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名人系列 之 少年相思在长安06
第六章 大白的故事(上)
他的手几乎是哆嗦着揭开了那面盖头,那个陌生又熟悉,这些年无数次出现在梦中的面庞,就在他的眼前。
那一刻,他潸然泪下……
梦中的画面就此定格,而梦境之外的他,眸子已然涣散,勾起的笑容也慢慢凝固。
01
一
顾况第一次见白居易,就想笑。
故事发生在长安,文坛领袖顾况的家门前,文人士子排起了长龙。顾况是宰相李泌的亲信,身居著作郎,官位不高,可因写得一手好诗,名气大到吓人,若谁要能得他一句赞誉,岂不是可以一朝成名?
天一大早,晨光熹微,寒气还未退去,一些个文人怀揣着自己的诗文,依次递交上去,毕恭毕敬地等着顾老先生召见。
在诸多文人中,有个十六岁的少年,病恹恹的,好似风一吹就倒,他低着头混在人群中,一点儿也不起眼。
顾家的家仆出了门,问:“谁是白居易?”
所有文人雅士面面相觑,只见那个面色苍白、一言不发的少年走了出来,在众人不可思议或嫉妒的眼神中,跟随家仆入了顾家的门。
顾老先生第一次见白居易,扑哧就笑出了声,他扬了扬手中的诗文,指了指名字,说:“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
少年一怔,有些尴尬地低下了头。
02
顾老先生上下打量面前的少年,虽年纪轻轻,头上却已生了白发,看起来文质彬彬,与长安城内鲜衣怒马的少年郎截然不同,身上少了点傲骨凌霜的朝气,却多了份明月清风的温柔。
他翻开少年的文卷,不禁吟诵出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顾老先生合上纸卷,拊掌大笑,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
少年霍然抬头,只见顾老先生上前拉住他的手,熟视良久,说:“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那一年,贞元三年(787)。在顾老先生的竭力推荐下,整个长安城都开始注意这个叫白居易的少年,男女老少都传诵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即便是顾老先生都没有预料到,这个此时只有十六岁的少年,将来会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番何等的伟业。
03
二
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生于大历七年(772)。
少年是家里第二个孩子,祖父引经据典,给他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居易。
这俩字出自《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可问题是他们家姓白。白居易?白住人家房子很容易?由此可见,彼时大唐王朝房价颇高,以至于白家人从小便为孩子的住房问题忧愁不已。
而比起房价,更令人忧虑的是动荡不安的时局。当时的大唐江山,名为统一,实同分裂,那些割据的藩镇势力蠢蠢欲动,战火随时会威胁到新郑一带。
少年懵懂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外出奔波,和家人聚少离多,白居易没太多关于他的印象。他与哥哥弟弟的生活都是由母亲来打理,虽说世道艰辛,但母亲对他们功课的指导从未落下。
在白居易才几个月大的时候,乳母随手指向屏风上的“之”“无”二字读给他听,谁知从此以后,无论谁说这两个字,白居易都会咿咿呀呀地朝屏风指去。
有人说,可能这孩子天生和文字有缘。
母亲又惊又喜,请了最好的先生为白居易开蒙授学。这才五六岁的小孩,便已开始学习如何作诗;长到九岁,更是对声韵了如指掌。
04
建中二年(781),父亲赶赴徐州担任彭城县令,恰逢藩镇造反,叛军围城,父亲临危不惧,坚守彭城,总算等来了援军,给朝廷立了大功。
父亲官运日隆,可职位越大,责任越大,就越发脱不开身。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猖獗,军阀混战、兵祸连年,硝烟逐渐弥漫到新郑附近,母亲当机立断,带上几个孩子举家搬迁避难。
短暂的童年里,白居易总是漂泊不定、颠沛流离,到处都是兵荒马乱,他们兄弟几人常被打散,其他兄弟或在徐州,或在符离,而他则被母亲送去越中,寄养在一位族叔家里。
未谙世事的他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母亲送他离开的时候愁上眉头,久久不散,而他在这里孤身一人,既见不到大哥,也见不到三弟、四弟和妹妹们。
独在他乡为异客,白天看到别的小孩都有父母陪伴,而小小的白居易却只能沉默地坐在秋千上疑惑——为什么就没有人在我背后,为我推出温暖的弧线?
太阳落山,夜幕降临,他低着头回到住处,沿途是万家灯火,却没有一个是属于他的归宿。
长夜漫漫,无穷无尽的委屈开始涌上他的心头,这些都让白居易备感孤独,他每个夜晚都会在床上蜷缩成一团,在不知不觉中睡去。
05
有一天,叔父有位朋友要前往徐州,白居易跑去拽了拽那位大人的袖子,说:“可以帮我寄一份家书吗?”
那位大人看着面前的少年,笑问:“你想寄什么家书?”
白居易想了想,铺开纸张,一副大人作诗的样子。仓促之际,一首略带青涩的七绝,须臾而成:
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
那人捧住这封家书,越看越惊愕,再看看面前年纪轻轻的少年,不由得感慨,这样的年纪能写出这等水准的诗句,这孩子来日的前途,怕是不可限量。
叔父讶异地接过信看了看,觉着这诗写得了不得,虽字字质朴,却胜在情感动人。他早知自己这个侄儿有才气,却不想还是看轻了他。
他问白居易:“你长大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白居易愣了一下,有些茫然地摇了摇头,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些。
叔父沉默一瞬,说:“明天,带你去个地方。”
06
三
叔父带白居易去了苏杭。
彼时名士韦应物、房孺复分别担任苏、杭二州的刺史,两个人一个嗜诗、一个嗜酒,每与宾客欢宴,一咏一醉,风流雅韵,是当时江南地界的一段佳话。
叔父与白居易身份卑微,无法与韦应物、房孺复一同游宴,只能一大一小两个人,远远观看那些大人物的俊雅风姿。
白居易发出一声赞叹:“这都是些什么神仙啊。”
叔父说:“你想要成为韦应物、房孺复那样的人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