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511】
读物本·《梁冬说庄子 人间世》 第二章 如何做一个智慧的好人
作者:露澜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8765
0
1
2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魚阅精选]:梁冬以幽默犀利的语言为你深度解读人性中的我执、我慢、我嗔、贪心、刷存在感、苛求别人、自以为是、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等等人性的弱点。愿我们每个人都活成一个慈悲跟智慧永远并行的凡人。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9-11 17:24:46
更新时间2024-09-11 17:41:44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46段

01.

好人刷起存在感,也很可怕。好人在强者面前刷存在感,不仅可怕,还很可悲。

第二章 如何做一个智慧的好人

原典

『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02.

『且昔者桀jié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 fǔ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03.

用某种方式定义自己的好,就等于在定义别人的坏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道心”,就是在宇宙中很微弱,但永恒不变的那种慈悲和善意。不过,它很容易被人心蒙蔽。

人类社会在相互竞争中进化出来一种普遍的人性——倾向于更多地帮助自己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但是,这对他人而言,具有某种破坏性。

庄子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点,所以他借孔子和颜回之间的对话来讲述人心的难测。

04.

孔子很担心德性纯厚、品学兼优的学生颜回,如果他带着“诗和远方”的理想投身于“政坛”,很可能会受到伤害。

孔子认真地跟颜回说:“如果你很勉强地把仁义规范之类的言词陈述于暴君之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拿别人的卑鄙来夸耀自己的美德,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一种对别人的伤害。你用某种方式定义自己的好,无形之中,就相当于把别人定义为恶人。

05.

其实,庄子就是在说,当你力量强大的时候,你也许可以这样做。但如果你是弱者,却还跑到强者面前宣扬“不做坏事”,就是把比你强大的人定义成做坏事的人,是很蠢的行为。想想看,你的对手力量比你强,而且已经被你定义成了坏人,他会怎样?他一定会恼羞成怒啊!

历史上那些忠臣,他们反反复复地以死相谏,拿自己的身家性命要挟皇帝,以此来彪炳千秋,一旦他们把忠诚的位置占住了,就等于把“昏君”这顶帽子扣给了君主。

06.

在亲密关系中也是这样。有些女性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设定为好人、善良的人、聪明的人,并不断地予以强化。同时,在她们的潜意识中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男朋友或者老公设置成了坏人、不善良的人、愚钝的人。从表面上来看,她们是在成就自己,但从本质上来说,这样做即便不能用“自私”来形容,起码也是不够智慧的。

冯学成老师说过:“知止,才不会随便超越自己的半径,吃得亏,忍得气,这是需要很大的功夫的。”

07.

讲回刚才的故事,孔子对颜回说:“如果卫国的君主是一个喜好贤德而讨厌不肖之徒的人,怎么会轮到你去成为那样的好人呢?早就有各种好人围绕在他身边了,哪里还需要你去他面前标新立异?除非你不做那种以死抗争的谏言,否则,在日常生活中,你会让他隐隐地感觉自己是一个愚蠢的人、一个恶人,但是他又说不出来,只能干着急、干生气,找机会抓住你的漏洞来跟你辩论。到那个时候,你就会百口莫辩、六神无主。一旦你自知说错了话,又会被迫顺从、迁就,与暴君妥协。这就好比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你最终也会沦为他的帮凶。一旦开始顺从这样的暴君,你就再也不能自主了。如果他不相信你的忠厚之言,那你一定会死在暴君面前。”

看到这段话,那些自认为是好人的同学,有没有一种泪奔的感觉?

德性纯厚的人会遇到这种困境,究其原因,还是对人性的洞察不够深。


 

好人在强者面前刷存在感,不仅可怕,还很可悲

08.

庄子之所以可爱,就在于他从来不对人性的恶怀有怨恨,他认为这都是正常的,是大概率事件。弱者的愤慨只会把自己气到内伤。有很多好人的结局并不好,就是因为他们不够智慧,没有深入地理解人性。

孔子继续讲:“从前,夏桀杀害直接粗暴地指出其错误的关龙逢,商纣王杀害直言劝谏的叔叔比干,都是因为这些贤臣十分注重修道养德,在臣下的位置抚爱人君的百姓,以臣下的地位违逆了国君,所以国君就因为这些贤臣修道养德而陷害他们。从本质上来说,这其实是贤臣喜好民生,想要在历史上留下忠诚名声的结果。

09.

好人刷起存在感,也很可怕。好人在强者面前刷存在感,不仅可怕,还很可悲。

孔子又讲道:“当年,尧征伐丛、枝和胥敖,禹攻打有扈,这些国家都变成了废墟,百姓生灵涂炭,君主被杀。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用兵不止、贪利不已、求名求利所致。名利之心,也就是追求在群众当中的口碑、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就连圣人也不能克制他们追名逐利的欲望,更何况你颜回呢?虽然是这样,你必定是有所依凭地去做事情的。这样吧,颜回,把你的想法跟我讲一讲吧。


 

很多好人,内心通常都有一种叫“我慢”的东西

10.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想到了那些自认为旺夫的太太。她们与老公共同打拼,开创出一番事业。老公在外面已经形成强人的心智模式,而太太则回家相夫教子,看上去一切都挺完美。

但是,有些太太曾经也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回到家之后仍然以功臣自居,而在外面叱咤风云的老公,在她心中仍然是当年那个不靠谱的小男孩——毕竟相识于微时。她们以为自己拿到了长期饭票,“握”着儿子、房子、车子,有恃无恐,于是不再注重提升自己的形象和智慧,仍然以“我为你好,我希望你好”的方式,直通通地指出老公的种种不是。更严重的是,她们心里还认为这是“我在旺夫”。这种情况应该相当普遍。

11.

当然,这些太太们的老公确实需要提高自己的智慧,听从爱你的人的建议。但是,人性是非常神奇的,人心是非常险恶的。这些在家里面“忠言逆耳”的太太——资深原配,会突然发现,老公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对她们言听计从了。刚烈型的老公会直接掀翻桌子,柔弱型的老公则干脆不交流……

在教育子女方面,这样的状况也会出现。有些妈妈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他们穿的衣服是自己买的,他们受到的教育是自己规划的,自己有权力对他们耳提面命、提高声调、随意发脾气……似乎这些都是自己的权力。

12.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妈妈突然有一天发现孩子不愿意跟她交流,在微信上屏蔽她或者直接去QQ空间更新(她根本就不知道),甚至撒谎——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在对她表示反抗。

随着孩子的成长,你再怎么付出,再怎么觉得是为他们好,孩子也已经不再完全认同你了。他们无法对抗你的时候,就会和你撒谎,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你,最后伤心的仍然是那个正直、勇敢、无畏的母亲。

13.

自诩为好人的人,内心通常有一种让别人不舒服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我慢”。但它常常被包裹上“我为你好”的外衣,让人不容易分辨。

这样做真的是为对方好吗?或者是一种权力的延伸?不要再辩解了,问问自己,你的所作所为,是基于爱,还是基于对自我的维护。其实,大部分情况都是后者,难道不是这样吗?


14.

 一个人内在的骄傲和执着,是掩盖不了的。它就像一种『力』,而『力』必定也会存在一种『反作用力』。

第三章 对别人的诋毁不愤恨,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hào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15.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原典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16.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qíng jì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好人的潜意识里,往往觉得自己不是“平常人”

17.

在前面的篇章中,庄子借孔子的口说出,人心是很险恶的,不要以为你有爱、有正义、有智慧,就可以通行无阻。因为当你自诩为好人的时候,你就播下了一颗“恶”的种子,让对立面的那个人无形中成为坏人。

但如果你既正直,又懂得藏锋的话,那就会命运好转,逢凶化吉,福泽三代。

品学兼优的学生颜回带着满满的正能量,这会让那个很有力量的卫国国君显得很愚蠢。孔子对此表示很担心,便说道:“来讲讲你准备怎么做吧,我还是很想听一听的。”

18.

颜回吞了吞口水,说:“我尽量做到端庄而谦谨,勤勉而专一,我到卫国去做这样的官员,守护住自己原本的样子,您觉得可以吗?”

孔子说:“唉!这怎么可以呢!卫国国君非常骄傲,锋芒毕露,喜怒无常,平常人都不敢违背他,他还经常压制别人,来求得自己的心情愉快。每天用小德来感化这种人都不会奏效,更何况用大的品德来劝导他呢!这只会强化他坚守自己的角色感。哪怕他在表面上附和你,但他有可能内心并不赞同你,你的方法怎么能够行得通呢!

19.

颜回说:“我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听从自己正确而坚定的想法,顺应自然,知道天子和我都是自然生养的,不一定采取很强硬的姿态。我不计较自己的话是否能得到别人的赞同。也许这样人们就会说我童言无忌、童心未泯。我还可以保持自己沟通上的弹性,和大部分平常人一样,手拿朝笏,躬身下拜,这是做大臣的礼节——别人都这样做,我敢不这样做吗?做一般大臣都会做的事情,人们也就不会责难我了吧,这就叫跟平常人同类。”

通过这段话,我们还是看到了颜回的骄傲。他说自己会像平常人一样躬身下拜。言语之中,他还是表现出自己可以去装一下。那种骄傲和“我不是平常人”的潜台词,脱心而出。


 把心放空,生命才没有危险

20.

颜回说:“我还可以像古人那样引述先贤的诤言,说上古的贤人都是这样说、这样做的,我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方,这样就可以保持我的正直不阿,而且也不会受到伤害。老师,您认为这样可以吗?

作为一个饱受帝王折磨的“老司机”,孔子很懂得人性的幽暗和不可测。他对这个爱徒偏爱有加,不得不继续说:“唉!怎么可以这样呢!你想要纠正人君的做法既不通达,又很浅陋,倒不会遭到罪责,但也不会达到效果。再说,你怎么能够感化他呢!你好像还是太执着于自己的成见。”

21.

颜回有点儿沮丧,说:“我好像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请问老师有什么办法吗?”孔子给出了方法:“你去斋戒,我再来告诉你。你要用心去做,用心去斋戒。”颜回说:“我家很穷,不喝酒、不吃肉已经好几个月了。这算不算已经斋戒过了呢?”孔子说:“不喝酒、不吃肉,这是普通的斋戒,并非是心斋。”颜回问:“请问什么是心斋呢?”

孔子说:“你必须摒除自己的杂念,心智要很单纯,不要用耳朵去听,而要用心去领悟。逐步过渡到不用心去领悟,而用气去感应。耳朵的功能只是聆听,心的功能是与外界事物结合。‘气’因其虚无,才能够接纳万物,达到‘虚无’的心境之后,就是‘心斋’了。”

22.

颜回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老师,在听您这番教诲之前,我颜回就是颜回听了您这番话之后,我颜回就不再是颜回了,这算是进入了您所说的‘虚无’的境界吗?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南老在研究这段文字的时候,觉得很奇怪,他说:“庄子这个时候,佛教绝对没有进入中国,这个就是列子所提到孔子的话,‘西方有圣人,东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大家的方向完全一样。”

23.

这是中国文化里面的无上心法,庄子在这里借孔子的口说出来了。

我接触过的道教老师也都非常强调“虚其心”——把心放空。时下,有很多人去练习辟谷。据说,辟谷几天后,这些人的血压正常了,血脂也没有那么高了,睡眠也变好了,体重也降下来了。

BBC(英国广播公司)曾经做过一期纪录片,讲的就是断食的科学意义——人们在断食的时候如何启动某个自我机制,这个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清除身体里的垃圾,并且能够定期整理好内在的物质和能量。这里所说的断食与辟谷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24.

请注意,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尝试辟谷,但这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甚至需要事先做体质检测,才能够真正做好辟谷。

我们太安私塾的一位同学是某证券公司西南区老总,有一位道家老师在教他。于是,他在证券行业里做了一次小小的辟谷分享。我亲眼看着他的黑眼圈变淡,身体变得清瘦,精神变得抖擞,能量很足的样子。

我就向他请教:“小刚师兄,请问其方。”他说:“关键是饿的时间足够长,三五天不够,要七天。”我问:“七天都只能喝水吗?”他说:“是啊,坚决不能吃固体食物(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配合方法,请遵照专业人士的指导)。”

25.

我又问:“为什么是七天?”他说:“前三天断食的时候,排泄物好像还挺正常;但第四天到第六天的排泄物可谓‘年代久远而深厚’。”

顿时,我理解了。可以说,辟谷就是身体的“放空”。现在,很多人吃饭很快,食物被匆匆忙忙咽下之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消化。于是,这些食物就变成各种垃圾,若不能被排出体外的话,久而久之,它们就会导致慢性疾病。

我再次强调,辟谷是需要方法的,并且因人而异,也不能够包治百病。

孔子给颜回开出的方子就是,不仅要在身体上放空,更重要的是把心放空。专注地把所有念头放在“放空”这件事情上,去“感受”周围的声音。不要用耳朵去听,要用心去“听”。


 你会用心“听”吗

26.

很多人都好奇,不用耳朵去听,用心怎么能够“听”得到呢?

譬如,我唱一句“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我没有唱后面的歌词,但你一定能“听”到后面的歌词“丫心里丫心里”,是用耳朵“听”到的吗?确切地说,是你的意识“听”到的(后来我看了歌词,是“压心底压心底……”)。

那到底是不是脑“听”到的呢?也许有大脑参与的成分,但这可能还是一个全然和合的结果。

刚开始,我们听到的是一些常常听到的歌和声音。然后,你就会听到各种念头生起的声音,并伴随着一些噪音。再过一段时间,你就不要用意识去听了。

27.

“而听之以气”,就是你不再用意识去觉察这是什么声音,是贝多芬还是莫扎特的曲子。当你不再有意识地去关注、觉察声音,然后慢慢地,你只是感觉自己的身体像气球一样,一收一放,感觉自己随着整个空气当中的节奏在调整,一升一降。当吸气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像充满了空气的气球;当呼气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像泄了气的气球。所谓“听之以气”,我的理解就是去“感受”节奏和频率。

28.

从书上看文字所接收到的信息,与听喜马拉雅FM上梁注庄子的《庄子的心灵自由之路》的音频课程所接收到的信息未必是一样的。在看文字的时候,你用眼睛摄入信号,然后通过视觉神经和意识神经形成一系列网络,把它转换成某种道理和概念。

其实,音频《庄子的心灵自由之路》传递的不仅仅是意识,还有频率和节奏。你在看文字的时候,是按自己的节奏在“感受”;在听音频的时候,则是在跟我们一起呼吸——只有同呼吸,才能共命运。

29.

譬如,有一对夫妻在散步,走着走着,两个人的脚步频率变得不同。通常,这种情况说明他们的感情可能有问题——不管他们再怎么秀恩爱,还是能够一眼就被看出来。

有一位朋友来看我,坐下来之后,我们四目相对,同时问候对方最近怎么样。然后,我们都仰天长笑。那个节奏仿佛就是我们都坐下来,我等他喘定气,他等我喘定气,两个人四目相对之后,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问候,同时,我们也都感受到对方的关怀。

同理,父母教育孩子也不能够只从道理层面进行灌输。试问一下,有多少人真正听得进去道理呢?单纯讲道理的人并不能够把道理讲好、讲清楚,而听道理的人也会加入自己的想法。

30.

从本质上来说,任何道理都只不过是用来显得有文化的道具而已。我们只要跟孩子做一样的事情,就能够慢慢找到感觉。

当儿子哭的时候,我会观察他的呼吸。如果他开始大吼,我就跟他一起大吼,哪怕只把嘴张开,两次之后他就能控制住自己不再大吼。他体会到自己受到某种同频共振的“加持”。

一个孩子,他可以在与另外一个频率共振的过程当中,体会到“我不孤单”,当他体会到自己未曾觉察到的安全感时,就不会再生气,因为有一个人和他同呼吸共命运。

31.

许多时候,当你发现和一个人无法讲道理的时候,请记住孔子所说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把自己做事的节奏、说话的节奏、呼吸的节奏,甚至哭泣的节奏都调整为和那个人一样,你们自然而然就能够顺畅沟通。

以前,我在《冬吴相对论》里面讲过,英国的某个王子不爱江山爱美人,而且那个女人还离过婚,问题是她长得还不是很漂亮。

32.

后来,王子放弃皇位的继承权,就为了跟这个女人在一起。许多人都问王子为什么。他说,这个女人可以释放出灵魂的氧气。当我讲笑话的时候,她就展露出孩童般清澈的笑;当我讲伤心事的时候,她眼中饱含热泪,深深地“感受”我的悲痛。

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这个女人是真的用心,而不是用“心机”。

孔子告诉颜回:“你在心斋的时候,要让自己的‘频’与整个空气当中若有若无、有情与无情的众生达成共识,或者达成共振。”


 “我是为你好”,实际上是一种“我执”

33.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让我们再看看这段话,它很高级,不仅显示出孔子很高级,也显示出庄子很高级。在这个故事里,孔子不断地让颜回去做内在的“去我”,也显示出庄子对这种智慧的极大推崇。

一个人怀揣着“我是为你好”“我是对的”等想法,哪怕他只是在心里面默默地有“我是对的”这样的念头,就形成了所谓“我执”;当他觉得“我比你聪明,比你更知道事情应该怎样做”的时候,就形成了“我慢”。

34.

不管你如何包装,如何提醒自己要显得低调、朴素,都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内在的骄傲和执着,是掩盖不了的。它就像一种“力”,而“力”必定也会存在一种“反作用力”。

当你暗暗地想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去推动别人的时候,就会被别人暗暗地用他所拥有的执着和傲慢反击回来,你就会受到伤害。其实,我们认真想想,谁又不是拥有自我骄傲而在生活中屡屡受挫的人呢?


 人性本“恶”,不认同你是常态

35.

前段时间,我的太安私塾第三期学生毕业了。毕业那天,我请同学们一起喝茶。我知道很多同学无论在知识、才华还是见地上都远胜于我,只不过我扮演的是老师的角色,他们交了学费就成为学生。现在大家毕业了,我和他们就是一样的。

我问一位同学:“这位同学,我知道你很有见地。当你坐在下面暖暖地看着我在台上吹牛不打草稿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现在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这位同学本来挺谦卑,经常在我讲话的时候给我眼神上的肯定,并且总是在记笔记,显得很认同我的样子。结果,他发现我看出来他只不过是在眼布施于我,用赞同的样子布施给我信心的时候,就放下了。

36.

他说:“老师,其实你有些时候讲的也就那么回事儿,甚至有时我都忍不住觉得还可以这样看这个问题。”

那一刹那,我既高兴又惭愧,终于印证了我的猜想——他其实早就对我不屑,只是装得很维护我的样子。当然,这只是好朋友之间开玩笑的状态。

所以,我就说:“毕业证已经发了,请赐教。”于是,这位同学就洋洋洒洒地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我听着听着,就深刻地理解了一个道理。

37.

在你面前的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人直接表露骄傲,另一种人装作很认同你,但其实还是很骄傲。这就是人性,只有两种,没有其他。当你意识到自己每天面对的人也是这样的时候,对于别人不认同你这件事,有什么好生气的呢?因为我们也是这样的人。

庄子的可爱之处就是,他从来不批判人性的恶,知道这就是常态,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这是《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一段的内容,讲的是我们可以善巧方便地去解决问题,对于别人的诋毁,要保持不愤恨,这起码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我们的所有痛苦,源自没有把自己放空

38.

这段对话中的“心斋”,意思是让自己的意识放空。而庄子这位“编剧”,居然借孔子的口讲出这样的修行法门,真让我不得不发出深深的赞叹——我甚至觉得这一段是后来孔门的人改写的。

但是,我又觉得这样的想法太虚伪、太不应景。为什么我们不能相信这就是庄子向孔子的致敬呢?总之,在《人间世》里,庄子借孔子的口对颜回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那么,什么叫作“虚而待物”呢?南老对此的注解是:“虽然内心虚灵,但与外面物理世界还是相对待的。这是第一步的修养,你先能够达到内心的虚灵就对了。”

39.

举个例子,某人做营销很成功,是营销总监,后来被人挖到另外一家公司做营销的VP。在新公司里,他做设计、调研、广告、危机公关……好像也都很有章法,但他自己总觉得不对劲儿。

原来,他后来的这家公司根本就不是市场驱动的公司,而是产品驱动的公司。那么,也许在产品驱动的公司,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把以前那套组合拳迅速熟练地打起来,而是去学习像产品经理一样研究消费者,研究其使用场景和使用习惯,并成为产品经理的好朋友,甚至互相分享对消费者的洞察。

40.

其实,我们刚刚到一个新环境的时候,所有的痛苦都源自没有把自己放空。如果别人不提醒的话,你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空”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随身携带过往的认知和经验。

试想一下,假如你去见男朋友的父母,无论你来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你都要把自己的习惯放下。就算你原来在自己家里不洗碗,不给父母盛饭盛汤,吃完饭之后斜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父母还得把银耳羹送到你的手里……如果带着这种“惯性”去他家,你会怎样?

41.

我有一位朋友,他以前爱在大排档吃饭。每次吃完饭后,他嫌拿牙签麻烦,就“啪”地一下掰断一根筷子,直接用掰断的筷子剔牙。后来,他交往了一个“大家闺秀”女朋友。

这一天,他穿着笔挺的西装,把头发梳得油光发亮,去女朋友家吃饭。一开始,他和女朋友的爸妈聊得还算不错。吃完饭,他习惯性地,把筷子“啪”地掰断了。当时,老两口都吓傻了,心想这孩子疯了吧。我那朋友手里拿着一根折断的筷子,心里只能默念“这筷子也太不禁掰了吧,怎么一掰就断了”。

这就是生活中不被别人觉察的惯性。它总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每件东西都有它自己的频率和节奏,我们要做的是顺应

42.

如果你没有觉察到自己生活中的惯性,那么通过七七四十九天,或者起码七七四十九分钟,甚至七分钟,把自己内在的习惯或者对某件事情的期待放下,你就会变成一个用心若镜(内心像明镜一样,客观地反映事物)的人,这就叫作“心斋”。

以前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我很努力地去学习如何采访,希望自己显得很有存在感。然而,在做采访的时候,我总是隐隐地觉得嘉宾不是很开心。

43.

后来有一天,我感冒了,不想说话,但采访已经定下来了,而且我那天也没有提前做关于嘉宾的功课,于是,我就把他仅仅当作一个人,而不是著名的导演。他说什么,我就听什么,不在中途插话,用自己的眼神给予肯定,他说完之后我也不着急马上接话。

突然,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他说完一段话之后,我隔一秒钟再回答。顿时,他居然有点儿慌张,仿佛在回想自己是不是说错话了,为什么话说完之后主持人都没反应。为了显得自己很专业,能够用强大的知识和能量震慑我,他又说了好多干货。说到高兴的地方我就笑,再给他一个善意的肯定眼神,说到无聊的地方我就在心里面默默地等待。结果,那是我有史以来最愉快的一次采访。

44.

采访结束之后,这个导演站起来,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你们电视台的记者就是不一样,瞧瞧你们的采访技巧,明明我什么都不想说,却全都说出来了。”

后来,我发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我的慢半拍、不期待、不判别,让他产生强大的心理空虚感,觉得必须得说点儿干货,否则不足以证明自己的实力。

每件东西都有它自己的频率和节奏。但是,当我们到新的环境去面对新的情况时,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收摄住自己的成见,拿捏住自己的惯性,放开对之前的预判,甚至做出慢半拍的反应,这就是“虚而待物,唯道集虚”的道理。

45.

这就是南老讲的“你能够做到内心意识不动,心里很宁静,耳根也不向外听了,就完全返归内在了”。

我特意在这段话中间留下一段空白,让你观察我停下来之后,你的念头是怎么样被自己的惯性抛出去的。如果你觉察到念头是被惯性抛出去的,恭喜你,你已经开始觉察自己。

太安私塾的同学们在每一期毕业的时候,都会跟我说一句话:“梁老师,跟着你没学到什么,除了《庄子》《论语》,做人啊,撸串啊,喝酒啊以外——这都不算事儿,真正学到的一样东西就是开始觉察自己。”

46.杀青段

为什么你可以觉察自己?觉察完之后又怎么样呢?之所以能够觉察自己,是因为你开始养成觉察的习惯;之所以觉察之后有价值,是因为你觉察之后发现天边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既然都不是事儿了,你就开始发现自己内在的空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