曰:“《履霜操》,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伯奇无罪,为后母谗而见逐,乃集芰荷以为衣,采楟花以为食。晨朝履霜,自伤见放,于是援琴鼓之而作此操。曲终,投河而死。”据说,范仲淹一生只听《履霜操》,被人称为“范履霜”。那必然是一首极悲凉,能感心又能清心的曲子。

 

21.

别看小歌妓只有13岁,却把这首《履霜操》弹得幽怨无比,动人心弦,她自己也是花容幽怨,别有一番动人之处。把黄太守都听得直拍手,当即写下一首《好事近·太平州小妓杨姝弹琴送酒》。

一弄醒心弦,情在两山斜叠。弹到古人愁处,有真珠承睫。

使君来去本无心,休泪界红颊。自恨老人憎酒,负十分蕉叶。

此词写杨姝弹琴时声情并茂的情景,弹到古人愁苦处,美人情深,珍珠承睫。杨姝早闻黄庭坚的高妙人品,弹罢琴曲,就亲自为他斟酒。黄庭坚因为“老来憎酒”,深感辜负了这片“蕉叶”的美意。

 

22.

老黄把杨姝比作蕉叶,想必,那日,她穿着翠绿的衫子,让人联想起“潇洒绿衣长”“不将翠袖染缁尘”的芭蕉。正值豆蔻年华的杨姝也正如那将展未展的芭蕉叶,正是最美时候。“落落虚怀好自珍,一番舒展一番新”(宋王洋《和陈长卿赋芭蕉二首》),唐人钱珝把未展芭蕉比作“犹卷”的少女芳心,清新而有淡淡的哀愁。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未展芭蕉》

又如“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宋张说《戏题草树》),“何因有恨事,常抱未舒心”(宋姚孝锡《芭蕉》),在文学作品中,未展蕉叶与少女婉转纠结的愁心是一组固定的比喻关系。

 

23.

写了词还觉得不够,他又赠杨姝一首绝句:

千古人心指下传,杨姝闲处更婵娟。

不知心向谁边切,弹作南风欲断弦。

这个小杨姝真不简单,黄庭坚为她又填词又写诗的,可见,她的琴技之高,绝非等闲之辈。

此时的她还想不到,这首《履霜操》不仅征服了黄庭坚,更是征服了李之仪的心。在此之前,我还要先讲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传奇。

我们听惯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伉俪情深的佳话,以为那是宋词中独一无二的爱情童话,才子李之仪和其妻胡文柔的爱情似乎更加完美无缺。

 

24.

说起李之仪的原配妻子,才华风度绝不在李清照之下。她出身名门,通经史,熟诗词,尤精通天文。连大名鼎鼎的沈括遇到疑惑的时候也要通过李之仪代为请教。沈括对这个异性知音赞叹不已,说:“若为男子,我益友也。”胡文柔死后,李之仪在其《姑溪居士妻胡氏文柔墓志铭》作悼亡词说道:“与余伉丽四十年,胡氏上自六经,司马氏史,及诸篡修,多所综织。于修学则终一大藏。作小歌词禅讼,皆有师法,而尤精于算数。”

 

25.

胡文柔非常敬重苏轼。她对丈夫说:“子瞻名重一时,读其书,使人有舍身成仁之志。君其善同之邂逅。”好一句“使人有舍身成仁之志”,这女子的心气连男子也比不了的。一日,苏轼到李府做客,宾朋谈兴正浓,有人送公文过来,苏轼立刻停止谈笑,着手处理公文。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干净利落。文柔在屏风后面悄悄瞧见,说:“我曾认为苏子瞻行事不脱书生气,今见临事一丝不苟,却是一代真正豪杰。”而苏轼对胡文柔也敬重有加,因她精通佛理,东坡便称她为“法喜上人”。

 

26.

东坡被贬,她亲手缝衣相赠,并说:“我一个女人,得如此等人知,我复何憾?”那时,已婚女子能够这样磊落地引丈夫之外的男子为知音,可见,这女人是何等坦荡,她的胸襟实在并不比苏轼逊色半分。

李之仪为蔡京所陷害。她镇定自若,花钱买通蔡府佣人,将李之仪的老师范纯仁所遗手稿偷了出来,这才救了李之仪一命。这女子的处事能力以及见识胸襟真叫人赞叹。

她随丈夫一同来到贬所当涂,一个母亲,亲手送走了自己的儿子、儿媳,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个不让须眉的女子再也扛不住了。她愧疚地看着他:“对不起,我不能陪你到老了。”遂闭上眼睛,永远离开这灾难深重的世界。

 

27.

四年之中,他接连丧子,丧妻,最后便剩下他自己,贫病交加,癣疮覆体。他近乎绝望了。不过,就是这样一个落魄的老男人,居然以一颗挚爱之心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心绪不佳的他,偶尔也会随朋友喝喝酒,听听小曲。那天,他独步姑溪江畔,只听江上画舫中传来一阵琴声,随之清扬悲凉的歌声亦响起:

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

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

那是一曲《履霜操》,他怔了半天,不觉泪流。

 

28.

这弹琴的便是杨姝。杨姝在花园洞为黄庭坚弹奏《履霜操》已成为时人的美谈,如今,得闻此曲,他非常激动,当场便以黄庭坚《好事近》的韵脚了和了一首:

相见两无言,愁恨又还千叠。别有恼人深处,在懵腾双睫。

七弦虽妙不须弹,惟愿醉颊香。只愁近来情绪,似风前秋叶。

黄庭坚一个劲地夸赞杨姝琴艺高妙,动人心弦。而李之仪却是“相见两无言”,“唯愿醉颊香”,明眼人一看便知,李之仪对杨姝是一见钟情了。

 

29.

后来,李之仪又赠她一首《清平乐》:

殷勤仙友,劝我千杯酒。一曲《履霜》谁与奏?邂逅麻姑妙手。

坐来休叹尘芳,相逢难似今朝。不待轻移玉指,自然痛处都消。

求爱已经摆到了明处,指向了杨姝。李之仪谈真爱的感觉时说,“不待亲移玉指,自然痒处都消”,爱情就像一副神奇的药,手到之处,病马上解除。

李之仪的身体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于是,他玩兴大发,邀上贺铸去采石矶游玩。在途中,因思念杨姝,便写下了这首《卜算子》。这首词相当于李之仪对杨姝发下的誓言。很快,李之仪又写了一首词,向杨姝正式求婚了。

 

 

李之仪:不见又相思,见了还依旧

 

30.

谢池春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相思,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这是李之仪送给杨姝的求婚信。接到这封情书后不久,杨姝和李之仪这一对忘年情侣便同居了。

疏落的小雨过了清明就停了,残寒消尽,那条开满桃花的小径上铺满了落红。风吹池塘,水波如皱,乳燕在屋宇间飞来飞去,飞絮却飞到人的衣袖上拂了又来,来了又去,招惹着人好不烦恼。这样的好光景,我心里有个你,那滋味怎么形容呢,就像喝了浓酒一般醉人。

 

31.

腰带上的孔眼被频频移动,我也只能任由日子这样一天天地把我折磨得病体恹恹,空瘦下去。见不到你时,想你想得不行,见到了还是想你想得不行,这真是没有办法。我们老是这样见了又分,分了又见的,多难受,那不如干脆不要分开好了,我挨着你,你挨着我,一刻也不分离!天无情,天不老;人有情,为什么却不能在一起呢?我也是没有办法,只好把心里的话说给庭前的柳树听,希望柳树能为我们的爱情作证。

又是一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爱情悲歌。只是,勇敢的李之仪并没有空在相思里消磨感情和生命,他向所爱之人发出了求偶的信号。

 

32.

天遂人愿,两个相爱的人从此携手姑溪水畔。当涂贬谪的生活虽然清贫无着,但李之仪却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这里。他自号“姑溪居士”,一生的大量诗篇都是在姑溪写下的,有《姑溪集》存世。

但日子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风平浪静。友人罗某去世,李之仪为之写下墓志铭:“姑孰之溪,其流有二,一清一浊。”那清者,是罗某,浊者又是谁呢?李之仪自然没有明说,邪不胜正,正人君子对此并不在意,而小人却开始疑神疑鬼了。姑溪名流郭功甫常以李太白自居,沽名钓誉,其实却是个卑鄙无耻、小肚鸡肠之人。他认为,这个浊字便是在影射自己。

 

33.

关于这郭功甫和苏东坡之间还有一个有名的笑话,说:郭功甫经过杭州,拿了一轴诗稿去给苏东坡看,见东坡后就先抑扬顿挫地吟诵起来,吟完后,问东坡:“我这诗能得几分?”

东坡说:“十分。”

郭功甫大喜,再向东坡询问得十分的原由,东坡说:“七分是读得好,三分是写的好,加起来不正好是十分吗?”

这郭功甫其实是才气一般却自以为了得的人,说白了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也是文人的通病。虚荣心越重,忌妒心也就越强,强大到一定程度,那就害人害己了。郭功甫就开始找机会报复了。

 

34.

那时,适逢朝廷恩典,李之仪之子也受到荫封。郭功甫卑劣到什么地步呢?他竟然唆使当地一个吉姓地主起诉李之仪,说杨姝所生的儿子是这个吉娃地主的,将李之仪以冒领朝廷恩典的罪名告下。当权的蔡京接到这个案子后,将李之仪的官籍削掉,连杨姝也受到杖刑。据说郭功甫得知这个结果后,幸灾乐祸地写了一首打油诗嘲弄这对可怜的人:

七十余岁老朝郎,曾向元祐说文章。

如今白首归田后,却与杨姝洗杖疮。

郭功甫洋洋得意,认为解了自己心头大恨,却不知,他忌讳别人说他浊,却忘了那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训言,他早把自己全身都涂满了大粪,被世人诟骂。后人编排他的糗事加起来何止一箩筐。

 

35.

人的名节情操本是心性,并不是秀出来的。削籍、刑杖也改不了这对神仙情侣的高洁之志。李之仪写下《浣溪沙·为杨姝作》,更加高调地唱出自己与杨姝那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爱情!

玉室金堂不动尘。林梢绿遍已无春。清和佳思一番新。

道骨仙风云外侣,烟鬟雾鬓月边人。何妨沉醉到黄昏。

直到李之仪67岁时,其外甥林彦政和门人吴可思才代讼其冤,得以昭雪,恢复官职,71岁病逝于任上。杨姝和儿子遵其遗愿,将其归葬于当涂藏云山麓至雨峰下,圆了他“一廛尚冀容此老”的夙愿。死也要回到当涂,这李之仪算是铁了心要做当涂的“上门女婿”了。


(仲殊、李之仪篇完结)

文章转载自网络

请尊重知识产权

侵权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