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山泪·江湖
对很多的乡间戏班来说,年都岁尾的农闲时节一般是他们走村串寨四处演出的日子。所谓红尘如酒、浮生若梦,告别了经年的田间劳作,如果能在这种且行且歌的逍遥自在中将世俗人生的诸多负累暂抛脑后,对他们而言倒也不失为一件既为娱人也能自娱的浪漫之事!
作为旧时艺人共同的生活经历,“跑码头”的历史,与中国民间戏曲的历史一样古老而漫长。这村演完,接着赶赴的,当然是下一个村寨的舞台。一个“跑”字,道出的正是旧时艺人卖艺求生时跋山涉水的匆匆行色和戴月披星的劳碌艰难。京剧从它的前身徽班开始,就已经有了跑码头的传统。道光年间汉斑艺人进京演出,就是跑京都这个大码头。而京剧形成之后,京剧艺人开始跑商业较为发达的天津、上海、武汉等被他们称为“大码头”的城市去觅食赚钱。
京剧艺人早期的“跑码头”,与民间艺人行走江湖其实并无两样,相同的是养家糊口的重重压力,不同的仅是各自怀有的一身技艺。而京剧的早期传播,还有京剧戏班舞台演出的种种班规戏约和传统习俗,也就在这种边走边唱的江湖闯荡中渐渐形成。
早期艺人“跑码头”,自以乡间演出居多,简陋的演出条件下,要确保演出顺利完成,离不开台前幕后的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因此,大到经励科的邀员组班,小到演出后台演员上妆卸妆时所坐的座箱,无不拥有一套必需谨守凛遵的规矩。
在今天天津市广东会馆的演出后台,依然保存着已经非常罕见的当年的京班规则。规则一共33条,基本上都是“不准”,从后台起坐不准抱膝,不准赤膊,不准开玩笑,甚至不准说做梦,如果伶人违反严重者,革出梨园另改别业,永远不用。早期京剧戏班规则之详尽,足以令今人汗颜!
京剧戏班,自古有 “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皆为前台演员,所谓 “小角色、大演员”这样的说法,只是今天的演艺圈对次要角色的一种期许,事实上,在旧时京剧演出舞台上,从生旦净丑到配戏的龙套,谁主谁次、谁轻谁重,仅看各行戏份就一目了然了。
戏班七科,专指负责演出伴奏和后台管理的戏班人员,除了负责组班与监督舞台的 “经励科”和俗称 “场面”的舞台伴奏,他们其实都是为前台演出提供服务的人员,其中既有专门替主角儿准备行头和梳头、化妆的 “跟包”,也有专事演出现场道具的剧通科,俗称 “检场的”
京剧艺人参加班社演出,成为其中的成员,人称 “搭班”。 “搭班”一般只在“散班”、 “成班”的夏、秋两季进行,由演员本人与戏班 “管事”或班主形成一份口头协议,讲明在班时限与 “戏份”也就是薪酬。一经入班,则必须严守班规,严禁擅离职守或见班 “跳槽”。
“同光十三绝”中的刘赶三,以一头毛驴相伴登台且台风戏谑、擅于 “抓哏”而名扬京师舞台。刘赶三早年曾搭程长庚的 “三庆班”演出,因为生活所迫,偶在本班演出之余擅搭另班演出,由此,刘赶三很快被逐出梨园行。1894年,这位曾有 “天下第一丑”盛誉的京城名角儿在贫困中死去,唯一守护身旁的,仅有那头陪伴他一次次登台的名为“墨玉”的毛驴儿。
京剧发展早期的漫长岁月里,著名丑角刘赶三不幸充当了第一个被逐出梨园的名家要角儿。伶人之间纵然如何有情有义或无情无义,最大多数人的生存权利终究还得仰仗这林林总总的”班规戏约“来呵护、来捍卫。
1912年,贯通南北的津浦铁路全线开通,京剧本身的遽[jù]然兴盛、水陆交通的渐趋发达,使延续百年的跑码头从内涵到外延都已发生巨大改变。一方面是戏班巡演范围的急速拓展;一方面是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邀角儿演出蔚然成风,与此同时作为一个行业,京剧也催生了巨大的产业链,从服装制作、盔头道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为京剧的服务中来,学戏出科、置办行头、搭班演戏,向东、向北、向南,只要有观众、只要有钱赚,就有京剧艺人跑码头的身影。
京剧红火的年代,这是怎样的一个令人羡慕的光荣团体,散发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钱,这是京剧艺人由来已久的共识,一旦成名成角儿倘要出外淘金,远离京畿的花花世界上海自然是众望所归的最大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