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6199】
读物本·舌尖上的美食故事
作者:佳音妙语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6217
122
243
80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我们的田野有她独特的风韵美,绿意盎然的春,滴翠流金的夏夜,浓妆艳抹的秋,银装素裹的冬都是她的模样。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12-14 14:40:38
更新时间2022-12-14 16:06:34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习读专用,不作商用 ,如侵即删。

我们的田野

1.

人们常说:靠⼭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他们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非凡智慧,无处不在。从肥沃的冲积平原到富饶的江河湖泊,从严寒荒芜的高原到高楼林立的都市,哪里有绿色的生机,哪里就有天与人的和谐。

2.

潘银少和黄兰荣是生活在贵州省的壮族,她们居住的下尧村离省会贵阳有300多公里的山路,刚刚采摘的枝条散发着新鲜的气息,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叶片,会在即将到来的节日里发挥神奇的作用。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区,这⾥的人自古以糯⽶为主食,在⾼⼭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散落的村寨像⼀个个孤岛,深藏在⼤⼭深处。潘银少和黄兰荣会说普通话,受过中学教育。但从未离开过从江县。

3.

这是一种枫树的叶子,来自附近的山上,自然的馈赠包含着丰富的可能性,当地人总是能够善加利用。⼗⽉,是糯稻成熟的季节,壮族聚居的下尧村,正在迎接⼀个专为稻⾕丰收设置的节⽇---新米节,口感上,水稻常被区分为糯与非糯两类,黏性特别强的统称为糯稻,含量丰富的支链定粉,使它蒸煮后极具黏性和韧性。现在,潘银少和黄兰荣要把树叶放进沸水中煮上一番,略加蒸煮,树叶就会溶解出黄绿色的溶液,成为糯米的天然染色剂。浸泡后糯米再加以蒸煮变成了黑色。

4.

现在,她们用另一种植物,将糯米染成黄色 ,用植物给食物上色,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它既满足了一个封闭而艰苦的民族对色彩的渴望,又在客观上保护了食物天然的品质。这种米饭油脂丰富,结实耐饿,被当地人看作,最值得依赖的食物。离下尧村不远的加车村也种植糯稻,这是一个苗族村寨,王小整今年58岁,像他这个年龄的人,在当地被称为糯娃,这意味着他们是吃糯稻饭长大的。

5.

上世纪60年代,为提高稻谷产量,政府曾经推广过一种高产的籼稻,后来的年轻一代就是吃这种籼稻长大的,但在王小整看来,只有吃糯稻,身上的肌肉才是结实的,山上的梯田,不适宜机械化的收割,人们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摘禾刀,和平原地区相比,在陡峭贫瘠的大山里种水稻需要更多的智慧。顺应着山势,王小整的祖先们完全靠着双手创造了这一切。上古,糯稻曾是长江流域吴超民族的主食,秦汉时期,北方族群向南方扩张,同时也将糯稻引种在这片区域,但糯稻并不是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他的秘密。

6.

1000年前,王小整的祖先们就发现,水稻田里可以同时养鲤鱼和四鸭子,鱼和鸭可以帮助糯稻清除虫害,而它们的粪便,又能给稻禾提供充足的养分,至今,这里的土壤几乎没有使用过农药和化肥。糯稻品质卓越,但单产仅有水稻的一半,在中国的栽培面积不足水稻总面积的5%,但大山里的人们,仍然播撒着祖传的种子与糯稻相互依存。这些古老的糯稻品种,包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今天以及未来的餐桌上将愈加珍贵。

7.

如今,在王小整的村寨里,一些年轻人已经脱离种植糯稻的生活定居在城市,伴随着糯稻种植圈的不断萎缩,传统农耕所维系的集体生活方式也日渐隐退。新米节的主食准备好了,潘银少和黄兰荣开始制作主菜“腌鱼”,贵州从江终年潮湿,为了避免腐败菌大量滋生,大部分的鱼都要腌制保存,当地人相信,辛辣可以帮助他们排出体内的潮湿,木姜子独特的味道和山奈发酵出来的酸,成就了从江壮族独一无二的酸汤鱼。

8.

乡村的盛宴就要开场了,下尧村的炜酒十分有名,取用当地的一种香糯酿制。今天的这坛炜酒是潘银少酿的,已经窖藏了7年。体现群体协作和分享的长街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受到世界的关注。大山里的民族,在贫瘠的山地创造了美味的食物,这得益于他们面对高山的智慧,但要想在汪洋大海里有所耕耘和收获,却需要具备另外一些超乎寻常的技能。

9.

王德峰是一名新入行的潜水员,他的师傅王书辉虽然也同样年轻,但已有15年的潜水经验,现在是夏季,但这身装束,仍然不足以抵御水下的寒冷,今天是王德峰职业生涯的第一天,王书辉将引领他完成这次不寻常的旅程,他们的工作是寻找一种珍贵的海洋生物,这只海参正在静静的沉睡着,但它的夏季休眠计划不得不提前结束了。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