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143】
读物本·《终有一天你会懂》第十四章 懂远游
作者:露澜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9073
2
6
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魚阅精选]:《终有一天你会懂》是一本人生避坑指南。一本智慧点拨之书。直击你的思考盲区与成长痛点,给你成长智慧与暖心贴士。不念过往,不困眼前,勇敢前行,温暖向善。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9-14 11:11:56
更新时间2024-09-14 14:59:0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44段

第十四部分  懂远游

人生就像是一场探险游戏,需要一点一点地去扩展领地。在扩展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世界越来越大。发现世界大了,你心里的阴暗面就小了。不要总是蜷缩在阴影里,打开窗子看看,你就会发现这世界绝对不止你那点爱恨情仇。

走着走着,就看清了自己

01.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去西藏。这真的仅仅是一个梦想,我从来不觉得自己会有胆量去实现,因为一想到路途艰难和各种传说的高反,就足以让我打消这个狂妄的念头。但是,我岁数也慢慢大起来了,我想类似于纽约、伦敦、巴黎这些大都市只要不是瘫痪在床,早晚都是可以去的,但类似于西藏这样的地方,挑战会越来越大。于是,我就在网上召集了20位读者,我想这也是克服拖延症的一种方式吧,退无可退,置之死地而后生。

02.

在20位读者从全国各地赶到成都某酒店集合之前,我都不知道谁报名了。在旅行前的聚会上,我才见到了每一个人,其中有做投资的,有做警察的,有做护士的,有自己做老板的……尽管他们的职业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带着不同的心事。

旅行其实解决不了每个人心里的纠结,但是在行走中,面对广阔的平原,面对巍峨的高山,面对奔腾的江水,忽然就会想通很多事情。没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因为人生转瞬即逝,何必自己困住了自己。于是,7辆车装着20多人的心事,就从成都出发了。

03.

每次我跟朋友说起去西藏旅行,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高原反应真是要命。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自己坐飞机一落到拉萨,她就跳着高喊:我到拉萨了。然后,她就去医院躺了三天,紧接着就坐飞机离开了。每每听完这些事情,我都心有余悸。

高原反应

第一天,我们穿过二郎山隧道后,就直奔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同行的朋友们开始出现不同的症状,有人胸闷,有人头疼。在这样的海拔慢慢走路都相当于在平原进行百米冲刺。有点瘦弱的我反倒没有多大感觉,所以高原反应跟每个人的体质和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别人的建议基本没有参考价值。有些很强壮的人因为需氧量大,反而容易出现高原反应。这真的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情。

04.

我们在车的后备箱里准备了氧气瓶,但都互相鼓励着不用,因为一旦开始吸氧,就没有了适应的过程,那也就意味着很难走完全程。很多事情就是如此,只要有一点挫折和痛苦,很多人就会嗷嗷喊疼,唯恐天下不知。其实,过去后再回头看,也不过如此而已。

此时,团队旅行的优势就表现了出来,因为可以彼此迁就。我也不是很喜欢很多人一起旅行,总觉得需要照顾这个照应那个,反而忽略了很多本该可以欣赏到的景色。但走川藏318国道,如果没有经验和团队的协作,我断断不可能走完。

05.

一个人的旅行,最考验的是与孤独相处的能力,无论何种美景,都因为没有心爱的人在身旁而显得索然无味,于是只能跟灵魂里的另一个自己交流,来感受最深层次的孤独感。一群人的旅行,考验的是适应别人的能力,跟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在了解之后其实也颇为有趣,原来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它的精彩。

一个人的旅行,更多的是感悟自己。而一群人的旅行,每个人本来都在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行走,在遇到那一刻,轨迹就开始并行,通过彼此的沟通交流,了解了别人过往的人生,自己的生命也就多出了许多层次。

06.

第一天,整个行程中大家不怎么说话,我想都跟我一样,在调整自己的身体。车在路上行驶,窗外就是蓝天,每个人都屏住呼吸,让自己不至于太兴奋。加上同行的都是刚刚结识的旅伴,每个人也都刻意地保护着自己。

去西藏的路上,天非常蓝,刚开始会让人很兴奋,但到后面好像就觉得已经想当然,因为这是标配,所以也就懒得再举起相机专门去拍蓝天。

有时候,天是淡蓝的,觉得一伸手就可以触碰到云彩。有时候,天是深蓝的,觉得望过去就是浩瀚无边的宇宙深处。

07.

一路上,我特别喜欢盯着天看,雪山上的雪被阳光照射后化成水汽,水汽凝结后飘在空中就成了云,云被风一吹就有了不同的形状:有时候像小提琴,有时候像羊群,有时候也像自己的那颗心。或许,人的生命就如同这云的流转,不断地在变换着形态。

我常常盯着盯着,就忘记了自己现实中的事情,轻松的灵魂专注于云卷云舒,从心底里泛出喜悦,涌向嘴角,变成了微笑。

同车的人问我:你为什么总是傻笑?

我说:因为无聊。

无聊地看着云,翻越了六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分别是高尔寺山海拔4412米、剪子弯山海拔4659米、卡子拉山海拔4718米、海子山海拔4500米、兔儿山海拔4696米、波瓦山海拔4695米。山下是夏天,半山是春天,山顶是冬天。下山又觉得可能是秋天,一天经四季,果不其然。

08.

四季的变换还不仅是景色,也包括了天气。一会儿艳阳高照,衣服脱得只剩下T恤,一会儿又寒风刺骨,大雪伴着冰雹啪啪地砸在车上。此时的人,仿佛在时间的长河里行走,窗外的时间在流淌,窗内的人惊讶地张大嘴巴看着高山来,看着暴风走。

对讲机里嚓嚓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有人说快看左边,有人说快看右边。等到第二天到达稻城亚丁的时候,大家不知是因为疲惫还是放松了警惕,彼此的微笑多了起来。人生或许就如同这景色,经历的越多,自己就越不重要。不再执着于自己,或许就可立地成佛了吧。

09.

稻城亚丁

到达稻城亚丁,有一位朋友说自己的身体扛不住了,必须要飞回成都。我没有勉强,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体承受状况,看着她不舍又坚决的眼神,我不知道如何告别,只能说声归途顺利。这一生中,每个人其实都只能陪自己一程,不管你多么爱也不管你多么不舍,都无法要求别人陪你一生。

稻城亚丁是个摄影天堂,所以很多人专程飞到这里来拍照度假。我们被七拐八绕的景区大巴带到了半山腰,看那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雪山。那雪山岂止是高耸入云,简直就是插入深邃无边的宇宙。每次站在雪山下,我都有一个强烈的念头,为何我不是站在雪山之巅?

10.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我这个想法吧?每个人都渴望翻越一座一座的高山,然后俯视着这个世界,告诉他们:爷在这里。

导游说,你想去爬也不是不可以,但每座都海拨6000多米,如果没有专业的训练,恐怕是有去无回。我豪迈的气势立刻就打消了,双手合十面对高山心中默念:你是爷,我不惹你。

就如同每一次的表白,在分手的时候想来是极为可笑的,但在表白的那刻却是切切实实的真心。我们这一生,占有不了任何人,不管多么爱,不管多么不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此刻,我爱着你。

路过的一对小情侣,女的问男的:你爱我吗?

男的说:爱。

女的问:多爱?

男的说:很爱。

看似无聊的对话,却让人心醉。

11.

稻城亚丁景区很大,一天很难转完的。我就到处溜达着看,发现很多地方有用石头垒起的玛尼堆,也有人在地上用石头干脆摆个圆形,把名字写在中间。以前,我对这种仪式感的东西很不屑,一阵风一场雨就会化为乌有,多么可笑,期望能让自然见证久远。但在凝视了很久后,我想仪式感虽然无法保证恒久,但此刻内心满足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


 随时撒欢儿

12.

川藏线上除了蓝天、白云、高山、湖泊,还有阳光。

这里的阳光很直接,也很粗暴,一点都不含糊地扑在你的脸上、脖子上、胳膊上……只要你敢暴露的地方,它都会肆无忌惮地侵犯你。

从稻城亚丁去巴塘,全程313公里。因为路程不是很远,我们就在路上随便找了一个山顶去撒欢儿。西藏在这点上是很迷人的,每个地方只要你停下来就是风景,不似其他地方,随便圈起一个地方就当作景点收费。

13.

如果单纯开车进藏,我想其实也没多少意思,跟其他旅行一样,这里我来了,这里我走了。但如果能有一群跟自己兴趣合拍的人,就可以完全玩出不一样的感受。所以,人这一辈子找个有趣的人一起生活,实在太重要了。对方总能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找到一些火苗,让生活燃起来,嗨起来。

在一个鲜有人知的山顶,我们20多个人完全嗨了起来,随便找块大石头往上一站,再找人从下面往上仰拍,就立刻有气吞山河的架势。蓝天就是最好的背景板,开心就是对景色最好的呼应。美景让人陶醉,到底陶醉的是什么?是自己不加防守的内心。

14.

其实人都很简单,只是生活让自己裹了一层又一层,我们不愿意让人看见真实的自己,也懒得去了解别人。于是,整个城市中的人如同行走的行尸走肉,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井水不犯河水,哪怕相交但不必了解。

在壮阔的自然面前,人往往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会有那么一刹那的错觉,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存在着。于是,大家都开始放下身份,放下角色,大呼小叫起来。

我经常觉得,一个真实的人,才真正存在过。

15.

芒康堵车

到了芒康,就算是真正进了西藏。其实不用记地名,只要你突然觉得车开始颠簸,那么基本就可以判定进了西藏。

进了西藏大家都很兴奋,感觉跋山涉水终于见到了藏区的景色。但现实立刻就让我们偃旗息鼓,因为遇到了路面问题。路面变得非常危险,时常见到有车翻在沟里,估计损害严重,索性也不再拖走,就地做个警示标记以告诫后来者。随车的石头(绰号)是个老司机,是正儿八经的那种老司机,经常出入川藏线,跟我讲了一个故事。

16.

有一对夫妻自驾进藏,路上遭遇滑坡,太太当场死了。一年后,老公从北京开车运了一块碑,上面刻着:爱妻某某。老公把碑立在太太死去的地方,长跪哭泣几小时不起,路过的人无不感动。从成都到拉萨近2900公里的路上,有各种故事,也有各种事故,充满了悲欢离合。

维持秩序的警察告诉我们,没有6个小时,是不可能通车了,路面正在加紧修复。我们一群人夹在车流中沮丧之极。于是,我就下车走到车边,靠着车轮发呆。同行的人过来,就放了一块钱在我面前,说扎西德勒。大家都纷纷下车,开始跟我演起戏来,有人一起乞讨表演才艺,有人趴在地上比惨,这叫就地取乐吧。

17.

就这么快快乐乐地玩了几个小时,前方有人喊:可以走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到车上。太多时候,我们一心想要奔向目的地,而忽略路上的心情和风景。目的地很重要,但那只是一刹那的满足,而在路上的过程,也是真正的生活。我们都说赶路的时候不要忘记看风景,真正遇到路上的问题了,又焦躁不已。

赶路,

也是生活。

18.

仁青客栈

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对进藏这条路上的住宿条件不抱很高的期望,同行的不少朋友还带了睡袋。不过一路走下来,根本用不上。这一路上的酒店不说多么奢华,但绝对很干净,也很清幽。唯一的问题就是冷,好在很多酒店都有电热毯,倒是也无甚大碍。

随团的导游不断提醒我,下一站的住宿可就不尽如人意了。结果到了一看,简直是人间天堂。这个天堂就是位于古乡湖旁边的仁青客栈。

19.

全木头的房子,被涂染得五颜六色,房子四周种了各种蔬菜庄稼。客栈主人就地取材,不仅有庄稼,还有散养的猪。自己种的蔬菜再用自己养的猪肉一炒,那香味,现在想起来都口水横流。在这里,不仅能吃到藏香猪,还可以看见猪跑。西藏的动物包括猪在内,都是横冲直撞,完全不把人放在眼里。这总让我想起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客栈的远方就是雪山,客栈的近处就是古乡湖。吃完午饭,我们就去湖边的沙滩上嬉戏。沙滩上有各种摄影道具,有酒瓶子,有树枝,有湖水,也有人从房间带来的《西藏生死书》。

20.

我通常觉得,出门旅行拍景色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因为在网上比自己拍得好的大片有的是,而要把自己置身于景色这事儿就变得意义重大,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把自恋说得这么清新了。而且喜欢拍照的人,往往特别能发现美。而一个能处处发现美的人,在生活中一定是一个充满激情之人。

晚上回来,客栈的老板娘仁青卓玛已经把篝火点燃。大家围在一起,在雪山下跳起了藏舞,也跳起了鬼步舞。老板娘看起来三十出头的样子,很有女汉子的味道,为人豪爽。

21.

其实,我觉得做人最舒服的境界就是,随遇而安不做作。所以,大家跟她开玩笑,她哈哈一笑,大家逗她,她也能巧妙化解。她围着篝火翩翩起舞,婀娜多姿。

一路走来,我渐渐找到一种感觉,就是真实感,活得真实。大家要跳舞,可以;要喝酒,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可以;玩游戏,可以;开玩笑,也可以。人一旦端着,就让人很难受。你觉得这世界上每个人都关注着自己,其实,每个人都很忙,哪里有空关注你。

22.

文成公主

距今1377年前,一支队伍护送着一个女人前往西藏(吐蕃)。当时,并没有川藏线,也没有青藏线,我不知道他们经历了多大的磨难,才亦步亦趋地到达了西藏。这个女人就是文成公主。我也不知道文成公主一路上想了些什么,只深深地记住了《文成公主》演出里的一句歌词:“大唐女子千千万,为何独独是一人我前往吐蕃。”

如果文成公主誓死不从,路上完全可以找机会自尽,但她没有。如果我是文成公主,我不知道自己会怎样做,一边是大唐雍容华贵但平淡无奇的生活,一边是和亲将文化传播至西藏名垂青史。最终,她没有成为历史上众多默默无闻的公主,她现在已然被千万人称颂。

23.

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去西藏的路上,我一直在看赖声川翻译的《僧侣与哲学家》。书中的父亲是法国著名政治评论家哲学教授让(Jean),儿子在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后在印度出家成了僧侣。在书中,父子进行了十天的对话,讨论了科学与信仰,也可以当作是哲学与宗教的一次交锋。

多数时候,父子俩谁都说服不了谁。一个认为科学足以解释世界,何必在虚无缥缈的信仰上纠缠。一个认为科学永远无法解答信仰的问题,科技越发达,人心或许越慌乱。最终当然是没有定论,这本书只是要你去思考这个严肃的问题。

24.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这样的:信仰是一个人笃信的那些事情,宗教则蒙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一个人可以没有宗教,但不能没有信仰;宗教提供了一种便捷的信仰模式,给你提供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没有宗教则需要自己去思考信仰问题,往往数年才能有所得。

我的信仰是:相信真爱的存在,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创造不同的生活,相信每一步的积累都有其意义,相信超越功利主义友谊的存在,也相信人生是一个经历,经历越多则人生的意义越大。

25.

一个人为什么要旅行?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旅行的目的大致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感受景物的刺激,比如水很绿,山很美。我自己住的地方都看不到这些,以视觉感受为主。

第二层次是进行文化的累积,比如了解地貌城市、艺术渊源、名人逸事。

第三层次是体验美的感受,进行美之所以为美的思考,比如欣赏山的层峦叠嶂、雕塑的艺术之美。

第四层次是实现心灵的成长,比如看海之辽阔映射内心之狭隘,山之雄壮洞悉生命之担当,而后在心灵思维层面得到升华,进而影响现实中的生活。

26.

其实,旅行的形式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找机会跟自己的内心做一番交流,在茫茫人海中每天行走,忘记自己。一般人做不到身在幽静,心在四海八荒,所以就需要外界的刺激。脱离自己熟悉的环境,就更容易让人放松。在放松的氛围下,一个人更容易找到自己,便是如此的意思。

布达拉宫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27.

默念着仓央嘉措的这首诗,我逛进了布达拉宫。其实,到任何地方旅行,我都喜欢博物馆之类的地方。景色看便看了,只给人视觉的享受,当然也会影响心境,但远不及博物馆这样的地方给人的震撼。

博物馆一般囊括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你站在里面就可以看到历史的流转。解说员不停地说着每个达赖喇嘛的灵塔殿用了多少黄金和宝石,我却对垒在墙壁里的经书颇有兴趣。这些东西才是一个宗教的灵魂,才是最值得传承的东西,里面包括医药学、宗教学、星相学以及社会学。所以很多地方,比如泰国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被送进学校学佛经,其本质就是接受教育。

28.

一个人不管多么努力,

肉体也最终会烟消云散。

但知识、智慧、精神,

却可以穿越历史得以保存。

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得到永生。

任何争取肉体永存的努力都是徒劳。

死亡,

恰恰是对人最好的馈赠。

试想,

如果一个人出生就不会死,

那是多么让人绝望的一件事。

那么,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因为生命短暂,

所以我们要只争朝夕。

因为生命转瞬即逝,

所以此刻,

我们要好好相爱


 自律的民族

29.

我经常思考人为什么要旅行,我的答案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答案是,世界很大,一个人得出去看看,从出生到死亡都困在一个地方,对不起生命,甚至也对不起地球。

第二个阶段的答案是,人需要换个角度观察自己的生活,而旅行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选择,在旅行的过程中发现事事未必如你意,人人未必如你想。于是,开始放下执着,学会接受挫折,学会尊重他人。心境于是豁然,心胸于是开阔,然后带着一个崭新的自己回到熟悉的家。

第三个阶段的答案是,人生的本质是一场经历,来世间一遭就是来搜集经历的,你经历的越多,你的生命层次越丰富,你的幸福感就越强烈。旅行无疑提供了这种多样化的经历,途中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拍下的每张照片,都会成为宝贵的记忆。当你年老的时候,想着这点点滴滴,就会觉得无愧于自己走过的岁月。

30.

英国有很多我喜欢的哲学家,比如培根,比如洛克,比如贝克莱,比如边沁,比如休谟;也有很多我喜欢的作家,比如狄更斯,比如毛姆,比如阿兰德伯顿。我经常觉得去一个地方旅行,就是跟这些人进行一次跨时空的交流。在去伦敦的路上,我随身带的就是阿兰德伯顿《旅行的艺术》,里面写道: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眼前的景观同我们脑子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联: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在流动景观的刺激下,那些原本容易停顿的内心求索可以不断深远。

31.

当飞机降落在伦敦希斯罗机场,出于探索的渴望,我们谢绝了朋友的接机服务,迫不及待地搭上了伦敦的出租车。在我看来,出租车司机永远是了解一个城市最直接的解说员,特别是老司机。伦敦的出租车很有意思,后备箱几乎没什么空间,行李都放置在后座和前座中间,我非常惊奇那小小出租车的装载能力。

刚上车,司机就开始唠叨。他说话很快,不过还是赶不上计价器的速度,感谢英镑贬值。他唠叨的话题主要是明天要参加一个罢工,幸亏你们来得早,否则就打不到车了。我问这次罢工是为什么?他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一次,也不见得每次都能争取到利益,但这就跟参加一个Party(聚会)一样。他用Party这个词让我觉得很惊奇,可见英国人民是多么热爱罢工啊。

32.

到了我租好的民宿,他一板一眼地把零钱找给我,一分钱不多一分钱不少。

我在很多国家住过民宿,但像英国这么严谨而随意的很少。严谨是房东把房子里的每种电器和房间都做了一本使用手册,把每种电器的用法和每间房子的特点介绍得一清二楚。因为房东假期去旅行,所以就临时把房子租给了来旅行的我们。随意是房子里任何东西一应俱全,甚至连女主人的首饰都摆在原地。我跟太太的第一个反应是:心真大。

在到英国前,我问胡润,对于英国你最推荐的是什么?他说美食。Are you kidding me?(你在跟我开玩笑吗?)英国的美食不就是炸鱼和薯条吗?他用中国的俗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33.

整顿好行李,我就带全家开始寻找所谓的英国美食,首先在房子附近找到一座Subway(地铁),而后在Subway旁边找到了一家Pret A Manger(英国简餐品牌),放眼望去全是让人绝望的三明治。英国人这么热爱三明治,是因为在18世纪中期,一位叫约翰·蒙塔古(John Montagu)的伯爵,他的领地叫三明治(Sandwich)。据说他很喜欢赌博,经常一整天坐在赌桌边,一边打牌一边吃饭。

他指示他的仆人带给他两片面包、一盘冷肉的午饭,他的朋友们都很喜欢,便把这样的午饭叫作Sandwich。

34.

虽然看着没啥食欲,但总比老美午餐吃沙拉好。于是,我们全家坐下来,边享受英国Sandwich美食,边怀念中国火锅。在吃这件事情上,我觉得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那么讲究,追求色香味俱全。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把吃饭当作一个很重要的社交活动,所以必须要下足了功夫以示诚意。大部分老外把这事儿就当作吃饭而已,即便是在米其林三星餐厅。我曾经在丹麦去过的神奇的NOMA(诺玛餐厅),也不过是在仪式感上做得很好,一顿饭吃四五个小时实属正常,但吃起来的口味嘛……见仁见智吧。

35.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不断扩大寻找美食的版图,最终发现地道的英国美食还是在中国城。那油腻感,那酸爽味,就对中国美食的这份执念,一出国就会对中国充满了热爱。在就要对英国美食绝望的时候,我们吃到了一顿Low tea,Low tea是下午茶,顾名思义就是坐得比较低,面前摆上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糕点,这才感受到英国人的精致。

或许,我已经想好胡润问我对英国美食的感受的答案了,就是英国美食真的太好看了。

如果有人让我说一个推荐伦敦的理由,我的答案一定是伦敦有很多博物馆,各型、各色、各种主题。我一直觉得,一个博物馆遍地的城市,人的素养就不会差。因为这些博物馆不断潜移默化地熏陶着这座城市。

36.

但去博物馆要提前做好准备,因为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我们所接收的新信息会变得毫无价值,并且散乱无章,在博物馆时尤其如此。

在伦敦的几天,我几乎是有时间就跑去博物馆,把自己读过的书、学过的历史跟眼前的展示器物、作品联系起来,立刻会产生一种时光交错的感觉。走过每个展馆,就如同在时光里浏览每个历史阶段;走过每位大师的作品,就如同在他们的背后轻轻路过。看到了中国的瓷器,看到了埃及的木乃伊,看到了正在创作的梵高,也看到了雅典城的兴衰

37.

中国人非常强调现世的感受,所以在享受方面精雕细刻,比如各种瓶瓶罐罐。埃及人很重视死亡的仪式,所以在殉葬这件事上研究得登峰造极,比如那些用各种技术做成的木乃伊。印度人重视来世的彼岸,所以在宗教气质上略胜一筹,比如各种佛像祭物。希腊人则活得非常抽象,所以在雕刻艺术上具人丰富的想象力。英国人说:你们别想那么多,抢过来都是老子的……

因为太太随行,所以我对伦敦的美女没有太深的印象。但余光告诉我,她们的身材是真好。感觉随便拉一个出来就是个模特,再加上她们好像很喜欢读书,英伦范儿一出来立刻就让人心动不已。

38.

其实,伦敦的帅哥身材也很棒,这点跟美国不同。美国是一个被诅咒的国家,两极分化:美国人的身材要么好到令人惊叹,要么臃肿到让人绝望。我在美国曾经目睹一个男人,买了十二个汉堡,一口一口一口一口一口一口一口一口一口一口一口一口吃下去了。不用算了,我这么严谨的一个人,一共是十二个“一口”。当时,真的看得我是目瞪口呆。这可能是两国文化巨大差异的体现:美国人追求自由,怎么舒服怎么来,我愿意吃就吃,愿意放纵就放纵,所以对自律能力差的人来说,身材简直就成了灾难;英国是一个非常自律的国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因为崇尚运动和健康,所以在身材上保持得就很好。

39.

在我看来,一个自律的人,生活不可能太差。因为经常反省,会让一个人自律,比如:觉得最近吃多了,就会克制自己的口腹之欲;觉得自己沉迷游戏久了,就会提醒自己多读读书。而一个放纵的人,会在自己作死的路上一路狂奔,永远不会停止。


 日本人的麻烦

40.

如果去过美国,就会觉得中国人活得很精致。美国生活的粗糙在于对细节的漠视,衣食住行统统大大咧咧。有一次,我太太在美国给当地朋友做中国菜,在厨房里腾挪转移,锅碗瓢盆叮当作响,最后像变魔术一样在餐桌上摆满了各种颜色的菜,看得这群美国朋友目瞪口呆地说:这么丰盛,一定要回报你们一顿。隔天,他们回报的那一顿,就是烧烤和沙拉。我经常觉得,美国人在吃这件事上真的是没什么天赋。

41.

但如果去过日本,就会感觉中国人活得太粗糙。这种对比的感受颇有意思。日本人做一条如大拇指一般大小的鱼,也一定会非常精细地刮掉鱼鳞,刨出内脏,然后留下小小的一块肉,再很小心地加在米饭中间。对食物的态度,真的是一个观察不同地域文化的绝佳角度。日本的米饭很好吃,在日本当地的超市里,都有各色饭团出售,有纯粹的饭团,有带了一点点芥末的饭团,也有带一点酱油的饭团,更别说是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用饭团做的寿司了。

42.

日本人对细节的注重还体现在服务的方方面面。我坐过很多次大巴,车一到站,司机先下车,就穿一件衬衫站在瑟瑟寒风中,给每一位下车的乘客说再见,然后再欢迎每一位上车的乘客。等人都上车后,他最后一个上车,规规矩矩,一丝不苟。所以在日本生活会很轻松,每个人都按部就班,不需要额外费脑子担心各种意外。

就连路边的垃圾桶也放得规规矩矩,矿泉水瓶子放在一个桶里,盖子单独放在一个桶里,甚至矿泉水瓶身上的纸也可以单独放在一个桶里。日本的朋友告诉我,每年他们都会收到一个扔垃圾表,上面规定了扔垃圾的时间,每周哪一天扔哪一类垃圾,都是特定的。

43.

比如周一扔塑料垃圾,周二扔食品垃圾,周三扔电池,周四扔纸。如果错过了,那垃圾就要在家里一直待着等下周。

尽管方方面面已经考虑得如此周全,日本人还是忍不住不停地道歉。不管他们做错了还是没做错,先道歉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很多饭馆里吃饭,如果你说:请问芥末在哪里?服务员会先道歉:对不起。意思就是我们竟然没有考虑到您需要芥末,没有把芥末提前摆在您面前,实在是对不起。日本人对道歉这件事,已经到了狂热的程度。

44.杀青段

日本人道歉的逻辑是,只要我给你添了麻烦,就是我的错。所以,由此我们就能理解日本人的所有行为:我不能给地球添麻烦,所以垃圾一定要分类;我不能给分拣垃圾的人添麻烦,所以垃圾一定要设定好哪一天扔哪一类垃圾;我不能给乘客上下车添麻烦,所以我一定要在车门口欢送和迎接;我不能给吃东西的人添麻烦,所以食物要精致再精致;我不能给残疾人出门添麻烦,所以各处场所都要考虑周全,以便他们顺利到达。

所以,日本人的口头语就是: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