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想,生命这卷书,落款应是亭亭常青树。网友落尘白的这句诗,倘若以北宋著名词人张先的口吻来续写,多半是:我想,人生这条路,沿途应是莺莺万里春。事实上富贵风流的张三影的确在人生万里春里,活成了亭亭常青树,交上了满意的生命答卷。
在他长达88年的生命旅程里,一路莺莺燕燕,歌女小妾早已司空见惯,甚至不乏与尼姑的禁忌之恋。当他以80岁高龄喜纳18岁小妾时,被好友苏轼戏谑: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虽然这到底是不是苏轼所作后世有人存疑,但张先十八新娘八十郎的风流韵事确是历史事实。
2、“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苏轼调侃张先85岁买妾的这首诗就不存在作者争议。当然它远没有一树梨花压海棠让人印象深刻,浮想翩翩。因为梨花白与海棠红的色彩对比极富感染力,巧妙传达了苍苍白发对幽幽红妆的老夫少妻模式,颇具张先的风流情趣。
这种以色彩反差传达意境的写作手法,在古典诗词里极为常见,可以传递不同的人生意趣。尤其当苍苍白发与不同颜色的景物勾勒在一起时,那浸润了旧时光的人生百味即刻扑面而来。
3、
乐极伤头白,更长爱烛红。
相逢难衮衮,告别莫匆匆。
但恐天河落,宁辞酒盏空。
明朝牵世务,挥泪各西东。
——唐•杜甫《酬孟云卿》
公元758年,年近半百的杜甫因上书营救房琯一事触怒龙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就在一年前,唐肃宗感念杜甫“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生死投奔行为,授其左拾遗。左拾遗虽然官职不大,却远比安史之乱爆发前看管兵库要靠谱得多,几乎是杜甫官职的巅峰。
4、只是彼时杜甫以为这不过他匡扶社稷、平步青云的起点,绝非一眼望到头的终点。出了房琯之事后,倘若不是宰相张镐极力营救,这不只是杜甫的仕途终点,更是命运终点。
杜甫再次经历了九死一生,此时此刻与故友孟云卿饮酒作别而奔赴华州,内心凄凉可想而知。所以杜甫开篇就以满头白发长对深夜烛红,将乐极生悲的强烈反差寄寓其中,多想留住这岁月匆匆。这幽幽红烛照在满头白发之上,一暖一冷,一明一暗,像极了喜忧参半的人生。
5、纵使杜甫不忍面对人生迟暮的悲哀,也要用这红烛照出与故友最后欢聚的时刻。因为人世间的相逢很难像江流滚滚东来,源源不断,莫要让离别的时刻匆匆而过。杜甫要在这抹烛红里,珍惜每一分钟,饮尽每一杯酒,不要辜负最后的欢聚时刻。
明朝之后,杜甫就要踏上华州的前途未卜,与故友再度消散在茫茫人海里,不知何时再重逢。杜甫在红烛白头里饮酒泪别,而武元衡则在春分盛宴里哀而不伤: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
6、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