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075】
读物本·精华共读《我的一个世纪》【4】流亡菲律宾 她因衣着整洁获得帮
作者:北斗祥雨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近代字数: 4906
7
8
9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23段,董竹君的自传,在书中,她细细回顾了自己近百年的人生旅途,从青楼女子到商界大鳄,董竹君的一生坎坷、曲折,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11-21 18:37:50
更新时间2024-11-21 18:37:5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仅限戏鲸习读专用

《我的一个世纪》

⑦ 

流亡菲律宾,她因衣着整洁获得帮助

1.

流亡菲律宾

敌伪时期,董竹君拒绝与汉奸潘三省的合作后,不断被暗中刁难,还险些在家中遭遇刺客。她觉得自己处境危险,再不走,不但自身危险,锦江也难保,于是决定暂时离开上海。

1940年,董竹君搭乘轮船启程前往菲律宾马尼拉。最初,她只是想去那里住几个月,却怎么也没想到,后来爆发太平洋战争,自己和女儿被阻于异国长达四年之久。

当时,夏国琼在菲律宾音乐学院进修,生活节约,条件艰苦。为了改善大女儿的生活,董竹君在海边和别人分租了一间房子,让女儿辞掉七处家庭教琴工作以及在著名乐队拉大提琴的工作,从此专心学习和调养身体。

没过多久,二女儿夏国琇也来到马尼拉,准备投考菲律宾大学音乐院,母女三人因此相聚。

2.

抗日战争时期,侨胞对祖国的命运十分关心,还为此发起募捐。在一次捐献音乐会中,夏国琼被邀请担任钢琴独奏,当地报纸纷纷报道,对夏国琼的演奏大加赞赏,轰动全市。

通过这次演奏会,当地华侨都知道了夏国琼是一位艺术家,由此产生好感和尊敬。过去慰问团中有人对她制造的诬蔑,也彻底烟消云散。

董竹君打算在马尼拉开办锦江分店,使革命工作多一个据点。经过宣传,得到当地政府官员中到过锦江的顾客和华侨们的赞同与协助。

正当她为此准备一切时,局势变得严重起来。她和女儿商定,决定一个人先回国。可是刚订购了船票,还没来得及出发,酝酿已久的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3.

董竹君意识到,自己恐怕走不了了,太平洋战争可能要四五年才结束。又不禁担忧,如何能够手无几文地在此异乡长期旅居呢?

想到今后的生活和遭遇将不堪设想,她觉得必须立刻回国。于是拿起皮包直奔轮船公司,却被告知美国和日本已经开打了,所有船只停运。

她垂头丧气地往回走,一路上思绪万千。想着这次战争时间一定很长,不知要伤亡多少人、损失多少财产,留下多少孤儿寡女;想着今后母女的生活该怎么办;想着何时才能回国、锦江怎样、国事如何……

自从受次打击后,她的视力减退了很长一段时期。

祸患既然躲不掉,只能硬着头皮面对。她和女儿商量好如何节省开支,以及战争时期应有的准备事项。只要人还活着,生活总得继续下去。

4.

逃难生活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侵略军侵占马尼拉,董竹君和两个女儿在异国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有一天,她们偶遇一位锦江的座上客,儿童服装画家、菲律宾人油松先生,被他邀请去乡下家里避难。

董竹君关照大家,菲律宾是美国殖民地,爱慕富人,崇拜金钱,特别尊重穿着讲究的女人,穿着干净漂亮些能占便宜,大家要随时注意。之后的际遇验证了这一点——

在油松先生家住了一个星期,由于时局变化,董竹君母女又不得不开始逃难。

炸断的桥、惊慌失措的难民、对岸开过来的日军侦查部队、头顶盘旋着的日军侦查机,让董竹君母女和众人陷入一种四面楚歌的境地。

5.

正在这时,一位菲律宾绅士走上前,主动表示愿意将董竹君她们送城脱险。

董竹君暗想,幸好做好准备,关照大家在逃难中也得穿着整洁,略施粉黛。否则的话,恐怕很难得到这位先生的“恻隐之心”了。

她摸透了菲律宾人只重衣衫不重人的心理,即使再没钱,也会注意穿着,因此获得邻居的尊重和帮助。

她们回到城里后,将久无人住的房屋打扫干净,为防备日军骚扰,把床安搭在三楼屋外瓦顶上睡觉。

大家分工合作,每天把三餐和生活必须做的事情完成后就爬上屋顶,围坐在床上乘凉、看书、谈论时事,整天躲藏着不敢出门。

6.

这样的生活过了一年多。董竹君觉得,靠借贷维持生活非长久之计,和女儿商量后搬去郊外,开始做掮客生意,每天坐马车进城,来回往返几十里。

途中,常常遇见赤身裸体的小孩手提篮子,赤脚奔跑着,乞求掮客们购买篮内的糕点和香蕉。董竹君母女每次碰到,都会叫马车停一停,将他们手里的东西整篮买下来。

车上人很不解地问道:“为什么买这些东西?既不好吃,又不新鲜。”

董竹君对他们说:“你们怎么能理解穷人的苦处?卖不出钱,家里没法开伙,父母说不定要鞭打他们的。”

7.

因为住所偏僻冷落,不太安全,朋友送来一条警犬,它从此成为董竹君母女的保护者,让她们避免日军的侮辱和枪杀。战争结束后,夏国琼委托一位美国空军将这只曾在战火中共患难的义犬运回上海,在自己家度过一段欢快时光。

这样的生活又过了一年多。有时进城一趟,一文不得,颇为焦急。为了节省开支,加上方便做生意,她们又移居到城内海边的贫民区。

从此,除了上街做掮客生意,她们每天都会走去海滨,呆呆地望着船只出入的港口,隔洋遥望祖国,归心似箭。

8.

历尽艰辛的回国之路

1945年元旦,董竹君获得一个回国的机会,然而经过交涉只买到一张船票,大家商定让她先回国。

当她和患难与共四年多的女儿、友人们分手时,百感交集,无语可言。两个女儿失声痛哭,她们既为母亲能幸运回国而高兴,又担心途中遭遇不测。

董竹君搭乘的是日本红十字会难民船,所有乘客在底层货仓过着沙丁鱼似的生活,热得透不过气,臭气熏天,进出都在别人身上踩来踩去。

为了能够呼吸新鲜空气、活动身体,董竹君选择别人不愿做的倒垃圾、洗碗碟、收拾台桌这些工作。

因为货仓内空气不流通,传染病很快蔓延开来。病倒的人还未断气,就被抛入大海,葬身鱼腹。

9.

没多久,董竹君也支持不住了,上吐下泻,一天里要去厕所很多次。为了避免在别人身上踩来踩去,她就干脆睡在通道旁边。又鼓起勇气用日语请求日本医生为自己医治,才避免葬身大海。

到了日本,又被困九州。为了尽快回到中国,董竹君穿着已经肮脏不堪的单薄衣服,裹着羊毛毯,踏着厚厚的积雪,像闯关那样,一步一步走去多个部门申请回国签证。

在险渡朝鲜海峡时,董竹君患上了气管炎。但无论如何,总算有惊无险地登岸,总算踏上祖国的大地。

乘上从朝鲜开往天津的火车,董竹君一行人已是饥寒交迫,还不能在拥挤混乱的车厢里睡觉休息,整个人像煤炭里钻出来的一样,形容枯槁,疲乏无力。

10.

同车厢里,有两人乘客知道面前这位狼狈不堪的中年女士就是创办锦江的董先生时,非常同情,并慷慨借钱给她买天津到南京的火车票。这让她如大旱逢甘霖,勇气倍增。

在南京火车站,董竹君看到饥寒交迫、哭声连天的乘客遍地都是。这种惨状,让她想起在菲律宾期间,有关在战争中遭难的所见所闻,不禁泪下!

因为购买车票极其困难,董竹君再次利用日本武官府的出口签证领来同行六人的车票。

11.

一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45年的旧历除夕这天到达上海。同行的一位太太哭着对董竹君表示感谢:“沿途四十天的险恶的日子,若没有你的种种设计、想办法和照顾,我们怎能安然回家?”

回到上海,董竹君雇了三轮车回到凡尔登花园,和三女儿董国瑛紧紧相拥,悲喜交加,泪如雨下!

当董竹君在回国途中历尽艰辛的时候,两个女儿同样在菲律宾受苦受难,有几次险些丧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饱经生死忧患的一家人,终于得以重逢团聚。

⑧ 

著名女企业家,靠外孙女补贴生活

12.

整顿锦江

从菲律宾回到上海,董竹君原想创办瓷器厂,盈利用来帮助革命工作。但因为自己生病,加上忙于整顿店务,后来未能落地实施。

在她离沪期间,锦江生意依旧兴旺,每天客满,赚钱不少。代理人对店务诸事不管,每天到店拿了钞票就走。

他以为董竹君已在马尼拉战争中遇难,不再回来了,于是胡作非为,挥霍无度,用锦江两店的营业所得盖洋房、买汽车、购地皮、讨德国老婆,甚至准备把锦江盘出去。

等到董竹君流亡四年回来时,由她辛苦创办的锦江已经被搞得不成样子。

13.

当时,上海还在敌伪势力控制下,代理人的老婆是德国人,这让董竹君有所顾虑,加上四年多的账目难以算清楚,对代理人的处理只好适合而止。

经过她的一番整顿,锦江才逐渐恢复元气。

代理人的贪污,房东的大敲竹杠,让董竹君在资金周转上遇到困难。她由此产生幻想,投入股票市场赌博,弄得输钱负债。事后反思,觉得自己胆大而糊涂到极点。

在这一阶段,锦江还遭遇了创办以来最大的危机——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财政赤字严重,只好增发钞票度日,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14.

迁往台湾前夕,国民党又推出金圆券,大家抢购实物,使得整个上海人心惶惶,怨声载道。而当时政府法令规定,店铺、厂家只允许囤两个月的存货。

董竹君冷静思考,她从政治、经济上估计金圆券的寿命不超过三五个月。金圆券一旦崩溃,通货必然膨胀,抢购局面不可避免,到时,实力不足的店铺、厂家不知会倒闭多少。

她采取的应对策略是:

借进金圆券囤积货物,金圆券一旦贬值、崩溃,再将存货卖出少许,就足够还清欠款。

15.

董竹君横了心,顾不得许多,因为成败在此一举。于是冒险囤货,为避免走漏消息,偷偷地将买进足够一年用的存货存放别处。又偷偷在半夜里做好两套账目,以防税务局查账。

事实证明,多亏她如此煞费苦心,锦江总算没有金圆券的惊涛骇浪中遭受灭顶之灾。

那个时候,承包锦江洗涤活计的“徐林记”洗衣坊同样受到金圆券冲击,眼看就要停业关门,董竹君转借资金让店主囤积肥皂、煤炭等物品。后来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徐林记”总算和锦江一样未曾倒闭。

因此,“徐林记”的儿女都遵守父亲的临终遗嘱——不要忘记董先生的恩情。每逢年节,他们都会带上礼物去看望董先生。

16.

地下工作

回国后,董竹君一边经营锦江,一边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从事地下工作,为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做出诸多工作。

她利用国民党将领杨虎的力量,护送一批青年去苏北解放区。同时将把自家保姆十三岁的女儿也送去苏北解放区去培养。她鼓励这些青年:“革命工作如遇困难,必须跌下去再爬起来!”

经老友介绍,董竹君认识一位福建人林有泉医生,在自己开办的医院任院长。她见此人正直热心,彼此经常聊天,谈论国事。后来,林有泉经董竹君启发,也参与到革命工作当中,为解放区购买医药和仪器。

17.

她的儿子夏大明在读高中时,正值抗日战争的危急阶段,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和参军的同学集体分配到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军长是孙立人将军。

抗战胜利后,夏大明托别人从香港捎来一封信,说不日将往东北打内战,他很想回家,却无法脱身。

董竹君收到信后,急忙去找杨虎,让他写信给大明的顶头上司,同时也是杨虎的学生孙立人,请假二周,回沪探亲后再去东北。如此才将夏大明救回上海家中。

不久,夏大明先后进入大同中学、江苏南通农学院念书学习。后来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反蒋学生运动,并且还是积极的组织者,为此两次被校方开除。

18.

与此同时,他又参加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通院团契”,和母亲一样,坚定不移地走上革命道路。

忙于经营锦江两店的同时,董竹君按照党的指示,独资秘密创办多家印刷厂,用来开展文化宣传工作、出版文艺刊物。印刷厂的经济周转,全靠锦江两店随时调拨资助。

为了在上海建立地下党交通站,董竹君又着手创办美化纸品厂,资金全部由她负担。

为了掩护地下工作和革命同志,她出资租下两层楼和楼底的厨房、汽车间。还经常约请中青年来此打牌玩耍,起到很好的掩护作用。

19.

为了帮助革命事业开辟南洋交通线,便于这些地区的党组织联系,董竹君又利用自己在南洋华侨圈中的名望集资创办锦华进出口公司。

在此期间,邓颖超前去上海看望董竹君,作出很多指示,让她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做好地下工作,包括妇女工作、统战工作,给予她莫大鼓励。

多年来,只要是党的工作,董竹君一贯热忱,全力以赴,为革命事业慷慨解囊。

只要是党的需要,不管有多大困难,她总是不顾自身安危,毫不犹豫地去完成。

20.

锦江奉公

1949年5月,上海迎来解放,众人为之欢欣鼓舞。

董竹君拿出锦江最好的一箱洋酒与大家共庆,她也喝得有些醉意。为借酒消愁,她曾醉过几次,但像这次的开怀痛饮却是生平第一次。

在这之后,她在愚园路家里邀请党员黄森每周上一次政治课,为大家讲解社会发展史、革命故事、马列主义、帝国主义等知识。

随着解放军接连取得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千千万万中国人久盼的国家独立、人民自由的时刻终于实现了!

邓颖超、潘汉年等领导人物在锦江会聚、畅叙同饮,成为董竹君毕生难忘的最愉快的一个时刻。

21.

解放后,董竹君当选为上海市妇女代表,之后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会代表,总共提出二百几十份提案,获得全国政协委员会“优秀提案证书”奖。被选中的一份提案是:卢沟桥头应建立七七事变纪念碑。

1951年春,上海副市长潘汉年派人来通知董竹君,上海准备设立招待中央首长和外宾的高级食宿场所,政府认为,锦江这块国内外著名的牌子能够胜任,希望她同意将锦江两店迁移到华懋公寓,并进行扩充发展。

得到这一指示,董竹君的心情异常激动。

22.

多年以来,她始终秉持通过经商维持生活、培养孩子和帮助革命工作的这一宗旨创办锦江。现在需要锦江为党做更多的工作,她自然十分高兴!

因此,董竹君毅然将含辛茹苦经营了十六年、当时价值十五万美金(折合当时黄金三千两)的锦江两店全部心甘情愿、双手恭奉给党和国家!

她自己仅留下郭沫若为她写的一首诗,以及文人雅士曾在锦江使用过的一套红木文房四宝。

按照上头指示,锦江两店的全部员工,以及一切设备全部迁移至华懋公寓,从此改名为锦江饭店,店徽仍然为竹叶,董竹君任董事长兼经理。

23.杀青段

当董竹君奉命将锦江两店迁移扩大时,政府给到她四万元人民币,作为亏损补贴和迁移费用。这笔款子多余一万元,加上出售女儿们的结婚戒指与其他物件,补贴了当时全家几年的生活费用。

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作为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一定是个富豪,坐拥千万资产。

事实上,锦江奉公后,董竹君还得依靠女儿和外孙女们的劳力所得补贴生活。她也从来没有任何不动产业,除了旧手表之外,没有任何值钱物件。

朴素的生活,奉献的一生,正如她的人生观:“在整个革命历史进程中,亦曾起到过一颗小小螺丝钉的作用。为公为私,心里都觉得有无限的欣慰!”

在随后到来的十年浩劫中,她会有哪些悲痛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