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朝是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
我们看到一朵花开放,非常灿烂,非常华美,可我们大概没有办法了解一朵花开放的辛酸。它那么渴望生命完成的过程,但它怎样去完成?它经历了哪些冰雪、霜雹、风雨?我们要看花的华丽,却不要看花得以完成的残酷,其实是不可能的。残酷是被我们自己过滤掉了。我们抱着一个小宠物的时候,当然感觉不到残酷性,可是当我看到一个温柔的人,抱着一个小宠物,常常会有一种难过,因为这个生命其实已经被豢huàn养为另外一种形式。这也是一种残酷。我们没有给它任何自由意志,也没有给它求生的可能。农业文化到最后是相濡以沫的状况,当灾难来临,你会感觉到巨大的无助、无奈,生命个体的强度也无济于事。
2
所以,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之中,就是生命的个体强度和群体的相互依赖感之间常常找不到平衡。为什么会出现一个那样的唐朝?很可能是因为群体的依赖感到了一定程度,个人的潜能已经无法得到释放,所以它出现了。
唐朝调整了一下历史的角度,给个人以空间,因此唐太宗、武则天、李白这些人得以出来,而不用担心个性的释放会给社会造成大紊乱。接下来的宋朝又会回到农业伦理。宋朝以后,武则天和李白被骂得很惨,被认为是目无纲纪、无法无天的。
3
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
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同时我们也知道这只是在美学上做了一个平衡和提醒,不必担心在现实当中会产生某些副作用。唐朝是“负”,而不是“正”,我们文化的正统仍是农业伦理。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回想起来,这一年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我常常跟朋友们说,在农业伦理里受不了的时候就出走一下,去唐朝过两天再回来。我一直觉得《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气派最辽阔的一首诗,希望跟大家交流这首诗所表现的真正的宇宙意识。
4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xiàn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piān]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上拂[ fú ]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 qián ]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xiá ]。
斜[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5
第一句的“平”,第二句的“生”,以及第四句的“明”,都是用的同一个韵。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是一个韵,一共有九次转韵,构成了非常完整的结构形式。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琢磨,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完美关系终于实现了。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张若虚,他的诗作留存下来的非常少,可是后人提到这首诗,称它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做诗人做到这样真是很过瘾。我基本上不把《春江花月夜》看作张若虚个人化的才气表现,而是强调初唐时期人的精神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辽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开始伸展。
6
我第一个想跟大家交换的意见是关于题目的。可能你们在很多地方听到过“春江花月夜”这个名字,有一首民乐的曲子就叫作《春江花月夜》,其实它早先的名字叫《夕阳箫鼓》;很多中国的画家也爱画这个主题。张若虚写了这首诗以后,“春江花月夜”这个名称就延续下来,变成了美好时光、黄金岁月的代名词。
7
“春江花月夜”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五言诗当中,习惯于“二”和“三”的关系,很多人会认为断句的时候应该断在“春江”两个字后面,下面是“花月夜”, “春”是在形容“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春天的江水。我们的语言比较复杂,一个词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名词。用汉语写诗的时候,常常由词性本身带来一种暧昧风格。如果将“春江”理解为春天的江水,那“花月夜”的中心词就应该是“夜”——有花有月亮的夜晚,听起来其实挺俗气的。
8
可是汉语文学的有趣之处在于汉语是一个字一个音,所涵盖的内容几乎形成了一个画面,而不只是一个词汇。将“春江”理解为春天的江水可能是一个错误。最有趣的是,这五个字全部是名词: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我将这五个名词看作一首交响曲的五个乐章,整首曲子有五个主题,分别是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和夜晚。五个主题在交错,它们之间发生了三棱镜般的折射关系。这首诗之所以迷离错综、意象丰富,是因为它的五个主题都是独立的。
9
生命的独立性
在唐诗当中,生命的独立性是受到歌颂的。在历史上,如果我喜欢武则天这个角色,和她是否取得了政权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因为我看到她对自己独立个性的完成。《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在充分的自我独立性当中,去欣赏另外一个完全独立的、与它不同的生命状态。
这里面的美学意识非常现代。二十世纪初,巴黎有一个永远都是楚楚可怜的女画家,名叫罗兰桑。有人喜欢她,有人不喜欢她,但大家都尊重她。还有一个俄罗斯来的移民叫苏蒂纳,穷得要死,每天去做苦力,在码头上搬东西,然后回家画画,他喜欢画被宰杀后的牛。罗兰桑与苏蒂纳如此不同,可他们同时在巴黎,而且可以做朋友,认为彼此代表的是“巴黎画派”两种不同的美学。
10
唐代也有这样的特质。武则天在取得政权的过程当中,最大的障碍是一个姓武的人要去抢夺李姓政权,自然会招致反扑。徐敬业等人要讨伐武则天,必须先将武则天的种种不是昭[ zhāo ]告 天下,为自己争取舆论支持,就像现在报纸上的社论一样,表示自己出兵是名正言顺的。骆宾王的《讨武曌[zhào]檄[xí]》就是这样一篇“社论”。武则天作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执政者——这个“雄”已经有问题了,应该是“雌才大略”——读到这篇文章,不仅镇定自若,而且颇为欣赏骆宾王的才华。
11
这篇文章写得很真实,环环相扣。武则天出身卑贱,“曾以更衣入侍”,但她根本就不在乎这些,这里面就有了现代伦理的因素。武则天觉得文章讲得很对,可“我就是这样,关你什么事?”。皇帝去世不久,武则天取得政权,“一抔[póu]之土未干”——皇帝坟墓上的土都还没干,“六尺之孤何托?”——一个本该继承皇位的李家后代,竟然被废掉了。其中的语言和思想遵循的全部是农业伦理。
12
武则天的个性中有孤独意识,有流浪、冒险精神,这与农业伦理遵循的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所以武则天读着读着,就开始赞美这篇文章,还问是什么人写的,答说是骆宾王。“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诉诸农业伦理中的忠孝,当读到这两句的时候,武则天遗憾地说:“骆宾王这样的人才,宰相竟然没有招他入阁,这是宰相之罪啊!”
13
我每次读到这段,都会有一种惊讶:虽然这篇文章在骂武则天,但她从执政者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在那样一个时代里,骆宾王有骆宾王自我完成的方式,武则天有武则天自我完成的方式。武则天在自己的孤独当中,会欣赏骆宾王的孤独,而不是处于对立的状态。在现实当中,事关政治的争夺;可是在美学的层次上,每一个生命都可以欣赏另外一个生命,这才是“花季”出现的原因。所谓的花季,就是所有生命没有高低之分,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这些存在于自然中的主题,偶然间因缘际会发生了互动关系,可它们又各自离去。它们是知己,它们也是陌路。“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王维《送别》)他们总是在路上碰到人,就喝一杯酒,变成好朋友,然后擦肩而过,又回到各自的孤独,这里面没有一点小家子气的生命意象。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