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2819】
读物本·谈美(附录一)
作者:[已注销]
排行: 戏鲸榜NO.20+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6941
0
3
1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朱光潜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6-01 20:56:26
更新时间2023-06-02 10:34:2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附录 近代实验美学

 

一 颜色美

拿科学方法来作美学的实验从德国心理学家斐西洛(Fechner 1801~1887)起,所以实验美学的历史还不到一百年。这样短的时间中当然难有很大的收获,不过就已得的结果说,它对于理论方面有时也颇有帮助。理论上许多难题将来也许可以在实验方面寻得解决,所以实验美学特别值得注意。我们在以下三章中约述近代美学对于色、形、声的实验。

实验美学在理论上有许多困难,这是我们不容讳言的。第一,美的欣赏是一种完整的经验,而科学方法要知道某特殊现象恰起于某特殊原因,却不得不把这种完整的经验打破,去仔细分析它的成分。譬如一幅画所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境界,它所以美也就美在这完整的境界,其中各部分者因全体而得意义。实验美学格于科学方法,不能很笼统地拿全幅画来做对象,须把它分析为若干颜色、若干形体、若干光影,然后再问它们对于观者所生的心理影响如何。但是独立的颜色、形体和光景是一回事,在图画中颜色、形体和光影又是一回事。全体和部分相匀称、调和才能引起美感,把全体拆碎而只研究部分,则美已无形消失。总之,艺术作品的各部分之和并不能等于全体,而实验美学却须于部分之和求全体,所以结果有时靠不住。把全幅画拆碎而单论某形某色以寻美之所在,也犹如把整个的人剖开而单论手足脏腑以求生命之所在,同是一样荒谬。因此,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听到心理学家们把文艺作品拿到实验室里去分析,往往嗤笑他们愚昧。在他们看,文艺作品都带有几分飘忽的神秘性,不是科学所能捉摸到的。拿科学来讨论文艺,好比拿灯光来寻阴影。

第二,个个人不一定都知道什么叫做“美”,但是个个人都知道什么叫做“愉快”。拿一幅画给一个小孩子或是一个乡下人看,问他的意见如何,他说“很好看”。他所谓“很好看”就是指“美”么?如果追问他一句“它为什么好看?”他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我就觉得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都是指“愉快”,他看得很惬意,所以就说是“美”。心理学家的毛病也往往就在不分“美”与“愉快”,所以在实验时不问:“你觉得它美么?”只问:“你欢喜它么?看见它觉得愉快么?”本来一般人不明白“美”和“愉快”的分别,你就是问到美不美,他心里也还是只想到愉快不愉快,所以心理学家就是换个字样来问,也并无济于事。美感虽是快感,而快感却不一定是美感。实验心理学只能研究某种颜色、某种形体或是某种声音最能引起快感,却不能因而就断定它就是美。如果他这样断定,他就不免堕入“享乐派美学”的谬误了。

我们研究近代美学实验时,心里应时常记起这两个要点。在我们看,近代许多实验都忽视了这两个要点,所以它们的结果对于普通心理学虽然重要,而对于文艺心理学则只能供给一点聊助参考的材料。

我们先讲颜色。在图画、服装、器皿和自然景物之中,颜色都是很重要的成分。近代画家对于颜色和线形的重要争论极烈。佛罗伦萨派颇重线形的布置,以为图画的要务在制图;威尼斯派和印象派都偏重颜色的配合,以为图画的要务在着色。颜色所生的影响随人而异,甲欢喜红色,乙欢喜绿色,各有各的偏好。这种偏好是怎样起来的呢?颜色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就是这个问题。概括地说,颜色的偏好一半起于生理作用,一半起于心理作用。

生理的组织不同,颜色所生的影响也就随之而异。同是一个颜色,合于某个人、某民族或是在某年龄的生理组织,不必合于另一个人、另一民族或是另一年龄的生理组织,所以甲欢喜它而乙嫌恶它。从前心理学家大半以为颜色的偏好全起于心理的联想作用。例如红是火的颜色,所以看到红色可以使人觉得温暖,青是田园草木的颜色,所以看到青色可以使人学得平静。这种联想作用我们在下文还要详论,它自然可以解释一部分的事实,但是有些颜色的偏好却与联想无关。初出世的婴儿没有多少联想,可是他对于颜色也有偏好。据拉塔(Latta)教授的实验,有一个生来盲目者后来经医生施用手术,把障膜割去,第一次张眼看世界,见到红色就觉得愉快,见到黄色就发晕。这决不是联想作用可以解释的。动物对于颜色也有偏好,阿米巴避红光不避绿光,就是一个好例。有一位科学家曾经用同数蚯蚓摆在中有一孔相通的两个盒子里,一个盒子含红光,一个盒子含绿光。他每点钟开盒检点一次,发现绿光盒的蚯蚓逐渐爬到红光盒里去。他又用同样方法证明蚯蚓欢喜青色甚于欢喜绿色。这样低等的动物在生理方面都有适应颜色的生理组织,在人类自不用说了。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