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2563】
读物本·《梅酒香螺嘬嘬菜》(四)
作者:狸仙儿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6976
4
14
8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继梁实秋、汪曾祺美食散文之后的又一最经典美食散文。本书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江南,有口舌惜繁华的秦淮桥下水,有舌尖下的西湖,有味蕾上的芜湖,有茶意的江南,有风味里的故乡。好吃,给江南古意平添了一分魅力。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6-17 09:18:05
更新时间2024-06-17 11:43:1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十三、初夏的水果

 

野杨梅

1.

在水果里面,一向喜欢杨梅这名字,觉得它同湿润的江南很有渊源牵连。后来知道,古时誉称杨梅为“吴越佳果”,江南确是杨梅的发源地。

夏至杨梅满山红。杨梅,标识了六月的江南。

杨梅紫红,果肉如丝,呈放射状包紧果核,看起来就像一颗血丹,煞是诱人。都说余姚、仙居、常熟和萧山的杨梅最好,又大又紫,拈一颗放入口中,轻轻咬开内里红嫩的果肉,一股酸甜的梅汁,就立即把你包围了。

 

2.

不要眼馋鲜红的杨梅,鲜红的杨梅尚未熟透,你只挑那些乌紫但依然硬扎的往嘴里投,牙齿一磕剔下果肉,扪嘴啜足一口甜味,吐出核,另一果随之纳入,一颗接一颗,不须消停,直到吃倒了牙。“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这是李白的诗句。多年前,有朋友从上虞给我带来一筐二都杨梅,说是市场上罕见的水晶杨梅。其果大而色白,晶莹如玉,味清香鲜甜,肉脆爽无渣,果然是闻名遐迩的珍品。难怪当年苏东坡品赏之后要留下“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二都杨梅”的感慨。

 

3.

那年梅雨初夏,我带队领着参加省副刊会的一批人去婺源采访。在婺源城里,看到街边或蹲或站着许多卖杨梅的男人和女人。那些装在竹篮里的杨梅,水灵灵红艳艳的,因过分熟透而饱满黝黑,散发出一种妩媚妖艳的香甜气息。我们有人馋不过,十元钱买了三斤带回宾馆,用自来水冲洗后,几个人一气猛吃,吃得两手都是紫红黏稠的果汁,抬眼一看,有人白衬衫上果汁斑斑,暗红浅绛,活像是从战场上血拼归来。更要命的是,因为太甜,吃得多了,舌头一舔,发觉牙齿又酸又软,晚餐怕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

 

4.

次日上午,小雨初歇。去里坑时,路遇塌方,我们不得不中途下车,转进附近的一个有着一大片典型徽式老旧古宅的山村里观光。我们都存心想找一点古董,所以就喜欢往人家光线不太亮的厅堂后面跑。我发觉那些人家室内都有一种好闻的水果发酵的气味传出来,先不明就里,直到有一户男主人自野外归家,把一只挂在身上的背篓卸下来,倒出一堆沾满莹莹雨水珠的杨梅,里面还杂有不少新鲜树叶,我才明白了原来那都是杨梅的香甜气味。

 

5.

斑驳的绿叶反射出晶莹的光亮,红红的杨梅愈加饱满欲滴。见我们一个个露出向往的神色,热情的主人便一再邀请我们随便尝尝,说这都是山上摘来的,野生的,又不花本钱。看看那些杨梅,虽是只有指头大,个头明显偏小,但红艳得近于紫黑,罩着一层山野的清亮光泽,一个个如此生动新鲜又一往情深。我们都是平生第一回见识野生的杨梅,想象着置身于青山绿野、徜徉在滴红流翠的野生杨梅林间,心里很觉有趣,所以也就没了太多顾忌,尝了几个。

 

6.

初入口,甜中窜出一股酸劲,有点令人龇牙咧嘴……稍后,一股津液自舌下漫出,在唇齿间游走、穿荡,直入脏腑,方觉得那真是未曾尝过的甘醇!随后抓了一把在手,一气猛啖。

此时,村头传来喊声,是我们的车子重新发动了。于是我们好说歹说丢下了二十元钱,还有一包作为感情回赠的未拆封的牛肉干,将那些杨梅统统扒进一个方便袋里,喜滋滋拎往车上去了。

 

宅边的杏子

7.

杏子非江南所独有,但一句“杏花春雨江南”,却把杏同江南联系在一起。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有一首:“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诗中描绘出了南宋时江南农村优美宁静的情景。江南五月的天气里,我们和诗人嗅到的是一样的果香,看到的是同一片风景啊!

春天,小桥流水边的杏花,只是白色略带羞涩的粉红,到了五月,南风初起麦子黄熟,一树树的杏子就带雨黄透了。微凉的清风迎面吹来,夹带着淡淡的雨雾和丝丝甜醇的气息,这里一树、那里一树坠满枝头的杏,晶黄得像玛瑙,让人望一眼舌下便生出津液。

 

8.

有些枝条茂盛的老树就长在房前屋后,推开窗子,果香扑鼻,触手可及的水灵灵的杏子,黄中透着红,闪着诱人的光泽,在枝头微微颤动。周遭的景色也因此而生机勃勃起来,鲜亮的果色映衬的也是一份田园生活的情趣啊。端架梯子上到树上,随便想吃哪颗、想吃多少都可以。通常,朝南一面接受阳光多的枝头上杏子,更大更甜更橘黄温润一些,一口咬下去,酸甜的汁水会溢满唇齿间。若是一大片连绵不尽的杏树林,在果熟时节,那该有着怎样繁盛的场面,怕是连空气里也浸满了浓得化不开的果香吧!

 

9.

有一种俗称“五月黄”的小山杏,比一般杏子都要娇小可爱,先诸果而熟,繁星一般缀满枝间,洒洒洋洋,妩媚而又淳朴,谁见了都忍不住诱惑。摘一颗放手里擦擦,撕去果皮,含在嘴中,牙齿轻轻叩开果肉,再以舌尖抿住,剔出小小的果核,清清爽爽的甜,平平缓缓的微酸,在口中漾开,真的是美极了……仿佛就是早年邻家的小妹妹咬住你的耳朵,哧哧地笑着说悄悄话,那种滋味很难向外人道出。

 

10.

万缕丛中点点黄,千般朱唇疑带津……有时禁不住想,生活在麦黄杏熟的五月江南,一个遍地氤氲着果香的地方,真不啻是一种福气啊。

若是年成好杏子收得多,一时吃不了,就把杏子对半掰开,摊在阳光下晒成杏干,便是自制的果脯。对于乡下的孩子来说,杏核也是好东西呢,拿砖头砸开,取出杏仁,嚼在嘴里,那股略带苦味的特有的清香,令你一辈子都忘不了。

 

三潭枇杷

11.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五月底,六月初,正是江南名果三潭枇杷漫山遍野黄熟的季节。这次,我是沾了几位画家的光,跟随他们去新安江山水画廊赶枇杷节。

我们先从歙县县城驱车赶到深渡,再由深渡弃车登船,逆流而上。深渡的下游筑坝蓄水,千峰竞秀的群山变成了著名的千岛湖,而在深渡的上游,也就是我们这次去品尝枇杷的地方,被誉为“中国枇杷之乡”的三潭,现已成为歙县旅游胜地。

 

12.

“深潭与浅滩,万转入新安。”流淌千里的新安江,两岸青山起伏,连绵数十里枇杷林层层苍翠,点点金黄的枇杷浮耀在绿叶之中,如锦云一般煞是好看,映衬着白墙黑瓦的徽民居村落,真的就是一幅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画廊!

“天上王母蟠桃,地上三潭枇杷。”漳潭、绵潭、瀹潭为三个大而深的水潭,也是三个村名,这里群山环绕,终年云遮雾绕,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为枇杷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产枇杷特点是皮薄,肉厚,汁甜,水多,清香爽口,并以早熟优质而天下闻名。

 

13.

在一处渡口上了岸,夹在许多挑着篮子提着钩子的果农中前行,立即有人打着手机过来联系,将我们领往山上枇杷林。其实,路边就有连绵不尽的果树,熟透的枇杷,一丛丛一簇簇挂在枝头,澄红晶亮,闪着梦幻般的光彩,看得人垂涎欲滴。我这才明白了为什么国画家都喜欢画枇杷,实在是枇杷太漂亮了。听说这里就是漳潭,没走多少路,就看到一个建在园中的八角凉亭,里面有茶水、五香蛋、糕点什么的供应。显然这些都是多余的,所有人都左顾右盼,所有的注意力、所有的眼睛,都被那些挂满枝头的满天星一样的枇杷吸引着。

 

14.

这里的枇杷集中了好几个品种,有的红彤彤,有的白粉粉,有的黄灿灿。我们顾不得多说话,钻进林子深处,见着嫣红的大个枇杷,攀着枝条就摘下来。

熟透的枇杷皮极好撕,我从枝头摘下一颗枇杷,扭掉顶头斜斜的蒂柄,三两下就剥了出来,塞入口中,牙齿轻轻一叩,吐出滑溜的果核,鲜甜绵软的果肉被舌头一裹,捎带起一种醇酸的味儿立刻满口弥漫开来。走了十来步路,一气吃了十多颗,直吃得双手沾满糖汁,一个嗝打上来,胃里翻上醇浓的香甜之气,真的好惬意。

 

15.

有俩老外,索性像猴子那般攀到树上,坐在较粗的横枝上,背靠一根枝,双脚各撑住一根枝,腾出两手想吃哪颗就摘哪颗,大啖特啖,还朝下面的我们做鬼脸。林子里,到处可见孩子们欢快的身影和衣单女人的轻盈身姿。

我见不远处有几棵树上的枇杷明显要白得多,个头却都不小,遂伸手摘了一个剥出,果肉也是白色的,水分好像特别多,塞进嘴里,味道好鲜!一直陪在我们身边的歙县朋友老汪告诉我这叫白花枇杷。接着,老汪又让我们见识了名贵品种“大红袍”和“光荣花”。

 

16.

“大红袍”呈橙红色,果形略长,皮有芝麻斑点,果肉晶红,软而厚,入口鲜甜;“光荣花”则因花蒂处长了一个明显的五角星而命名,其特征是柔软多汁,甜中蕴酸,清香爽口。

其实,杭州的塘栖“白沙”和“红沙”枇杷也是饮誉天下,但其地名却不如三潭这样好听也好写。听说诗人流沙河品尝了三潭枇杷后,曾以惯有的诙谐写下:“浔阳琵琶三弹,歙县三潭枇杷,琵琶三弹涌清波,三潭枇杷挂金霞。琵琶,枇杷,流连难返,主人忘归客不发……”

 

 

十四、梅子酒草莓醪

 

17.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挂在枝头随风摇晃的梅子开始由青变黄了,味道也由青涩转向酸甜,正逢江南细雨缠绵的季节,便称之为黄梅天或黄梅雨。走在梅子树下,也许梅子逸出的清香味会浸染雨季里的心情,给人带来一丝快意。

盛产于太湖边东西群山中的梅子,以光福邓尉的最为著名,有“邓尉梅花甲天下”之说,相传“香雪海”即由此而来。那年我行走在太湖的西山岛上,见到好多杨梅、青梅,还有茂盛的橘子林,我在连绵的梅子地里,看到大片大片红的青的果实。感觉那些梅子都是女性一般的丰腴,饱含汁水,仿佛一口咬下去,酸酸甜甜的味儿就会流进心底。

 

18.

江南的梅子不是入口的佳果,却是不错的蜜饯的原料,可制作糖渍青梅、奶油话梅、陈皮梅、甘草梅等,还可做成酸梅汁。江南一带的女子都喜欢吃蜜饯的梅,所以江南的女子就有些缱绻妩媚的酸甜,引人向往。

古人书中青梅煮酒的场景我没见过,可我品尝过青梅泡出的酒。

太湖边有一写手,因为投稿和编稿,我们成了不曾谋面的朋友。此君知我嗜好口腹之乐,忽一日给我发来短信:酿得新梅酒一瓮,良朋可饮乎?当然可饮了,可惜我一直未能如愿前往。

 

19.

再后来,我收到快递过来一袋保鲜的微黄的梅子,内中附一纸,教我加白酒加冰糖密封浸泡入味。我遵其言,果于三月后得梅子酒满满一大瓶。此酒兼容了果酒的温柔缱绻和蒸馏酒的酣畅浓烈,两样风情糅合一体,饮来,觉得微酸甜美里透露着一种分外醇厚的质感。因为梅子汁渗透到酒中,加上糖化的作用,酒在嘴里,有点黏稠,有绵长的回味,又颇有几分女儿家的袅袅清韵。我总是先稍稍含吮一会,再以舌尖轻轻搅一搅,把酒液尽量压向嗓眼处却不急于咽下,以便满心感受那股浓稠爽滑的醇香……真真是方才浅尝,便已醺醺然了!

 

20.

再来说说草莓醪。

若论果形与色彩之美艳,恐怕无有能超过草莓的了。草莓形似鸡心,鲜红艳丽,既可食更可赏,而且还是家庭养花中的佳品,地栽盆养均能出彩。我认识的一位退休老师,年年春夏之交,都能在家中庭院里吊出好几盆结着红灯笼一样的草莓,连墙壁间、窗台上也悬垂着和摆放着,果既诱人,花也洁白清雅,看得人实在是心生羡慕。

“采草莓鲜果,品农家美食”,是好多地方做的旅游招牌。从上海郊区到南京浦口周边,从黄山脚下到西去武汉的沿江高速路旁,随时都能见到拦路高悬的横幅,或是彩虹门。

 

21.

当你走入采摘园,一畦一畦的草莓植被向前延伸着,望着那些隐在绿叶丛中红扑扑水灵灵、娇艳欲滴的鲜红草莓,手捧果篓亲自采摘的兴致,自是重温孩童心情那般大好。有意思的是,那一回在岩寺附近的新安江对岸,我们发现一大片野草莓,翻动那些粗壮的叶子,有星星点点的小绣球藏于其间,像煞惹人怜爱的小精灵。小心地摘下来捧在手心里,红色的汁水似要溢出来,吃到嘴里,甜津津的,但也只是甜到为止。野果的感觉就是如此吧,它不会很浓烈地去打击你的味蕾,只有在你舌尖脉脉浸润开来的一点点甜和清香,却是淳朴真切的原野的气味。

 

22.

当我们渡江回来,开车走不多远,瞥见车窗外正有一处热热闹闹的草莓采摘园。

今年暮春时节,草莓大量上市。我先前的一个学生是乡下草莓种植户,那天托人给我带来了满满一纸箱色泽鲜亮的上等草莓。那么多红艳艳的草莓,一时根本吃不了,家里的冰箱也放不下,我决计试制出“草莓醪”。我的一个表弟早先是电影院放映员,后来成了“江南春”的点心师,在他的电话指导下,我的操作便有了充分的技术保障。

 

23.

我先将糯米蒸成干饭,再将草莓用盐水洗净略上锅蒸熏一下杀尽杂菌,捣碎,放入糯米饭中撒上酒曲拌匀装好,放进电饭焐子里封好,在电饭焐子底垫上几层布,打上保温挡。发酵两日后启开盖——一股甘洌的清香芳醇之气猛然窜入肺腑之内。鲜红色的“草莓醪”好像自梦中被惊醒,闪着女性一般绚丽柔和的光辉莹然欲笑哩!

这倒让我想起了儿时的用杨梅泡出的那种瑰红的酒液,长辈们一般以小盏盛酒,浅饮慢啜,盏白酒红,内有数个烧酒杨梅,看我们直勾勾地眼馋,便以筷子捞出俩杨梅打发。如此莹然深红的杨梅,吃多了也能醉人哩。

 

 

十五、梅雨与梅干菜

 

24.

就像梅雨也叫做“霉雨”一样,梅干菜也被称做“霉干菜”。其实梅干菜同梅雨并无时间上的关连,只是都产自于长江中下游梅雨带地域,于是,梅干菜才有了浓郁的江南味道。

如果认为梅干菜是芥菜、大白菜或雪里蕻腌后晒干就成,将咸干菜和梅干菜当作一回事,那就错了。其实,真正的梅干菜,都是从腌菜缸里捞出来放锅里蒸煮后,再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挂竹竿和绳索上(有的直接摊放在桥头或河边的石头上)晾透晒干而成。

 

25.

有时,晒得半干时还要回锅蒸一次,再晒干。一般来说,那大多在阳光明媚的暮春的时候。也有人家,事先把蒸好的咸菜切细放竹匾里晾晒,直到浸透了舒缓而沉静的暮春阳光的气息。好的梅干菜,无粗茎与老叶,捏手里咸潮咸潮的,色泽深浓,有一种勘破世事的沉黯与洒然。

我们到绍兴旅游,通常都要带回一点小包装的茴香豆和“霉干菜”做纪念。说起绍兴霉干菜,那真正是“霉”字当头,因为他们的咸菜蒸煮后不是放太阳下晒,而是像制作霉豆子那样放暗处阴干,多呈黑红,且是越陈越香。

 

26.

而我们这里的梅干菜,则稍显黄亮清爽,那种扑鼻的壅蕴之气也淡得多。但这两种菜无论是做扣肉还是烧五花肉,都是一样的好吃,下饭宜口,而且二餐后再放饭锅上蒸,越蒸越体贴腴软,越蒸越油光闪动,香气袭人。说起来,它们真的就是这个命,最需要傍肉,需要吸收肉的脂与香,所以在缺油少肉的时代,它们只能暗自叹息英雄无用武之地。据说,一九七二年尼克松破冰访华,在杭州楼外楼的宴会上,周总理嘱咐上一道绍兴霉干菜焖五花肉,尼克松吃后连声称:“OK!”

 

27.

一九三五年三月六日,身在上海的鲁迅,在发往绍兴的信中对母亲说:“……小包一个,亦于前日收到,当即分出一半送老三。其中的干菜,非常好吃,孩子们都很爱吃,因为他们是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干菜的。”他还在文章中特别提到过:“在绍兴,每当春回大地,风和日丽之时,便是腌制霉干菜的大好季节……”人,总是这样充满怀旧的情绪,对于一些口味,一纠缠上就是一辈子。你的味蕾上的偏爱,就是这样养成的,因为一方水土,因为早年的成长岁月,那些普通但又神奇的风味食物,就演绎为某种文化和情感的蕴积。

 

28.

其实,梅干菜一点也不尊贵,以前的乡下,几乎是家家制作户户必备。这东西味道厚,特别能吸收肉香和油脂,那些腥荤气味在梅干菜的沉郁芬芳中早已是没了踪影。其中尤以梅干菜焖肉最为行之有效,肥瘦间花的猪肋条切出的方形肉块,配以绍酒、糖等作料,只要火候好,定是被整治得有型有款,肉质弹性十足,甚至连肉皮上光泽也有着几分予人遐想的沉静古朴。它的诀窍,是先焖后蒸,蒸的次数越多越香,干菜乌黑,入口软绵,略带甜味,肉块色泽红亮,富有黏汁,一口咬下去,连牙髓腔里都溢满了肉感。一些爱惜体形的人,平日里怕极油脂,但却很难抵挡得了梅干菜焖肉的诱惑。

 

29.

梅干菜做扣肉,无论是色泽还是口味,都是引人注目的。若是能耐得此中烦琐,不妨一试,其法:用电饭锅将五花肉上屉蒸至五成熟,放酱油腌渍待用;梅干菜切末,放酱油、肉膘、糖,亦上屉蒸至酥烂;五花肉投热油中炸至皮起泡,捞出沥油;另置炒锅留底油,下姜、蒜煸香,投入五花肉、料酒、酱油、糖、水适量,小火焖十五分钟,收浓卤汁;把冷却了的五花肉切成薄片,整齐地码在扣碗中的梅干菜上,蒸至肉酥烂,浇以勾成薄芡的卤汁即成。其菜香肉味相互渗透,油而不腻,鲜香糯甜,味美妙不可言。

 

30.

在徽州,无论是歙县还是屯溪、休宁,脆香鲜辣的梅干菜烧饼,由街头炭炉中现烤出来,焦黄的一面还嵌满粒粒爆香的黑芝麻,绝对是令人过口难忘的风味食品。时下,就连梅干菜馅的中秋月饼,也能搞出个满堂彩来。还可以将梅干菜煮烂后,切碎配肉末做馅料,做成风味包子。

把豇豆、扁豆、小竹笋甚至茄子蒸熟晒干,在名字上略作调整,叫成梅豇豆、梅扁豆什么的,到了冬天与五花肉同烩,味道也是呱呱叫。

 

 

十六、小麻条也有春天

 

31.

麻条本是一两寸长的芝麻条糖。此鱼也就这么点长,头小而尖,身子细圆,鳞青白,有点像微型青鱼,因为其形同麦穗大小,所以有的地方就叫做麦穗鱼,也有喊做车键子、黄乎筒子的。

小麻条是水中极多且烦的一种小鱼,但凡钓过鱼的人都领教过对这小鱼的无奈。鱼浮子动了,一下一下地触,一下一下地触——仿佛有戏了,你猛地将鱼竿往上一提,抛到空中的渔线果然银亮亮地一闪,却是轻飘飘一条极小的鱼,小到你摘下它时都弄不明白,如此秀气的一张小嘴竟然也会贪饵吞钩……而且贪得不可理喻。

 

32.

你换了饵,它照例又来触,若是不理,钩上的饵立马就给啃尽,若是有动静就提竿,这种小鱼似乎让你没法提完。碰上这种情况,除了改变饵料,或者换个地方,好像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不过,在所有的小鱼里,最好吃的还数这小麻条。小麻条不独肉多肉细嫩,吃时也很方便,肉里几乎无刺,仅中间一道脊刺而已。其鱼鳞细到不必批去,肚子里也就一根细肠,掐不掐都无所谓。清一色的小麻条很难得,因为钓鱼不可能钓的全是这玩意——除非让人发疯。所以,通常的小麻条都是和别的小杂鱼一起烩。但烧出来端上桌后,细长圆润的小麻条总是被那会吃的人先下筷子搛走。有经验的人在买小杂鱼时,总是尽可能多地挑拣小麻条。

 

33.

早年在乡村时的冬日,家人常会弄来一堆有小麻条的杂鱼,一番收拾,煮进锅里,搁上板酱和水磨大椒,煮到汤极稠极浓,直至小鱼的肉都会掉落在汤中。出锅前撒上些从菜园里掐来的葱绿蒜苗或芫荽叶子,香气极是诱人。一般都要煮上好几碗,一碗热的现吃,余下的留待冻成鱼冻。次日吃早饭时打开碗柜,端出小鱼冻,凝脂一般,像皮蛋那种半透明的琥珀色,鲜红的辣椒与深碧的嫩蒜苗叶全被裹在鱼冻之中。天气愈冷,鱼冻凝得愈加厚实,用筷子颤颤挑起一块,入口爽滑滑的,抿一抿,舌头一裹就化了,满嘴的鲜美,夹着快心的辣感,无论是小鱼还是鱼冻,均是至鲜,特别能下饭。

 

34.

小麻条还有一种妙吃:用盐稍微码上一天,晒成半干油炸,类似椒盐做法,入口极脆,骨肉皆酥,那真是一道下酒的好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隆冬时节,一盘小麻条鱼冻就上半瓶山芋干老酒,外加一碟盐豆子,一对老哥俩或许就会刮拉出许多掏心窝子话来。

小麻条喜石隙,在一些石头驳岸的水域,常能见着成群的小麻条周游往来,翕忽悠然。有时竟不忍心看到有人用丝网将这些灵动的小鱼大把大把从水里捕上来。

 

35.

两年前的暮春,我去牯牛降风景区参加省副刊会。报到的当晚,有两个印象较深:一是暴雨倾盆,将刚下车的我们淋成落汤鸡;另一是餐桌上颇丰盛的菜肴中竟然有一盘清一色的小麻条,且为道地的农家烧法,心中欢喜,如遇见久别的童年好友。此后数日,有幸又吃着一次这种风味小鱼。牯牛降是深山区,何来那么多的小麻条?后来我独自下到一条满布乱石的涧溪中寻趣时,才发现无论是深潭还是浅流中,都有许多小麻条灵动的身影在飘忽。

 

36.

只是这些生在灵山涧溪里的小麻条稍有变异,身形更狭长,胸鳍和尾巴超常的大,想必是长期适应山间激流湍水的结果。我甚至还在一处石窝里,捉住一条身着美丽迷彩环纹的小麻条。当时,西斜的阳光顺着峡谷照进来,柔和地照彻一沟淙淙溪流,美得不可收拾。在这个世界上,知道美丽迷彩环纹小麻条的能有几人呢?生命的节奏固定了一种形态,而流水的节奏又是如此的平和、安宁……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虔敬的心情,将那条身披许多道彩虹绶带的小鱼放回水流中。


(未完待续)

文章转载自网络

请尊重知识产权

侵权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