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569】
读物本·《文脉春秋》 第24集 河南开封
作者:蜜思蕾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4270
32
34
44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地理变化为背景,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单位,通过虚拟数字技术和现实世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城市发展的文脉印记,展现新时代的万千气象,用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的崭新视角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9-20 14:25:49
更新时间2024-09-21 08:17:2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居大山之下,立广川之上。

循文化坐标,见历史名城。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

01.

你不一定来过开封,但一定听过它的名字,一千多年前,它是宋朝的定都之地。其实,这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掀起了一场城市空间革命。遍地四起的亭台楼阁,讲述着建筑的科技与程序的兴废。废除宵禁,瓦肆勾栏里上演着热闹的“百戏”。夜市通晓不绝,繁荣的商业活动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就是中国最著名的古都之一 开封。每当提到开封,中国人常常就会想到黑脸的包公。每天早上九点钟,在开封府衙前,这位包大人就会代表开封城迎接四方宾客的到来。

河南· 开封

02.

许多开封当地人的早晨,却是从古城墙下开始。钱川,城市规划师,他曾经持续数年专注研究开封古城的保护规划工作。开封的城墙全长14.4公里,它是仅次于南京城墙的全国第二大古代城垣遗址,它的规模和层次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许多人对开封保存完整的古城墙印象深刻,而如果从空中俯瞰,今天的开封仍然湖泊遍布 河道纵横,水域面积之大令人惊叹。一座北方城市,却宛若江南水乡。在钱川看来,其实开封从建城伊始,水就是开封城文脉不绝的秘密所在。

 

03.

开封城位于黄淮海平原西部,西靠太行山脉,北依黄河,自古水系发达,一城宋韵半城水,素有“北方水城”之称。水网密集,土地平坦肥沃,是农耕时代建立都城的理想之地。春秋时期,第一位称霸中原的诸侯郑庄公在此修建了一座用于存粮的小城,名为“启封”,意为“启拓封疆”,这是开封最早的城市雏形。战国时期,魏惠王改“启封”为“大梁”,开掘鸿沟,引黄河之水连通淮河水系,南北水系由此互通。这条华北平原上的人工运河,就是后来的汴河。隋唐时期,中国第一条贯穿南北的人工运河隋唐大运河开通,汴河就是运河穿越开封的河段。

 

04.

正是黄河与汴河一直拱为着开封古城,使它在两千多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华北平原腹地的一个水运交通枢纽、商贸重镇。开封城因水而兴,却也因水而患。开封城地处黄河下游,向北不足十千米就是黄河大堤。千年来,泥沙淤积,黄河河床不断抬高,成为高出近十米的地上悬河。开封所在区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黄河在此决口300余次。当洪水褪去,留下的淤泥不断抬高地面,历代古城层层叠压,开封城形成了举世罕见的奇特景观“城摞城”。

 

05.

考古发现证明,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城在地下约12至14米,约10米至12米是唐代汴州城,8至10米是北宋东京城,7至9米是金代南京城,4至6米是明代开封城,1至3米是清代开封城。现存地面以上的开封古城城墙,多是明清时期的城墙遗存。

中山路,开封古城中心区一条热闹的商业街,也是古城的中轴线。根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穿城而过的汴河与这条中轴线相交。而在交叉点的位置,曾有一座重要的建筑 州桥。多年前,开封市政府部门在修筑下水管道时,无意中在中山路南段发现一处历史遗迹。考古人员猜测,这可能就是北宋州桥的遗存。

06.

2018年,正式考古发掘开始。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汴河古河道逐渐清晰,土层中逐渐显露出一座砖石结构的拱桥。考古人员非常兴奋,难道之前的猜测即将得到验证?这就是北宋州桥的遗存吗?当拱桥的桥面被清理出来,考古人员发现这座桥由青石铺筑,建筑材料使用了大量白石灰,这是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然而,随着考古发掘的继续进行,桥东侧汴河古河道的河岸位置,一幅壁画的发现让考古队员喜出望外。斑驳的壁画虽已被水土严重侵蚀,内容却与宋代文献《东京梦华录》中的描述几乎一致。

 

07.

综合判断,虽然这座石桥的桥身属于明代建筑,但桥基却是建造于宋代。宋代的桥基,明代的桥身,“桥摞桥”的现象又一次印证了“城摞城”。同时也表明,从北宋到明清再到今天,开封古城的中轴线历经千年,至今仍未改变。北宋东京城营建起“工程居中 三套方城”的城市布局。三套方城,中间为帝王生活与进行政治活动为主的宫城,向外是混杂了中央“百司”办公与市井生活的内城,及主要以居住和商业为主的外城。开封城在我国的都城营建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世的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有一定的延续。

 

08.

御街是北宋东京城的中轴线,代表着城市政治文明。汴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代表着帝国的经济命脉。政治与经济中心的双重加持,使天下钱粮汇聚开封。也就是在北宋时期,开封一跃成为世界级的大都市。今天,在传世画作《清明上河图》中,依然可以看到大宋风华。跟随这幅风俗长卷的细腻笔触,人流熙壤的开封城徐徐展开,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呈现出前代中国都城从未有过的繁华景象。中国城市格局的一次巨大变革,也蕴藏在其中。

 

09.

唐代的都城长安,洛阳商业区所在的市与居住区所在的坊,被封闭在围墙之中。市门与坊门开启与关闭都有时间规定,城市实行严格管理。而北宋时期的开封,人口超过百万,密度是唐代长安城的3倍,繁盛的商业活动促使原本市坊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大街小巷,店铺林立。不断拓展的商业空间,让城市的肌理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和跃迁,其深远的影响延续至今。开封古城内的一个老宅院,今天被年轻人改造成一个沉浸式剧场,古朴的氛围与青春时尚的气息在这里相得益彰。

 

10.

自宋金以后至清末的700余年间,开封虽不再是都城,但作为省会和府治所在地,在中原地区仍然保有政治和经济影响力。这座建于近百年前的宅院,临街的门面是用作经营的店铺,后面的厅房院落则是主人的住所,这种商住一体的格局,体现着一个商业城市的民居特征。宋喜信,城市规划师,作为古城风貌改造顾问,他曾深度参与这座宅院的保护提升工作。在他看来,这种前店后柱的民居性质,在《清明上河图》中就能找到端倪。在《清明上河图》中,店铺沿街而设,餐饮店,药店,当铺,衣服店,纸张店,多是前店后宅的格局。

 

11.

还有不少小生意人直接沿街摆摊,街道成为百姓购物的超级市场。侵街,指的就是商家沿街开店摆摊,占用了原本没有商业功能的街道。尽管北宋朝廷下诏开封府治理侵街,但侵街现象反而愈演愈烈。北宋末年,侵街治理终告失败。当民间的商业活动冲破区隔的坊墙,中国的城市就从坊市制进入了开放式的街巷制的发展阶段。随之改变的是城市居民的市井生活,火热浓郁的商业氛围和市民文化在开封已延续千年。今天,开封古城里依旧保留着一种颇具古风的餐饮服务。开封古城的一座酒楼里,“堂倌”郭嘉正在服务顾客。

 

12.

这种颇具古风的餐饮职业,在北宋时被称为“行(xínɡ)菜”,现在成为了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封堂倌响堂文化”。响堂,即堂倌押韵合辙,高声唱念食客所点菜肴的名称。丰腴的菜肴,热烈隆重的氛围,这是在饮食业发达的开封所孕育出的饮食文化的体现。每当华灯初上,古城南部鼓楼附近,小吃摊主们就渐渐聚拢成市。开封鼓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后发展成开封的商业文化中心。今天的鼓楼广场是开封最大的夜市所在地,占地约7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密密麻麻地分布着200多个摊位,售卖着数十种开封特色小吃,夜市上的摊主多是古城居民。

 

13.

在夜市售卖的小吃里,灌汤包最受欢迎。灌汤包面皮不经发酵,要软硬适中,加入皮冻的肉馅,被约20道褶封入包子里。很多人都以为灌汤包是江南小吃,事实上,早在北宋时期,灌汤包就是开封有名的美食。《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72家大型酒店之一的“王楼”推出的“山洞梅花包子”,就是老饕食客们的心头好。一千多年前,南北各种特色食品沿着大运河涌入开封城,为市民提供丰富的食材。北馔(zhuàn)、南食、川饭、素食共聚东京,中华饮食文化在开封城中初具雏形。

 

14.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饮食不仅要有风味,更有周到的服务。《清明上河图》中就已经出现了端着食盒送外卖的小哥。12世纪,人口超百万的开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商业繁荣,人口密集,古代开封城开始向上发展,城市的天际线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很多高大雄伟的楼阁,中国传统建筑科技在北宋时期走向高峰。位于开封古城东北角的铁塔公园,每到周末就是古城里人气最旺盛的地点之一。铁塔名为佑国寺塔,是古城现存的两座宋代建筑之一。宋城已经深埋于地下八米,铁塔却因所处地势较高而得以幸存,至今仍然是开封古城内视觉上的制高点。

 

15.

工程师出身的徐绍春,近年来一直从事铁塔的研究,他对铁塔的历史如数家珍。铁塔高55.08米,八角十三层楼格式,造型为仿木构形式。被称为铁塔,但与铁没有关系,它遍体砌筑褐色琉璃砖,犹如铁铸,由此得名“铁塔”。铁塔所用的琉璃砖由1000多摄氏度高温烧制而成,28种规格之多的琉璃砖彼此咬合,严丝合缝。每种琉璃砖都采用标准化,定型化方式生产,显示出极高的烧造工艺。琉璃砖上装饰着动物、神兽、花卉、人物等50多种图案。铁塔装饰华美,令人流连忘返,而更神奇的是,建成后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历经43次地震,六次洪水未发生较大倾斜,屹立不倒。

 

16.

徐少春喜欢带领学生做木工,他认为这种形式最能讲解清楚铁塔稳固的原理。铁塔中心是一个筒状体,外围是琉璃砖等部件组成的另一层筒状体。两层之间的楼梯自下盘旋而上,拉结了内外两层。当受到来自风和地震的力量,两层筒之间的空间可以部分抵消外力,从而让塔身更加稳固。这种筒中筒结构,在现代高层建筑中依旧广泛使用。铁塔修建的40多年后,北宋建筑学家李诫在开封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编撰了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它也成为北宋官方颁布的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直至今天,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依旧要参考《营造法式》的相关标准。

 

17.

建筑学成就仅仅是北宋时期中国科技成就的冰山一角。在开封博物馆,陈列着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活字印刷术、针灸铜人等展品令人目不暇接。北宋开封城在陶瓷、印刷、金属冶炼、武器制造等多个技术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每到周二的晚上七点半,开封大梁门外都会有豫剧表演。这个“星期二大梁门有戏”的剧团都是票友,却一点不输专业演员。这个票友团体里有退休干部,专业演员,也有外卖小哥。唱戏、听戏对他们来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8.

王恩泽年仅13岁,唱的已经有板有眼。两年前,她在家人影响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学习豫剧。在开封流行的豫剧祥符调,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的诸公调。

随着城市开放格局的出现,一种新型娱乐场所瓦肆勾栏应运而生。瓦肆勾栏是由栏杆搭建的,有顶棚的半固定演艺场所,门口有人把门收费,保证商业收益。除了边弹边唱诸公调,还上演杂剧、掉刀等项目,被称为百戏。大型瓦肆可容纳上千人,戏台、后台、观众席、高级座位一应俱全,中国古代剧场建筑的基本形制也由此奠定。

 

19.

大梁门外,北宋时期就是州西瓦肆的所在地。据记载,州西瓦肆长约一里多,每到夜晚,瓦肆里名角云集,精彩的节目几乎达到了通宵演出都应接不暇的程度。在北宋时期粉墨登场的市民文艺,那声腔里的故事与情感,在这里已延续千年。

每到周末,古城书店街就进入最热闹的时间。这条长约600米的古街是古城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北宋时期,这一代名为“高头街”,就是一个书画市场,不仅出售经史子集,书画碑拓,也有版画、日历。北宋时期发达的印刷术为它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近代这里又成为新文化,新思想传播的阵地。直至今天,书店街依旧影响着古城居民的生活。

 

20.

北宋之后,虽然开封不再是王朝都城,但曾长期作为省、府治所,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经济文化优势。明清时期,开封地区仍然是西北地区与江淮地区物资交流的重要转运站,各地商帮汇集,会馆林立。直至20世纪中叶,开封仍旧是河南省省府,是河南省近现代文化教育发展高地。近年来,随着古城微改造的进行,如今开封城里处处是文人汇集的雅致场所。古风古貌的街区里,古琴、书法、文创、博物馆鳞次栉比。

 

21.

这是一个文化汇集的开封城,从“启封”到“开封”,历千载演进的城市文化,又将开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新的未来。“启”与“开”赋予着这座城市自由开放的态度。新时代,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两大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在开封交汇,一个属于世界的文化开封又将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