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但丁的《神曲》,意为“神的喜剧”或“神圣的喜剧”。中文译成《神曲》,其实也是“神来之笔”,因为中国文学中的“曲”也有轻松、谐谑等体裁属性。不过,但丁当初并未将自己的这部作品命名为《神曲》,而仅称其为《喜剧》。他自称《神曲》为“喜剧”,原因据说主要有两个:一是依据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人的分类,以死亡和不幸为结局的叙事为悲剧,反之则为喜剧,《神曲》的情节发展由起初的悲惨和恐怖逐渐趋向结尾的欢乐和光明,是为喜剧;二则因为《神曲》系用当时意大利人使用的世俗语言写成,这是当时通用的喜剧写作语言,而悲剧则须用拉丁语来写。
2在但丁这部作品写成数十年之后,但丁的佛罗伦萨同乡、后与但丁和彼特拉克并列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巨头”的薄伽丘,曾在佛罗伦萨大学开设专门讲授《神曲》的课程,并在其《但丁赞》一文中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故在此书名称前加上“神圣”一词。1555年,威尼斯出版的一个《神曲》版本首次以《神圣的喜剧》为名,这一书名后被普遍采用,沿用至今。薄伽丘添加上去的这个表示推崇和敬意的形容词,却给《神曲》镀上了一层神性,一种宗教属性,使得之后一代又一代学者和读者均惯于自神学角度、基督教角度来阅读和理解这部文学杰作。
3《神曲》无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作家写作的一部旨在宣扬基督教信仰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的整体叙事框架就建筑在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学说之上,即人有原罪,人生就是一个赎罪过程,人死后的灵魂将根据其肉身生前的犯罪程度和赎罪效果分别居于地狱、炼狱或天国。《神曲》因此分为三个部分,即《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每篇由33章构成,全诗最前面有一章序曲,共100章,亦即“一百歌”,三大篇的体量也基本一致。这一严整的作品结构,就是基督教关于彼世生活三个境界的设置之具象体现。反过来,早在圣经故事中就开始出现的关于地狱和天国的宗教乌托邦想象,也在但丁的《神曲》中首次获得生动、细致的形象描述。
4《神曲》的叙事开始于1300年4月8日,这一天是耶稣受难日。《神曲》是这样开头的:“在人生的中途,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走进了一座幽暗的森林。”“人生的中途”指35岁,是但丁在1300年的岁数;“幽暗的森林”则既指但丁在心爱的女性贝雅特丽齐死后所陷入的迷惘,也影射当时基督教世界和意大利社会的混乱和腐败。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分别为象征肉欲的豹子、象征骄傲的狮子和象征贪婪的母狼,但丁向一个人影呼救,来人原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维吉尔受贝雅特丽齐之请,带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维吉尔出生在耶稣之前,因此不可能受洗信奉基督教,因此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荷马等人一样,只能待在地狱的第一层“林勃”中。
5但维吉尔通过贝雅特丽齐获得上帝旨意,得以带领但丁走遍地狱和炼狱,而天国的向导只能由贝雅特丽齐亲自担任了。地狱、炼狱和天国这三个境界的构造均十分复杂。地狱是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状空间,入口处位于耶路撒冷,地狱共分九层,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关押的灵魂之罪孽就越深重,除第一层“林勃”为未受洗智者和婴儿的居所外,第二至九层分别惩罚不同等级的犯罪者灵魂,依次为纵欲者、贪食者、吝啬者和浪费者、易怒者、异教徒、施暴者、欺诈者及背叛者,其中最后三层又划分为不同的环,施暴者层分为对他人施暴、对自己施暴和对上帝(自然、艺术)施暴等三类,欺诈者层依据不同的欺诈类型归入十条壕沟,而背叛者层也细分为背叛亲属、背叛国家、背叛宾客、背叛恩人等四环。
6但丁把圣经故事中的魔鬼和罪人归入地狱和炼狱,同时也把他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敌人悉数打入地狱。穿过地狱,维吉尔带领但丁来到炼狱,炼狱与地狱相对,处于地球南半球的中心,状若一座山,它同样分为九层:山脚四周为炼狱外围,炼狱自身分为七层,分别为傲慢者、嫉妒者、暴怒者、懒惰者、贪婪者、暴食者、贪色者的修炼之地,最高一层为地上乐园,即伊甸园。炼狱中除“外围”和“乐园”之外的七层设置,所依据的正是基督教中的七宗罪,即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炼狱中的灵魂所犯罪行与地狱中的灵魂大同小异,区别仅在于他们生前是否皈依了基督教,临终前是否做了忏悔。
7炼狱中既有但丁的朋友,也有他的敌人。具象的炼狱其实是但丁的文学虚构,之前的基督教学说中并无关于这一处所的具体描述,东正教和新教神学中至今也没有炼狱的概念。在《神曲》中,描写炼狱的篇章似乎更为精彩,因为炼狱更接近人间社会,更有烟火气,因为这里的灵魂还有愿望,仍存追求,不像地狱的人早已彻底绝望,天国的人早已心满意足。炼狱充满变化和起伏,善恶在这里相互纠缠,人物也性格各异,这里是最接近人类社会的现实场景,自然也是但丁最能大展身手的时空体。
8在炼狱顶层的地上乐园,贝雅特丽齐取代维吉尔成为但丁的向导,引他升上天国。天国同样分九层,即月天、水星天、金星天、日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水晶天,最后才是上帝的居所净火天。居住在天国的灵魂分别为行善者、建功者、多情者、智慧者、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众天使和上帝。比起在地狱和炼狱的见闻,但丁在天国的经历要平淡得多,无非是那些信仰坚定程度不一的灵魂在无忧无虑地飘荡,在微笑,由圣徒和天使构成的两队大军翱翔歌唱,焕发光芒。当然,但丁沿途也不断地得到贝雅特丽齐的指点和教导,并与各类升天的灵魂交谈问答,释疑解惑。就在但丁得以窥见三位一体的上帝时,《神曲》的叙事戛然而止。
9《神曲》的字里行间,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一位基督徒的宗教信仰激情。作为全诗的第一人称叙事者,但丁借助独白以及与各色人等的睿智对话,借助对《圣经》和古代哲人文献的广博援引和深刻阐释,论证了基督教信仰对于人和人类的巨大精神作用,认为信仰基督教就是人走向至真、至善、至美的必由之路。正是由于《神曲》这一显明的基督教内涵,这部作品在数百年间也一直被视为“基督教神学的教科书”,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中发挥过巨大作用。所谓“但丁学”自形成以来,也始终把研究重点放在对《神曲》以及但丁其他作品的基督教神学阐释上。《神曲》与基督教神学阐释,从此成为一种相互抱合的互文性存在。
《神曲》世界概览,米开朗琪罗·卡埃塔尼 绘
10然而,但丁之写《神曲》,除了显在的宗教动机之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驱动因素,首先,便是他的政治动机。但丁动笔写作《神曲》这部“中世纪意大利现实生活的百科全书”,其实有着十分功利的现实目的,《神曲》因此也带着强烈的政治立场和讽喻指向。在但丁生活的时代,即13世纪后半期和14世纪初,意大利处于分裂状态,皇权和神权明争暗斗。在但丁的故乡城、当时意大利最繁荣的手工业中心佛罗伦萨,拥护教皇、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的贵尔弗党与拥护皇帝、代表封建贵族阶级利益的吉伯林党,一直在进行激烈争斗。年轻的但丁怀有政治抱负,曾作为骑兵先锋参加保卫佛罗伦萨的战斗,后成为市议会成员,并在1300年当选为该城六名执政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