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位于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被誉为“石头的交响乐”,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被誉为“文字的圣殿”,文学与建筑在这里产生了紧密的关联。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历时182年,在1345年正式完工。这座位于塞纳河西岱岛上的建筑是欧洲早期哥特式教堂,其平面为马蹄形十字形制,总长约127米,总宽约48米,占地6000多平方米,其内部有五个纵舱,建筑的西立面是两座对称的钟塔,东端是圣坛,中部上方矗立着高达96米的标志性尖塔。这座石头建筑结构完美,巍峨挺拔,早已成为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象征。
2巴黎圣母院的法语名称“Notre-Dame de Paris”,“Notre-Dame”原意为“我们的女士”,指圣母玛利亚,但这个亲切的称呼无疑也饱含着巴黎人乃至法国人对于这座建筑的深情。早在1862年,巴黎圣母院就被法国历史古迹委员会列入法国文物清单;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巴黎圣母院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约在1829年,27岁的雨果开始写作《巴黎圣母院》,他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完成了这部译成中文近40万字的长篇巨著。写作《巴黎圣母院》时的雨果,正处于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在思想立场上,他与政治保守派渐行渐远,开始崇尚自由、民主和人道主义;在文学观念上,他主动摆脱伪古典主义,开始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摇旗呐喊。
31827年,雨果在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所作的序言中即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浪漫主义文学主张,这篇序言也被视为整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在这之后,雨果再接再厉,试图在小说写作方面再为浪漫主义文学树立一个样板,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举出的拒绝公式化和程式化、具体地表现情节和情感、让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形成对照等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都得到了具体的落实和完美的呈现,《巴黎圣母院》因此成为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名著。《巴黎圣母院》的写作和出版使雨果步入法国最重要作家的行列,同时也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作为建筑的巴黎圣母院为作为小说的《巴黎圣母院》提供了写作前提,而小说《巴黎圣母院》自身又构成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一座标志性建筑。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的开篇便写道:“由于诗总是建筑在社会之上,那么,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式,我们来分析一下,诗在原始时期、古代和近代这三大人类发展阶段中的特点究竟是怎样的。”这里的“建筑”一词不知是雨果的“原作”,还是译者柳鸣九先生的“译文”,但不管怎样,这个动词都十分有力:诗总是建筑在社会之上的;每一部文学杰作都是人间的一座宏大建筑!
5雨果的这部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题,其内容自然与巴黎圣母院密切相关。在1831年3月为小说所写序言中,雨果自称这部小说的写作动机就源于巴黎圣母院,源于刻在圣母院石壁上的一个意为命运的希腊文单词:“几年以前,当本书作者去参观,或者不如说去探索圣母院的时候,在那两座钟楼之一的暗角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单词:'ANAГKH。这几个由于年深日久而发黑并且相当深地嵌进石头里的大写希腊字母,它们那种哥特字体的奇怪式样和笔法不知标志着什么,仿佛是叫人明白那是一个中世纪的人的手迹。这些字母所蕴含的悲惨的、宿命的意味,深深地打动了作者。”
6作者接着写道,圣母院在近200年里饱受摧残,面目全非,“几个世纪以前在墙上写下这个单词的人已经不在了,永远不在了。也该轮到这个单词从教堂的额角上消失了。这座教堂本身或许也会很快从大地上消失吧”。然而,“正是由于这个单词,作者写下了这部著作”。在1832年10月为此书所写《定刊本附记》中,雨果又直截了当地写道,促成对包括巴黎圣母院在内的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就是他写作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之一:
7“可是不管怎样,不管建筑艺术的将来如何,不管我们的青年艺术家们将会怎样去解决他们的艺术问题,在我们期待着新的纪念性建筑的时候,还是把古老的纪念性建筑保存下来吧。假若可能,就让我们把对于民族建筑艺术的热情灌输给我们的民族吧。作者宣告,这就是他的这部作品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是他毕生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巴黎圣母院》的写作灵感就源自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的主要写作目的之一就在于保护巴黎圣母院。
作为小说情节的主要发生地,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得到了详尽的描写。小说第三卷第一章就题为《圣母院》,在这一章节中,小说作者用精准的文字再现了圣母院的建筑细节:
8确实很少有别的建筑比得上它的前墙那么漂亮。那三个挖成尖拱形的大门道,那一排有二十八位穿着旧的绣花长袍的君王的神龛,正中间有个巨大的玫瑰花饰圆窗洞,两旁各有一个小窗护卫着,就像祭师和助祭师陪伴着神甫一样。那高大而秀气的三叶形回廊,它的平顶被一些小柱子支撑着。最后还有那两座黝黑笨重的巨大钟塔,连同它们那石板的屋檐,在整体的宏伟中又各各协调,依次分为五大层展现在你的眼前,虽然拥挤却并不混乱,连同无数的雕刻、塑像以及雕镂装饰,很适合它整体的庄严伟大。可以说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交响乐。它是人类和民族的巨大工程,它也像它的姐妹《伊利亚特》和《罗曼赛罗》这两篇杰作一样,整个建筑既单一又复杂。它是整个时代各种力量的奇特的产物,从每块石头上可以看出,有水平的工匠在艺术家天才的启发下把神奇变成了现实。总之,它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像神的创造一样又有力又丰富,仿佛具备着两重性格:既永恒又多变。(陈敬容译文)
9关于巴黎圣母院是“石头的交响乐”的说法就源自这段话,值得注意的是,雨果在这里还将巴黎圣母院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西班牙史诗《罗曼赛罗》这两部文学作品相提并论,称它们为“姐妹”。除了对巴黎圣母院这“教堂皇后”的诗意赞美之外,雨果在这一章节里还对圣母院的建筑特色、它面临的危害及其具有的文化意义等问题做了理性的思考。
他不无悲哀地感觉到,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古代建筑正在遭受“三种伤害”,即“时间”“政治和宗教的改革”以及“那些越来越笨拙荒诞的时新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