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9417】
读物本·声声入心(十)
作者:[已注销]
排行: 戏鲸榜NO.20+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3332
0
3
0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声音训练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5-19 15:08:00
更新时间2023-05-19 17:15:14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第四节

社交场合的声音礼仪

声音的礼仪依赖于空间环境。

正如杜威所说,我们在本质上不仅仅是存在于环境中的动物,而且也依 赖于环境。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细腻地描述了自己的这种感受:

“如果我们只是喋喋不休、大声说话的人,那么,我们倒可以紧挨在一 起,互相感到对方的气息;但要是我们说话含蓄而又富有思想内容,那便会 希望双方站得远一点,使所有那些动物性的热气和湿气有机会蒸发掉。要是 我们想要与各人内在那种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东西有最亲密的交流,那么 我们就不但要沉默,而且一般说来身体要离得远些,使彼此听不见声音…… 可是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要是我们大声喊叫的话,就无法言传。谈话的调子越来越崇高,越庄重,我们也慢慢把椅子越来越往后移,直至碰到后面的墙角,这时,通常就会觉得房子的空间不够大。 ”

 

身体距离与声音距离

声音距离“一如把两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里,石子挨得过近,会互相破坏对方的涟漪”。

人们身体的空间距离,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北京故宫太和殿高高的九龙宝座依存于空旷的地面形成的高低空间感,使来者的朝拜之声肃然洪亮而悠长,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而恋人之间身体的近距离接触,使得双方声音低软,节奏绵密,跟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关。

人与人之间亲疏程度或身体距离与声音距离的关系,体现在空间高低、远近等之中,空间距离不同,声音距离则不同。不同的方位,也会对这种关系有影响,而空间距离也会反过来影响声音控制。

不同的身体距离与声音距离,也会彰显出文化差异。从接受美学看,声音的修养不来自声音本身,而来自声音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一位美国人准备和一位巴基斯坦人交谈,因为大多数美国人愿意相隔一臂之距,或是喜欢站到离对方3~4米远的地方来交谈,而巴基斯坦人会因此感到与对方距离太远,谈话不尽兴,想凑近些。这样继续下去可能会把美国人挤到一个墙角。最后的结果是,巴基斯坦人感到美国人太冷漠,不够友好,而美国人则感到对方过于亲近热情,于是在声音控制上极力保持距离。

而中国人则较为含蓄,在与异性交流时,彼此的身体距离一般大于欧美人。由于欧美人交流时身体距离更近,眼神交往更频繁,声音低软温存,在他们与中国人交往时,容易让一些多情的中国青年产生对方对自己有好感甚至求 爱的错觉。

空间关系的研究也表明,无论种族、肤色、性别,每个人在空间距离与声 音使用上的原则都是一贯的,但不同的种族、肤色、性别,也是存在区别的, 人们谈话时的距离,的确影响着交流的感情与意愿。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以下内容。

首先,了解对方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禁忌,对其身份与文化背景有一个全景式印象。充分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对身体距离有哪些不同的偏好。英国人、美国白种人、瑞典人彼此站得最远,意大利人和希腊人的人际交流距离比较近,南美人、阿拉伯人和巴基斯坦人站得最近,我们大多数人把拉丁美洲人和阿拉伯人的正常谈话距离看作亲密的标识,真有可能造成意义不清的传播。

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我们会根据掌握信息的不同,对对方了解程度不同、情绪不同而在身体距离上有变化,一般我们同陌生人说话,要比与友人说 话时站得远一些。身体距离上的不同偏好,会使声音送达的距离不同,这种差 异在跨文化交流时容易引起误解。因此,生活中,控制你的声音,意味着掌握 你的空间表达权。

其次,在全球跨文化交流中,为了避免误解,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或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不同场合不同关系中身体距离与空间的诉求。 比如,英 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中产阶级的空间范围圈大致相似,可分为以下6个区域:

1.最密切区:0~15厘米,只有当身体拥抱或接近时,人们才能进入的区 域。声音送达距离最近,音量最小,音高最低,相当于“耳语” ,语速可以达到最快。但拥挤的电梯里除外,最好沉默。

2.一般密切区: 15~46厘米,亲人和密友活动的区域 。声音送达距离很近,相当于眼神送达的距离,音量宜小,音高偏低,语速仍可以加快,以不干扰密切区之外的人们交谈为宜。主要场合:不拥挤的电梯、咖啡厅等。

3.个人区:46厘米~1.2米,办公室开会、宴席聚会、鸡尾酒会等社交场合,人们彼此保留的距离。音量适中,音高不低,语速放缓,温和松弛,营造和谐氛围。场合:一般是下级向上级口头汇报要事或写字条给上级看,又要避免旁人看到时保持的距离。

4.社交区一:1.2米~2.1米,办公室与同事站着说话的距离。声音送达一米开外,交流感强,声束集中,音量不大,有利于营造友好的氛围。

5.社交区二:2.1米~3.6米,一般而言,这是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以及较为正式的谈判和会谈时双方的距离。声音送达3米左右的范围,音量保持不变,声送全场。有利于让全场听到清晰的声音,声束集中,语速变慢,营造友好庄重的氛围。

如果加大音量,会显得粗鲁生猛,冒犯对方,但可以改变声音距离——不 变音量的前提下声送全场,受过训练完全可以轻松驾驭。

6.公共区:3.6米以上,人们在疏朗的广场、清净的公园等更大范围的公共场合所保持的距离。声音若送达3米外,交谈声音一定会影响其他行人,所以非紧急情况,交谈时尽量避免大音量,避免音高过高,最好将身体距离及时缩短为密切区或个人区,短距离交谈为宜。

以上标注的空间与声音距离是研究数据,说话时并非要求达到这个精准刻度,而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大致参照。现实生活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身体距离的偏好,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是否得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每一次 聚会,在实际交往中文化背景不一定能够对号入座,得体的声音,应来自现场 观察。

观察对方习惯的距离,谈话时,你可以试探性地凑近对方,礼貌观察。若 对方身体原地不动,音高、音量不变,说明距离合适;若对方身体后倾,随之音量变大,音调变高,说明你侵犯了他的密切区,他正抬高声音与你拉开间隔。这时,应该相应地迅速调整你的声音,拉开身体距离。

总之,你是否受欢迎,不一定来自声音礼仪,但你的声音礼仪一定会影响你受欢迎的程度。

 

练习可以随时随地

关于声音的训练,不能忽略最后一步——做自己的声音教练。这意味着 练习声音不只是在完成你的功课,不只是依赖培训机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习惯,请生活做你的“陪练”:

一 、听众是你最好的评论员

闲暇时 ,给邻居小朋友讲个故事 ,注意他们的反馈 。记住两个 “ 一 定”:一定选有趣的故事, 比如《大灰狼和小兔子》 ,尽可能驾驭各种角色的声音变化;一定选三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充满好奇心,乐于重复,如果小 朋友愿意听并且还要你再讲一次,这是对你朗读的最好评价,如果小家伙一听到就跑开了,你可能需要调整大灰狼的声音啦。

每一次演讲,在排练、预演或演讲结束后,真诚听取在场观众反馈。也许他们不是专家,但他们始终在聆听,会有比专家还要真实的现场感受,仅仅这一点,也会让你受益无穷。获取他人评价是给自己当教练的第一步。答 案就在家人、朋友、同事等不同听众那里。

二 、对自己说一声“我做到了”

自我提高的最快途径,是能够听进批评的反馈。但是,据调查,只有10% 的演说者想要从别人那里听到批评的反馈,因为大多数人在掌声中结束演讲时,都不希望是在例行公事的掌声中退场。对高质量掌声的期待,让你不敢面对自己。

不要怀疑,不要消极对待自己得到的掌声,不要把你的目光仅仅集中在你的缺点上。温文尔雅地从反馈中学习, 比如,列出你数次演讲中已经被证明了的表现突出之处,建立自信,告诉自己“我做到了” ,再列出仍需改进之处。不要为难自己,不要列出一大堆缺点,每次集中在三个问题上发力, 找到方向,轻装前行。

如果公开发言前,感觉自己还是很紧张,就不要逃避或对抗这个紧张的感觉,接受它:紧张会来,也会走,其中根本不曾有一丝“我”在延续它。

三 、不必等到正式场合

大大小小的场合,无论大会议室或小教室,小型酒会或大型集会,声音覆盖全场,让每一处都能清楚地听到你的声音,你的音量、语气、语速、节 奏,都在恰切地传递你的思想和感受,这些不是靠临阵磨枪得来,而是假以 时日的练习促成:在朋友们聚会时致一段敬酒辞;在家长会上做一个简短发 言;双休日去做志愿讲解员;下班后给爱人发微信说“有应酬,今晚不回家 吃饭”时记得不要打字,要发出“暖声”……随时练习!也许,你在公司半 年才有一次公开发言的机会,不必等到唯一的机会。

四 、寻找内心的声音

任何呈现和表达,都是源自内心的夙愿,心灵的美感。 比如,在晴朗的 日子里,朗读《浮士德》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只要有时间,你就可以靠在树下,邀请歌德、莎士比亚与你相伴,  “不是我做诗,是诗在我心中歌 唱” ,不必用声音武装自己,从心里去认识你与诗歌的相遇。宁静、专注地 深呼吸,沉入内心,声音节律里自然跳动着你的脉搏,在诗歌里便可寻找到 内心的自己。言为心声,便是美好。

 

【延伸阅读】交际场合中的声音礼仪

声音礼仪得体 ,意味着你的声音适合了不同交际场合的需要。

按照美国语言学家马丁 ·裘斯关于口语语体的五大分类 , 中国播音学创 始人张颂先生四大话语样式分类理论 ,总结了不同交际场合声音调整的三大规律:

第一 ,在亲朋好友之间的生活口语 :通俗灵动 ,语气语调休闲自在。

第二 ,商务场合的正式口语 :场合越正式 ,发音越完整清晰。语气语调 严肃规范。

第三 ,特别隆重的场合的典雅口语 :用词严谨 ,语气郑重 ,不一而足。

声音运用得体 ,  绝不是整齐划一的声波传递 。你的审美与生活习惯深深影响你的声音仪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