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23】
读物本·【汉匈争夺战】崛起(105上)凿空西域
作者:北斗祥雨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5848
6
1
5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32段,仅限戏鲸习读专用!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7-03 09:59:06
更新时间2024-07-03 18:04:03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仅限习读专用

从西域战场回来,这个王恢还参加了远征朝鲜的战争,率军围困了平壤城。这一年(公元前107年),卫氏朝鲜王国被灭,变成了大汉的四个郡。

第一部分 崛起

五 凿空西域(上)

1.

张骞带给汉武帝的是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在万里之外,他们拥有同样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张骞写给汉武帝的报告被司马迁整理成了《大宛[yuān]列传》,部分内容如下:

大宛国,属于农业国,当地人以耕田种地为生。产葡萄酒,特产是马。马在奔跑时,汗水是血色的,这便是“汗血宝马”。城市里建有城墙和民居,大宛国有大小城池七十多座,人口数十万,军队使用弓、矛……

大月氏国,居阿姆河以北,随畜迁徙,与匈奴同俗,有军队一二十万……

2.

康居国,行走中的游牧国,与大月氏同俗,有军队八九万……

奄蔡国,与康居国同属行国,该国在一个无边的湖泊(今咸海)边,无山脉,有军队十余万……

安息国,属于农业国,种植水稻小麦,产葡萄酒。建有数百座城市,地域数千里,是西域最大的国家。靠着阿姆河,居民用车或者船经商,与周围各国均有贸易往来。用白银铸圆钱,上有国王头像。用皮革记事……

条支国,靠着西海(今波斯湾),气候炎热潮湿,主要种水稻。该国有一种大鸟,生的蛋大如瓮。那里的人善于杂耍。据说西王母就住在条支国的弱水……

3.

大夏国,有城有屋有邑长。军力弱,怕打仗,善于做生意。有人口百余万,市场商人多,货物全……

于阗[tián国,西边的河向西流,注入西海(今黑海),东边的河都向东流,注入(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布泊。盐泽的水由地下潜流,南面的出口就是黄河之源,那里盛产玉石……

乌孙国,与匈奴同俗,有数万军队,战斗力极强……

中亚国家,处于亚欧的交通要道和路口,处于中国与罗马之间,所以他们所创造的文明极容易被草原民族所毁灭。而在张骞的时代,亚欧大陆并存着三个强大的国家:西汉、安息、罗马。

4.

按张骞的路线图,重点介绍一下安息国。

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提到的安息国,就是西方史书中的帕提亚帝国,本土位于伊朗东北部和里海东南一带。“安息”是当时帕提亚帝国国王“阿尔萨息斯”的转音。

亚历山大东征时,这个地方成为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古王朝(即条支国)的一个行省。之后,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史书中的大夏)、索格底安那(粟特)、马尔吉安那和帕提亚地区掀起反抗塞琉古王朝统治的斗争,之后,安息国建立。

5.

张骞出使西域那几年,是安息国最为强盛的时期,巴比伦尼亚并入安息版图。在东方,安息从大夏手中夺取了木鹿,建立了一个东起中亚西南部、西至两河流域的庞大帝国。

安息向西扩张后,以农业为主,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两河流域成为安息的经济中心。中亚的草原和山区形成的游牧经济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安息的官方语言是希腊语,但使用最广泛的是帕提亚语。当时的建筑多数是希腊样式,并进行了安息化改造——在建筑材料上,东部多用土坯,西部则用砖石。受希腊化的影响,建筑以柱形构架为主,这种柱形撑顶建筑,我们今天称为“罗马柱”。

6.

在张骞被困匈奴的那10年,安息国在与中亚游牧部落的塞人作战。张骞到达大宛时,安息国作战的对象已不是塞人,而是吐火罗人、阿西人和帕西安人。其实这些人就是中国史料中的大月氏。

在张骞回到汉朝的第二年,安息国战败,游牧部落洗劫了安息的大片土地,然后退回中亚草原。

7.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安息的城市管理是“为置大将,监领诸小城”。其实,安息在政治上实行君主制,王权属于阿尔萨息斯家族。王位按父系继承,但无定性,既传子侄,也传兄弟,受希腊文化影响。国王的继承要经过氏族贵族会议和祭司会议共同选举来确定,王权也受这两个贵族会议制的限制。地方行政机构较为复杂,如同汉王朝有封国一样,安息国有很多附属国,如波斯、埃里迈达、埃德萨、赫卡尼亚等。国内划了四个行政区,长官为大将军。之下设行省,行省最高长官为总督。行省之下划分为区,区之下为村。城市的风格分两类:一类希腊式,设有议会和人民大会;一类东方式,没有民选官员和自治权,人事由中央任命。赋税主要有土地税、人头税、住宅税、买卖税、牧场税、手工税等。

8.

而另一个大国罗马,一直没有停止扩张。罗马势力逐步侵入西亚,目的有二:一是两河流域为西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财富和资源聚集;二是占据高加索山以南的亚美尼亚就可以钳制安息。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时间跨度不亚于汉与匈奴的争锋。

由大月氏人组建的贵霜帝国也在悄悄地崛起,成为那个时代亚欧地缘上的第四个强国。

9.

张骞回归后,与刘彻交流的内容当然不止《史记》中挑选保留的部分。刘彻对张骞经历的苦难有所感动,但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他更关注的是外域的人文、地理、兵要等。至于希腊化的雕塑、大宛人的肤色、安息人的王权,只能算是国事之外的闲谈内容而已,所以史料并未详细记录,很多内容一笔带过。

张骞回归后的报告,至少有三点引起了刘彻的高度注意,并激起了他的征服欲。

10.

一是张骞说在大夏的市场上,曾见到了由蜀郡经身毒(今印度)出品的商品——细布和竹手杖。那必有一条道路可由蜀郡通身毒至大夏。

原本刘彻已下令征发大批民夫修筑通向西南夷的道路,由于工程巨大,耗费人力物力太多,已经停止。听到这个消息,此筑路工程重新启动,刘彻还派出大批人员寻找由蜀郡通往大夏的路径。

11.

二是张骞说大宛所产的良马身高体壮,可日行千里,其品种远优于匈奴马。马匹是军事装备,必须得到。但是苦于匈奴、氐人挡北道,羌人、夷人挡南道,无法通行而获取此良马。

三是张骞说西域诸国物产奇特,人口众多,城邦林立。最奇妙的是他们武力脆弱,喜爱中原货物。假如不经战争而通过贸易使它们臣服,大汉的版图将大幅扩张,那时的“天子”,才是“天之骄子”!

北抗匈奴、经略西南、打通西域成为国家战略。

12.

在汉代的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对话:一是刘邦与韩信的《汉中对》,其目的是一统天下;二是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其目的是三分天下。

相比较上面的两次对话,并未让学者著文论说,但历史与现实意义也极为重要的是汉武帝刘彻与张骞的“西域对”,其目的是开疆拓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典史料汗牛充栋,如果不了解过去,就很难看清未来。在张骞的眼中,“天下”的概念远不只黄河和长江流域,目光还可以越过高山、丛林、草原和荒漠。张骞回归大汉后,有3年的时间消失在了史料中,因为他承担了汉武帝交给他的另一项任务——探索由西南打通经身毒至大夏的路。

13.

张骞推测,大夏国都经大宛国到长安得12000里。如果走羌人地域,地势险要,而羌人仇视汉人,偏北又是匈奴人地界,皆不可通行。如果可从蜀郡向西南经身毒,距离是最近的。通西域,征四夷,可使汉之威德远播四海。于是,汉武帝决定寻找这条“蜀身毒道”。

14.

这条路寻找了多年。最初3年,主持探路工作的正是张骞。张骞奉命去了犍(qián)为郡(今四川宜宾一带)。当时蜀地西北部有很多羌人、越人部落。在这里,张骞派出了四支秘密探路队,以商人的身份进入夷人区。四路探路的汉使向不同的方向各前行了一两千千米。向北方受阻于氐[]、筰(zuó)部落,向南受阻于嶲[]、昆明部落。特别是在昆明地带,部落多、强盗多,杀汉使的都不知道是哪帮人。进入贵州西部的密使,被土著所阻。虽然这支探路队没有找到通往身毒国的路,但为后人贡献了一个成语——“夜郎自大”。在一个自称夜郎国的地方,国王热情地迎接了汉使,并亲切地询问使者,汉朝大还是夜郎国大呢?

15.

这些探路的汉使并非无功而返,他们详细地记录了大汉西南部的兵要地志、山脉河流、人口物产。

探寻去大夏的道路,靠使节无法完成,得先用武力排除西南的障碍。鉴于西南部落不断斩杀或秘密或公开探寻“蜀身毒道”的使节,汉武帝打算攻击西南。因那里有滇池阻道,于是下令在长安西南开挖“昆明池”,训练水军。之后,汉武帝广征士卒,举兵攻打南越国、西南夷、夜郎、滇国以及众多部落。当地夷人的头人、酋长为了垄断利益颇丰的过境贸易拼死抵抗,但最终这里都变成了大汉的郡、县,“蜀身毒道”终于打通。

16.

事实上,从中国西南川西、滇西和滇西南经身毒到大夏的民间商道是通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大臣考底利耶所著的《政事论》就提到过产于秦的丝绸,而那个时间段正是秦灭巴蜀、开拓通向云南五尺道的时间。印度古书中提到的成捆的丝绸很有可能由于某种事件,通过川、滇、缅进入印度。乘象国,也就是今天的腾冲,那时是交易点,蜀商到达那里交易,再由身毒的商人转运到身毒和大夏。现在,这条道路被称为“南丝绸之路”。这条道路的存在也证明张骞在大夏所见蜀郡物产是真实存在的。

17.

公元前121年的两次出击,是汉匈间两场最重要的决定性战役。匈奴军队的失败,让伊稚斜单于大怒。他要追究浑邪王和休屠王的责任,于是征召他们到王庭,准备趁机诛杀。得到消息的浑邪王劝休屠王投降大汉,未果,于是杀死休屠王。走投无路,缺衣少食的匈奴浑邪王带领4万多人主动投降大汉。接受投降的是骠骑将军霍去病,那一年他19岁。

18.

没有投降的匈奴人继续向西北奔逃。逃跑的匈奴人唱着一首催人泪下的歌,歌词: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如今我们熟知的“胭脂”一词即由“焉支”谐音而来。

在河西的庆功宴上,酒不够喝,于是霍将军命人将酒倒入泉水中,飘着酒香的泉水流过数里的营帐,士兵与将军一同舀起泉水豪饮。为了纪念将士的豪迈,大汉西部一个新的地名诞生了,这个地方叫“酒泉”!匈奴浑邪王所献的狭长领地被命名为“河西走廊”,分成陇西郡、北地郡、上郡。

19.

公元前119年初,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精锐骑兵5万,再次远击已逃往漠北的伊稚斜单于。在这次大规模的作战中,两年前与张骞同时被贬为平民的公孙敖再次担任校尉,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并替代李广成为先锋。可以推测在这一次跨越荒漠的长途作战中,张骞也在远征的队列中,因为他知水道,卫青不可能不带上他。

20.

卫青兵出定襄,目标:伊稚斜单于本部。汉军越过大漠,斩俘19000人,出塞1000里,抵达赵信城。在这次作战中,李广迷路,延误战机,不堪受辱,自杀。霍去病兵出代郡,目标:左贤王部。汉军大获全胜,斩俘7万余人,其中高官83人。出塞2000里,到达狼居胥山的霍去病,回望瀚海大漠,豪气冲天,在此祭天神,又在姑衍山祭地神,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封狼居胥山,禅shàn姑衍”。部将多人封侯受赏。

21.

匈奴人口原本就少,此战中伤亡惨重,于是向北逃亡。汉军也损失惨重,出兵时14万匹战马,只回来了3万匹,人员伤亡不详。至此,从浑邪王投降到伊稚斜单于率众北逃,从盐泽以东到河西走廊的边塞地带成了一块飞地,没了匈奴踪迹,西域之门洞开。

由西南通身毒的路暂未找到,于是汉武帝刘彻召见了张骞,目的是派其开拓西域,断匈奴右臂。张骞针对乌孙的建议是“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

22.

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底,张骞被任命为中郞将,率300人的使团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出使规模庞大,每人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另携带大量黄金、珠宝、绸缎。副使多名,准备持节出使西域其他国家。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史料并没有记录路线。其路线图似乎可以认为是沿阿尔金山北麓西进,抵达罗布泊西南的楼兰,顺楼兰北上,到达西北的姑师,沿孔雀河西进,取西域北道,经龟兹过温宿,翻越天山山脉别迭里达坂,到达乌孙境内。

23.

张骞出使乌孙碰了一个软钉子,与当初出使大月氏的情况基本相同,乌孙王对张骞态度冷漠且傲慢。这其中有五个主要原因:

一是时任乌孙王的猎骄靡是冒顿单于养大的,老上单于又给了他复国的机会,匈奴人的抚育之恩总不能忘记吧。虽然这两个单于都死了,但匈奴人的恩情不能忘!

二是乌孙若回故地,离匈奴和汉都近。战略缓冲带还是要有的吧,何况汉朝的实力尚不清楚。

24.

三是当时乌孙国内正在搞分裂。乌孙王所立的太子死了,准备让太子的儿子军须靡作为继承人,但太子的弟弟大禄不愿意。当时,大禄手握兵权,准备起兵谋反,杀掉自己的侄子军须靡。乌孙王为了保护自己的孙子不被小儿子所杀,便给了孙子军须靡1万骑兵,让孙子自立门户。其他的人马则掌握在小儿子大禄手中。

四是当时乌孙王猎骄靡50多岁了,娶个年轻的大汉公主,对他来说,诱惑力不大。

五是结盟不行,帮忙可以!

25.

张骞并没有得到乌孙王的回复,最主要是乌孙王已年老,当时国内又有分裂危机,乌孙王正处于烦躁中,无暇顾及。不过收了汉使的礼物,还是要出点力的。于是,张骞的副使各持汉节,在乌孙向导、翻译的陪同下分头去了大月氏[zhī]、大宛[yuān]、康居、大夏、安息、身毒、于阗以及西域的其他城邦。

乌孙王派出数十名使节随张骞一同返回长安,顺便考察一下大汉的实力。这些草原上的游牧民进入大汉的首都长安时,都惊呆了。农耕民族的家园,原来如此之繁华,着装如此之华丽,建筑如此之华美,市场如此之繁荣,官员如此之华贵。这些不可想象的景象随着返回使者的口传给了乌孙国人。

26.

张骞返回后,被任命为大行,也就是当年提出“马邑之谋”的王恢的职务,掌管王朝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务。乌孙不愿回归故里,于是,在浑邪王献出的土地上,大汉再设立酒泉郡、武威郡,移民实边,用以断绝匈奴与南部羌人的联络。

我们来详细说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更多细节。

张骞带着他的使团出发了,目标:乌孙。张骞也只是听说了乌孙西迁的故事,此时的乌孙在哪,多远,怎么走,使团中无人知晓!

27.

史料记录,张骞此行的使团成员是300人。我们可以理解为编制,也就是朝廷所给的名额是300人,这些人都是有正事要做的。实际上远不止这些人。携带大量财宝,途中一定有军队护送,也有车夫、马夫、伙夫等编外人员随行。在汉境内,沿途守军会接一站送一站。那时候,长城和烽燧还没有修到边塞,所以也没有阳关和玉门关的概念。虽然河西走廊已归汉之领土,但是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羌人也常有组织地冲下高原抢劫一把。所以,张骞的队伍中有一定数量的武士随行,以保证使团的安全。还得有一些懂地理、天文的军事参谋随行,记录沿途的兵要地志。数以万计的牛羊也不可能从长安“吆喝”着赶往西域,应该是由距西域门户最近的陇西郡、北地郡提供,于是又多了一群牧羊人……

28.

如果我们假设牛羊是在酒泉集中,那么从长安到达乌孙要走多久?因为携带了大量物资,张骞的使团如同一个商队,而不是卫青、霍去病那类的突击部队。为了防止迷路、牲畜受伤和野兽攻击,西行之路不能走夜路。当时也没有什么道路可言,平坦处,一天走20—30千米就非常不容易了。进入沙漠和戈壁地区后,行走的速度更慢,一天可能只能走10—15千米,再加上后来数以万计的牛羊跟着向西走,牛羊要逐水草,会更慢。

29.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西至康居蕃内地五千里。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樠(mán)。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

据此,从长安到乌孙,可能需要走10—15个月。

这一路并不顺利,因为西域属于匈奴日逐王的地盘,常年设有僮仆校尉,常驻焉耆、危须、尉[yù lí]犁。校尉是军职,也就是说在西域是驻有一定数量的匈奴军队的。至少在一定时间段内,匈奴人需要跃马扬鞭向西域诸国来收赋税。

30.

在张骞的使团中应该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奉使君堂邑父。堂邑父是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汉匈作战时,少年李广俘虏的一位匈奴士兵。汉文帝将他赏赐给堂邑侯陈午当家奴。堂邑父武艺高强、为人忠厚,随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百余人的使团,只有他们两人平安归来。如果没有堂邑父的护卫,也就不会有张骞的回归。按被汉军俘虏时堂邑父15岁计算,到公元前119年时,他至少也有62岁,比张骞年长很多,故被称为堂邑父。如果他活着,那他一定在张骞的队列中。十多年来,这位匈奴人与张骞生死相依、生死相托,亲兄弟也不过如此。

31.

张骞到达的第一个西域国是楼兰。有可能到达楼兰后,张骞就开始派出副使,分出一部分财物,让他们沿着南道去了其他国,比如婼[ruò]羌、且末、小宛、精绝、扜()弥、渠勒、皮山等小国。张骞的大队人马过盐泽而至楼兰,沿孔雀河及塔里木河西北行进,至龟兹,从这里翻越天山有两条路。

那么《汉书·西域传》中提到的乌孙国都赤谷城,到底在哪儿?

32.杀青段

一种说法是在伊塞克湖东南。这种说法主要是一个叫乔坎·瓦里汉诺夫的人提出的。这个人是沙俄时期的参谋军官,参加了俄国远征队对中亚和新疆地区的军事、地理调查,为沙俄提供了侵略新疆的一手资料。在此人的书中称,在伊塞克湖东南发现了古城遗迹,有汉瓦、汉字和汉物题铭,这个地方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伊什提克城。现在多数学者论文中都认为这位俄籍哈萨克人说得没错,赤谷城就在那儿。如果赤谷城在那里,路线应该是这样的:走安西道,也就是现今的乌什别迭里口岸,穿越此道可到达伊塞克湖。


 (帮你找下一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