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3170】
读物本·【解读】《幸存者回忆录》
作者:机智的蜻蜓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字数: 11938
4
3
6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解读经典,领略经典作品中的深刻感悟。仅限习读,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5-21 19:02:11
更新时间2025-05-12 19:37:3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中年启示录: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的启示

一 多丽丝·莱辛不安分的人生

多丽丝·莱辛:最年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今天,我要讲述的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幸存者回忆录》。多丽丝·莱辛出生于1919年,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历史上最为年长的获奖者,她获得诺奖时已经88岁高龄了。我在前面的课程中曾经提到过,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是吉卜林,他获奖的时候是41岁。巧合的是,吉卜林也是英国作家。

那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获奖时的平均年龄是多大呢?是65岁。这个平均年龄要比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比如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的平均年龄要大一些,说明作家这个行业更需要积累。作家活得长,见识得多,思考和写作才能更多,也有机会尝试不同风格的写作。

2多丽丝·莱辛就是如此。她2013年去世,一共活了94岁。莱辛一辈子写了50多部作品,是非常高产的作家,她可以在一天中写出7000字。她不太善于与人交流,更喜欢在作品中与自己交流。莱辛的助手曾经回忆说,“莱辛是一个经常能写出五百页字小说的人,可是在我跟她一起生活的两年里,她对我说过的话,还不到五百字”。

莱辛也是一个愿意尝试新题材的作家,她从60岁起,开始尝试科幻题材的写作,从1979年至1983年出版了5本科幻题材的小说,让熟悉她写作风格的读者大为惊讶,也获得了一批更年轻的读者。

3可以看出,莱辛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她勇于探索自我的边界,尝试自我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莱辛的早年生活充满了动荡,她不屑于去过安稳的生活,陷入女性熟悉的痛苦生活之中,比如像她的母亲那样的生活。她的一生就是一部多彩的女性诗篇。即使在今天看来,她的一些做法也仍然让人不解或震惊。

从熟悉莱辛的人对她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莱辛的这种性格。女作家莱斯利·哈兹乐顿曾经代表《纽约时报》采访过莱辛。哈兹乐顿回忆说,莱辛在接受采访时,表现得“又霸道又蛮横”,比如她会说,“要是你真想了解,你应该问我‘这个’,而不是‘那个’”。哈兹乐顿对莱辛的评价是,“这是一个集强悍可怕与柔软脆弱于一身的女人……这种矛盾混乱有种奇特的魅力”。

家庭的反叛者

4莱辛的这种矛盾性格形成与她的家庭有关。莱辛在一次演讲中曾经说,“我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出生的,这场战争令我的童年蒙上了阴影”。莱辛为什么这么说呢?她的父亲阿尔弗莱德原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青年,但是,他在1914年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此性情大变。在战场上,父亲的腿“被榴霰弹炸得像马蜂窝一样”,他的一条腿从大腿中间被截去,装上了假肢。他也算是因祸得福,他在被送往医院10天之后,他所在的整个排都在战争中牺牲了;而且他在医院里遇到了护士艾米丽,两人产生了感情,艾米丽成为他的妻子。

5莱辛的母亲艾米丽是一个很有主见和决断力的女性,在这一点上,莱辛遗传了她母亲的性格。艾米丽生性活泼,朋友众多,而且学业优秀。家里想送她去上大学,但是她拒绝了。艾米丽在音乐方面也很有天赋,她曾梦想成为乐团里的钢琴演奏家,但是最终她却决定要去做一名护士。这个决定让她的家庭非常生气,中断了对她的资助。莱辛后来分析说,母亲想成为护士的“最真实动机”,是“通过需要她、珍惜她的人来弥补她对爱的饥渴”。当她走到病床边,就能听到病人的感激的话,她觉得这就是病人“在表达对她的爱”。当然,母亲后来也为自己的决定而惋惜,总是“说自己过去多么优秀,或许会成为某个人物”。

6莱辛的父亲因为战争而身体残疾,加上自己前途未卜,他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他急于离开这个国家,幸运的是,他在英属波斯银行中谋得了一个职位。波斯就是今天的伊朗,莱辛就出生于这里。莱辛的母亲还没有做好怀孕的心理准备,而且父母期望的是男孩,他们给新生儿准备的名字也是男孩的名字。“多丽丝”这个名字甚至也不是父母给起的,而是接生医生临时给起的。莱辛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这成为她无法释怀的情结。我们在多丽丝·莱辛的《幸存者回忆录》中,也可以看到作家对童年生活的一些回忆,后面分析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再结合作品对这段生活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7莱辛的父亲在波斯工作5年后,获得了回英国休假的机会。1924年,全家人在英国参观温布利帝国展览会。他们在那里看到了南罗德西亚的展台,展台前挂着一英尺半长的玉米,一英尺半有多长呢?换算是厘米是45厘米,将近半米长的玉米。展台前的大幅海报上面宣传说,在那里种玉米,5年之内就可以发家致富。于是,莱辛的父亲在冲动之下就买下了1500英亩的土地,决定搬到南罗德西亚去当农场主。南罗德西亚是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就是今天的津巴布韦。

南罗德西亚的自然风光非常壮丽,“红艳艳的土地,黄澄澄的太阳,绿油油的玉米地,玉米秆子会在季节变化的时候干枯,太阳照在上面,就会闪耀出金子般的光芒”。

8莱辛非常喜欢这里,非洲的风景记忆后来总是出现在她的笔下,为她的作品增色不少。但是,这里对于她的父母来说,就没有那么美妙了。他们购买的土地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富饶,他们没有获得财富,没能过上梦寐以求的自由、富足生活。

父母将这种愿望转移到了儿女身上,希望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逃离现在的生活。母亲将莱辛送到了一所女子修道院上学,为的是后面可以进入英国著名的寄宿学校。4年之后,莱辛结束了修道院里的学习,去了一所女子高中,成为一名寄宿生。但是,仅仅过了一年,14岁时她就永远结束了自己的学校教育。她与母亲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她迫切想要离开这个家庭。

9这个时候,她的父亲患上了糖尿病,“牢骚满腹、憔悴消瘦、满嘴胡言乱语,似乎一夜之间就突然变得垂垂老矣”。父亲除了自己的身体之外,什么都不关心了,而母亲的干涉则越来越让莱辛觉得是一种侵犯。英国作家卡罗莱·克莱因在《多丽丝·莱辛传》中写道:“多年来,她母亲都靠着女儿的成就为良药,来慰藉自己贫瘠无望的人生,寻求内心的平静。”而莱辛呢?则越来越觉得母亲“是个危险的入侵者,像个残忍的盗贼,偷走了她才刚刚萌芽的自我”。莱辛决定出去寻找自我了。

婚姻的逃离者

10莱辛反抗自己的家庭是必然的。其中的原因,除了她在家庭中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之外,也因为她与父母对非洲的态度不同。莱辛的父母尽管不满于在英国所受到的待遇,但是他们在非洲还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因为他们是白人。而莱辛则恰恰相反,她在非洲长大,对英国没有什么感情,反对白人在非洲实行种族隔离政策。

说起来,这也是受到她父亲的影响,“父亲在战争中体会到的那种被出卖的感觉,造成了女儿心里对不公平非常敏感的心态”。莱辛后来被共产主义所吸引,主要就是出于对公平的追求。莱辛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已经忘了共产主义本脱胎于人们对人人都能获得公正对待的古老梦想。这是一场强有力的梦,也是一个引导社会变革的强大引擎。”

11莱辛走向社会之后,主要追求两个东西:一个是社会的公正、公平,一个是爱。《多丽丝·莱辛传》中写道,莱辛“因为早期缺爱,才会影响到她一辈子都在渴求爱,哪怕都六十多岁了,还是在渴求爱”。但是,这里面也潜含了一个危险,过于渴求爱,就会饥不择食,陷入爱的陷阱之中。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