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出江湖
1元丰八年(1085),年仅十岁的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蛰伏十五年之久的司马光重回中枢。在他的建议下,一批在变法中遭到贬黜的大臣被相继召还。
此时正养老洛阳的潞国公文彦博也在司马光的启用名单之列,他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德高望重,若能回归,对于重新掌权的旧党无疑会是一剂强心针。
但文彦博自己是怎么想的呢?他既深感有必要助一众旧友重振朝纲,又早已厌倦了宦海沉浮。何况,五年前他就已经决意退隐江湖。
2那是元丰三年( 1080 )的秋天,经过连续多年的请辞,位居太师的文彦博终于以 75 岁的高龄致仕。在他离京之前,当时的天下第一画师郭熙作《秋色平远图》赠别。
郭熙与文彦博年岁相近,早年因在画院供职而与文彦博相识。相比于他为宫殿装饰绘制的大型画作,《秋色平远图》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尺寸和气势。那是一件可以随身携带、时时展开的短幅手卷,述说着只属于老友之间的亲密。
◎秋色平远
3展开手卷,最先出现的是占据全卷一半篇幅的浩渺烟波主图。
日光已暮,黄土地在烟雨中朦胧。若非是水畔山间丛生的低矮灌木,实分不清河水与陆地。远山层叠相映,近景处两个渔人各据一舟,一人停船静坐,一人摇桨而往,逍遥自在。河岸的两对枯树一远一近,皆是枝干盘曲,缠绕其上的苔丝、藤蔓静静下垂,似枯还生(图2)。
一双鸿雁从画面中央的水面掠过。在它们的身后,两名身负柴薪的樵夫正赶驴过河,似乎再走得远一些,就要消失在云雾之中。
图2:近处的另一株枯木
4手卷继续展开,一处草亭屹立于石后河边,接收着疲惫不堪的旅人。而直到手卷末端,送别的双方才终于出现。
搬运行李的家仆已经行出了一段距离,立于桥上的送行人还佝偻着身子,在一旁僮仆的搀扶下与眼前的老友惜别(图4)。
老友头戴冠帽,正依依不舍地回头,他虽然年事已高,却不需身边的僮仆搀扶,只是单手持杖,身子骨依然强健。
图4: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