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609】
读物本·【汉匈争夺战】崛起 (104)强汉崛起
作者:北斗祥雨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6979
6
3
5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36段,仅限习读专用,刘邦采用了太中大夫陆贾的建议,以“黄老之术”无为而治、重农抑商、轻徭薄赋,使百姓清静休养。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均采用了这种方式。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7-02 07:41:20
更新时间2024-07-02 18:05:38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仅限习读专用

我们这个民族,从不主动攻击其他民族,我们的文化提倡守土为安。

第一部分 崛起

四 强汉崛起

1.

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33年,汉军被动挨打长达69年,其间北方的匈奴共有10次挥鞭南下掠夺汉地的记录。

刘邦出身农家,竟开创了大汉基业。他也想摆平匈奴,但实力不够,曾被困白登山。

平城之战后,汉匈和亲,给大汉王朝带来了一段和平发展的时间。刘邦采用了太中大夫陆贾的建议,以“黄老之术”无为而治、重农抑商、轻徭薄赋,使百姓清静休养。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均采用了这种方式。

2.

在匈奴不断地骚扰边塞的情况下,汉文帝意识到了加强军备的重要性。于是,他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了军事备战的准备:一是强化训练,二是改良兵器,三是鼓励养马,四是扩充军队,五是迁民屯边,边塞互市。

晁错当时是太子刘启的“管家”,一位坚定的政治家、敬业的文学家、睿智的战略家,“不得善终”的忠君者。一心为国、为君、为民的官员很容易伤及权贵的利益。于是,汉景帝年间的《削蕃策》成为“七国之乱”的借口,晁错被腰斩。其所作的《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等作品,在今天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

古文艰涩难懂,下面用通俗的文字简单介绍一下晁错的理论体系。

《言兵事疏》:

1.只有必胜的将领,没有必胜的百姓,用人很重要。

2.战场交锋,有四要:地形好、兵势强、兵器利、兵法熟。

3.汉匈的势力对比:

汉军劣势三项:山地作战,军马不如匈奴、骑射不如匈奴、死缠烂打不如匈奴。

汉军优势五项:平原作战,战车突袭、骑兵突击,匈奴不如汉;强弓硬弩、十面埋伏,匈奴不如汉;坚甲利刃、长戟远攻,匈奴不如汉;战阵队形、严明军纪,匈奴不如汉;短兵相接、平地相搏,匈奴不如汉。

优劣对比,五比三。

结论:战争惨恶,胜败瞬间。利用降汉的匈奴人,有效组织边防部队。山地作战用匈奴兵,平原作战用汉兵,扬长避短,方是万全之策。

4.

《守边劝农疏》:

用罪犯谪戍守边的办法不可取。匈奴人的特点是不依赖土地,来去随利,而汉人不能离开土地。边境驻军轮守,劳民伤财,运粮、养兵的成本太高。建议在边境地区,政府出资,兴建要塞、城池、住宅,移民实边,划拨土地,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免除赋税,提高福利,配置医巫,祭祀祖庙。当发生战事,边民熟悉地形,自会冒死以赴,互相增援,保护家园、骨肉、亲邻、好友的安全,激发人之斗志。将边民军事化编组,选拔贤能组织管理,农时种地,闲时练兵,战时充军,屯垦戍边,胜于轮调守边、不熟情况、心存畏惧的军队。

5.

《论贵粟疏》:

实质就是重农抑商。教导民众耕田亩、种桑麻、养家畜,使府库充盈,以防水旱天灾。民追求利禄,如水,向低流时并不选择方向。金银财宝,饥饿时不能果腹,但可以使臣子背叛、贼盗动心,民众趋利。而黍米稻谷、布匹绸缎,都由土地而出,投入人力方有收获,一日不劳作,就有饥寒之虞。而商人,大商放贷,小商买卖,赚取利益,游荡享乐,天灾人祸,乘人之危,哄抬物价,男不耕地,女不纺织。美食佳肴,毫不节俭。拥有财富者易结交权贵,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扰乱国家。建议提高粮价,保护农家利益,鼓励民众纳粮,粮多减税,“损有余,补不足”,让利于民。开放边贸,以粮换马成为国策。

6.

提出这些建议,是因为晁错敏锐地预测到匈奴来年定会掠边。结果公元前166年,匈奴就真的抢掠了一把,还差点打到长安。

于是,这些建议,汉文帝全部采纳,并下诏开荒种地,种桑养蚕,减免税赋,募民戍边,设立耕桑礼仪,废除“秘祝”(一种将过错推给下属的神秘诅咒活动)。

对汉代的百姓来说,他们自我生存、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原动力非常强。官府只要不扰民,决策宽松,民间很快就会发展起来。于是,大汉的财富迅速地积累起来。

7.

汉初的时候,给刘邦拉车的马,都找不到四匹体形毛色一样的,王公大臣只有牛车。经过“文景之治”,汉建国70年时,国泰民安。

汉武帝初年,各郡县府库充盈,存银巨万,以致串钱的绳子都断了,粮仓中的粮食多得堆在户外,腐烂不可食用。田野中,马骡成群,长安街市上处处马粪。参加宴席要是骑个母马都上不了席,因为母马会造成公马的骚动,马群打架,让客人不得安生,所以把骑母马的人赶走是最好的办法。

汉军的实力,可以从北军军事长官的称谓上看出: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

8.

财富的提升,为大汉王朝远击匈奴、经营西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军事基础。

公元前141年正月,刘彻登基,成为大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史称汉武帝。此时,大汉建国61年。汉帝国开疆拓土的时代正式开启。

刘彻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拔人才。品德要贤良方正,性格要直言极谏,策论的题目就定为“古今治国之道”。可以理解为,人品端正,敢说真话的人才可讨论治国之道。最精彩的论文作者叫董仲舒,这一年38岁,时任宫廷博士,主讲《公羊春秋》。

9.

孔子去世339年,孟子去世149年后,董子将“仁、义、礼、智、信”的人格标准和“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经济一统、政治集权、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治国理论推上了政治舞台。

“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成为治国之策。但受制于当时主张“黄老之术”的外戚专权,羽翼未丰的刘彻暂时不用。

在当时的认知观念中,南蛮和东夷并不影响政权的稳定,伺机而一统便可,而北狄和西戎给帝国带来了威胁。击破匈奴是当务之急。汉武帝接见降汉的匈奴人时,听说了冒顿和老上单于曾向西驱逐大月氏并以月氏王头为酒碗的故事,萌发了联合大月氏攻击匈奴的想法。于是,他招募勇士出使西域,郎官张骞应募,奉命出使西域。这一年是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

10.

公元前135年的秋季,司马迁出生。这一年有一个外交事件,就是军臣单于再次要求与汉朝和亲。军臣单于已娶走四位汉室“公主”,平均每五年要求和亲一次。这一次是否答应和亲,朝议时,出现了两种意见:

王恢认为,与匈奴和亲所换来的和平最多几年,匈奴就又会兵扰边塞,不如拒绝,起兵攻打。此建议无人支持,因为王恢官职太小,只是大行令(负责礼宾的官员)。

韩安国认为,匈奴人漂移不定,很难制服,劳师远征,得不偿失,以一女子的命运换帝国的平安,何乐而不为?此建议得到多数人支持,因为韩安国是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11.

反正嫁的也不是自家女儿。

此事暂时搁浅,汉朝给匈奴的答复应该是择良辰吉日,因为没有这段时间和亲的记载。

到公元前133年,张骞已离开长安6年,生死不明,杳无音信,寻问匈奴,查无此人。这一年,对匈奴的攻与和再次引发了朝议。

此次讨论源于一个商人的建议。今天的山西朔州在汉代时称为马邑。马邑县有一位富商叫聂壹,做边贸生意起家。当时,汉地的粮食不值钱,而匈奴的牛、羊、马也多得不值钱,于是,通过易货贸易,赚取差额,聂壹就发达了。

12.

聂壹生意做大了,与匈奴贵族和大汉官员都有往来,尤其是搭上了王恢这条线。于是,聂壹就给王恢提了一个建议:利用匈奴人的贪婪,引诱他们入关,然后十万汉军埋伏,打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以一战换和平。当然,聂壹的出发点没问题,但这一“妙计”最后要了王恢的命,聂壹本人也是人财两空。得罪了匈奴,生意做不成了,闯了大祸,功名也得不到了,于是改姓张隐匿起来。他的后代出现过一个名人,三国时代的名将,朔州马邑人张辽。

13.

关于战与和,再次朝议,针尖对麦芒。王恢说:从前代国,北有匈奴,南有晋、燕,他们都能养老育幼、耕田种桑,府库充实。而今大汉威望远播四海,匈奴之所以不停南下,只是对汉轻视,毫无畏惧之心,我们应该主动出击。

韩安国说:平城之围,高祖回归,以天下为重,所以才派刘敬出使推动和亲,至今已70余年,我认为不该采取战争,应当以和亲为重。

王恢说:当年,高祖时代,国困民乏,百姓无隔夜之食,现今国富民强,而边境骚扰不断,士兵死伤累累,仁人志士,无不痛心,何不痛击匈奴,换取长久的平安。

14.

韩安国说:圣人之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逸待劳,是养精蓄锐,是以不变应万变。匈奴之地,地荒人稀,大军一旦突入匈奴腹地,粮秣不继,人困马乏,这将犯兵之大忌。

王恢说:我的策略并不是深入匈奴腹地,而是利用单于的贪心,引诱他们进入马邑,汉军十面埋伏,利用地势和要塞围歼匈奴,生擒单于,则一战定胜负……

当时,汉武帝毕竟只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帝王,争强好胜,壮志满满,于是拍板,打!

15.

战略计划开始制订。汉武帝任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息为材官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率领骑、步兵和战车部队30万在马邑附近的山谷埋伏。军队如此大规模的调动,不可能不泄密。边防的军士都知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诗句长安民众也知道将有一场大战爆发。

聂壹的任务就是忽悠匈奴单于参战。计划是这样的,由聂壹告诉单于,他将杀掉马邑的县令、县丞,把人头挂在城头,然后打开马邑城门,迎匈奴大军入城。聂壹按计划,将两个死刑犯的头挂在了城头上,匈奴线报已看见。

16.

马邑之地,当年应当是汉对匈奴的贸易集散地,聚集了大量财富,且是进入汉地的要塞,如果只是牛羊之利,匈奴不会感兴趣,更不会劳师远征。从地势上来说,马邑易守难攻。有雁门关为咽喉,有长城为防线,北、西、南三面环山,山势高,中间是桑乾河域的冲积平原,水流充沛,战略地位重要。

军臣单于率十万大军来了,越过长城防线后,直扑武州塞。距马邑百余里时,他发现遍山牛羊无人看管,这与以往抢劫的情形不太一样。于是,军臣单于派人攻下一个汉军哨所,抓了雁门郡的一个尉史,一番恐吓,这个小官就道出了汉军伏击的内幕。于是,这个小官马上升为匈奴的天王。匈奴大军立即撤出了长城要塞。

17.

历史往往因为一个小人物、一个小事件、一个小偶然而改变走向。

30万大军等了几天,方知匈奴已退回草原,再追到长城边上,不见匈奴人影。大军无功而返。刘彻很愤怒,让王恢给个说法。王恢的辩解词是:我的任务是匈奴进入马邑后,从代郡袭击匈奴的辎重部队,但是匈奴撤退了,我只有3万人,力不能行,所以没有攻击。我知道回来是死罪,但为陛下保全了3万军队。

18.

王恢并不想死,他用重金贿赂了宰相田蚡fén,但田蚡不敢为他说情,就找到了自己的姐姐王太后,也就是刘彻的母亲。于是,王太后就对刘彻说,王恢是事件的策划者,如果杀了王恢,就等于给匈奴除去了一个心腹大患。而刘彻则认为,大军远征,即使不能打胜仗,也要做做样子,攻击一下匈奴后队。兹事体大,如果不杀王恢,没办法向天下人交代。

19.

汉文帝时代曾采用贾谊的建议,培养高级官员的廉耻之心。皇帝用礼义廉耻来要求高官,百官则以为人臣的节操回报。身为官员,只问是非,不讲利害,严守规矩,遵循仁义,这种官员可以授以权柄。官员是民众的榜样,要留面子,保证民众对官府信任,比如高级官员犯了贪污罪被罢免,一般说“锅碗不净”;犯了奸淫罪而处罚的,一般说“帷薄不修”;昏庸无道、欺压百姓的,一般说“不能称职”。有上述问题的高官,一旦被上级问责,立刻改穿丧服,端一盆水,盆上放上佩剑,自行前往针对高官的“请室”谢罪。水盆中的水表示朝廷执法公正。对于犯罪的高官,不会有狱吏用绳子套脖子,把他们当众抓走。当判决死罪时,只需告诉他:你犯了重罪,罪不可赦,愧对朝廷众望,请检讨吧。

20.

这些高官会立刻明白,于是他们面北叩头谢恩,下跪自杀。这就是“刑不上大夫”的真相,并不是说高官犯罪不受刑法处罚。正因如此,“七国之乱”的诸侯王都是自杀的。

当王恢得知了刘彻的真实想法,没等廷尉的判决书到达,就自杀了!

马邑之谋,成了分水岭,自此汉匈反目,匈奴开始不断地攻击汉朝边境。而汉军开始大规模地组织军队进行反击。卫青、霍去病、李广走上了对匈作战的历史舞台。

21.

当时,汉与匈奴最近的地区是河套地区。其中,黄河以南称为“河南地”,秦代蒙恬开拓的垦区“新秦中”在楚汉相争时被匈奴人复占。夺回失地是抗击匈奴的第一步。在收复河南地的战役中,年轻的将领卫青初露头角。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春,匈奴人来了,数万铁骑突入上谷郡抢掠一番。这次匈奴的大举入侵,挑战了刘彻的底线。于是,他下令反攻。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郡出发。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发。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出发。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发。每人率骑兵一万。

22.

这一仗,公孙贺没找到匈奴。公孙敖被匈奴打败,损失7000骑兵。李广不仅被打败,还被匈奴人生擒,全军覆没,最终他抢了一匹战马逃了回来。而卫青首战告捷,兵锋抵达龙城,斩杀俘虏700人。这个结果令刘彻大怒,李广、公孙敖被判死刑,后交纳赎金免于死罪,被贬为平民。

西汉时,只要不是犯了十恶不赦的罪,都是可以用钱赎命的。之后,犯罪之人还可以被再度起用。

卫青被封关内侯。这个关内侯是一个荣誉称号,是没有封地的爵位。

23.

这年冬天,匈奴人侵入上谷、渔阳。来年秋季,匈奴骑兵2万,又侵入辽西。辽西太守战死。匈奴由辽西打到渔阳,在渔阳驻守的韩安国被围攻,千余骑兵几乎尽没。汉军撤至右北平。之后匈奴由渔阳入雁门,杀百姓3000余人。大汉整个东部边境,让匈奴的骑兵践踏了一圈。

刘彻再度征召李广,让他出任右北平太守。李广在匈奴人中名声很大,被誉为“飞将军”。有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避开了东部战线,开始从中部和西部战线进攻。

此时,侵入雁门的匈奴军团再往西进,就可直接威胁长安。于是,卫青率30000骑兵出雁门,李息出兵代郡,两路大军驱逐匈奴。此次,卫青又获得胜利,斩俘匈奴数千人。来年,再战!

24.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大军冲入上谷郡、渔阳郡,抢掠屠杀官吏百姓千余人。至此,汉匈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刘彻决定收复河南地,给长安留出战略缓冲带。

汉军出动,卫青、李息,东自云中郡,西到陇西郡,在漫长的边防线上分别出兵。卫青的军队由云中出击,沿黄河北岸西进,到高阙,然后沿黄河南下,前锋直达陇西郡,集中力量攻击位于河南地的匈奴楼烦王和白羊王部。

战斗的结果,楼烦王和白羊王向北逃亡,汉军俘虏匈奴数千人,牛羊百万只,顺利收复河南地!

25.

自秦末匈奴侵入占据此地,已80多年了!卫青因此役再次加封爵位,成为长平侯。部将苏建封平陵侯,张次公封岸头侯。

收复河南地之战是大汉在抗击匈奴战争中获得胜利的开始,亦是大汉对匈奴采取主动进攻的开端。中大夫主父偃建议:河南地,北有黄河为天堑,蒙恬曾筑城屯垦,现在重归大汉,可以筑城,作为驱逐匈奴的根据地。这个城就是后来的朔方城。但在朝议时,各方意见并不统一。

26.

公元前126年,汉刘彻元朔三年,长安皇宫内的一场大辩论,决策着大汉版图。

主持人:31岁的刘彻

正方官员:中大夫朱买臣

反方官员:御史大夫公孙弘

听众:朝廷众官员

辩论题目:要不要建立朔方郡

辩论的背景:大将军卫青已荡平河套地区,要不要在地图上黄河的“几”字形左上角建一座城。

建城的提议招致群臣的反对,公孙弘是反对派的代表。刘彻找来了中大夫朱买臣反驳公孙弘等人的短视。

27.

这个朱买臣出身不好,是个樵夫,会稽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40多岁时还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他胸怀大志,每日口若悬河地大谈治国之道。吃着百姓的饭,操着帝王的心,老婆觉得他丢人,和他离了婚。朱买臣50多岁时,经老乡推荐,被刘彻重用,留在身边。

公孙弘,山东寿光人。“公孙”在那个年代成了姓氏。按封建礼制,贵族分四种:天子、诸侯、大夫、士。天子的嫡长子叫太子,太子的兄弟叫公子,公子的儿子自然叫公孙。所以公孙弘家族曾有着显赫的贵族身份。到了公孙弘这辈,自小家境败落,在海边养猪。他当过狱吏,没当好,被开除。此后他立志读书,40岁开始研究《公羊春秋》。

28.

这是一场贵族眼光与平民视角的大辩论。公孙弘等人的意见是,国家正在东方建立沧海郡(今朝鲜半岛的安边城),现在又要耗费巨资建立朔方郡,没必要把钱浪费在偏远的不毛之地。何况,对西南蛮夷的战争已打响,建立朔方郡可能带来财政危机。

大辩论的激烈程度堪比2000年后大清王朝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公孙弘并不知道朱买臣是受刘彻之意来反驳他的。不然,他已过耳顺之年,根本不会有任何意见。朱买臣认为,帝国多年的威胁来自北方,在与匈奴的边境上建立一个进攻匈奴的军事基地,以保河套的安全,这个钱得花。朱买臣的“边塞十问”,让公孙弘无言以对。

29.

这场大辩论,实质上是一次刘彻安排好的对匈奴持久作战意图的展现。辩论结果,朱买臣胜。因为他站在了帝国君主和国家安全的思维方向上。于是,大将军卫青的副官校尉苏建率十万军士修建朔方城。朔方没有平原腹地那种宜人的春秋之景,只有冬春的风雪茫茫和夏秋的黄沙漫漫。当年蒙恬没有修完的长城,因朔方城而连成一片。这里只有手持盾矛、长年竖立的汉家子弟。

这一年,刘彻一直等待的一个人回来了,他就是张骞。13年前,离开长安时百余人的豪华阵营,归来时只剩主仆两人——张骞与堂邑父(亦称甘夫)。

30.

从元朔三年向前推13年,也就是建元元年,当时17岁的刘彻派出了25岁的张骞,让他持汉节寻求军事联盟。刘彻没有想到的是,在朔方城开建时,他等来了这个已38岁的中年人。

这13年中,为了帝国的梦想,此百余人,黄沙埋骨。张骞所走过的道路,今天我们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所穿越的土地,称为“西域”。因为不久后,从朔方北城门出发的士兵,要把这块土地变成大汉的西部疆域。

31.

简单地回顾一下张骞的惊险旅程。张骞,陕西汉中人,出使前是武帝的警卫人员。身边人,绝对值得信任。张骞出使的目的本是联合大月氏打击匈奴,一劳永逸地解决帝国的北部威胁。西域在当时还是一个未知的疆域,是远在天边的神秘地域。这次出使要穿过匈奴的实际控制区,凶多吉少。这是生与死的考验,更是勇气与意志的考验。张骞的这一次西部探险,打通了亚欧的通道。

张骞和他带领的使团,在河西被匈奴的游骑兵抓获。知道张骞他们要去大月氏后,军臣单于很生气:大月氏在匈奴西边,汉朝怎么能穿越匈奴之地与他们交往?如果匈奴派使节去南越国,汉朝准许吗?

32.

于是,张骞的使团被禁止出境,全部的财物被没收。

任何民族都会崇尚英雄,张骞是一个英雄。匈奴单于感于张骞的胆略,所以大汉的使团被俘虏后,匈奴人没有杀害这些汉使,而是很友好地给每个人娶妻安家,让他们在匈奴之地安居乐业,放弃西行的计划。

在匈奴之地的10年间,张骞穿胡服,学匈奴语,并有了两个儿子,俨然成了匈奴人,但张骞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皇帝的信任。在匈奴已不再关注这些汉使时,张骞取出珍藏的汉节,逃跑了。他并没有逃回大汉,而是继续自己最开始的使命——一路向西。

33.

13年间,大汉与匈奴的军事实力已发生了逆转,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大将军卫青、“飞将军”李广,已成为战无不胜的“神”。

出使前,张骞并不知道月氏人又受到乌孙人的攻击,迁到了妫(guī)水流域,并征服了大夏。在匈奴的日子里,张骞不断地打探关于西域的消息并记录下来,这才得知大月氏人早就被驱逐出了伊犁河流域。

34.

张骞出逃后,放弃了原有计划,没有向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直达大宛,进入费尔干纳盆地。此一行,张骞等人风餐露宿,干粮吃完,就靠射杀猎物充饥。一路上过沙漠,翻达坂。在大宛,张骞向国王说明了出使大月氏的使命。汉使的到来,感动了早已风闻东方大汉富庶的大宛国王。于是他热情地款待了张骞,并派人护送张骞到达康居(今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派人将汉使送至大月氏。

35.

但是,月氏国王对远离匈奴和乌孙后所占领的新土地很满意,已不愿冒险与大汉共击匈奴了。无奈之下,张骞抵达大夏的蓝氏城,准备动身回国。为了避开匈奴,越葱岭后,张骞等人沿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于阗、鄯善(今若羌)进入青藏高原。但是此时羌人区已被匈奴征服,张骞等人又被抓了,再次被送入匈奴王庭。虽然与妻儿团聚,但这并没有动摇张骞回归大汉、完成使命的决心。

36.杀青段

一年后,元朔三年,在汉朝讨论是否建朔方城时,匈奴内乱。张骞带着堂邑父和妻儿再次出逃。今天人们在记住张骞的同时,也应该记住这个匈奴人堂邑父,此人在13年间充当了张骞的向导、翻译、护卫。如果没有他,也许张骞将与他的随从一同丧生荒漠,玉门关以西的世界,对于汉武帝刘彻来说,可能一直都会是一片空白。

(待续…)


 (帮你找下一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