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569】
读物本·《大宋河山可骑驴》06怪御史与一枝梅
作者:机智的蜻蜓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字数: 5978
10
12
14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这本书不是传统的词话,而是宋代文人生活的切片,是大宋风骨的另一种解读。那些骑着驴的词人,并不是风花雪月的雅士,而是理想主义的朝圣者,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里,怀揣一纸青词,走向命运的旷野……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5-21 19:02:38
更新时间2025-05-12 19:35:1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怪御史与一枝梅

1虞美人·寄公度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什么是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这也是一位老兄在谪居中写的。

这是一个秋水长天的时刻,黄昏渐渐苍茫,深深地把人笼罩,风光早已不再明媚,却别具花朝月夕所不能有的寥阔。这个人独自凭栏,手握酒杯,看寒气中低飞的双燕,心里面有一些忧伤,有一些对命运的不甘,但他伫望的身姿,并没有因此而显出一点点颓唐。

2这样的时刻,面对湖山暮色,烟波浩渺,有灵魂的人,谁能不生出浮世中的虚妄感?“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这是极尽沧桑的句子。回望长安,他的来路,只看见寒冷洁白的积雪,那是他意象里的京城,雪有多厚,那里的冷与残酷就有多深。但雪,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又是孤高而坚贞的,一如他对自己的期许——一个肝胆如冰雪的孤臣,被放逐的屈子。

然后,他仰望天空的眼眸里,就有了慢慢坚定下来的笑意。他希望,他相信,这首词的读者,那位亲切的故人,早晚会去那高台之上,折下最早开放的一枝梅花,把那江南的春色寄来。

那枝傲雪开放的梅花,是故人的友情,是寒意里不灭的温暖,是终将到来的春天的讯息,更是他自己的信心。

3一个人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要么,源于对时局胸有成竹;要么,是他无愧于心,可以坦然面对所有磨折。“小人长戚戚”,小人是很少有开心时刻的,情况不妙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咬牙切齿,哭天怨地。

你会由衷地觉得:这样一首词,多么豪迈清远,写下这首词的人,也该是高洁坦荡的吧?千年之前,那个独自凭栏的人,传给后世读者们的信息,就是这样的。

那么,这位胸襟不凡的仁兄是谁呢?他的大名叫舒亶。在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他没什么名气。事实上,在历史中,他也只是个小人物。而能够得到被后世偶然关注的机会,也完全是因为,在某次著名事件中,他的名字和名人牵连在一起,而且,是以极其不光彩的形象。

4他就是在“乌台诗案”中,害得东坡先生差点一命呜呼的家伙。他是这起文字狱的制造者之一,因为整人的手段最恶毒,攻击的姿态最无耻,而荣登“当朝奸邪小人排行榜”。

收集东坡的诗文,夙夜埋首其中,寻找每一处可以深文附会的地方,然后,一顶顶的帽子扣过来:交结朋党,讥谤朝政,欺君罔上……在宽待文人的北宋,也快够杀头灭族了。他来势如此凶猛,几页纸就弄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连宰相们都小心地闭上了嘴。

这是他生平最斗志昂扬的时刻,每一步都走得急切而干脆。谁都看得出,与其说为维护皇帝的尊严,还不如说,这位御史大人,是在为进行中的变法运动开道,清除所有拦在路上的人,不管对方来头有多大,名声有多显赫。

5他选择了拿苏轼开刀。为什么呢?首先,苏轼是个大嘴巴,他当时远离朝廷,在地方上做太守。新法推行中的许多弊端,他亲眼看到,不敢明说,背地里和亲朋好友可真发了不少牢骚。他又擅长诗文,提笔一首一首,字里行间,少不得含沙射影。这一点尤其讨厌,因为他是名人,而名人的影响力总是大的。

然后,在朝在野,苏轼都有极好的人脉,新党中都多有他好友。尤其,他和蛰伏于洛阳的旧党领袖司马光交情深,明里暗里,为司马光的被罢免鸣了好多不平。所以,在新党眼里,苏轼这块拦路石,简直比司马光还碍事。

6舒亶并不是单独跳出来的,他的同伴,还有御史台的一批同仁,如李定、何正臣等,大都是变法运动中经王安石选拔而崛起的政坛新秀——苏轼曾在诗文中讽刺地称他们为“新进”之流。作为大宋第一才子,偶像级人物,苏轼这种不屑的态度,对“新进”们来说,还真是挺伤人的。好在,现在他们不用忍气吞声了。

舒亶身在御史台,这是攻击政敌的天然好位置。御史台的人,理论上严禁参与党争,严禁与大臣们有私交,但,会被严禁的事,就说明永远不会禁得住。何况,御史也是人,也有个人想法,谁能管得住一个小小御史,在私下里,在内心深处,是个坚定的新法拥戴者呢?

7舒亶就此被推上了前台,于聚光灯下兴风作浪。他干得很好,瞬间扳倒苏轼,而司马光以下的旧党主力,几乎被一网打尽。

“乌台诗案”,在文祸稀少的北宋政坛上,可谓一朵奇葩,诱人之处,连向来八面玲珑的副相王珪,都忍不住抛下了他的赌注。他受舒亶的启发,拿着苏轼的一首诗,跑到皇帝面前告状。诗是咏桧树的:“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王珪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这话太毒了,意思是:陛下您看,苏轼他根本不认您当皇上,他这是谋逆啊!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