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873】
读物本·《撒马尔罕的金桃》第十章 香料(2)
作者:狸仙儿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795
0
1
2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书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4-24 09:26:16
更新时间2025-04-24 09:26:1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第十章 香料(2)

 

榄香

1.

在中世纪时,中国人对于橄榄属热带植物所产出的多种含油树脂都是很熟悉的。这些树脂被称作“榄香”或“榄脂”。在唐代,广州地区土生的“中国橄榄”的榄脂被用来当作堵塞船缝的清漆。因为其独具的特质,这种榄脂又被称作“橄榄糖”。但是在广州府的土贡产品中,另外还有一种榄香,这种榄香被称为“詹糖香”。“trâm”(詹)是安南语“kanari”(即橄榄属树)的读音。詹糖香实际上就是能够产出柯巴脂的橄榄的榄脂。唐代时在岭南的某些地区——很可能是在靠近安南边界附近的地区——就生长着这种詹糖树。但是当时的北部湾是詹糖香的最主要的产地。它是一种带有柠檬和松节油香味的,略呈白色的颗粒状物质,但是由于混合了炭,所以用它制成的詹糖香通常都是黑色的。苏恭说:“詹糖树似橘,煎枝叶为香,似沙糖而黑,出交、广以南。”詹糖香在长安的使用,必定也和北部湾一样,是用来在神坛上焚烧的。

 

樟脑

2.

中国(或“日本”)樟脑为“右旋樟脑”。这种樟脑是从中国、日本以及北部湾的一种大树的木材中提取出来的结晶状物质。而婆罗洲(或“苏门答腊”)樟脑则是“左旋樟脑”,它是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亚的一种高大的树木中提取出来的,类似于中国樟脑的一种产品。中国最需要的就是婆罗洲樟脑,而且从中世纪起直到现在,与欧洲贸易的也是这种樟脑。

在中世纪的中国,婆罗洲樟脑有两个很流行的名称,其中一个是从马来亚的商业行话“Kapur Baros”(婆律樟脑)翻译来的;有时径自就称作“婆律膏”。“婆律”(Baros)是苏门答腊西海岸的一个村落,这里曾经是樟脑的主要出口地。

 

3.

婆罗洲樟脑的另外一个名称叫“龙脑香”。那些从海外带来的奇异而珍贵的物质,很容易使人们在想象中将它们与主宰大海的龙联系起来,人们将“阿末香”叫作“龙涎香”也是同样的道理。唐朝人试图区分“婆律膏”与“龙脑香”,但是他们谁也没有能够提供出正确的答案。有些人认为,由于龙脑香树有肥有瘦,所以就有“婆律膏”与“龙脑香”的区别,但是他们却不能断定在这肥瘦不同的两种树中,究竟哪一种树出哪一种香。另一种说法认为,龙脑香是树根中的干脂,而婆律膏则是树根下面的清脂。的确,“膏”字常常与“婆律”连用,这说明它或多或少是作为油质产品在市场上出售的,这样就将它与结晶状的“龙脑”区别开了。除此之外,佛誓国还出产一种“龙脑油”。

 

4.

唐朝人对于婆罗洲龙脑香的产地是不清楚的。它的产地究竟是“婆律”呢?还是“婆利”呢?这两个地名在汉文译名中几乎是指同一个地方。而且根据唐朝人记载,波斯也出产龙脑香——但是对于这种说法,正像通常出现的类似的说法一样,我们可以假定,这是由于将波斯商人带来的产品,当成了波斯出产的产品的缘故。据玄奘大师记载,在马拉巴尔沿海的一个叫作“秣罗矩吒”的地方也出产龙脑香,这里的龙脑香“状若云母,色如冰雪”。这说明龙脑树在当时很可能已经成功地被引种到了这个地区。另外据记载,在东诃陵国,“死者实金于口,以钏贯其体,加婆律膏、龙脑诸香,积薪燔之”。

 

5.

至于已知的唐朝进口的婆罗洲樟脑,七世纪时堕和罗的属国(耨)陀洹国曾经向唐朝贡献婆律膏;盛产金、银、郁金香的大国乌苌国,也在七世纪时“遣使者献龙脑香,玺书优答”。甚至距离樟脑产地非常遥远的大食也曾经遣使向唐朝贡献龙脑香,但这是八世纪时的事。总而言之,樟脑为唐朝人带来了南方温暖的气息。

在中世纪后期,樟脑是装在竹节中输出的,而这种运输方法使旅行家伊本·巴图塔误认为樟脑就是这样长出来的。很可能运往唐朝进行商业贸易的樟脑,也是使用了同样的方法来包装的。在中国,曾经将糯米、炭以及红色的“相思子”混合在一起,用来贮藏龙脑香。

 

6.

樟脑香的气味在唐代很受人们的喜爱,它是许多香水和焚香中都要使用的一种成分。最著名的一种樟脑是交趾贡献的“瑞龙脑”(宫廷里面是这样称呼的)。这种香气郁烈的樟脑被制作成蝉和蚕的形状,像护身符一样佩戴在衣物上。唐玄宗将十枚“瑞龙脑”赐给了他的宠妃杨贵妃。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了唐玄宗下棋的故事。当玄宗下棋时,由贺怀智在一旁弹奏琵琶,这局棋后来被一只巴儿狗搅乱了。下面是这个故事的后半段:

时风吹贵妃领巾于贺怀智巾上,良久,回身方落。贺怀智归,觉满身香气非常,乃卸幞头,贮于锦囊中。及上皇复宫阙,追怀贵妃不已,怀智乃进所贮幞头,具奏他日事。上皇发囊,泣曰:“此‘瑞龙脑香’也”。

 

7.

另外还有一件轶闻,说明当时人们是如何喜欢使衣物上带上樟脑香气的。据记载,幼帝敬宗“造纸箭、竹皮弓,纸间密贮龙、麝末香,每宫嫔群聚,帝躬射之,中者浓香触体,了无痛楚”。

根据唐朝官方本草记载,龙脑香主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又据八世纪时的术士张杲记载,樟脑与麝香混合在一起——这显然是一种常见的配方——可以治疗留在骨髓里的“风”。印度有关樟脑作用的药方,也随着樟脑一起传入了唐朝。

 

8.

在一部汉译佛典中,盛赞观世音菩萨规劝一位被毒虫咬伤的人,将同等数量的婆罗洲樟脑与安息香调入净水中,“于观音像前颂'dharani'(陀罗尼)十遍,其疾即愈”。龙脑这种实用的药物还有其更实际的解酒用途。十世纪初期,王延彬担任泉州刺史,他是后来在福建创立“闽”国的一位镇帅的侄子。在王延彬任职期间,大力提倡进行与南海商舶的贸易,使泉州城及泉州地区更加繁荣,我们认为王延彬是泉州的名望以及泉州后来的鼎盛状况的奠基人之一。但是王延彬又是一位唯美是求、考究饮食的人,他有一套标准的治疗饮酒过量的办法,即在宴会结束后,在身上浇几桶龙脑液,然后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

 

9.

樟脑甚至还可以用于饮食。宝历元年(825),宫廷的御厨中——又是那位年轻的敬宗在位时的事——曾经制作过一种叫作“清风饭”的佳肴,据载:“宝历元年,内出清风饭制度,赐御庖,令造进。法用水晶饭、龙睛粉、龙脑末、牛酪浆调事毕,八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进。惟大暑方作。”看起来对这种香料成分以及其他配料的选择,都很有些巫术的意思在里面:因为樟脑片看起来就好像是“雪片”一样,所以它也就有清凉的作用。

上文中已经提到了交趾贡献的形状如蝉、蚕一样的樟脑。在唐代或稍后,在中国也出现了制作类似的龙脑小人像的风俗。十世纪时,《清异录》的作者陶穀写道:“以龙脑为佛像者有矣,但未见有着色者。”但是他接着又说:“汴州龙兴寺惠乘,宝一龙脑小儿,雕制巧妙,彩绘可人。”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