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389】
读物本·《源味中国》第一季第一集
作者:范大师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4816
28
30
36
2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首部集中反映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大型纪录片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7-18 21:53:18
更新时间2023-07-19 13:48:54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源味中国

第一季第一集

热土

1.

在什么时节?到什么地方?吃什么?中国人用味觉开启美学。时间的思考,万物的奥秘,就融合在家常的味道里。上下五千年,纵横百万里,丰赡的人文,调制出无穷回味;多样的自然,塑造出万千生态。现在让我们跨越山河历史,循着农人的匠心指引,遍访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以源说味,以味探源,开始一次源味中国的奇妙旅程。

在这颗星球上,各种生物资源大约300万种,在全世界148种候选动物中,只有14种被驯化成功。中国有畜禽品种576种,占世界畜禽品种的1/6。全世界栽培植物有2300多种,能够端上餐桌的有900多种,中国人贡献的有230多种。人类驯化的动植物,如今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农产品地理标志。至2017年,中国国家农业部已经颁发了2000多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作物的栽培,动物的驯化,转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们每一处生息之所都形成了它独有的世界观与饮食体系,不仅源于自然的给予,也是人类情感与智慧的铸就。四季轮回,时空流转,万象更新,不变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普天之下,热土之上,一切看似平凡,精彩自在心中。

2.

地处中国内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由于极度干旱,形成了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布林三大沙漠横贯全境,总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自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世代先民没有放弃这片黄沙之地,虽生存环境恶劣,文明的火种却延续至今,而物竞天择也磨炼出坚韧的生命。

阿拉善双峰驼远在5000年前被人类驯养,是最原始的骆驼品种之一,长期的进化过程造就了具有适应荒漠环境的独特体能,成为人类挑战大自然最有力的盟友。每年4~5月是骆驼的繁殖期,母驼每年可产一崽,怀孕期需要14个月,刚刚出生的小骆驼人生的第一课便是要立即学会站起。作为大型食草动物,只有不断地移动才能寻找到足够的食物,而跟不上母亲步伐的幼崽将意味着无法生存。即使生理机制允许骆驼一出生就可以站立行走,然而第一步仍然是很艰难的。

3.

一个小时过去了,早该站起的小骆驼依然没有成功,母亲目视远方,似乎感知到周围的风速正在加强,春天的阿拉善沙暴会随时降临,其他的孩子们都进入了大骆驼围城的保护圈,而刚刚生育完的母骆驼消耗了巨大体能,它必须要带着小骆驼尽快离开没有植被的牧圈。

经历多次失败的小骆驼似乎不想再次尝试,而母亲严厉的教育(踢踏)开始让它认清现实的无情,残酷的自然环境,容不下脆弱的身影,这是每一个来到这里的生灵需要认知的事实。当地的牧民怕小骆驼受伤,将母亲的前腿绑起,而此时风沙越来越大,小骆驼的生存本能让它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小骆驼成功起身,在狂风中喝到了生命里第一口奶水。然而自然界的故事永远不会像想象中那般理想。两个月后小骆驼的母亲却因病死去,即使再坚强的生命也终究会迎来死亡。

4.

冬季的蒙古高原成为生命的禁区,零下45度的低温使万物凝结,苍茫的大漠之中似乎只有骆驼仍旧活跃。

蒙古族姑娘娜依那正在放寒假,然而她并没有选择留在城里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因为在牧区的家中有更重要的伙伴需要她的照顾与陪伴,它便是5月出生的小骆驼。在失去母亲的6个月中,不满10岁的小娜依那担负起了做母亲的责任,每天她都要为这个特殊的孩子送去新鲜的牛奶,“它的名字叫红姑娘,因为它的母亲病逝了,所以是我把它养大的。我们是特别好的朋友。”情感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东西,在自然界中也同样成立,娜依那用牛奶救活了一个生命,而在未来这个生命也将用自己的奶水报答于她的家庭。

 一大早娜依那的奶奶乌丽莎就忙碌起来,她在为挤驼奶做准备工作。

5.

驼奶是北方游牧民族极为推崇的美食,被认为是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其营养最接近于母乳,其中天然胰岛素含量高于牛奶3000倍,是胰岛功能受损人群踏破铁鞋也难觅的上好补药。而常年放养的阿拉善双峰驼以当地多样的沙漠植物为食,其驼奶品质更高。

乌丽莎将大骆驼一一牵出,再依次放出小骆驼,小骆驼会找到自己的妈妈享用为其准备的早餐。乌丽莎总是会让小骆驼尽可能多吃一点,才会挤下剩余的驼奶。驼奶每天的产量很低,所以价格也极为昂贵。驼奶经过简单加工,还可得到奶皮、酥油等特色原味,是牧民三餐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食品。通过煮沸、搅拌、冷却、过滤等物理过程,鲜奶中的精华被提炼出来,奶香的纯粹在液体与固体的转化之间变得更加牢固。这些营养丰富的奶制品将为大漠中的牧民提供足够的生存能量,帮助他们度过严寒肆虐的冬季。

6.

早餐时间结束,骆驼们喝完水便会离家到野外觅食,娜依那也与好朋友做暂时的告别,她要与叔叔乌尼蒙和进入沙漠深处,去寻找一种独特的生命家族。

干旱的地表丛生着白刺顽强的枝条,这种植物分枝多而密集,具有很强的固沙能力。骆驼会散食末尾细嫩的部分,使植物得到充分的再生机会,来年也会生长得更加茂盛。经验丰富的乌尼蒙和已经注意到了散落在周围沙土中的黑色种子,他断定脚下的大地中就有他们一直在寻找的神奇之物。

此时正值三九寒冬,大部分沙漠植物停止生长,在冰冷的地下,生命并没有沉睡,能量在此凝聚,快速催生着一种珍贵的食材——锁阳——白刺根部的寄生草本。锁阳是中医历史上公认的道地药材,而阿拉善锁阳因生长在中国最优质的沙漠环境之中,是药用价值最高的品种之一。

7.

每年的冬季是采集锁阳的最好季节,雪天凡有锁阳生长的地方,沙土不冻,积雪消化。上好食材的获得需要辛苦与耐心的积累,使用铁铲可以判断出锁阳的生长位置,但是挖锁阳却不能借用工具,因为锋利的铲刃会破坏白刺的根茎,寄生的锁阳籽不能吸收白刺的养份将停止生长,为了保护锁阳的生长环境,乌尼蒙和需要忍受刺骨的冰冷。比起工具,人类的双手也许更加适合这片土地,乌尼蒙和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三九的锁阳将会被药材商高价收购,也会成为当地餐桌上的一道传奇美食——锁阳饼,味道香甜绵软爽口,是餐前开胃的最佳小食。在这之前人们会先让骆驼尝尝鲜,城里的高级药材也是骆驼的寻常口粮。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濡以沫,和谐共存,构筑了沙漠中独有的生态圈,使荒凉的大地成为生命的热土。阿拉善双峰驼几乎是当地牧民衣食住行的全部依赖,而人类也将怀揣着崇敬之心,视它们为苍天的神羔,沙漠的精灵。

8.

春节是中国人放下忙碌一起享受快乐的节日。在山东鄄(juan4)城正月十五的大集就是一座临时的游乐场,家住城西已66岁的刘怀成精气神依旧充沛。忙罢走亲访友的日子后,每年盼的就是正月十六在鄄城一年中最热闹的一次民俗盛会。老刘是这家牛肉摊的老主顾,每隔几天他就要来挑选当天宰杀的牛肉质最细嫩的部位。煮熟的牛肉切成碎粒,放入鸡蛋清与泡好的高粱混合均匀,然而这些高蛋白的美食只是几只公鸡的特供食品。这些鸡可不是普通的鸡,而叫作鲁西斗鸡。

纯种鲁西斗鸡个大体壮,羽毛炸开的胸肌尤为宽厚,讲究嘴似鹰,腿似鹤,颈似鹅,身似鸵鸟。它们天性凶猛好斗,两只出了笼的斗鸡,一照面就是一战,一战就是几十个回合。所以斗鸡要一格格鸡舍单独饲养,玩鸡不见鸡。

“训练斗鸡,早撵晚遛,撵十圈遛十圈,晚上给它增加点体力,通过手,按摩、搓脖、拉尾儿,就这几个方面。”

9.

三分鸡七分养。谈起训练斗鸡,老刘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以前是手到揉到通过磨合去消它皮下脂肪,增强它的肌肉。”明天就是鄄城最重要的一次斗鸡表演。刘师傅在耐心地为自己的斗鸡按摩,表演前斗鸡除了喂食要停止一切活动,在前一天更要闷罩一日,养精蓄锐,以展英姿。盛会将临,从全县各地赶来的斗鸡玩主纷至沓来,时隔一年都要亮亮门户。谁家斗鸡想下场要先称重量,然后找同样重量的斗鸡,双方先互相观察,谓之对鸡。入场后斗鸡瞬间翎羽直竖,蓄势待发,动静转换之间俨然就是两位久经沙场的斗士。每打斗10分钟就要局间休整,给浑身起热的斗鸡降温,以助恢复体力。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斗的是鸡,看的是样儿,输赢的都是面子。对于刘怀成还有一层心思,那就是看看别人的家底,有没有自己心仪的好鸡。

10.

鄄城人自古就好养斗鸡。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四大兵圣之一孙膑就出生此地,他曾在军中饲养斗鸡,以斗鸡的精神来鼓舞军队的士气,传承至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

斗鸡身上所蕴含的武术招式演化出了鄄城独有的斗鸡拳,由此可见鄄城人对斗鸡的痴迷与喜爱。如今鲁西斗鸡已建成专业的生态养殖场,成为中国四大斗鸡品种中唯一保种饲养的一类。鲁西斗鸡可谓浑身都是宝,在鲁西地区素有济世良药的美称,当患重病或者年老体弱时,当地人都会千方百计寻得一只斗鸡进补。鲁西斗鸡肉色鲜红,纤维纹理清晰,其中机体所含sod活性物质显著高于其它肉鸡,熬制鸡汤可不加任何调料,清香不腻,鲜美异常,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斗鸡一年下蛋30个左右,蛋黄占整个斗鸡蛋的2/3,口感与营养物质远高于普通鸡蛋。

一方天地自有一方生活,一方故土,自有一方情愫。虽然年龄老去,刘怀成却难以割舍心中的挚爱,他所想的是在多年以后鄄城中是否还有斗鸡论道的知己,把这份千年未变的基因延续下去。

11.

宁夏中宁中卫市地处贺兰山脉,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墚峁(liang2mao3)起伏,是典型的荒漠草原气候,年降水量18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曾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带,就是这片被阳光吸干的大地上,西瓜却从戈壁的岩缝中顽强爬出,让漫山遍野的荒地变成一片绿色的瓜海。

生活在中宁县的袁兴民已饱经70年的风吹日晒,而这片不宜居住的地方始终是他心中骄傲的家园。每年7月入夏时节,一家人都要走遍山野,收获一年的喜悦。中宁的瓜地集中在环香山地区,站在这里地表间覆盖的不是泥土,而是一层石头砂砾,厚度可达一米以上。因为颗粒太大,既不能种植作物,也不能作为建筑材料,然而自然万物自有其适宜的归宿,极少的降水,强烈的光照,砂质的土壤与昼夜悬殊的温差恰好是西瓜生长的绝佳条件。

12.

为抵御地区的极旱环境,聪慧的农人采用传统的旱田压砂技术,就地取材,将种植的瓜地上铺上一层15厘米厚的片状砂石,既留住了土壤中珍贵的水份,又避免风蚀,保持了水土温度,使硒砂瓜只依靠自然降水,就可在荒坡上生长。清脆的声音是硒砂瓜成熟的标志。

袁兴民游走在瓜地间,仔细检查着每一个瓜的生长情况,在之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这里所有的瓜都要被采摘完成,忙碌的一家人正在经受日光与山风的双重侵袭,而地里的西瓜却是个个丰满圆润,个头巨大,瓜皮泛白发黄,纹路清晰粗重,相距较远,都是正宗硒砂瓜的天然防伪特征。而当地沙砾中所富含的硒元素使这里长出的瓜营养含量更高。中卫硒砂瓜由此得名。因地质气候干旱,相较南方出产的瓜水分要少,而糖分含量更高,口感更细腻,且瓜壳果皮坚硬,摘下的硒砂瓜可以保鲜三个月。

13.

袁兴民的两个孙女大的在读高中,小的刚上小学,每年七八月两个孩子都会来瓜田帮忙,家中最大的孙子已经成家,孙媳妇怀孕6个多月了。今年立秋,袁家的第四代成员就要出生,甜美的瓜香还将在故乡的热土上默默延续,看着家人们的欢声笑语,袁兴民心中是满满的幸福。

丰收的季节,劳累一天的瓜农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将硒砂瓜变成果腹充饥的美食,未成熟的硒砂瓜也可以食用,削去皮的瓜肉切丝切片,放一点盐和辣椒油,就是一道脆嫩爽口,有西瓜清新味道的凉菜。成熟的硒砂瓜用筷子搅拌,西瓜果肉细胞的液泡在外力的挤压下破裂,西瓜汁顿时溢满在瓜皮,将当地的油饼子放进西瓜汁里浸泡片刻,连同西瓜汁和瓜肉一起盛到碗里,这种大胆的接合,味道却说不出的美妙。

14.

运输的卡车早已等在村口,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都为硒砂瓜而来。几天之后,他们将为远方燥热的城市带去来自戈壁的清凉。如今宁夏中卫市已成为世界上人类改善居住条件的案例典范,荣获联合国人居署的表彰,中卫人对生活的炙热也将注入到硒砂瓜中,任凭世人去感受。

无论土地肥沃还是贫瘠,家落在哪里,哪里就是人们挚爱的热土。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的完美组合成就了独特的风味与别样的风情。不管行到哪里,身在何处,那份口中回绝不尽,久久留香的记忆是源自心灵深处难舍的乡愁。当深情的种子播入滚烫的泥土,那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就是人们记得住的人生情味。

《源味中国》第一季

第一集  热土  553389

第二集  心田

第三集  时节

第四集  药食

第五集  繁衍

第六集  守护

第七集  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