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章 药物(2)
底也迦
1.
乾封二年(667),拂林国使臣向唐朝皇帝献“底也迦”,这是一种货真价实的万能解毒药。据普林尼记载,这种丸药有多达六百种不同的成分。据汉文史料记载,底也迦“出西戎,彼人云用猪肝作之。状似久坏丸药,赤黑色。胡人时将至此,甚珍重之”。苏恭也说,底也迦主治“百病中恶,客忤邪气,心腹积聚”。至于这种万能药的制剂中是否会有诸如没药、鸦片以及大麻——中世纪伊斯兰的解毒药中通常就有这些药物——之类的成分,我们还不清楚。
豆蔻
2.
中国本土就有土生的豆蔻,但是由于热带出产的豆蔻在唐代更受人们的喜爱,所以就有大量的热带豆蔻进入唐朝境内。“黑豆蔻”或“苦豆蔻”在汉文中又称作“益智子”。黑豆蔻出自岭南与印度支那,所以我们可以将这种植物看作是一种“半外来”的植物。据记载,将益智子“去核,取外皮,蜜煮为粽食”,可以起到健脑的作用,所以这种食物又叫作“益智粽”。但是益智子还具有更多的一般性质的滋补作用,主“益气、安神、补不足”,“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入盐同煎,服有奇验”。
“真豆蔻”出自交趾,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时,这种干果就已经从印度销往希腊,而且在罗马非常有名。据李珣报道,豆蔻叶“近苦而有甘”,豆蔻的叶、皮、果者可以入药。
“变种豆蔻”是印度支那出产的一种带有樟脑味的豆蔻,它也是唐朝进口的豆蔻中的一种,对于治疗“上气喘嗽”尤其有效。
3.
爪哇的“圆豆蔻”或“串豆蔻”是从一个叫作伽古罗的地方运到唐朝的,这个地方显然在马来半岛西海岸。这个国家的名字仍然保留在阿拉伯文里,它的意思就是“豆蔻”(qāqulah)。看来这种植物是从爪哇带来的,而马来半岛则是出于商业的目的才种植这种植物的。到了十一世纪时,圆豆蔻就被移植到了广东。唐朝人将这种豆蔻称作“白豆蔻”,正如段成式所说,这是因为圆豆蔻“子作花如蒲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白豆蔻有各种重要的医疗用途,其中包括治疗支气管炎和肺充血。
九世纪是一个诗人们被奢华、新奇的异国情调以及奇香异彩强烈吸引的时代。“豆蔻”这个词在九、十世纪的诗歌中是个很常见的词,在吴鞏、李贺、杜牧以及韩偓等人的诗歌作品中都出现过这个词。
肉豆蔻
4.
陈藏器是记述“nutmeg”的第一位中国人,他将“nutmeg”称作“肉豆蔻”。据陈藏器记载,这种香料——虽然当时似乎并没有将它作为一种香料来使用——是由“大舶”带到唐朝来的,而且与豆蔻一样,是“迦拘勒”地区的土产。但是,根据李珣的说法,肉豆蔻生于“昆仑大秦国”。这种说法并没有告诉我们肉豆蔻的原产地,但是却向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肉豆蔻贸易范围的信息。其实早在六世纪时,欧洲就已经知道了东印度出产的肉豆蔻。在唐朝有一种用肉豆蔻研成末做成的粥,可以用来治疗各种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和腹泻。肉豆蔻及其配方在中国显然是很受欢迎的,因为到了宋朝初年,在岭南就已经种植了这种植物。
郁金与蓬莪术
5.
郁金属于姜黄属植物,是一种能够分泌出大量色素而且多少带有一些香味的根茎产品。从最狭义上来说,郁金在姜黄属植物中是一种微带辛味、多用作颜料的物种;据悉,这种普通的郁金是中国西南地区土生土长的品种。与普通郁金有密切亲缘关系的一种植物,是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地区以蓬莪术知名的一种高级的芳香品种。蓬莪术主要是用作香料的原料。在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地区,还有姜黄属植物的许多其他的品种,它们分别被用作染色剂、医药、咖喱粉以及香料制剂等多种用途。
6.
在汉文中,这些植物的集合名称叫作“郁金”,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所指出的,虽然“番红花”在汉文中被比较明确地被称为“郁金香”,但是“郁金”这个字也是指“番红花”而言。总而言之,在贸易中和实际应用时,郁金与郁金香往往混淆不清,当有关文献中强调其香味时,我们就可以推知:这不是指郁金香就是指蓬莪术,反之,就是指郁金。
据唐史记载,天竺“有金刚、旃檀、郁金(或‘蓬莪术’?),与大秦、扶南、交趾贸易”。或者这里说的“郁金”是指郁金香也未可知。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它很可能是指郁金、蓬莪术和郁金香这三种植物。
7.
与这种情况类似的是,在唐代,“郁金”是大勃律、谢䫻、乌苌、迦湿弥逻等地的产品。这些国家大都位于印度的西北部地区,就这一点而言,唐史中记载的“郁金”很可能是指“郁金香”,尤其对于迦湿弥逻来说,它作为郁金香的故土实际上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
另外,波斯人则认为蓬莪术生于中国。波斯人的这种看法,或许可以由中国称为“姜黄”的一种姜属植物得到解释。姜黄也是由西域传入的。苏恭告诉我们说,姜黄“西域人谓之‘蒁’”,这个字的发音类似于“Jud”或“Jet”;在另一处,苏恭又说因为普通的郁金可以医治马病,所以“胡人谓之‘马蒁’”。或许汉字“蒁”就是某种东方语言中的“Zedoary”(蓬莪术)的第一个音节的译音;在阿拉伯语中,蓬莪术叫作“jadwār”。
8.
在唐朝医药中,郁金主要用于治疗“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据记载,郁金还常常被用来涤染妇女的衣物,在染衣物的同时,它还能够使衣服上带上一股轻微的香味,但是这里的“郁金”究竟是指郁金(turmeric),还是指郁金香(saffron)——在古代,郁金香也被作为染料来用——我们还不能断定。而与龙脑香一起铺在天子将要经过的道路上的“郁金”粉,则不是郁金香就是蓬莪术——请比较1960年发自布鲁塞尔的一条新闻:“11月15日,在杜博安国王与多妮娅·伊·阿拉贡的婚礼上,将在布鲁塞尔购物街中最繁华的吕讷韦大街上喷洒香水。”在九世纪中叶,唐宣宗出于经济上的原因废除了唐朝铺洒香粉的习惯。
胡桐树脂
9.
在汉文中,将许多很重要但是却相互无关的树都称为“桐”。大体上来说,“桐”一般是指泡桐属植物,由于泡桐长着美丽的紫花,所以它又被称作“花桐”。从语言上来看,可以与桐类植物归为一类的树主要有被称作“梧桐”或“青桐”的“凤凰树”;有被称为“油桐”的“木油树”;有被称作“刺桐”的“珊瑚树”;还有被称为“胡桐”的“脂杨”。胡桐的树脂又被称作“大叶钻天杨树脂”(tacamahac),这个名称还被用来称呼北美的香脂白杨树脂和一种印度支那的树产出的芳香榄脂,而这种树却根本就不属于杨树。到了唐代时,被称为“胡桐”的这种树脂就已经传入中国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