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518】
读物本·【解读】《荷马史诗》
作者:机智的蜻蜓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字数: 7193
7
3
8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解读经典,领略经典作品中的深刻感悟。仅限习读,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5-15 21:00:22
更新时间2025-05-12 19:37:14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荷马的悲悯

1西方文学有两个源头,一是《圣经》,一是《荷马史诗》。与《圣经》相比,《荷马史诗》的文学性更强一些,因为它原本就不是宗教典籍,而是史诗,是文学作品,但是和《圣经》一样,《荷马史诗》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乃至修辞手法,都已成为西方历代文人引经据典的对象,普通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果说,《圣经》之于西方人大致相当于“四书”之于中国人,那么《荷马史诗》就大致相当于我们的《诗经》。

所谓“荷马史诗”,在西方语言中大多会用复数形式表达,因为它指两部史诗,即《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又译《奥德修纪》)

2《诗经》和《荷马史诗》这两座矗立于东西方文学源头的纪念碑,其产生的时间竟然大致相同,均在公元前11世纪—前6世纪之间,距今已有约3000年之久!这两部作品的形成过程也基本一样,都是民歌的集成,是漫长时间里民间文学智慧的结晶,然后由两位文化伟人编成,《荷马史诗》据传为荷马所编,一如《诗经》据传为孔子所编。但是,如果说《诗经》主要是对劳动和爱情的歌咏,对祖先和神灵的颂扬,是思无邪,是风雅颂,那么《荷马史诗》却主要是对战争的直接描述,对英雄的复仇和战功的记录,是打砸抢,是血和泪。

3孔子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其生平传记几乎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可荷马的身世却很可疑,只是一位“传说中的诗人”,他的生卒年月均不可考,其出生地也无法确定,以至于直到今天,希腊还有七座城市都声称是荷马的故乡。目前尚无任何确切证据能够证明荷马的真实存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但《荷马史诗》确确实实的存在却反过来证明它必然是有作者的,无论其作者是一位编纂者还是创作者,无论其作者是一人还是多人;也许正因为人们对于荷马的了解过于贫乏,才把他说成是一个瞎子(据说“荷马”一词的原意可能就是“盲人”)

4关于荷马的种种疑问构成西方文学中著名的“荷马问题”:作为一位诗人的荷马究竟是否存在?《荷马史诗》究竟是否出于荷马之手?可是,“荷马问题”尚未解决,荷马所处的时代,或者说荷马所描写的时代,却早已被历史学家正式命名为“荷马时代”,也就是说,人们用一部存在的作品反证了其作者的存在,又用一部文学作品的存疑作者命名了一个实在的历史时期。

关于荷马与《荷马史诗》的关系,如今有三种不同意见,即“短歌说”“核心说”“唯一说”。“短歌说”认为两部史诗是数世纪间流传的众多短歌之合成;“核心说”认为两部史诗由众多诗人加工而成,荷马是他们中的核心;最后一种意见认为,荷马是两部史诗的唯一作者。

5第一种意见令我们生疑,因为两部《荷马史诗》的篇幅如此巨大,均有一万余行,其结构如此匀称,均为24卷,更不用说其中严谨的格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贯通的主题思想,所有这些自然不可能是自然组合或简单拼凑之结果;至于第二、第三种看法,其实并无区别,无论是荷马领衔编纂还是荷马独自书写,荷马无疑都是这两部史诗的真正作者。

我们感觉到荷马的存在,更是因为我们在《荷马史诗》中读到了荷马的悲悯,读到了一位诗人的真情实感。通篇仅描写战争、复仇和杀戮的作品是历史,而写到了痛苦、悲伤和怜悯的文字才是文学。

6《荷马史诗》中那些流露出恻隐之心、表达了道德判断、宣示着人类情感的段落,才最终使我们意识到一个具体的诗人之存在,一个具有个人感情的作者之存在,也就是说,意识到了作为史诗作者的荷马之存在,无论他的名字是否真的叫荷马。

两部《荷马史诗》的标题,一部叫《伊利亚特》,字面意思是“伊利昂之歌”,而伊利昂是古希腊城邦特洛伊的别称;一部叫《奥德赛》,字面意思是“奥德修斯的旅程”。《伊利亚特》以古希腊历史中著名的特洛伊战争为描写对象。特洛伊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初,历时十年。

7特洛伊战争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其爆发肯定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原因,是迈锡尼王国与小亚细亚西北沿海城邦为争夺海上航道乃至海上霸权而展开的搏战,但包括《荷马史诗》在内的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作品,如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维吉尔和奥维德的诗作,却都将战争的原因归到一个女人身上。

关于这场战争的缘起,有这样一个神话、历史和文学相互叠加的传说。众神出席一场婚礼,纷争女神厄里斯未被邀请,心怀不满的她便在现场丢下一只金苹果,上面写着一行字:“给天下最美的女人。”

8天下有三个女人都认为自己最美:一是天后赫拉,二是智慧女神雅典娜,三是爱神阿芙洛狄忒。天神宙斯不愿亲自做出裁决,便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做判断,三位女神分别对帕里斯许以权力、武功和美女,帕里斯选择了美女,认为爱神最美。爱神阿芙洛狄忒实践诺言,指引王子来到斯巴达,勾引走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斯巴达国王之兄阿伽门农因此组织起希腊联军攻打特洛伊城,特洛伊战争由此爆发。值得一提的是,在19世纪中后期,考古学家在与雅典城隔爱琴海相望的土耳其境内的希沙立克山区成功地发掘出特洛伊城旧址,从而也间接地佐证了特洛伊战争的历史真实性。

9两部与特洛伊战争有关的《荷马史诗》,一部直接描写战争,写英雄的勇敢和愤怒;一部叙述参战将领战后的归家,写英雄的计谋和执着。《伊利亚特》重点描写特洛伊战争第十年中约50天内发生的故事,其结构中心是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伊利亚特》开篇的第一句就是:“女神啊,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致命的愤怒。”战争进行了九年多,但交战双方依然相持不下。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手下将领阿基琉斯因为一个女俘布里塞伊斯起了纷争,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场。他的退出导致希腊方面连连失败,情况危急。

10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穿上阿基琉斯的盔甲冲上战场,挽救了希腊军队,自己却被特洛伊统帅赫克托尔杀死。阿基琉斯因此再次愤怒,重返战场为好友报仇,最终杀死赫克托尔。赫克托尔的父亲、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面见阿基琉斯,希望后者能归还儿子的遗体。阿基琉斯被打动,将遗体交还老国王,全诗在赫克托尔的盛大葬礼中结束。

这部史诗充斥着战争的残忍和杀戮的血腥,但作品中却也不无温情的片段,其中两段描写尤为动人:

其一是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临上战场前与妻儿在城门前的诀别(《伊利亚特》第六卷)。赫克托尔正要走出城门,他的妻子安德罗马克慌慌张张地跑来,

11“安德罗马克迎住丈夫,一同来的是女仆,/她怀中抱着那娇嫩的孩子,一个奶娃,/是赫克托尔的宠儿,像一颗晶莹的星星”。“赫克托尔默默地望着这个孩子笑一笑,/安德罗马克却在他身边泪流不止,/她把手放在他手里,唤他的名字对他说:/‘不幸的人啊,你的勇武会害了你,/你也不可怜你的婴儿和将做寡妇的/苦命的我,因为阿开奥斯人很快/会一齐向你进攻,杀死你。我失去了你,/不如下到坟土;你一旦遭了厄运,/我就得不到一点安慰,只剩下痛苦。’”但赫克托尔表示,他去杀敌是义不容辞,“但愿我在听见你被俘呼救的声音以前,/早已被人杀死,葬身于一堆黄土”。接下来,荷马写出了这场道别中最感人的片段:

12显赫的赫克托尔这样说,把手伸向孩子,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