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37段
第十三部分 懂生死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01.
一位美国大叔因为患上了渐冻症,最后选择了安乐死。在家人的陪伴下,他喝下了一杯药,最后说了一句:请给我一点水。然后,他安然离去。这个过程被拍了下来,看得我震撼无比。
我久久不能忘怀。因为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话,是否有勇气去做这件事;从做出决定到真正去实施,这中间我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在实施的那一刻,想着眼前的一切即将化为灰烟,自己是否会当场决定不走了。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我们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其实都饮下了这位大叔的这杯药,只是他缓冲的时间是一分钟,而我们可能要缓冲几十年。
02.
这个视频之所以震撼人心就是因为,它把每个人可以用几十年的麻醉自己的时间,压缩成了一分钟。
对死亡的探讨一直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有人说哲学就是一门研究生死的学科,因为死亡是一个确定又不确定的事件:确定的是人一定会死,不确定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死去。著名思想家蒙田有一次跟朋友散步,忽然转头往家里跑,朋友很奇怪就跟随来到他家,发现他在纸上快速记录着什么。朋友问:你慢点回来不也可以记录下来吗?蒙田说:万一我来不及,死在路上了呢?
03.
心理学家兰克认为处理不好生和死,人一生都会在恐惧和焦虑中度过。在出生时,一个人从子宫中被接生出来,会经历挤压和濒临死亡的体验,这种与安全居所的分离,会给人带来巨大的恐慌。在成长中,一个人慢慢独立,削减掉出生的恐慌后,又立刻会意识到自己会死去,这种对未来将要与人世分离的恐惧,又重新引发了焦虑。
兰克认为:如果处理不好从生走向独立的关系,在需要个人自主的时候,你就无法肯定自己的能力;如果处理不好从独立走向死亡的关系,在面对他人时,你会因为时时想着自己将要离去的事实,无法献身于友谊与爱。今天,我们要谈论的主要是后一部分。
04.
苏格拉底在被雅典陪审团宣判死刑后,本来是有机会逃走的,但他说:“高兴一点看待死亡吧,并且记住一个真理——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他和他的一切都不会被神所抛弃,我将面临的死亡也不是偶然来到的。只是我看得很清楚,死亡并且解脱对我来讲是更好的选择,所以神意没有给出任何阻止我的信号。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并不责怪我的原告,还有判我死刑的人们。他们没有做伤害我的事,当然他们所有人对我也本来就没怀好意。因此,我会有一点不喜欢他们。”
05.
“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去死,而你们继续活着。哪一条路更好,只有神才知道。”
然后,他接过狱卒递过来的毒药,看到家人、朋友泪流满面,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克里同,我们应该向阿斯克勒皮俄斯献一只鸡。”
阿斯克勒皮俄斯是古希腊的医药之神,遭受疾病痛苦的人在睡前都要向他敬献牺牲,希望他能唤醒患病之人。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跟睡觉没有太大区别。喝完后,苏格拉底起来走了几步,然后躺下安静地走了。
06.
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不会因为肉体的消失而被削减,认为自己会因为自己的思想而得到永生。他说:“如果死亡是一种湮灭,那么它就是一次漫长的无梦之眠,还有什么事情比它更快乐呢?如果它是通往某地——所谓的冥府——的通道,那么这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我们还可以跟很多老朋友和希腊英雄们见面,还能与荷马、赫西俄德以及其他不朽的人交谈。”
后来在但丁的《神曲》中,苏格拉底和这些他想见的人虽然因为没有信仰,被上帝安排在了地狱,但是地狱的最外围有一个叫林勃的地方,清流芳草,安静恬谧。
07.
康德一辈子没有走出这座小城——当时属于东普鲁士的柯尼西斯堡,一生在这里生活教书。他既不旅行,也不结婚。他认为爱情对哲学家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打扰。一想到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要消耗精力,他就望而却步。
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思考问题、教书和散步,而且他的作息跟一个清教徒一样规律:早上4∶45准备起床,然后抽烟斗,吃完早饭就在一楼教课,然后写作,下午16∶00~17∶00散步。因为太规律了,所以邻居都拿他出来散步的时间来对表。唯独一次例外是他读卢梭的《爱弥儿》,因为太入迷了,忘记了散步。晚上22∶00,他立刻上床睡觉。因为怕打破自己的规律,所以他用线拴了一个尿壶,急了拉过来就解决,绝不早一点下床,上了床就绝不离开床。就是这么任性的一个Boy(男孩),每天如此,毫无例外。
08.
他写了三本光耀哲学世界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1804年2月12日,82岁的康德奄奄一息,闻讯赶来的学生们手足无措地环绕病床。一位学生出主意把“三大批判”搬到床头,希望老师充满自豪地踏上黄泉之路。
将近11点,康德说:好啦。
声落气绝,寿终正寝。康德的遗骨现在埋于当地大教堂“教授拱顶”之下,墓碑上写着:有两件事让我充盈性灵,思考越是频繁,念之则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它们是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09.
这是一个做学问的人的一生,他完成了他的使命,走得踏踏实实、毫无牵挂。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态度:关于灵魂不死的任何理性设定都是不允准的。严格来说,康德属于无神论者,因为神与死亡都属于不可认识的范畴,你无法认知,那就自不必多说。这个观点有点接近孔子:不知生焉知死。如果有神灵,那神灵便是充满内心的道德。遵循内心的声音过好每一天即可,至于死亡,来便来了。
10.
康德一生平静,虽然健谈但基本上属于禁欲系。传说他的学生帮他找了一个小姐,事后问他的感受,他说无非就是一些乱七八糟的动作罢了。他安安静静来,安安静静走,给世界顺道留下了三本皇皇巨著。
康德和王阳明两人在中西方哲学上都是集大成者:康德升华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王阳明调和理学和心学。在王阳明之前,朱子主张格物,要多读书,多观察,然后分析道理(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九渊主张持守,心里明白了,世间万物的道理就明白了,不用赶着去读书(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王阳明认为知行要合一,要秉持良知,而后在践行中实现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