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339】
读物本·精华共读《我的一个世纪》【3】创办锦江饭店 她开启一个时代
作者:北斗祥雨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近代字数: 4983
4
0
6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24段,董竹君的自传,在书中,她细细回顾了自己近百年的人生旅途,从青楼女子到商界大鳄,董竹君的一生坎坷、曲折,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11-20 22:08:09
更新时间2024-11-20 22:08:0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仅限戏鲸习读专用

《我的一个世纪》

 困难重重下,她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

1.

独自奋斗

挣脱家庭束缚后,董竹君专一地走自己认定的理想大道,努力奋斗谋求生活,也想为革命做些事情。

因为一时找不到工作,又不愿向夏之时方面的朋友告助,只能靠押当东西维系生活和孩子们的读书费用。

有一次缺少伙食费,董竹君让大女儿把大提琴拿去押当。从当铺回来后,看见女儿的样子很心痛,她自己也后悔,又设法赶紧将琴赎了回来。

从有记忆开始,董竹君随着自己的成长环境和生活体验,渐渐懂得什么是贫穷、侮辱、压迫,什么是爱情、堕落、罪恶。她非常希望祖国独立自主富强起来,妇女能得到平等的社会地位。

后来,读书带来的启发,加上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的影响,促使她相信共产主义,愿意紧跟真理走。

2.

和朋友商量后,董竹君决定通过经商寻找人生出路,并于1930年春末,也就是离婚后的第二年,在上海闸北创办群益纱管厂。

没有得力助手,她只能独自担任全部的行政工作,除了进货、推销,还要下车间检查,内外接头。

住所离得远,每天来回需要三小时,换三次车。酷暑寒冬照样这样奔走,为此患上严重的关节炎。难得回家早,还要料理家务,修补添做孩子们的四季衣履,每天只睡三四小时。

3.

为充实资本,董竹君邀请银行投资或者把厂作抵押贷款,但那时上海女人创办工厂独她一个,外界对女子办厂很不信任,为此遭到白眼。

后来机缘巧合,结识了几位来上海游玩的菲律宾华侨。在这些人的鼓励下,董竹君乘船去往菲律宾马尼拉,招得一万元股份,回来就把厂扩大了。

此次菲律宾之行,董竹君还结识了工商界名流,也都是华侨中的新派人物。受中间一些人所托,她在回上海后,协助一位福建医师开设华南医院。

4.

她和这些华侨见面或者通信时,经常透露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启发他们为祖国和人类多做有益的事业。

有一次,和一位华侨朋友聊天,被问及对前途作何打算,董竹君答道:

“我们生于这个时代的女性,责任上不仅仅是争取自身的自由,还要为下一代做铺路人。为此,哪怕起到一颗螺丝钉的作用也好。”

“九·一八”事件发生后,董竹君一面办厂、协助华南医院,一面带着大女儿参加群众大会和示威游行,还从厂里抽款和别人合办《戏剧和音乐》杂志。

遗憾的是,辛苦创办的群益纱管厂在业务上刚有起色,却遭到炮火轰炸,几乎变成灰烬。

5.

被捕入狱

为使工厂尽快恢复生产,董竹君日夜奔波忙碌。

一天傍晚,她从厂里回家,正和孩子吃晚饭,外面忽然锣鼓爆竹声大作,原来是市民们在庆祝十九路军打了胜战。她兴奋地放下饭碗,带着孩子加入庆祝的队伍。

庆祝结束,回家安排孩子睡觉后,几个包探找上门,搜出一包宣传品,因此认定董竹君是共产党,然后将她抓走。

牢房里龙蛇混杂,妓女、小偷、赌棍等什么人都有,大家挤在狭小的木台上睡觉,无法翻身,三四条有虱子的被褥共同盖用。

6.

董竹君同情那些非政治犯人,与她们相处得很亲热。她向这些人宣传革命道理,有人聚精会神地听讲,有人烟瘾发了盖被睡觉。这让她深深体会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有一天趁着放风,董竹君开门见山地问那些脸面生疏的难友,是否有人能钱借给她支付律师费用,以便早日开庭。话未说完,一位陌生的难友,马上掏出藏在裤袋里的一百元汇票,毫不犹豫地递给董竹君。

让她意识到,世上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愿意冒着风险帮助别人者更是凤毛麟角,这也是证明一个品质和为人之道的分水线。

7.

就像这次牢狱之灾,董竹君有遇到善良的安南巡捕,鼓励她设法脱险,甘愿充当她和家人的交通员;也有遇到阴险狡诈的中国律师,捏造谎言,企图敲诈。

对于援助之手,她铭记在心,而那些虚伪之人,让她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认识和对待事物的常识,锻炼了自己。

在巡捕房关押数天后,董竹君又被押解至法租界的大监狱。这里的处境比巡捕房更加艰苦,房间仅够两人住,吃睡都在地下,大小便都在房间里,管束也更加严厉,稍有触犯规章,就要挨打受骂。

每天,一长排人坐在门前过道上吃饭,有谁吃不完的,大家会争着把剩饭剩菜拿过来用布包好,等饿了吃,活像一群叫花子。

8.

如果说捕房是人间魔窟,那牢狱就像一座人间地狱,但也只能在忍耐中度日如年。

终于等来开庭的日子,从牢狱走向法庭,看到好久不见的亲友,大家愁容满面,氛围惨淡,董竹君怕感情突破理智的防线,从而丧失意志的尊严,于是迫使自己保持沉着冷静,转入一切听便的境界。

退庭时,她朝旁听席上的父亲和女儿举手飞吻。所有听众为之激动得几乎哗然。

最终,董竹君被判决为政治嫌疑犯,取保释放,至此结束了四个多月的牢狱生活。

9.

人穷志不穷

牢狱生活虽然结束,其他苦难却接踵而来。

为了避难,董竹君带着三个女儿去往杭州,隐居在破败不堪、无人过问的陶社。

母女四人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除了洗衣、烧饭,做些日常琐事,董竹君就给孩子们补习功课、阅读书报、带孩子们到湖边乘凉闲坐,同时给自己医治入狱期间患上的风湿病。

之前,董竹君天天忙于奔波,孩子们平日住校,母女很少见面。现在天天教她们念书、唱歌,日子虽然艰难,她们因为能和母亲朝夕相处而倍感幸福。

10.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董竹君才带着孩子们悄悄返回上海,开始暗中整理工厂,同时将夏国琼之外的三个女儿送去苏州教会学校寄读。

董竹君把孩子视为洁白可爱的风筝,自己则是放风筝的人,除了读书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思想方面由她亲自掌握。

她经常买进步文艺书籍给孩子们阅读,闲暇时讲解真善美的道理,培养她们善良热诚、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崇高品德,引导她们多接近大自然,培养胸怀开阔和爱美的兴趣。

还叮嘱她们努力读书,学会本事,有一技之长才能经济独立,在社会上取得妇女地位,才不被人欺负。

11.

为了让几个女儿建立为人类谋幸福的世界观,董竹君还带她们接近进步人士,去看苏联电影,去听鲁迅的演讲。

有时出门办事,在火车上也要写信寄回去,在信中教导孩子们。有时半夜睡醒,忽然想到什么,也会起床写信指点。

她常常对女儿们说:“你们之中若有一个不听我的教导,走上不正确的道理,我绝不会饶恕。”

当时市面不景气,加上出狱后行动不自由,在战乱中元气大伤的群益纱管厂最终宣告清算结束。从那之后,一家老小的生活越来越穷困,完全靠典当变卖来维持。欠了几个月的房租付不出,要挨房东骂,受邻居奚落。

12.

即便如此,董竹君也不愿去找有钱的朋友,夏家的亲友从不往来,因为她常常想起幼时的家训:人穷志不穷。

在此期间,母亲逝世、父亲病重、自己失业、负债累累,还有女儿们的养育费、社会舆论以及华侨股东的怀疑和诋毁,这一切,逼得董竹君焦头烂额,感觉自己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以至于产生自杀之念。

转念想到可爱又可怜的孩子、卧病在床的父亲,她立马将自己从绝望的悬崖拉了回来。更何况,绝不能让夏之时言中和嘲笑,绝不能做仇者快、亲者痛的事。

从那之后,她再也不向困难低头。

生活越来越艰苦,然而有革命的人生观支持着,她并不感到有什么了不起的困难,反而靠自己奋斗和义士帮助,得以绝路逢生,慢慢走出困境。

风雨创业的过程中,董竹君将如何创办锦江川菜馆?

⑥ 

创办锦江饭店,她开启一个时代

13.

“锦江”的诞生

1935年,锦江的诞生震惊了上海饮食行业。这家闻名中外的饭店由董竹君一手创办,她的生活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巨变。

最穷困时,幸得义士相助,董竹君考虑再三,决定开办四川菜馆,并将它当成文化事业来经营。除了赚钱养家、培养子女,她想借此更好地资助革命。

关于“锦江”的命名,有这样一段来历:

成都东门外有一座望江楼,景色优美,是川中名胜,也是唐朝才女薛涛的栖身之所。有人题诗云:望江楼上望江流,人自望江江自流。江,即成都的锦江。

14.

董竹君觉得,以“锦江”为名,既富于诗意,又很响亮。薛涛和她同是青楼沦落人,因此把自己对这位古代才女的同情和怀念寓意于菜馆的名字。

除此之外,“锦江”二字,象征着未来川菜烹饪艺术犹如四川锦缎一样著名,并随长江东流入海,远播海外。

她将竹叶作为店徽,印在所有餐具上,显得清雅别致,富有诗意。后来锦江归公,一切餐具仍保持这一标记,以志纪念。

开业那天,顾客挤得水泄不通,店门两旁和马路上都挤满了人,盛况轰动全上海。开门红以来,一直座无虚席,就连杜月笙、黄金荣等青帮大佬和军政人物来吃饭,也要等上很久。

15.

在杜月笙的帮助下,董竹君扩大营业,名字由锦江小餐改为锦江川菜馆。而顾客依然旺盛拥挤,想来用餐的人需要提前三天订座。

关于门店风格,董竹君秉持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相结合的思想,亲自进行设计和监制。为方便革命同志秘密聚会,她还特地设计了格调风趣、环境清雅的“特别间”。

不少文人雅士以及其他各界人士都喜欢来此应酬、开会,著名文学家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有提及他在锦江吃饭,只签字不付钱。

16.

锦江还制了一套红木文房四宝匣,匣面镶有诗句“双双燕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很多革命同志、文人雅士曾在此挥毫写作。

为清洁卫生起见,筷子外面套有纸套,里面夹着各种彩纸诗条,为顾客餐前助兴。这种一次性筷子当时在国内属于首创。董竹君还教招待员如何正确将牙签小头插进牙签筒,大头露在外面,以符合卫生要求。

开业以来,董竹君事必躬亲,兼厨、烫酒、换台布、倒痰盂、洗刷碗碟,点点滴滴都让她费尽心思。她自己却积劳成疾,患上严重的胃溃疡。

17.

锦江的社会影响

锦江川菜馆创办成功后,董竹君又根据在日本所所的数理知识,亲自设计、监工,建成了格调非同一般的锦江茶室。

因其小巧玲珑、美感舒适,又颇有情调,人们称它为“铸情楼”。从此,这里成为上海革命同志和进步人士集会商讨国事的场所,还成为文艺界的沙龙地点。

当时,上海服务性行业的女招待员很少,老板利用她们招揽生意,顾客对她们也不给予尊重,形成社会上轻视女招待员的不正风气。

为了争取男女平等地位,改变妇女的社会地位,同时向那些玩弄女性的败类提出警告,董竹君在锦江茶室开业前,按照这一宗旨登报招聘了一批女招待员。

18.

她不仅培养这些女青年怎样把业务搞好,以便多盈利,还启发她们在思想上认识到工作不仅为了赚钱养家,还要为妇女的社会职业开辟道路。这些女青年也都愿意听从董先生的教导。

锦江两店创办后,逐步中外闻名,国内贤达名流、军政等各界人士都来过这里,甚至英国电影演员卓别林、美国大使馆商务参赞等外国著名人物,凡来上海,无不到锦江品味菜肴。

锦江两店的设计装修、布置用具,都力求优美实用、别具风格,被公认为是清洁卫生、菜肴优特、优雅整洁、服务周到、打破城规俗套、具有独特意境的餐馆和茶室。

19.

这些优势和特色,让两店每天的平均顾客达到八九百人,营业额与日俱增。

经常有外侨邀请董竹君去开设分店,其中包括美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抛来的橄榄枝。而她志在帮助党的革命工作,便都婉言谢绝了。

1937年上半年,杜月笙打算投巨资在上海创办远东第一综合性娱乐场所,他看中董竹君聪慧能干,将锦江办得风生水起,于是派亲信万默林找董竹君商谈,要她负责主持这件事。

20.

董竹君心想,为地下工作多做些事起见,有必要跟这些人打打交道,于是答应了下来。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此事因此搁浅。

到了1941年,董竹君流亡菲律宾,答应当地政界人士和华侨赞助,要在菲律宾开设分店。等一切筹备妥当,又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终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的中国共产党员董必武、唐明照等人曾邀请董竹君去美国纽约设立锦江分店,由华侨投资。

那个时候,她忙于整顿店务,还要完成地下党交给自己的任务,一时难以分身,未能应邀前往。

21.

用心理战术来对待一切人和事

锦江两店,并非一帆风顺地发展起来的,也曾遭遇到各种波折。

开张没几天,厨师领班带头挑事,不守店规,贪污浪费。如果换个班子,会使他们失业;如果不换,店业前途危险。怎么办才好?

董竹君考虑再三,觉得不能因小失大,遂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对付他们,惩前毖后。从此,人事上再也没发生过大纠纷,锦江内部局面得以稳定。

开门做生意,顾客惹是生非也是经常遇到的情况。有一次,国民党军官杨虎在锦江楼上吃饭,他的保镖和黄金荣的徒弟在店堂吃饭,几个人蛮横无理,为所欲为。

22.

董竹君心想,上海社会复杂,对顾客应当谦恭,对有权势的顾客更要小心。但如果在这帮人面前老是忍辱退让,他们反而会得寸进尺,气焰嚣张,危害锦江的前途。

于是走上前,疾言厉色地将他们痛责一顿,为此做好了第二天关门的思想准备。不承想,杨虎闻声下楼,指责了自己的保镖,并当场向董竹君道歉。之后也没发生什么祸事。

从此,没有人再在锦江为非作歹了。但董竹君再三叮嘱店堂负责人,切勿因胜而骄,三教九流的小喽啰再来店里,仍然以礼相待。总之,处上海社会,必须以心理战术来对待一切人和事。

锦江的座上客中,有一位是法租界工部局董事张翼枢,来头很大,杜月笙都得敷衍他。

23.

抗战刚开始时,张翼枢有一天在锦江吃完饭,留了一张条子,上面写着:“杜先生已离沪去港,董先生今后有事可以找我。”这样的大人物主动表示愿意帮助自己,董竹君心里自然很高兴。

不久,张翼枢邀请她在国际饭店进餐,并开门见山地表示,董竹君的身世他全都知道,他很敬佩、也很爱她,十年前第一次遇见的时候就爱上了。

重点在于,他想和董竹君成为眷属。这样对彼此都有所帮助,可以干出更大的事业。

对董竹君而言,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

张翼枢不好惹,如果应付不妥当,可能会招来祸事。她感到人生走到这里,又出现了猛虎拦住去路。

她趁张翼枢离沪的几天时间,打听他的一切情况,从侧面了解他的各种资料,最终想出一个应对的计策。

24.杀青段

几天后,董竹君再次赴约,当张翼枢问及是否已经做好决定时,她平静和蔼地表示,自己愿意和他成为眷属,能得到他的帮助当然很好,条件是,他必须先和妻子离婚。

董竹君温和而又坚持这一条件,所以,张翼枢并未怀疑她不愿和自己结婚而恼羞成怒。他也许认为,无非是条件问题,而这条件又合情合理,只好知难而退,从此不再纠缠。

创办锦江以来,每遇阻碍,董竹君总能沉着应对,要么以霹雳手段解决,要么以柔克刚地去化解,这才是真正的狠角色。

敌伪时期,董竹君流亡菲律宾,又有哪些遭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