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唐圭璋先生编《全宋词》,共收录词约二万首,如此庞大的数字!而刚写出来就消散在风中的词就更不知有多少了。掌管这些新出炉词作命运的缪斯女神们,向来没什么恻隐之心。
缪斯女神在宋代化身为千万精通音律与诗歌的女子,地位卑微,迎来送往的甜蜜笑容中,藏有一种傲慢。
有一位歌伎,被某官员看上了,官员写了首小词去挑逗她。歌伎的回音很快就来了,是《减字木兰花》,其中有云:“清词丽句。永叔子瞻曾独步。似恁文章。写得出来当甚强。”意思是:欧阳永叔、苏子瞻他们写的才叫绝妙好词,像你写的这东西,拿出来有个啥意思?
2这小女子,一辈子未必能亲眼得见欧阳修、苏轼一面,可在艺术审美上,却半点不肯降低标准。
两宋青楼中,擅写诗词的姑娘很不少。数与质上没法跟真正的文人相比,却是原汁原味,本真、清新而妩媚。
鹧鸪天·寄李之问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是京师名妓聂胜琼寄给情人李之问的情书。李之问也是位词人,不过作品只流传下来两句,已经无法得知到底才华几许了。他来京城公干,结下了这么一段情。两人好得蜜里调油,可是有缘无分,公务在身,他得回家上班了,而且家里早就有了老婆。
3离别的那天,聂姑娘来饯行,饮于汴京城西莲花楼。这里是前往山西、陕西的官员客馆,日常送行都到此为止,此后便是路迢迢各自珍重了。聂姑娘放下酒杯,即席自创自唱了一首小词,只流传下来末两句:“无计留君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青楼女子的诗词创作往往会佚失。因为她们是演唱者,而不是歌词作者,所有词作多是即兴创作,自己不会特地留存,能流传下来的,多是托在场好事者的福。聂胜琼这首词,虽然看不到全貌,仅存的两句,却是极真极痴,淳朴而热烈,很有南北朝乐府之遗风。
李之问听完,又留下来盘桓了一个月。然而家书也不住地飞来,夫人在催他回去。就算夫人不催,正事也不能不干吧?
4李之问终于狠心上路了,还在路上呢,就接到聂姑娘寄的情书。书中所附之词,便是上面的《鹧鸪天》。上阕写那日莲花楼中送行之事,这叫作唤醒回忆,重温场景,那样的不舍与缠绵啊,郎君您可还记得。下阕则说起别后“我”的状况,想在梦中看见您都不能够,相思刻骨又不能对人说起。然后,可称为“绝唱”的两句来了:“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夜雨是中国诗词中最常见的情感媒介之一,催动人们种种的思念、悲怨。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体现了唐诗的浑厚大气。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体现了层层推进的悱恻。
5元朝散曲:“多情去后香留枕,好梦回时冷透衾。闷愁山重海来深。独自寝,夜雨百年心。”体现了青年男子热恋时的爱欲苦海。而元代另一位中年男人写的《双调·水仙子·夜雨》,又是另一番光景。他在夜雨不眠中说道:“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这样现实生活的沉重感,最让上有老下有小的当代职场人产生共鸣。
聂胜琼的夜雨,在这一堆名句里毫不逊色。这是出自姑娘家特有的多情易感,于情事执着且忘我,才能把情感和外物呼应得如此自然,恰如雨水与泥土的相融。
再说李之问愁眉苦脸到家了,把情书藏在箱子里,还是被夫人翻了出来。李之问在家里也没啥地位,一问之下,全盘招供,正待聆狮吼,不料夫人凝目良久,赞叹起来:“真是好词,语句何等清健!”
6她这评语下得知己,果然这首《鹧鸪天》,写的是艳情,用的却是健笔,无一丝绮罗香气,有的只是中正和缠绵。夫人二话不说掏出钱来:“去,把这姑娘接回来吧!”
聂姑娘是顶聪明的人儿,一进李家的门,收起华装丽服,多年积攒的头面首饰也都交出来,恭谨地侍候着李夫人。于是,上下和悦。
不经内闱之乱,便坐享齐人之福,不知要有多少男人羡杀,然而李之问的好运气,缘于他碰上了两个诗意浓厚的女人。这两个女人之间,偏偏又由诗词产生了共通的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