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407】
读物本·【汉匈争夺战】崛起 (103)和亲之痛
作者:北斗祥雨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4252
6
3
6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21段,仅限习读专用,在又一年五月的龙城大会上,老上单于带领匈奴贵族们祭天、祭地、祭鬼神后商议匈奴的来年计划,他们在“先攻汉”还是“先占西域”的选择上发生了争议。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7-02 07:36:08
更新时间2024-07-02 10:07:07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仅限习读专用

历史的真相将会告诉我们:西域无中原,无以为繁荣;中原无西域,无以为屏障。这种血肉相连的关系一直在延续。

第一部分 崛起

三 和亲之痛

1.

对于老上单于来说,大汉王朝在文帝时代逐渐强大,但尚未对匈奴造成直接利益的伤害。汉地的物产多,显然是匈奴最大的假想敌。如果要让大汉王朝低头,必先控制西域,而西域最大的一个与匈奴同性质的行国是月氏。冒顿单于在位时,曾派右贤王将游牧于敦煌一带的月氏一部赶向西域,月氏进入西域后占有了塞王的大片草原。匈奴人对草场的渴望要远大于对庄稼的需求,要想从汉地获得更大的利益,让汉人屈服,必须彻底控制西域,这便是战争的筹码。

2.

在又一年五月的龙城大会上,老上单于带领匈奴贵族们祭天、祭地、祭鬼神后商议匈奴的来年计划,他们在“先攻汉”还是“先占西域”的选择上发生了争议。争议的焦点是,有迹象表明,西汉王朝开始通过西域开展贸易。从劫获的物品上看,有来自遥远的不可知产地的碧琉璃杯。匈奴人将这种早期的玻璃制品认为是玉。需要说明的是,在民间,中原与西域的贸易一直存在,要远远早于官方的“丝绸之路”。在周穆王时代,玻璃就经西域传入了中原。

3.

好吧,在匈奴人看来,这事肯定是月氏人干的。因为月氏人不单游牧,还在西域与中原之间进行贸易往来。进行贸易的商品主要是玉器,一块石头可以换一群羊。这对匈奴来说是一本万利的事。西域至中原的道路,虽然已被匈奴的势力控制,但是匈奴人少,进入中原的路线又不止一条。偷渡边境的商人多了去了,匈奴人必须控制大汉与西域的贸易,才能从中获利。

匈奴对汉与西域采取了两线作战的方略,对汉实行掠夺政策。

4.

于是,公元前166年冬,老上单于挥师南下,攻陷彭阳、萧关,纵兵北地郡。都尉孙卬(áng)率兵迎战,战死。匈奴掠走大量牛羊、百姓。匈奴的前锋部队过镇原,进陇县,将秦始皇时代兴建的回中宫洗劫一空并焚烧。前锋部队到达了雍县和甘泉,入侵的马蹄距长安不过200里。战报传来,整个长安震动。汉文帝亲自到达长安军营劳军,部署反击,备战车千辆,步骑10万,准备亲征。可是汉军一出动,匈奴人就带着战利品跑了。汉军也只是随匈奴人到达边塞便撤回了。在萧关阻击战中,汉军队伍中出现了一位作战英勇、杀敌颇众的少年英雄,他的名字叫李广。

5.

老上单于在位的那14年里,匈奴如同跟汉朝玩捉迷藏游戏,每年都纵兵越过边境抢掠一番。云中郡与辽东郡的损失最为惨重,被屠杀和掠走的民众每郡都上万。这些匈奴军队,中部的由老上单于亲自率领,东部来自左贤王,而西部的右贤王也开始不停地攻击西域。

汉文帝刘恒很无奈。匈奴人来无影去无踪,加强城防很重要,但解决问题更重要。于是,他派出使者议和,恢复和亲政策,重申“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并下令边塞军民:匈奴不入塞,汉人不出关。

6.

汉文帝跟老上单于通了几封信。皇帝的信叫国书。以下翻译部分内容:

单于,你的来信已收到。你说:“两国已和亲,那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世代友好,让百姓老有所养,幼有所长,平安度日。”其实,我与单于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是使百姓安居乐业。汉与匈奴是邻国,不应为敌。匈奴地处北方,天冷得早,所以以后每年给单于送粮食、美酒、金帛、丝絮等所需之物。现在天下太平,我与单于都是民之父母,之前的误会都是谋臣失策,挑拨了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但,天地之间有杆秤,对任何人都公平,所以请放弃前嫌,共谋长远,让两国人民如同一家。天地之道,就是连动物都懂得趋吉避邪,而人也如此。之前,互逃至汉、匈双方的官员和百姓都不再追究罪过。古人从不毁约,希望我们也不背弃,和亲之后,汉朝不会负约。

7.

至此,汉匈之间已是第五次和亲。之前,汉宗室有三位翁主嫁给了冒顿单于。公元前174年,老上单于登基时,汉朝远嫁了一位和亲翁主。这里解释一个概念。在西汉,皇帝的女儿叫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叫翁主。后来的解忧是因为册封才成为公主。那么,为什么与老上单于和亲的14年里,匈奴入侵得如此频繁呢?因为在那次和亲的队伍中出现了“汉奸”。

公元前162年,汉匈之间达成和议,迎来了暂时的和平期。匈奴便把精力用在了对付西域上。于是,在匈奴的支持下,乌孙人在昆莫猎骄靡的率领下,开始攻击西域草原上的月氏人。草原民族的战争很容易一边倒,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游牧民并没有常备军,平时均在分散游牧。如果没有事先得知消息,一时很难集结作战军队。

8.

于是,在月圆之夜,匈奴右贤王军队和猎骄靡的乌孙军队冲进了月氏人的王庭。月氏王被杀,他的人头被砍下送往匈奴王庭。老上单于很高兴,把月氏王的人头齐眉切开,用皮革包裹、黄金镶嵌制成了酒碗。

月氏贵族在慌乱中继续西迁,并将途中遇到的部落一并带走。月氏并不是小部落,而是人口众多的大族群。或许在乌孙没有入侵前,月氏的一部分军队就开始向西寻找新的领地,因为他们知道匈奴人还会再来。

9.

匈奴对月氏的连年进攻,把原本的塞人和月氏人打散了。大部分塞人、月氏人随大队走了,还有一部分没来得及跟着走的部落四散而去。

大月氏人在逃亡中集结自己的军队,军队由成年男子组成。他们集中在一起,在新的月氏王的带领下,沿着塞人路线,过大宛西,涉锡尔河,到达阿姆河北。又过了一些年,月氏人再次蹚过阿姆河,征服大夏,以大夏的巴克特拉为都城,即蓝氏城,位于现今的阿富汗。

10.

汉文帝时代,大汉内部的争斗渐渐平息。到了公元前174年,大汉已建国28年,曾与刘邦以兄弟相称,但从不行兄弟之义的冒顿单于死了。老上单于继位,统治了匈奴。新王登位,匈奴发来国书告知,大汉总得送些礼物,礼轻了肯定不行。

为了保证与匈奴的友好,就再送一位“公主”和亲吧。这位和亲的“公主”是大汉建国以来的第四位,在史料中没有留下任何记录,不知道是哪位诸侯王的女儿。也许这个无名者根本不是皇室成员,毕竟有哪个王爷愿把女儿送到苦寒之处呢?

11.

“公主”出发前,朝廷在人员配备上经过了严格选拔,专门给远行的“公主”配了一位宦官做老师,让他作为助手解决“公主”在匈奴遇到的紧急事件,这位老师叫中行说(Hángyuè)。此人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奸”。

“中行”是一个复姓。这个氏族曾辉煌一时,祖上是随晋文公重耳流浪的谋臣之一。春秋末年,晋国六卿轮政,之后相互攻伐,最终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开始。中行氏被打败,族人四散而去,有一支去了燕国。人常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行氏虽败落,但贵族的传统就是注重子弟教育。中行说算是初通文字、略晓算数的人物。他从小在燕地长大,而燕地与匈奴接壤。他的成长经历不详,为人性格怪异,且多阴谋。

12.

西汉时的官员选拔有三种途径,一是世袭,二是军功,三是察举制,即推荐贤良、孝廉或者征召(指朝廷慕名而委任官员)。对于没落贵族的中行说来说,想通过以上途径成为“人上人”,几乎无望。

中行说是怎么进宫的,史料没有记载。但是从后期的表现看,他是个能人,能说会道且有心计,诡辩逻辑强,并非庸才。

13.

我们很多人认为古代官员就是靠文章写得好,其实并不是这样。儒家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礼法、乐舞、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这是官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可以肯定的是,中行说掌握了这些技能。老上单于继位改变了中行说的命运。能陪“公主”远嫁,并被任命为老师,这说明中行说在汉文帝身边的宦官中也是出类拔萃的,且得到了充分的信任。

14.

要强调一下,西汉时,宦官并不都是阉人,而中行说可能就不是阉人。

“公主”远行,中行说被任命随行。中行说很不满,不愿去,大哭求情,无果。于是他擦干眼泪并在心里放下狠话:如果非要我去,我将来必成汉朝之大患!在燕地长大的中行说,当然知道匈奴所在的苦寒之地,根本没有长安的繁华安逸。

伟大的爱国者司马迁在愤慨中记录下了这个卖国者的行径。

15.

中行说一到草原,就设法接近匈奴单于,并对老上单于说出了大汉的国家机密。因为他是皇宫的服务人员,所掌握的内幕远多于一般官吏。

老上单于很高兴。中行说还告诉单于,汉室远嫁的阏氏并非公主。于是,这位假公主马上凤凰变成鸡,不再受宠,更无法左右单于的对汉策略。

当时,匈奴人非常喜欢汉朝的丝绸、布匹和农作物。中行说出面告诉老上单于:咱匈奴人的数量还达不到汉朝的一个郡,之所以比汉强大,就是因为衣食可以自给,并不仰仗于汉室;现今,匈奴人喜欢汉朝的物品,汉人只要给咱十之一二的物产,咱匈奴人可就完全汉化了。

16.

为了证明草原上匈奴人的服装、饮食优于中原,中行说当众做了对比试验。他让人分别穿上丝绸、布衣、皮衣,骑着马在草棘丛中奔跑穿行。结果,穿着中原丝绸、棉布的实验者的衣物全都被挂破,匈奴人的皮制衣物则毫无损伤。为了证明汉地的农作物不如风干肉和奶酪顶饿,中行说安排了两组人,分别吃汉地的农作物和牛羊肉后做抗饥饿对比。实验结果:“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饿弯腰,吃了牛羊窜一天。”这个实验证明,吃了莜面可以走40里,吃了米才能走30里,吃了荞麦走20里就爬不起来了,但吃饱牛羊肉可以顶一天。

匈奴人当时没有掌握算数,一个部落有多少个人、多少头羊,部落头领根本说不清。所能表达的概念是“多得很”,有三个山沟的羊呢!

17.

于是,中行说开始教单于身边的人按条目计数,也就是把民、兵、牛、羊、马、驴分科目计数,然后汇总。普及数学常识也就算了,中行说还怂恿匈奴轻视汉朝皇帝。

汉朝的国书,用的木简长度是一尺一寸,问候语是:“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而中行说教单于回复的木牍则长一尺二寸,印封也比汉朝国书的大。内容很傲慢,问候语变成了“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这些事传到汉朝后,文官们很是生气,所以每次出使匈奴的汉使见到中行说,都想质问一下他。

18.

汉使甲:匈奴人不尊重老人,贱老贵壮,算人吗?

中行说答:我问你,汉人出远门或戍边时,家里的老人是不是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吃并带足,还不断地把自己舍不得吃穿的好东西托人带给孩子?匈奴人马上得天下,以抢掠为主业,年老者不能参加战斗,所以好食物先让年轻人吃,他们好去骑马杀敌,保卫家园,让老人安度晚年,难道这是不孝吗?

汉使甲无语以对。

来年,汉使乙不服,再问:匈奴父子同居一屋,父死,子娶其后母为妻,兄死,弟娶嫂为妻,没有冠带作为尊卑之分,这算人吗?

19.

中行说答:不要用汉人的礼教来衡量匈奴人的德行和草原上的风俗。匈奴人吃畜肉,饮其乳,衣其皮,逐水草而居。至于管理政务,顺其自然。在你们汉人的礼教下,表面上仁义道德,难道背地里鸡鸣狗盗、衣冠禽兽的人少吗?匈奴人在紧急时,人人可以上马扬刀。平日里他们悠然自得,没有束缚,自由自在。君臣间也不存在烦琐的礼节,简单方便。匈奴人是天之骄子,不需要制定烦琐的规矩来虚伪做事,自寻烦恼。匈奴人在草原上不停地迁徙流动,他们善于骑射,体魄健壮,虽粗但真,虽散却强。

20.

至于子娶后母,弟续兄嫂,在你们汉人看来是乱了伦常,但是在匈奴人看来,这保证了家族的不分离。而你们汉人,虽然不这样做,可是亲情关系越来越远,甚至相互残杀,你们的改朝换代,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你们汉人,耗尽民力去修宫殿、建宅院,为衣食享乐辛苦劳作,修建城池以图一劳永逸。战时,不善骑射;平时,劳民伤财。好了,你们这些住在土屋里的汉人不要多说了,人前喋喋不休,人后窃窃私语,戴上官帽,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吗?在我看来,匈奴爽直,而失之粗,汉人文雅,而失之伪。粗自然比伪好。但习惯成自然,汉人的心里就像河流那样的曲曲弯弯,而匈奴人的心像草原一样宽广。

21.杀青段

汉使当然大怒,再想辩论,中行说却不愿聊了。他总结道:“汉使不要多嘴了,只需要保证你们的贡品数量足、质量好就可以了,何必多言。如果贡品有问题,那么等到秋收时,我们的铁骑将踏碎你们的家园。”

中行说已不认为自己是汉人了。

中行说死得早,没有看到五单于并立时兄弟血刃的那种残忍与无情,也没能看到不久之后汉军的虎贲之师马踏匈奴!但是,中行说活着的时候,逢机就给老上单于和后任的军臣单于出诡计,等待有利的进攻时机和地点,于是就有了公元前166年那次匈奴的大举入侵。

(待续…)


 (帮你找下一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