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77】
读物本·【诡异故事集】忘三小酒馆03 四根板凳的故事
作者:辛夷格格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字数: 11884
11
8
1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文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5-06 15:45:52
更新时间2025-05-06 22:00:0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诡异故事集 之 忘三小酒馆03

故事叁:四根板凳的故事

01

这可能是吴晓攀这辈子见过的最老的一位老人了,不似有些抗拒老去的老人,岁月尽情地在他身上镌刻着自己走过的痕迹。干瘦、佝偻,脸部的褶皱道道分明、层层深邃,这只在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老人素描作品上得以见过。

他拄着一根竹杖,身体几乎弯成九十度角,颤颤巍巍从小酒馆大门走了进来。他走得很慢,仿佛在丈量着这世界,他喘得很厉害,一些动作已经让他不堪重负,可他手中的竹杖却如蜻蜓点水,轻轻掠过,生怕惊扰了有灵万物。

在这个过程中,吴晓攀不敢说话,也不敢上前搀扶,并不由自主屏住了呼吸,生怕惊扰到老爷子。就在吴晓攀微微走神间,老人走到了长桌前,坐到了椅子上,向后挪移着身体,又将竹杖靠着长桌,静静地看向了他。

02

那是一双令人过目不忘的眼睛。

这是自老人进门后吴晓攀第一次看到他的眼睛,他突然想到了一句话,说一个人眼睛里有灵魂。他一直不能理解这是怎样的一种形容,直到看到了这位老人他才知道什么叫眼睛里有灵魂。那是一种宁静、温暖和睿智,因为一双眼睛,能让一个身体枯槁的老人持续散发着生机。

他又想起了自己的爷爷,老人家去世前几年饱受病痛折磨,出行不便的他也拄着一根拐杖,可每次才走几步,老人家便暴躁起来,坐到石头上,用拐杖狠狠戳着地面,咒骂着病痛,继而咒骂着一切。病痛让曾经和蔼的爷爷性情大变,那几年对所有人都是一种煎熬。

小伙子……小伙子。

老人连着喊了几声,吴晓攀才终于反应了过来,老人指着他手中的酒杯,微笑着做饮酒状。

老人家,您可以吗?

03

吴晓攀下意识地担心起了老人的身体,可话一出口,吴晓攀就知道问了个傻问题,来到这里了,还有什么可不可以的。

我喝了半辈子酒了,每天早中晚各一杯,不贪多也不嫌少,只不过这两年儿孙不让喝了。可今天走了些路,嘴有些馋了,小伙子,能不能跟你讨杯酒喝?

吴晓攀赶紧给老人倒上了一杯“回忆”,并程式化地介绍了一下三杯酒。老人连声说着谢谢,先是小小抿了一口,咂摸着,脸上的沟壑先像是被挤压后的千层岩层,后又舒展开来,一种满足感充斥在沟壑间。他连续小口小口地喝着,直到把那一杯琥珀色的心酒全部融入了身体里,老人长长吁了口气,往椅子里又挪了挪,双手结于腹前,两手肘压在两边的扶手上,双目微闭,满足感逐渐褪去,现出一丝愁云来。

老人家,您一个人这是要去哪啊?

我在等一个人,一个等了九十年的人。可我太老了,我可能等不了了,所以我想去找找看。

04

1934年,8.6万名怀揣相同理想的人开启了史诗级的远征序曲。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红军遭受了湘江战役的失败,人数锐减为3万余人,这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鲜血染红了湘江。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军来到了通道县。当年12月12日召开“通道会议”,会议赞成伟人的主张,放弃原定北上湘西会合红2、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通道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转折,史称“通道转兵”,不仅挽救了中央红军,还为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基础,同时,实际上开始了伟人在军事上的领导。

那一年老人刚十二岁,是流源村的一个少年,名字叫杨荣。连年的战祸兵灾,加上反动军队的残暴和当地土匪的祸害,导致老百姓对扛枪的兵哥产生了本能的恐惧,红军过流源时,老百姓都跑到山上去避灾了。

05

当时,第一野战纵队的突前护卫部队过流源,想找老百姓买点粮食,却怎么也找不到人,于是只得找到农户家里,杀了一头大肥猪,解决了温饱。

这支突前部队走后,老百姓开始回到家中,家中肥猪被杀的村民心疼不已,又气又难过,却发现灶房里吊着一个猪头,伸手去取时,“哗啦、哗啦”从猪嘴里掉出一堆铜钱和银圆来。村民们不敢相信猪嘴里竟然会吐出铜钱来,这些钱甚至够买两头猪了。村民们深受感动,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听说有拿老百姓东西付钱的队伍。

红军后续部队过流源时,老百姓就不再躲着了,纷纷给这支衣衫褴褛的部队提供帮助。在短暂的休整中,红军又帮老百姓修缮房屋,砍柴挑水,拾掇庄稼,给小杨荣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雪特别大。大概就是十多年前,我才又见过一次可以跟那一年相比的雪,这中间已经相隔了七十多年。厚厚的雪漫山遍野,一眼望去,除了白还是白,对于我们小把戏来说,却是难得的快乐。

06

南国少雪多冻雨,在湖南却还是有雪的,只是没有北方那般旷日持久,但这场雪却下了半月有余,十分罕见。而老人说的十多年前,大概就是2008年的湖南大雪灾,这也意味着老人已经一百零二岁了。吴晓攀心中一惊,正是“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哪怕他是孟婆,这种机会也不多。

红军离开半个月后的一天,小杨荣正在家门口独自扫雪,远远便见一个雪白的身影朝着自己跌跌撞撞走来。雪很厚,那个身影走得很吃力,还拄着一根拐杖,从山那边走来,在连成一片的雪幕上踩出了一条线,好像祖母在白布上缝出的细密针脚。

小杨荣就那么呆呆地看着,一个穿着破烂军装的年轻人终于走到了他的面前,身体鼓鼓囊囊的,衣服里塞满了御寒的干稻草,又从破口处伸出了许多草秆来。他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直挺挺在小杨荣面前栽倒了。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红军阿哥。

老人睁开了眼睛,又放出奇异的光来,满是回忆。

07

从年轻人破烂的军装依稀可以辨别他和半月前的红军是一伙的。小杨荣有些紧张,赶紧朝屋里喊着阿爸。十二岁的少年已经很懂事了,他紧张的原因是当前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红军走后,又来了一伙国民党兵,凶神恶煞地在村子里到处翻箱倒柜,把红色标语全部涂改一遍,还把村民们集中到一起训话,说只要发现和红军有关系的,就要抓去打靶。这军阀作风与半月前的红军形成了鲜明对比,但群众也是敢怒不敢言,回家后或深埋或销毁一切跟红军有关的东西,平常更是噤若寒蝉。此刻杨家门口晕倒了一位红军战士,少年杨荣哪里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杨荣的父亲是一位草医,擅长正骨和跌打损伤。虽然干的是见血的营生,但却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平日里细声细语,从无恶语。由于医术高超,杨父常被当地驻军、民团,甚至土匪请去瞧病,他也是不敢多说一句,尽全力医治,生怕惹麻烦。

08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在乱世,人命如草芥,想要活下去,就得学会隐忍,学会妥协,学会卑微,还要学会远离祸端。这是我父亲告诉我的,可我没想到的是,一向谨小慎微的父亲竟然做出了这辈子最大胆的一次决定,完全颠覆了他一贯坚守的生存法则。

说到这里时,老人仍然是感叹连连,仿佛那些事就在昨天一般。

杨父循声出门口,一眼便见到了卧在雪中的年轻红军战士,刹那间脸色剧变,呼吸也急促起来,白色雾气从口中一团团地呼出。迟疑了片刻后,杨父赶紧上前抱起红军战士,转身就往屋里走,边走边交代。

荣伢子,赶紧把门口收拾干净,不要留下任何痕迹,然后关门回家!

小杨荣还没来得及咀嚼父亲举动的含义,就被父亲的催促叫醒了,于是赶紧用扫帚扫平战士刚才卧倒的那处雪地。战士身上有外伤,零星滴了一路的血,他顺着脚印一直走,将染了血滴的地方用雪掩盖。当忙完这一切,他才开始往回跑,而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

09

远远便见父亲焦急地往这边跑。半天不见他回来,父亲担心才又跑出来找他。没等父亲责怪,小杨荣便将自己做的事告诉了父亲,父亲敛起了怒容,欣慰地拍了拍他的头,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两父子这才急匆匆跑回家去。

恶劣的远征环境,加上连续的恶战,缺衣少食的小战士被冻得全身发紫,稻草撑起的身体其实又干又瘦,杨父轻轻一抱便抱了起来。他被杨父藏在了家中藏红薯的地窖中,躺在几捆干燥的稻草上。此刻的他已经醒了过来,杨母正在给他喂糖水,这可是家里唯一的一点红糖,还是准备留着过年煮糖豆的。

杨父随后端了一盆热水下窖来,准备给小战士洗伤口。小杨荣这才发现他的右小腿缠着绑腿,绑腿布已经呈暗红色,有的地方还在往外冒着血水,散发出一阵阵恶臭。杨父皱着眉头解绑带,冒着血水的地方是湿的,有的地方伤口已经干了,绑带和肉粘在了一起,每撕一下,小战士全身便忍不住哆嗦一下,豆大的汗珠肉眼可见地从额头冒了出来。饶是这样,小战士仍是一声不吭,他知道眼下的处境。

10

你忍着点,我先用剪刀把裤子剪开。

杨父对这个勇敢的年轻人钦佩不已,沉声说道,一边用剪刀把湿的地方剪开,一边往干的地方滴淡盐水,软化后再小心翼翼地扯下来。看着这个也许比自己大不了多少岁的小战士,小杨荣怕他咬碎牙齿,找来一块布,让他咬在口中,小战士痛得面部扭曲,但终于是好了许多。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