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
太贵了?
三条降本增效的新思路
接下来,说说得到新商学在筹备期间特别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像一把剑一样悬在每个老板的头顶上。特别是最近一两年,连腾讯、字节这样的超级大厂也经常使用这四个字了:降本增效。真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啊。
生意难做,钱难赚。那么,问题来了:成本还能再降一些吗?还能从哪里再省出点儿钱来?
还是那个约定啊。下面我说说别人的新答案,你呢?边听边想你自己的老问题。
来,介绍你认识几个朋友。他们在省钱降成本这件事儿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意思的做法,没准儿你拿走就能用、用了就有效。
咱们开始。
第一个朋友,是这位。有一次我在刷抖音的时候,听见一位餐馆老板说,在全中国的餐饮业里对成本问题认识水平最高的人,是陈区玮。哎,这人我熟啊。我还请他在得到做过课呢。
于是我赶紧找到陈区玮老师,深圳一个餐饮集团的创始人。“跟我说说,你对成本问题到底都有什么高见?”
那天他就给我上了一课,真是大开眼界。
先来说通过一个调整就能省出来30万的事儿。
过去,餐厅有很多一次性包装。比如,筷子和调羹在清洁消毒以后,都要人手工封装在透明塑料袋里。既不经济,也不环保。但在陈区玮的餐厅,改成了使用这种消毒筷子机。
使用消毒筷子机,意味着首先减少了封装环节,减少了摆台环节,省掉了塑料耗材,优化了流程,减少了人工,大概率能省钱,这一般人也想得到,但只有陈区玮仔细算过。一年算下来,仅此一项,他的餐厅能省下30多万。
而且我作为顾客,亲手从机器里拿出来的餐具,手感还有点消毒后的温热,是不是也感觉更放心一点?成本降低了,用户体验反而上升了。所以,陈区玮说,降成本,要以不影响用户体验为底线。否则,那不叫降成本,那叫偷工减料。
再来一项,不仅同行能学,连咱们家里做饭都能学。那就是切菜这个环节。陈区玮做了一个小变革,在对食材做初加工的时候,用剪刀,不用菜刀。一把葱,师傅用菜刀一刀咔嚓下去,容易多切掉一段葱白,浪费了。菜叶子边缘有点黄或者虫咬过有小洞,师傅用刀“咔嚓”下去,容易切掉一大片。可是,如果你用剪刀的话,对食材处理得就会更精确,能减少浪费。
也有数据。他测算出来,通过菜刀换剪刀这么一个变化,每天可以节约5%左右的新鲜食材。
别小看这5%,省的就是赚的啊。而做过菜的人也知道,用剪刀确实也比用菜刀更灵活、更省力、更安全、好掌握,男女老少都能干,招工的范围还扩大了。
还有一条,陈区玮餐厅的后厨里,尽量减少冰箱,能少放就少放。一家中餐厅他从五台四门冰箱减少到了两台。餐饮界有一句话:“不管你放多少个冰箱,厨师都有本事把它填满。”冰箱满满的,虽然不愁没有食材卖,但是不能快速流转,也是一笔巨大的浪费。冰箱少,囤不了货,倒逼餐厅管理者对第二天的销售做精准预算。这样一来,不仅浪费少了,客户吃到的食材也更新鲜了。
那天我听他这么一桩桩一件件地梳理,心里就一句话:活该人家挣钱啊!省的就是赚的,我对这句话的体会从来没有这么深过。
我又去追问陈区玮,你干得是挺好,但毕竟只是餐饮业的经验,那能不能总结出一句所有行业都用得上的省钱心法?
他给了我这样一句话:“精益化管理不是语文,而是数学。”说白了,不要用感性的模糊判断,而要用理性的精算方法。
话说多年前,陈区玮在深圳开了一家餐厅,火得不行,高峰期,每天中午有1600人来这就餐。
但是,有一天,来了一位行业老前辈,前前后后观察了一个小时之后,问他:你有没有可能挑战一下,把餐厅的入客数提高到1800人?
陈区玮就给了一个很语文气质的回答:可以试试,全体动员,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如果完成了目标就给奖励。
但这位老前辈没接这个话茬。而是连问了几个问题。比如,顾客排队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流程中最堵的点在什么地方?平均一个顾客买单需要多少时间?在低峰期还是高峰期发力,哪个能有效?
很明显,这是要具体数字啊,这位前辈,就是个数学老师啊。
陈区玮发现,这些问题他有模糊的感觉,但是答不出精确的数字。
老前辈数学老师一番计算之后,马上就给出了建议:
第一,算出排队时间之后,就可以在队伍不同的位置立上时间提醒牌,“您还需要排队15分钟/10分钟/5分钟”。顾客排队时候的焦虑感就降低了,中途放弃的顾客变少了。
第二,店内的堵点,往往是因为点了餐但是没地儿坐。真是没有地儿吗?不见得。很多顾客不好意思主动跟别人拼桌。那就好办了。店里面设置一个“交通疏导员”的职位,疏通人流,安排拼桌。座位的利用率又提上去了,翻台变快了。
第三,拿秒表计算顾客的买单时间,发现是9秒一个人,还有提升空间。加一个收银员,平均就能提到7.9秒之内。两条餐线,一小时就能增加110个入客数。
陈区玮马上按照这几个办法行动。果不其然,一个月以后,这家店铺的午市入客数就从1600人提高到1800人,又过了一个月,这个数字居然提升到2100人。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陈区玮把它总结成这么一句话:“成本想要下来,能力需要上去。”
你看,节省成本这件事情,不是在谈判桌上争来的,不是在员工身上抠来的,说到底,是自己能力增长、长本事长出来的。
下面再认识一位省成本的高手,不过他不是一位老板,而是一位教授,一位有创业精神的教授。
这是武洲教授和他团队的合影。他们管自己这个团队叫“清华厕所天团”。没错,过去10年,作为清华大学的教授,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怎么改造厕所。
当年武洲教授要决定干这行的时候,和他父亲聊过一次天。他父亲说,这行好啊!好就好在,第一,大家真需要,天王老子也得上厕所;第二,一个教授谁会去研究厕所?这个活肯定没人和你抢,全中国就你这一号。
果然,这10年,清华厕所天团把国内国外各种设计大奖拿了一遍,真是没人跟他抢啊。
设计一个厕所居然用得上清华大学的团队,怎么也得是个高级厕所吧?给贵宾参观用的?空间站给宇航员用的?
恰恰不是。清华厕所天团真的就是在设计大家街头巷尾看见的、给老百姓用的公共厕所。
话说2018年,他们接了一个大活儿,改造北京市东城区的1325个胡同里的公共厕所。
方案报上去以后,领导笑眯眯地说,武教授,我特别佩服你的理念,反对乱花钱,反对建豪华厕所。按照你这精神,咱们能不能把每平米的预算再砍个30%?
你看,这一招叫做“用你的理念砍你的预算”。
作为乙方你怎么办?只能是“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啊。武洲教授说,也难怪甲方这么要求。中国统计在册的城市公厕是30多万座。每个厕所哪怕能省出1万块钱,就是30多个亿。每抠出一块钱,社会价值都巨大。
那下一个问题就来了,造厕所的时候降成本,为什么得用清华大学的团队呢?
武洲教授给了我一堆词。他说,这都是改造厕所用得着的学问,任何一个词的背后都是一堆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