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625】
读物本·【汉匈争夺战】崛起(106)丝路密码
作者:北斗祥雨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6266
3
3
5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35段,民族的形成,自然交往、交融,跨越的时空太长,而战争所造成的强制移民、杂居则是一种“短平快”的方式。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7-04 14:59:47
更新时间2024-07-04 16:56:45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仅限习读专用

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地去探秘两千多年前发生的故事。史料的记载,语焉不详,只是轮廓。如今,科学家们只能用考古的方式来揭开历史的真相。

第一部分 崛起

六 丝路密码

1.

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地去探秘两千多年前发生的故事。史料的记载,语焉不详,只是轮廓。如今,科学家们只能用考古的方式来揭开历史的真相。

民族的形成,自然交往、交融,跨越的时空太长,而战争所造成的强制移民、杂居则是一种“短平快”的方式。虽然这样的时空跨越同样很长,但在千万年的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西域这块土地在张骞探索之前,生活着什么人种?如何变迁?有无文字?

2.

《史记》中记载,月氏与乌孙分别游牧于敦煌、祁连间。当时的地名与现今的地名略有不同,汉代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一带被称为南山。祁连山下的草原不可能同时容下月氏和乌孙两个几十万人的游牧部落。最大的可能就是月氏人的地盘在今东天山至蒙古草原间,甚至曾统治过西域多地。匈奴崛起,月氏人被攻击,退出今祁连山一带,向西域收缩,之后西迁又攻击了乌孙,一些没有随大队迁徙的月氏部落,进入羌人所在的青藏高原和西域诸国,形成小月氏。

3.

西域特殊的地理环境,让数千年前的古墓保留下来。北天山一带发现的古墓与伊犁河流域发现的古墓形式和陪葬品类同,所以乌孙人进入伊犁河流域后应该生活在今乌苏、玛纳斯河流域的草原。玛纳斯以东至巴里坤草原再向东至祁连山草原,则是月氏人的游牧地。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攻击匈奴至折罗漫山,这里其实就是投降于匈奴的月氏人一部,这些人有一部分被俘后被强行迁往张掖,成为史料中的“义从胡”。

4.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赵破奴攻击楼兰、姑师时,属于匈奴汗国的蒲类国(今新疆巴里坤一带)毫无作为。于是,匈奴单于大怒,将蒲类国6000余户迁往匈奴右部阿恶地,大致为今阿尔泰山北麓的牧场。这次事件直接导致游牧于吐鲁番盆地的两位小月氏王降汉,共2660户。两位小月氏王被汉朝封侯,其一被安置在琅琊(今山东诸城),其二被安置在河东(今山西夏县),而他们的部落,被安置在酒泉郡。

5.

考古学家为了断代,习惯用“文化”将不同地域的古墓进行区分。各种不同文化依据青铜、彩陶、岩画等遗物或遗迹来区分与联系。讲吐火罗语的月氏人在西域留下了阿尔泰山南麓克尔木齐文化、苏贝希文化,焉耆盆地形成察吾乎沟口文化、新塔拉文化,哈密盆地形成焉不拉克文化、姑师文化……

但考古的局限性在于对当时人种的判别。

6

草原民族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抢婚、通婚,所以在草原民族中一种多源是极为正常的现象。所以,同一时期的乌孙贵族墓、月氏贵族墓会出现不同的人种,挖出高鼻梁古尸的西方学者认为墓主是欧罗巴种,而挖出宽脸庞古尸的西方学者就认为墓主是蒙古种。有人认为西方学者对西域古国人种的鉴定目的很明显,意在割裂西域与中原的关系,因为考古发现证明西域出土的苏贝希文化、焉不拉克文化与中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比如,从西域出土的单乳突环首刀与安阳殷墟妇好墓的鹿首刀如出一辙。

7.

既然张骞是第一个冷眼向西看世界的中原人,那么这些明显具有联系性的物件是谁带到西域,或者由谁从西域带到了中原呢?

《周易》中“既济”和“未济”两个卦象提到了同一件事情。

《周易》相传是孔子注解的,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朴素原理。它本不是用来算命的,而是告诉人们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周易》是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一共64卦,384爻(yáo),其中“既济”“未济”两卦均由水、火组成,在水火不容的这两个卦象中都提到了匈奴。匈奴在孔子时代被称为“鬼方”。

8.

先说“既济”,这一卦象的结构是上面是水(坎),下面是火(离)。《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思患者虑平其后,预防者图之于先,能如此,则未雨而彻桑土,未火而徙积薪,天下事,莫不皆然。”大概意思是凡事要防患于未然,要做好防备工作。但是,这个卦象可没那么简单。挑一爻,解释一下。九三爻的爻辞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这是一段历史故事,当年商王武丁发动了对鬼方之战,鬼方是哪里?就是来自北方的匈奴人、月氏人的先祖所在地。每遇雪灾,来自高原的游牧民族会闯入中原抢掠。商王武丁时期,曾有3次大征,鬼方之征战列首位。当年武丁任用贤臣傅说为相、妻子妇好为将率队出征。这场战争打了3年,解决了商来自北方的威胁。商的实力大增,开疆拓土,一度兴盛。

9.

再说“未济”,这一卦象的结构是,上面是火(离),下面是水(坎)。《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大概意思是要明辨各种事物,看到事物的本质,确定好方向,努力使事物的变化趋向好的方面,这样做则万事可成。也挑一爻解释一下,九四爻的爻辞说:“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这一爻的释义又说了商代的一段故事。还是和鬼方打仗,不过这回是在商纣王时期。周文王姬昌的爵位是伯,当时商有三公,鄂侯、九侯和姬昌。九侯有一个女儿嫁给了纣王,但这个女儿不满纣王和妲己的淫乱,于是被纣王找了个理由杀掉了。

10.

九侯有意见,纣王就把九侯剁成肉酱,在宴会上分食了。鄂侯只是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被纣王杀了,尸体被晾成了肉干。文王姬昌知道此事后,长叹一声,什么也没说,也被纣王抓起来了,关在羑(yǒu)。周文王坐牢时没闲着,他一直在反思,于是画就了《周易》。后来,鬼方入侵,纣王派文王率军出征,历时三年,打败了鬼方。于是纣王大赏文王并放他回到封地。文王贤能,其他诸侯都聚到他的麾下,这为武王伐纣打好了基础。文王在牢中演画的最后一卦就是“未济”卦,火在上,水在下,意思是不能灭火时,就要顺从而积蓄能量,伺机待发。此卦喻示着万物皆在变化中,此消彼长。

11.

卦象与西域跟中原间的物件交流有什么关系呢?一方面,战争是提高生产力的最快捷手段,人类自古最先进的技术都是用来发动战争和制止战争。两个卦象都提到了用时“三年”,这里的“三年”应该是指多年的意思。有战争就一定有胜负。于是,被俘虏的人可以将先进的技术带到敌对方,而缴获的物品也可以成为仿制品。另一方面,不发生战争的时候,可以贸易。

12.

西域最大的贸易商就是月氏人,他们可以将西域的物件带到中原,也可以将中原的技术带回西域,于是产生了交流。交流的结果是,在安阳妇好墓中发现了和田玉和大量来自西域的物件,而在西域的古墓中也出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张骞只是第一个以官方身份接触西域的汉朝人,并不代表张骞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流。

13.

考古发现,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中,有些是有文字的。当时西域的语言有多种,但是可以相互交流,这可能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方言。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的是楼兰、且末、精绝、于阗、莎车、疏勒等国,以于阗为中心。古典中记载,于阗人长得不像胡人,他们的语言类似中原话语。考古发现的于阗古文字文书属吐蕃语系,所以古代于阗一带的人种极有可能有一部分是汉藏人。《佛国记》(亦称《法显传》)对他们的着装是这样记载的:“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毡褐为异。”也就是说,从楼兰到于阗,这些人的衣服与中原相似,不同的是戴了个毡帽。

14.

史料记载,于阗国王头戴金冠,插了很多野鸡毛,冠后下垂长二尺宽五寸的没上过色的绢。这里的风俗是女人穿短衣长裤,骑马代步,与男人没什么区别。普通人死后火化把骨灰埋了,然后建个塔,类似于佛教的土葬方式。守丧的人剪去长发,用刀在脸上划个口子,以示哀悼,头发长到四寸时,守丧结束。但是,国王死后不火化,而是装进棺材,葬于野外,建庙作为祭祀场所。这一点与中原相似。当时于阗国实行的明显是东方人的习俗。

15.

战国时期,位于今甘肃西南部有一个部落被称为大夏,后来迁至青海。再后来,大夏人出阿尔金山到达罗布泊附近,建立了楼兰国。我们今天所说的“塔克拉玛干”并不是“死亡之海”的意思,而是吐火罗语“昔日的家园”的意思。在昆仑山谷间有数个小国,《汉书·西域传》中标注了他们的种族——婼月氏。羌是西戎的牧羊人,所以婼羌国,其实就是婼人与羌人的交融之国。

16.

西夜、蒲犁、依耐、无雷四国,其人种是氐羌人,逐水草而生。乌秅、难兜、戎卢、小宛等国被古人认为是月氏余种。这里是古羌藏人分布之地,各类人种在此交融。特别是由西而来的雅利安人,对南部诸国的血脉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塔里木盆地以北的诸国人都长什么样?这些人多深目高鼻多须,中原人称其为“胡人”。

17.

焉耆国的风俗是男人剪发,女人穿短衣长裤,这种装束主要是便于骑马。而龟兹国的风俗则是头发留到脖子处就剪断,国君不剪发。疏勒国,语言、人种外貌跟于阗一样,但是不剪发。疏勒国与龟兹国有一点相同,小孩子出生后,用两块板把头夹住,让孩子长成个扁头马脸。康居、安息、波斯、月氏等葱岭以西各国大多数剪发,所以葱岭东西各国风俗都剪发,而昆仑山脉诸国都蓄发。

18.

姑师国人长什么样?这些人的面貌类似高丽人,辫发于背。服装上,男人服饰同胡人,而女人服饰同中原。天山山谷中的诸国,由于与匈奴右部相连,其人种即使不是匈奴嫡系,也必掺杂匈奴血统。那么匈奴人长什么样?眼褐色,斜向鼻,脸颊大,颧骨高,鼻平唇厚,脸圆,胡须少,头顶剃发成马蹄形,脑后发也剃去,其余头发任之生长,辫好垂于脑后。

天山以北先后是塞人、大月氏、乌孙的领地,所以民众相互混血。那么月氏是什么人种?考古发现为高鼻多须之种型,也是胡人的一种。

19.

月氏人的相貌和语言,应该发生过非常大的变化。没向西迁徙之前,应当是蒙古人种,语言类似汉藏语或者匈奴语。西迁至中亚后,被当地人同化,变成了深目高鼻,说吐火罗语。这说明岁月的长河可以改变很多:相貌、文字、语言、基因。疏勒以西北的休循、捐毒、桃槐等国基本与乌孙人相似,为塞种。塞种人在古典中记载为赤发绿眼,所以可能是雅利安人与西域土著的混血。

20.

雅利安人是发源于黑海北岸的古老游牧人种。公元前5000年时,雅利安人居住在黑海和里海之间,属印欧部落,之后开始沿着欧亚大草原向东部的草原地区迁移。经过历史资料的整合可以发现,这个人种的攻击性非常强。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是被这个人种所毁灭。

21.

西域是各民族交错之地,汉代时就有汉人、羌藏人、雅利安人、月氏人、乌孙人迭居其中。大略区分的话,羌藏人居于昆仑山脉一带,塔里木盆地以南诸国为杂羌藏人,胡人居于天山西北,塔里木盆地北部诸国为杂胡。匈奴人居于天山东北阿尔泰山一带,故天山东部山谷诸人为杂匈奴种,或叫匈奴别种。葱岭山谷邻于身毒,故杂印欧种,吐鲁番盆地则汉人较多。

于阗国的附近有个皮山国,为中原人所建,带去了中原的农业文明。该国相关的战事较少,这似乎印证了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中原人并不喜欢战争,更希望通过和亲、贸易来解决冲突。

22.

丝绸之路的伟大之处在于,张骞的出使开通了一条中西文化和人种大交流、大融合的通道。张骞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西域这块土地上开始热闹起来。西来的文字、语言、人种和东去的风俗、技术、人伦开始对撞,先后出现了18种语言文字,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使用的范围、程度不同,但是,汉语始终是唯一贯穿西域历史每一个时期的官方语言。有一点考古可以证明,西域在张骞之前是黄种人或黄种人与白种人的混血,在东汉之后,白种人沿贸易之路进入西域。“胡人”的概念,西汉与魏晋南北朝有了差异。

23.

印度的孔雀王朝时代,刚好是中国秦汉大一统的时代,两国几乎在同一时代向东、向西开始扩张。孔雀王朝统一了印度大部时,阿育王向东的发展主要是传播佛教,且将上座部佛法传播到距中国很近的缅甸、老挝等地。有传说,阿育王的第三子曾率部至金马、碧鸡两山之间,也就是今天的大理和楚雄一带,传播佛法。

佛教的第一个五百年,小乘佛法开始在东南亚一带传播,但在云南地区,似乎效果不佳。印度王子准备返回时,被哀牢人所困,留居在滇。

24.

孔雀王朝之后灭亡,大汉帝国雄起。汉武帝时代,打通西南至身毒的道路一直就没有停下来过。汉武帝派出的汉使屡屡被阻于昆明。有一天,他们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是有一个乘象国,常有蜀郡商人私运货物到那里。这个地方也被称为哀牢国,位置大概在今天的保山盆地,疆域在云南省一部和缅甸及老挝的部分地区。刚好挡住了蜀地通往身毒的路。

在汉代,商人经商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那样,牵着骆驼,从东方一直走向西方,交换货物后,再从西域走回长安。当时,在每个地段都有一个中途交易点进行倒货。所以,汉使想越过西南夷控制的交易点直达身毒,不可行。

25.

《摩诃婆罗多》是一部印度史诗。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时间跨越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描写了婆罗多族的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征战。大战的结果虽然有胜败,但双方将士几乎全部捐躯疆场,是一个历史悲剧。在这部史诗中提到,汉帝国军队卷入了其中的一起军事冲突。这些记载可能是指印度史实中记载的公元前109年,柏始昌、吕越人等汉使想通过乘象国打通“蜀身毒道”时受到滇国攻击的历史。

26.

这个柏始昌就是“夜郎自大”成语的创始人,因为他在滇国和夜郎国被国王问到了同一个问题:汉与滇国哪个大?汉与夜郎谁大?

汉武帝对西南夷用兵是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灭劳深、靡莫。此后,滇王怕了,投降汉朝。滇国被置为益州郡,滇国国王被汉武帝授予诸侯国的印信,仍做他的酋长。

27.

汉武帝刘彻征服西南夷各部落后,依旧继续寻找通身毒、大夏的道路,每年都派出十多个使节团。使团要经过新建立的郡,实际上这些郡几乎都是自治的状态,并未真心归附西汉。汉使的频繁出使,让各郡不堪骚扰负荷。于是,已被汉朝任命的滇王下令封锁昆明,屠杀汉派驻的官员和使节,抢夺财物。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命拔胡将军郭昌率军南下,远征滇国。滇国反抗的部落数万人被诛杀。可是这个地方民风彪悍,叛乱此起彼伏,使节团始终无法通过,只是打通了蜀郡至洱海的商道。汉使通往身毒之道依旧为哀牢国所阻。

28.

汉武帝刘彻为什么一定要打通西南至身毒的通道呢?此时,西域的通道已开通,特别是赵破奴降服楼兰与姑师后,匈奴人也躲在漠北,不再出击中原,试图与汉重续和亲之路。这之间,还有一段故事。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亲率18万骑兵,自云阳出发北上,经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登单于台,到朔方,对匈奴施压。之后派使节郭吉到匈奴王庭告诉乌维单于,如果单于愿战,天子在边境候着,如果不能战,就归顺大汉,不要躲在漠北苦寒之地。乌维单于很生气,将汉使郭吉扣在北海牧羊,但并不敢与汉对抗。

29.

之后的那几年里,汉武帝刘彻一直热衷于两件事,一是求神,二是征伐。

元封元年,汉武帝先后拜祭黄帝陵、太乙神坛,并前往嵩山太室祭祀,派人到蓬莱找神仙。封禅泰山。祭祀天神、地神。将年号改为元封。在外游荡了10个月,行程18000里。

30.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春,继续。汉武帝先是到缑(gōu)氏城等神仙接见,神仙当然没来,于是派人进入深山大海寻访神仙,光派出采灵芝的人就有千人。此行的理由:祭祀万里沙神庙。回长安后,汉武帝命南越的巫师用鸡骨卜卦,祭祀鬼魂。听说神仙喜欢住楼房,于是在甘泉宫兴建“益寿观”“延寿观”、兴筑“通天台”,在汶水兴建明堂”。这期间灭南越、闽越国,设17个郡。允许这些郡采用自治方式,保持固有风俗,不征收赋税。

31.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破楼兰,击姑师,征朝鲜,平氐族,将氐族部落强迁至酒泉郡。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继续出行。祭祀五帝,祭祀后土神。与匈奴和谈失败。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继续出行。祭祀虞舜帝,登南岳,擒水怪,走水路达琅琊。祭祀所有名山大川。抵甘泉宫,祭祀太乙神。这一年大将军卫青去世,汉武帝突感人才的重要。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继续遣使寻找“蜀身毒道”,受阻,于是攻击滇国,大开杀戒。这一年,汉武帝已年过半百,在之后的日子求神寻仙不断!如果说通西域是为断匈奴右臂,是军事目的,那么寻找“蜀身毒道”可能就是为了求长生不老药。

32.

张骞到达大宛时,环印度的周边国家已盛行小乘佛教,张骞自然听说并接触了佛教的故事。所以在《晋书》中有记载,张骞从西域回来,带回《摩诃兜勒》一曲。后人认为是佛乐。我们可以理解为张骞在大宛学会了这个曲子,听起来可能很雄壮,回到长安后,由乐府李延年记录下来,谱写成了汉军的队列进行曲。

佛乐比较舒缓,不合适作为武曲,这个说法有些牵强,但张骞肯定给刘彻介绍过来自西域的佛。

33.

《魏书》记载有二,做一分析:

一、“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这一条是可信的。所以,汉武帝知道了身毒的佛教,对他来说,意味着西域有神仙。元封元年,祭祀黄帝陵时,刘彻曾问过属下:听说姬轩辕并没有死,可是怎么会有他的陵墓?属下回答:姬轩辕肉身升天,群臣思念故主,所以建了个衣冠冢。刘彻长叹说:看样子我升天后,你们也得给我建一个衣冠冢。可见当时刘彻已有了自己的宗教观念。

34.

二、“遣霍去病讨匈奴……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这一条是不可信的。霍去病将匈奴祭天金人运回了长安是实,但武帝时代,大乘佛法还没有盛行,也就是说犍陀罗的雕刻艺术还没有与佛像相结合,这应该是魏人为推行佛教而杜撰的故事。

从西域进入身毒道路太远,而走西南进入身毒的道路却很近。

35.杀青段

按张骞的算法,大夏位于汉朝的西南方向12000里外,而身毒在大夏的东南方向数千里外,那么身毒到长安的距离自然不会比大夏远。蜀地位于汉朝的西南部,身毒能买到蜀地的产物,说明身毒应该在距离蜀地不远的大汉西南方向。

这也许就是武帝坚持不懈地想打通“蜀身毒道”的另一个原因。

这条路没有军事意义,至于贸易,汉武帝不感兴趣。天朝大国,本就物产丰富。汉武帝求仙拜神似乎并没有什么结果,但是这一年,在张骞去世9年后,乌孙的使节团来到长安提亲了!聘礼是1000匹乌孙骏马。


 (帮你找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