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729】
读物本·西域四百年【完结篇】和平 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作者:北斗祥雨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3095
6
5
11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15段,完结篇,和平,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9-14 07:46:08
更新时间2024-09-14 14:24:57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仅限戏鲸习读专用

汉匈争夺战 完结篇

和平,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1.

对于汉王朝来说,最大的边患来自北方的匈奴。

西域之路,启自偶然。一位降汉的匈奴人告诉汉武帝刘彻,月氏王曾被匈奴人所杀,月氏人含泪西迁,对匈奴心存怨恨。这个信息,为汉武帝提供了新的思路,就是联合月氏,打击匈奴。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没人预见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自此向汉王朝徐徐展开。

派张骞出使西域是出于军事目的。历经千辛万苦后,张骞带回来的信息让汉武帝对中国之外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接影响了汉帝国对边疆的战略部署。由最初的“夹击匈奴”到“断臂计划”,到设立西域都护府,汉王朝开疆拓土,大规模探索西域。

2.

西域探索为帝王们构筑了一幅美好的愿景:让汉王朝的威德遍布四海,“大一统”思想扩展至域外,构建更为宽广的天下秩序,营造四夷来朝的盛世。

随着汉王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扩大,一条贸易之路意外地被打通,中西双方互通有无的需求日益增加。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形成了“使者相望于道”“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

西域各国为汉之广大、物博及灿烂的文明所吸引。到了汉宣帝时代,西域多国已仿照汉家服饰、制度。

对汉王朝来说,维护中西道路的畅通,最重要的就是驱逐匈奴势力。为此,汉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措施。

3.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标志着西域政局已经完全处于汉王朝的控制之下。

西域,弱国林立,政权分散。城郭国、游牧国分界而居,界线是戈壁、荒漠、雪山。受地理环境影响,西域强国的实力及财富可以偶尔攻击、占领一两个绿洲,但没有任何机制可以将他们串联起来。各城邦小国虽然相似,却独立发展。匈奴掠夺性的统治无法打破各国独立发展的状态,对西域的政治、经济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一旦匈奴势弱,双方极易反目。

4.

随着汉王朝对西域的开拓与经营,西域诸国对汉王朝表现出了积极依附的姿态。那时候的贸易之路被称为“汉道”。西域都护、西域长史、戊己校尉的设置,就是要维护“汉道”的畅通。

西域都护总领一方,作为中央王朝的代言人,负责任命、册封、奖励、罢免西域官员甚至国王,协调西域各国之间的冲突。为了与汉保持友好或寻求安全的保障,西域各国不断遣子入侍,一方面是迫于匈奴的军事压力,想寻求保护;另一方面是为了贸易带来的利益。在长安或洛阳长期接受中原文化熏陶的这些王子,长于京师,学于中原,返回西域后都亲汉,排斥匈奴。

5.

在贸易方面,西域各国多以朝贡的方式与中原进行物资交换。借朝贡为名,行贸易之实。而对汉王朝来说,朝贡是大汉威德遍布四海的体现。

汉王朝屯田的目的,一是守护“汉道”,二是自给自足,三是保障往来商旅的供给,四是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五是为经营西域提供保障。西域屯田地往往是切断匈奴与西域联系的交通要塞。

6.

大汉帝国重礼仪、轻贸易。每每接受西域各国的朝贡,都会赐予他们帛锦,而丝绸、漆器的外输给民间百姓带来了福祉。各国商队为了自身利益,多次参与汉对西域小国的战争。通过这条贸易之道,西域良马被引进,成为战略装备;蔬菜、瓜果类植物被引进,丰富了中原人的饮食;西方建筑方式被引进,引导了中原建筑由土木向砖石结构发展。此外,还有金银器皿、皮质铠甲、毛织品、药物、染料、歌舞艺术等被引进,影响了中原人的生产、生活习惯。

7.

西域贸易,开始影响西方的古罗马。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在其《编年史》中记录了元老院某次会议的决定:不许用黄金制造食具,男子不应再穿东方的丝织品。

原来,当时古罗马每年对外贸易支出的财富合计1亿塞斯特提(古罗马的货币,铜质。当时1塞斯特提可以购买1千克小麦),巨大的贸易逆差让罗马付出了代价。这些钱使安息、贵霜帝国的商人富足,也让中国的纺织业进入了鼎盛时期。汉朝的官员与士卒也常参与边塞贸易。

8.

两汉时期,“大一统”的政治基础刚确立,尚未涵盖宗教信仰,给佛教的传入提供了便利条件,佛经的翻译为其传播和被接受提供了土壤。“因果论”“善恶论”“轮回论”……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人不可能长生不老,终将一死,药物只能起到延缓的效果。对于死后的世界,让信奉“佛”的人心中存有美好的向往。逝去的人,存在于另一个世界。“死者行阴,生者行阳”,各有分划,不能交换。佛教的轮回观,无疑给中国人的生死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佛教传入之初,中国人在“黄老”的思想基础上去理解、接受。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跨文化传播,不可能原版输入,思想必将发生变异。佛教的“因果轮回”与道家的“清静无为”、儒家的“积极向上”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禅学。

9.

对于来自西方的“胡风”,汉王朝采取了开放、包容、吸收的态度。汉灵帝刘宏就喜欢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胡乐、胡舞,于是京城贵族纷纷效仿,相互攀比。

东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带动着世界朝未知方向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与大汉王朝国力的强盛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西贸易之路,汉王朝不仅是开拓者、主导者,还是维护者。这条“路”对中亚、西亚乃至罗马的政治、地理格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拉近了不同种族之间的距离,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通过西域的扩展,经商的商人与屯垦的士兵之间的人员流动,相互传播着各自的文化、艺术,交换着各自的武器,连接起西端的罗马帝国和东方的大汉帝国。

10.

张骞大约在公元129年时到达大夏,这个时间正是安息国国王弗拉亚特斯西征安条克王朝、中亚游牧民迁徙入侵安息之时。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欧亚的格局初定。汉使可以到达安息、月氏、康居、大宛。东汉末年,安息、条支等国与汉王朝依旧保持着友好往来。

为了垄断丝绸之路的贸易及争夺西亚的霸权,安息与罗马进行了长达3个世纪的战争。遥远国度的战争与汉王朝似乎毫无关系,但当汉王朝内部动荡不安而无力经营西域,导致丝路中断、贸易不畅时,也正是安息与罗马关系极为紧张之时。欧亚大陆已形成庞大的利益体系,汉王朝以丝绸投石问路,通过政治、外交、军事等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对这些地区施以影响。欧亚大陆各国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

11.

彪悍的匈奴在其强盛之时侵扰汉边,掠夺了大量的农产品、手工业制品。汉王朝的反击使匈奴人失去了河西走廊、西域,这对匈奴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在汉王朝的打击下,匈奴不断西迁,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了欧亚民族的大迁徙。

依附中国的西域,地广人稀,小国寡民,不易控制。通过东西贸易,西域吸收着各方文明,出现了多样化发展。

12.

汉军的屯垦,使东方文明极大地促进了西域的生产方式改革,加快了西域水利、农耕的发展。而安息、贵霜成为罗马与中国的贸易交流中最大的获利者。贵霜帝国即史料中的大月氏国,富强之后的大月氏人的势力曾想重返西域,但被西域都护所击溃。之后,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印度。

汉王朝自东向西的开拓,大宛、康居、安息、贵霜与汉王朝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域外对中国商品的需要,远远超过了中国对域外商品的需求,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

13.

公元1世纪,古罗马的学者是怎么评价中国的?

那时候,他们称中国为赛里斯国。

斯特拉波在其《地理学》中记载:“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古罗马人认为蚕丝来自树上)采集下了非常细的丝,制成绚丽的罗绮。”“有人声称赛里斯人比能活一百三十岁的穆西加尼人还要长寿。”

梅拉的《地方志》中说,赛里斯人是一个充满正义的民族,由于其贸易方式奇特而出名。

14.

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对中国的描述则是这样的:“赛里斯人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丝而威名远传。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完成纺丝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方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们才能够穿上华丽的衣服,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

希腊史学家马尔塞林描述说,赛里斯美不胜收!那里疆域辽阔,物产丰富,应有尽有。赛里斯人完全不懂得进行战争和使用武器。赛里斯人最喜欢安静地修身养性,所以他们是最容易和睦相处的邻居。在那里,白天晴空万里,夜晚皓月明朗,气候宜人,即使刮风也不是凛冽的寒风,而是和煦的微风。

15.杀青段

那个时代,长安和洛阳成为国际大都市,来自周边各国的商人在这里云集。

中华文明对于提高世界文明水平、改变世界格局起过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对世界的这一贡献,是其他国家与文明无法相比的。

除了丝绸,汉王朝的铁器及冶炼技术也领先于世界。在冷兵器时代,铁是打制兵器的最好材料。汉王朝的胜利,也是生产力的胜利。

铁器不单能做刀剑,还能做犁铧(huá)。中国人对和平的理解就是“铸剑为犁”。

我们的故事讲完了吗?没有,才刚刚开始。张骞凿空的“汉道”,在他去世2000年后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时至今日,畅通无阻!

(本书完)

感谢点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