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9 集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这些是特洛伊古城废墟, 坐落于今天的土耳其。 特洛伊古文明在地下静静地埋葬了上千年, 它的发现起源于一则美妙的神话和一个孩子对这则神话终身不渝的信念。 这个神话就是相传为, 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的《伊利亚特》 和《奥德赛》, 那个孩子就是日后闻名世界的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
如果说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 是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时代, 那么, 此前的十九世纪, 就是考古家和历史学家的时代。 在这个重视事实和实证的时代, 学者们一直在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 不断修改着文明行将兴起时的历史面貌, 重现着远古历史的辉煌。 19 世纪的考古发现, 尤其是施里曼和英国学者伊文思的考古必掘和研究, 使希腊历史整整提前了 1000 年。
现在请与我们一起探寻西方文明的源端, 爱琴文明, 追溯到 4000 年前的历史。
爱琴文明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它是指公元前二十世纪至前十二世纪, 存在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各岛、 西腊半岛及小亚细亚部的文明。
世人对爱琴文明的了解大多源于《荷马史诗》 中迈锡尼人对小亚细亚的特洛伊的大规模远征, 特洛伊因此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的谜, 施里曼揭开的就是这样一个谜, 他同时也揭开了重新了解爱琴文明和古代欧洲文明的序幕。
考古学家施里曼生于德国北部的一座小城, 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 据说正是他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 一部儿童版的《图解世界史》 点燃了八岁的小施里曼对茶马史诗的激情。 施里曼坚信史诗中描绘的特洛伊战争这样伟大的故事, 不会是凭空构造, 而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类历史, 他决心献身于这一事业。 1870 年, 他开始了一次传奇性的考古发掘。
(土耳其历史学家冈戈)“施里曼是公认的考古学之父, 他是现在考古的四位奠基人之一, 但是他带有更加浓厚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色彩, 他是个探险家, 在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中起家, 利用这些巨额财产, 他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 而他最大的梦想就是特洛伊城, 就是传说中的伊利亚特城, 通过与土耳其西北部当地人的接触, 他发现了特洛伊城, 并从当时的土耳其政府取得许可, 开始了挖掘工作。”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德正)“施里曼的发掘曾引来一些传统考古学家的批评和嘲讽, 这些人习惯于坐而论道, 而懒于去实地考察。 他们说, 施里野这个外行, 他所做的一切, 是只有疯子才会干出的傻事。 但是多数学者认为, 施里曼虽然喜欢吹牛, 考古挖掘技术也非常粗糙, 但是他对古代遗址所具有的敏感和慧眼是很多专业考古学家所不能比拟的, 施里曼以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先驱者的身份, 把考古学从学者书房的油灯下解放出来,放到古希腊天空的阳光之下, 从而大大推动了爱琴考古事业的发展。”
施里曼根据《荷马史诗》 描述的特洛伊城的特征, 如河流分布、 火烧痕迹等去确定发掘的位置。
荷马曾在诗中说, 特洛伊坐落在海岸边。 施里曼据此断定, 特洛伊可能在离海岸七、 八公里的希萨利克附近。 发掘工作整整进行了三个年头, 在 150 多名工人运走了大量的瓦砾废土之后, 终于发掘出了一座古城, 它的形状与特征与《荷马史诗》 对特洛伊的描写相似, 经过不屈不挠的发掘, 施里曼宣布实现了他的梦想, 发现了特洛伊古城。
为了 进一步证实荷马史诗的历史内容, 施里曼将注意力转移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 泰林斯等地, 他挖掘出土了大量建筑遗存和珍贵遗物, 这次发掘使一个失落的文明获得了重生, 施里曼的成功在全欧洲受到赞赏,促使人们进一步探寻爱琴海地区的史前遗址。
施里曼对特洛伊的挖掘, 揭开了古代爱琴文明的第一层面纱。 许多历史学家、 考古学家追随施里曼的脚步进行发掘考证, 一步步揭开了 以克里特-迈锡尼为中心的、 爱琴文明的真面目。 使又一个辉煌的远古文明展现在世人面前, 并揭示了古希腊史诗神话的历史根源。
英国学者亚瑟· 伊文思, 就是被特洛伊的发现所激励, 而到克里特去进行考古发掘的,他是富裕的史前史学家约翰· 伊文思的儿子。 和施里曼不同, 伊文思自幼就深受古典文化氛围的熏染, 曾就读于牛津大学, 接受了系统的专门教育, 成年后曾任记者、 博物馆管理员等职。
1893 年的一天, 当伊文思在雅典大街小巷的跳蚤市场寻找古董时, 他发现了 一些来自克里特石头印章, 上面雕刻着似乎属于象形文字系统的符号, 仔细研究印章上的符号以后,伊文斯敏锐地意识到, 克里特岛就是他揭示远古和史前希腊文明的地方。
1899 年 3 月, 伊文思带着他的具有发掘技术经验的同伴来到克里特, 招募工人, 开始挖掘克诺索斯城和米诺斯王宫遗址。 他在克里特组织了大规模的发掘, 在废墟中发现了一座王宫, 发现它与《荷马史诗》 与希腊传说的米诺斯王宫极为相似, 一个过去存在于传说中的古代文明呈现在世人面前。
伊文斯的研究表明, 爱琴文明最早起源于克里特岛, 而不是希腊本土。 它距小亚细亚约200 公里, 距埃及约 300 公里, 是古代东方与希腊交流的中转站, 克里特文明经历了悠长的发展过程。 约从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开始, 克里特岛上的一些地区出现城堡和阶级分化, 形成国家。 这一时期, 克里特文明最引人注目 的发展是宫殿的建筑。 这些宫殿大约在公元前2000 年左右, 建于距海岸不远的法埃斯特、 玛里亚等地, 宫殿是政治和宗教权力的象征,也是克里特岛上已建立国家的物化标志。
国家的出现促进了文字的发展和演进, 克里特的文字由最初的图画式文字发展为象形文字, 又由象形文字演进为线形文字, 这些线形文字被学者们称之为线形文字 A, 现在尚未释读成功。 就在这个文明发展的同时, 自然界显示出它的威力。
约在公元前 1700 年左右, 一场火山爆发引起地震和海啸, 使各城的宫殿建筑毁于一旦。但充满活力的特里特人并未气馁, 他们在废墟上建起了更为富丽堂皇的宫殿。
大体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到前十四世纪的新王宫时期, 克里特文明终于发展成一个繁荣强盛的国家。 其中最伟大的君主叫米诺斯, 他建立了一个统一的、 结构严密的米诺斯王国, 首都是克诺索斯城。 克诺索斯城雄伟壮观, 是和谐、 富庶的象征。 整座城市色调明快、 整洁有序, 建筑风格受埃及影响, 结构严谨、 朴实无华充满朝气。
最能体现克里特文明特色和繁盛的, 是克诺索斯王宫, 即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宫。
王宫坐落在克诺索斯一座叫凯夫拉山的缓坡上, 占地面积有 22000 平方米, 有大小宫室 1500多间, 据推算, 克诺索斯王宫在其最繁荣的时期, 连同附近的建筑群可容纳 8 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