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215】
读物本·【独行西藏】篇肆 藏北高原
作者:幼鱼出听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7622
8
5
18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34段。本系列拨开罩住西藏的神秘面纱,让热爱西藏、渴望全方位了解西藏、并想亲临西藏的驴友,以及想去西藏但条件暂不允许的人,看到一个真实清晰的西藏。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10-10 19:59:48
更新时间2024-10-11 09:38:21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独行西藏】篇肆 藏北高原

1.   按照既定路线,出墨脱之后该进藏北。

张书清开着他的北京2020进了藏北。

藏北,在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藏语称之为“羌塘”,意为“北方的空地”,由于人迹罕至,通常被人们称作“无人区”。

藏北高原大约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海拔最高的一片土地,它的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在稀疏的植被下面,是永久冻土层。双湖就位于这片高原的东南部。

双湖的北边有一个巨大的冰盖,藏北高原的北部与可可西里的南部,都属于这个大冰盖的范围。这个冰盖是地球上除南北极外,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盖,因而这个地区也就分布着众多的湖泊和沼泽。藏北高原的湖泊面积总共有两万多平方公里,西藏湖泊总面积的近百分之九十都集中在藏北。

2.   藏北高原很少下雨,即使下,也不过十几二十分钟,一阵大雨过后,立刻云开日出,炽热的阳光晒上一两个小时,整个草原连下过雨的痕迹都找不见了。这让他也觉得有点奇怪:天上不下雨,地上那么多的湖泊是从哪儿来的呢?

根据他掌握的地理和气象知识,知道藏北高原由于日照强烈,日蒸发量相当大。被太阳晒热的空气不断上升,在下部就形成了相对“真空”的地带,必须有大量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来补充。可那么多新鲜的空气从哪里来呢?除了搞大气环流的科学家,估计没人关心过这个问题。他隐约知道一点儿其中的原因——与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关。

3.   早听说雅鲁藏布大峡谷被称为“水汽通道”,也知道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就是通过这条水汽通道输入青藏高原的。但是大量的暖湿气流怎么就乖乖地顺着大峡谷上了高原的?现在通过实地观察,才弄明白:使雅鲁藏布大峡谷成为“水汽通道”的始作俑者正是藏北高原。

藏北高原巨大蒸发形成的真空地带,使这里的大气环流像一台巨型的抽风机,将干热空气抽向空中,而雅鲁藏布大峡谷就像接在抽风机下面的大烟囱,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青藏高原。就是这种空气的流动,竟然把热带气候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向北推了5个纬度,使它有着地球上最北的热带自然景观。

4.   在藏北,唯一可以休整的地方就是双湖,这里有几栋房子,其中一栋是县招待所。有一个小油站,还有一个林业公安派出所。除此之外,就再也看不到什么建筑。来到双湖必须住在那个招待所里,不然就只有露营了。

他到了招待所,天色已晚,里面一个人也没有。到处问,才打听到有一个管理员,有人住宿时才过来,平日没人时就在家待着。

他跑到管理员家去叫,那人磨磨蹭蹭地来了。先打开一间房门,屋里漆黑一片,那人给拿来一支蜡烛,点上。

屋里除了两张床之外什么家具都没有,地上倒是有个铁炉子,可是没柴也没煤。那人又给提来了一桶水,还给了一筺子牛粪,让他自己把炉子点上。

5.   虽然是8月,但这里早晚的气温比冰点也高不了几度,不生火屋里根本待不住人。

他开始点牛粪,却怎么都点不着,顶多冒点儿烟,根本不起火。

没办法,他只好又跑去找管理员,问怎样才能把那堆牛粪点着。那人又来了,拿了一块破抹布,从外面墙角的一个废机油桶里蘸了点废机油,拿火柴点着,再引牛粪,牛粪一下子就引着了。

“噢,原来是这样。”他心里高兴起来:这下学会怎么点牛粪了。

6.   双湖位于藏北高原的腹地,这里是一望无际的荒原,荒原上遍布着小小的湖泊和湿地。

到藏北高原最希望看到的动物就是藏羚羊。他当然知道藏羚羊是不容易碰到的,即使碰到,也只能远远地看一下,根本不可能近距离观察。

事先他已经调查清楚了,在双湖境内,藏羚羊有两处产羔地,一处在绒马以北的色务岗根与藏斯岗根两座雪山之间的草坝上;另一处在色哇区境内的扎加藏布河以北。这两个地方都在无人区的深处,几乎没人能够到达,即使猎人也很少来,所以对藏羚羊来说是个相对安全的区域。

藏原羚

7.   每年的藏历4月间,大批怀孕的母羚羊就要带着前一年产下的幼崽,从四面八方汇合在一起,跋山涉水奔赴遥远的产羔地。那是一个极其壮观的场面:成千上万只母羚羊在一片草地上同时产羔,遍地血光和胎盘,但这样的景象极少有人看到过。如果想看到大群的藏羚羊,就得到安多县的多玛,那里有一条藏羚羊迁徙的必经之路。

藏羚羊群千百年来从此地经过,不论遭到猎人多少次伏击,失掉多少同伴,仍然义无反顾。每当灾难的枪声响起时,藏羚羊的队伍就会阵容大乱,但疯跑一阵后,又会自动组织好队列,继续前进。

8.   这次去的时间不对,既不是藏羚羊的产羔时间,也不是藏羚羊迁徙的日子,所以这样引人入胜的景象张书清没能看到。只是在路上偶然遇到一小群藏羚羊,不等他靠近,那些轻盈的身影就一阵风似的消失了。

没看到大群的藏羚羊虽然让他有点儿遗憾,但看到了其他种类的野生动物,弥补了些许遗憾。

他拍到了黑颈鹤、胡兀鹫,还有盘羊、黄羊和野牦牛,至于旱獭更是随处可见,其中藏野驴最多,而且似乎不怕人,不像藏羚羊看到人就跑。只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藏野驴并不在乎人的存在。

9.   他以双湖为半径,出去几天再回来,加油、休整,顺便睡一觉。出去了这么些天,除了双湖这几间房子,一路所见到的都是帐篷,偶尔看到一两间土坯房,但也得睡在地上。隔几天回来在床上躺一躺,竟有一点回家的感觉呢。

开着车跑半天,常常只能隐约看见一两个小黑点,不用拿望远镜,他也知道那是藏民的牦牛帐篷。

这种黑帐篷是用牦牛毛捻的粗线织成的,织得也不密实,从帐篷里面向上看,能望到蓝天。如果下小雨,雨水会慢慢渗进来。但下急雨反而没事,还不等水往里渗就顺着斜坡滚下去了,再加上藏民天天在里面做饭,帐篷上糊着一层油烟,根本就不沾水,所以藏民住在这样的帐篷里并不怕刮风下雨。

10.   如果碰巧见到一个帐篷,他只管进去讨饭要水。

那里的藏民极其善良纯朴,虽然他们不懂汉语,但看到他连说带比画,基本也明白是啥意思。他们会把自己熬好的酥油茶和珍藏的风干肉拿给客人吃,这是他们最好的东西,当然是不要钱的。看着客人吃得香,他们会很高兴。

他晚上就在主人的帐篷里住。帐篷里是没有床的,只把毡子铺在地上就算是铺了。这也是因为他们老要迁徙,搬家时总不能让牦牛驮上一张床吧。这倒也省事,他把自己的防潮垫铺上,钻进睡袋就行了。

11.   因为紫外线异常强烈,这里的男人大概是世界上除黑种人以外最黑的人了。而女人们的脸则看不清是黑是白,她们无一例外,脸上都涂着厚厚的雪花膏以保护皮肤。有时候因为涂得太厚而抹不均匀,看上去就像三花脸一般。一路上,他看到最多的动物是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岩羊和盘羊。他总替盘羊担心:那硕大的盘在头顶上的螺旋状角肯定很有分量,会不会压断它的脖子?还有一些小的啮齿类动物:胖乎乎的旱獭,鼠不像鼠、兔不像兔的黑唇鼠兔,贼溜溜的仓鼠,常常在他不经意的时候突然窜出来。

这里的大气质量稀薄,只相当于海平面的二分之一,加上这里的空气干燥少尘,透明度大,所以更显得天蓝云白。他的相机功能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觉着自己回到北京可以办一个藏北动物摄影展了。

12.   他事先为自己安排好了路线,就是以双湖为半径,向一个方向出去几天,拍些片子再回到双湖,休整一下然后再换另一个方向。东、西、北都去过了,最远的一次走出去300公里。他计划最后一次向南,这样离开双湖一直往南到班戈,不用再走回头路了,然后从班戈取道那曲再回到拉萨。

但这次离开双湖,他就找不到路了。原本在草地上留下的那些车辙印,全都无影无踪。这块平素缺少雨水的高原今年一反常态,雨水慷慨得每天从天上往下倒,而水泥地一般的永冻层又不往下渗漏和吸收,于是水就在地面上恣意流淌。有河道的地方,河床变宽,河水变得汹涌;没有河道的地方,水就到处泛滥,站在地势稍高的地方,四周就是一片泽国。

13.   他从望远镜里清清楚楚地看到过几回黑帐篷。因为高原上空气的透明度太好,在平原上根本不可能看到的东西,在那里可以清楚地显现。他从望远镜里一目测,就估计出那些黑帐篷有十几公里远。

但是那个帐篷与他站的地方隔着一片汪洋,如果想绕到那里,可就不知道是多少个十几公里了。这些稀罕的黑帐篷只能是可望不可即了。

这里又不像人烟稠密的地方,有村庄、有树木,或者有电线杆子可以作为参照物。这儿没有村子,没有树木,没有电线杆,除了偶尔能见到奔跑的藏羚羊、藏野驴、野兔等一些野生动物外,既见不到固定的物体,也见不到移动的物体。就算是拿着GPS也没用:你可以认定方位,但你仍然走不出去,因为没有路。

14.   张书清被困在这里了!孤立无援且求助无门。

三天了,这天地之间只有他一人一车。似乎当初女娲造人的时候,在这片无际的高原上只放下了他一个。

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仅从未遭遇过这样的情况,连想也想不到这世界上只剩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该怎么办。这一点他倒是想到了:既然只身一人来到藏北无人区,什么情况都可能遇到。可是现在什么也干不了,哪儿也不能去,因为车上的油已经不多了,不能再漫无目的地瞎跑了。

幸好,车上物资给养还算充足。

他的北京吉普是经过改装的,后边的座位放平就是一张床。如果晚上找不到有人烟的地方,就在车里过夜。车里有大米、食用油、挂面、方便面、干海带以及四川的榨菜和白菜腐乳之类的调味品,足够吃半个月的。

15.   他决定原地等待,等天气转好,等路能辨别,或者碰巧等到什么人路过这里,给他指一条到班戈的路。

天渐渐黑了下来,他拿出了高压锅,准备弄吃的。

上高原,高压锅是必备物资,可人们肯定想不到还得多备几条高压锅的橡胶圈。这是他上高原之前,从中科院地质地理所那些长年在高原上进行科考活动的“老高原”那儿搜罗来的经验。但就算是“老高原”们也没弄清楚:为什么高压锅圈在城里家中用的时候,通常一两年才换一条,而在高原上只用十多次就要更换了。

“吃什么呢?”他想。吃米饭,时间等得久,还得有菜,干脆吃面条吧。白面条太难吃,放点海带。烧开了水,把海带先放进去煮着,等海带软了再放面条。

16.   他牢记着那些常年跑野外的老科学家的话,所以不管做得好吃不好吃,他现在每天都要认真做一顿饭,这让他能够一直保持着较好的体力。

海带正煮着,远处隐约出现了一道亮光。他站起身来朝光亮的地方望,灯光很直,也许是做饭的火光成了黑漆漆的旷野上唯一的信号,灯光毫不犹豫地朝着火光射过来。

来车啦!”他心里一阵狂喜。

过了一会儿,就听到马达的轰鸣声传过来。

又过了几分钟,一辆满载货物的东风大卡车摇摇摆摆地驶过来,在离那只亮着火光的高压锅十多米的地方“吱”的一声刹住了。

17.   车上下来几个藏民,一看打扮就知道是康巴藏区过来的。

他迎上前去,还没等他张口问路呢,一个高大粗壮的康巴汉子大着嗓门先问上了:

“这条路是往哪里去的哩?”

就像刚开的锅里添进了一瓢凉水,他刚热乎了一下的心瞬间又凉了。失望之余又觉得好笑:“怎么迷路的全碰一块儿了?”

不过还是看到了希望,因为他们的车是从另外一个方向来的,只需问他们从哪儿来,路怎么走就行了。

18.   车上的人一共三位。康巴汉子一般都长相英俊。很多康巴男人都是浓眉大眼,鼻梁精巧挺拔,脸部轮廓分明,皮肤呈古铜色,充满阳刚。车上这几位,一个孔武有力,一个精干瘦小,一个标致帅气。

张书清一打听,果然,这辆车是从班戈过来的,他问:“到班戈要走多长时间呢?”

长得最帅的那个汉子说:“3个多小时吧。”

他算了算,车上的油无论如何也跑不了3个小时。眼前唯一的办法便是向这几个康巴汉子买油。他知道,他们的车上不仅拉着货,也肯定拉着油。

19.   “康巴”其实是一个地域的名称。从地理上看,康巴包括西藏的昌都、四川的甘孜、青海的玉树和云南的迪庆,它位于青藏高原向川西台地和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带。

那里山岳纵横,峡谷激流遍布全境,那些或南北或东西走向的大河分割出了众多半封闭的民族定居点。所以这一带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民族走廊”。不同的民族在这里迁徙或定居,交汇或融合。除藏族以外,这里还有羌、彝、纳西、蒙、回、汉等十多个民族。因此康巴人融合了多民族的性格特点,直率、忠诚、强悍。

20.   另外,因康巴地区自古就是内地与西藏通商的必经之地,受到商业文化的熏陶,康巴商人以做生意精明而闻名藏区。

他们通常到成都去置办货物,再从成都买一辆车,拉着那些货回到藏区。先卖货,后卖车,等统统卖干净后,只拿着一沓子钱回家。等挣的钱花得差不多了,在家里也住腻了,就再出去做生意。如此循环往复。

这些信息,都是张书清多年来从书上和熟知西藏的人那里搜罗来的。他想反正是做生意,跟谁做不是做呢?

不料那几个汉子这回却不肯卖油给他,说油太贵了,他们的路还长着呢。

21.   他碰了钉子也没气馁,心里打定主意,非得从这几个康巴人手里买到油,不然就算知道了路,仍然走不出去。人一两天不吃饭还能坚持,可车不行,缺一升油也不走啊。

虽说这几个人粗声大嗓的,其实他知道藏民都是很善良的,真看到别人遭了难,没有不帮的道理,现在自己单枪匹马,车里又快没了油,他们不会不帮的。

不出所料,磨了一阵子牙,最后那个壮汉拍板,同意卖给他20升油;然后又是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每升20元成交。

他付了钱,然后摇头苦笑笑,他知道跟康巴人做生意别想占到什么便宜,虽然这油也忒贵了些,可这会儿不能嫌贵。

22.   与康巴人分了手,他吃完饭,收拾好家什,准备上路。

他必须找到班戈,不光是要取道班戈回那曲,他还想去看看那座著名的铁桩山。

铁桩山的真名叫塔加普山,塔是陡峭,加普就是铁桩,因为上面有一个神秘而神奇的铁桩,这个铁桩与格萨尔的传说是连在一起的。

格萨尔王是藏族传说中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东征西战,降妖除魔,为民除害,英雄业迹传遍高原。在除掉一个叫堆阿穷的九头妖魔后,他在山顶的石头上钉下了这根铁桩来拴战马。

23.   有亲眼见过这根铁桩的人说,那铁桩就像是从石头里长出来似的,与石头连接得天衣无缝,没有一丝人为的痕迹。有人用大铁锤猛砸一气,也有人用铁钎子在铁桩周围的石头上凿来凿去,但那铁桩都纹丝不动。经过了许多年的风霜雪雨,周围的岩石都风化和剥落了,可那根铁桩子却依然锃亮光滑。

他按着康巴人指的路走下去,不想才走了半个小时,就看到几幢房子,但不是班戈,是个孤零零的客栈。

里面有人出来招呼,应该是客栈的老板。他问:“从这里到班戈有多远啊?”老板说:“开车15分钟吧。”

24.   他一听就想笑:那几个康巴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差得也太多了吧!就算再加上15分钟,从他迷路的地方到班戈也用不了一个小时。刚开始他还弄不明白,为什么那几个康巴人对时间那么没谱?一路边走边琢磨,最后算是琢磨出一点儿道道。

原来,在藏民的头脑里,时间并不是一个特别清晰的概念,他们也很少给自己制订严格的时间表,比如寅时三刻到什么地方,午时三刻干什么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倾向于自然和随意。

他没少在路上看到陷住的车,碰到这样的事,如果是汉人,首先得想办法,看看怎么把车弄出来。可是藏民正相反,他们做的第一件事肯定不是挖车,而是把煮茶的家什拿出来,不慌不忙地先煮一罐茶,再舒舒服服地坐定,慢慢喝茶。直到喝痛快了,再来想办法挖车。估计这几个康巴人是把坐在那儿煮茶喝茶的时间都算进去了。

25.   行了,这会儿啥也别说了,先住下。客栈老板给做了一锅鸡蛋面,他捧着碗吃得浑身冒汗,心里真觉得幸福极了。

正吃得香,又看到外面车灯在闪,人声喧哗。这回来了两辆车,一辆丰田3400,一辆东风卡车。

不一会儿,一个戴着圆边帽子,拿着手电筒的人走了进来。进门就问:“外面的车是谁的?”正宗的北京口音。

张书清看了一眼来人,说:“我的。”

“你从哪儿来?”

“从双湖。”

26.   这回圆边帽子半天没言语,好像觉得这个回答不可思议。等了一会儿才又问:“你干吗去了?”

“拍野牦牛。”

“你是不是疯啦?”听这话的口气,这事儿在圆边帽子看来似乎是个天大的奇事。

也难怪圆边帽子那么惊奇,原来他们是北京通县地质大队的,正在藏北高原进行一个科考项目。地质队的人平常绝不允许单车外出,如果出门,不管办什么事都必须两辆以上的车同行,以防万一发生什么意外可以相互救援,即使救援不得,也能回去报个信。

这个地质队就住在班戈。

27.   圆边帽子们晚上闲得无聊,开着车出来逛,看能遇上什么新鲜事。还真就遇上新鲜的了:眼前这家伙居然敢单人单骑闯进藏北高原,在他们看来,这人不是精神有毛病,就是心理不正常。

其实张书清离开北京时,曾听中科院地质地理研究所的人说过,藏北高原上有个地质队。他还专程去拜访过这个地质队的总负责人,一位姓刘的专家,向刘专家求教了许多问题。

他到拉萨之后,又按着刘专家提供的线索专门去打听过,找到了这个地质队在拉萨的联络点,想向他们要一张藏北的地图。可人家说地图不能给,如果进了藏北高原,能遇上那个地质队。

28.   几年之后,他与单位的同事刘晶一起出差,与刘晶谈起了那次藏北奇遇。刘晶突然说:“哎呀,你就是我爸说过的那个小伙子吧?”

原来地质队那位刘专家就是刘晶的父亲。刘晶曾听她父亲提起过一个要独自进藏北高原的小伙子,后来就再也没了音信。老专家一直惦记着这个小伙子,并推测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意外,把自己“贡献”给藏北高原了。

他听了刘晶的话有些内疚:自己平安回到北京,也没向老人报个信儿,还一直让人家惦着。原以为在藏北遇到的那个北京口音会把这件事在地质队里嚷嚷开,肯定会传到刘专家耳朵里,看来自己的推算有偏差。

29.   这会儿,张书清正跟圆边帽子聊得热乎。

圆边帽子好心地说:“你不是要去班戈吗?干脆今晚跟我们走吧,几辆车一起安全,那边条件也好些。”

他一想,反正已经知道路了,今晚也累了,想早点歇着,便婉言谢绝了。

送走了圆边帽子和大小两辆车,他花10元钱向老板租了一条被子。虽然是8月,夜里的温度却只有几度,光靠自己的睡袋难以抵御寒气。

住宿分5元和10元两个价钱,10元的可以上床,5元的只能睡地。他一路都是睡在地上,今天也不想再多掏5元钱。在地上铺好了防潮垫,心满意足地钻进睡袋,再盖上客栈老板的被子,暖暖和和地睡着了。

30.   刚做了一个梦,梦到外面又来了车,而且吵吵嚷嚷地下来一堆人。他一边在梦中辨认着这些人,一边抱怨这些人怎么这么吵。正抱怨着,猛然醒了,原来不是梦,是真来了辆车,屋里还进来了几个戴着小白帽的,看样子是一群回民。

这些人不管不顾地说着话,还从车上叮叮咣咣地往下搬东西。这帮人进了屋,好像看不见墙角地上睡着的人,把一口锅支在屋中间,点着喷灯,开始烧水做饭。

在藏北高原,没有煤,没有电,也没有柴火,更没液化气,藏民取暖煮酥油茶可以用牛粪,但要想烧开水做饭,就只能用喷灯了。所以每一辆车上都备着喷灯,喷灯的重要性不亚于粮食。

31.   喷灯嗞嗞地响着,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就冒出了热气。

戴小白帽的汉子们开始忙活,这些人看上去训练有素,和面的、切肉的,分工明确、有条不紊,配合很是默契。这下他睡不着了,就躺在被窝里看他们做饭。不一会儿面和好了,水也开了,几个人围着锅往里揪面片。那羊肉本是硬邦邦的一块,被他们切得飞薄,扔进锅里一煮,香气就冒上来了。羊肉面片煮好,他们又拿出一瓶辣味酱油,每人碗里倒一点,把面片往碗里一盛,顿时满屋子香气四溢。

张书清的嘴里一下子溢满了口水,肚里的馋虫也开始闹腾起来。

32.   按说他已经吃过两顿饭了,在迷路时吃了海带煮面条,刚才又吃了鸡蛋面。可自己做的那锅盐水海带煮面条和眼前的羊肉面片比,根本就不能算是正经八百的饭。刚才吃的那碗鸡蛋面虽然还像个饭,但跟羊肉面片比起来就差得远了,何况已经过了两个小时,早就消化了。这会儿闻着羊肉和辣酱油的香味,他禁不住偷偷地把口水咽了下去。翻了个身,把脸转过去面对着墙,省得看着他们吃得那么香馋自己。

兴许是他一翻身有响动,那几个吃面片的回民看到了地上躺着的这个人,其中一个小白帽很热情,说:“哎,兄弟,起来吃上一碗羊肉面片子!”

33.   这话真说到他心坎儿上了,他多想吃啊!可又觉得面子上下不来,素昧平生的,哪好意思真爬起来去吃人家的面片呢?此外也觉得回民有好些个讲究,如果别人用过他们的碗,没准儿他们就不要了。他可不想给人家找麻烦,再说刚把被窝睡热乎,爬起来穿衣服也确实太麻烦。于是咬了咬牙,违心地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忍着馋也忍着饿强迫自己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跟这些回民聊天,才知道他们是到一个硼砂矿上去拉硼砂的。那个矿离这儿500多公里,他们整整走了一个月。天天陷车,天天挖车,有时车陷得深,车载又重,要挖一个星期才能把车挖出来。

34.   听了他们的话,他深为自己感到庆幸。想想自己可比他们的处境强多了:车没坏过,也没陷过,车上有吃有喝,足有15天的给养。只要15天之内能找到人烟,就没啥可担心的。只是这里的水不怎么好,矿物质含量太高了,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的500倍。不过也只是水太硬,肠胃难受些,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

从班戈到那曲还有200来公里,仍是那种地图上标的所谓“县道”。但这回他把路线搞明白了,只要不再迷路,别的问题都好解决,只有到了那曲,才能上312国道回拉萨。

走了一会儿,看到被陷住的车,都是大车,因为车身重,车轴距宽,容易滑到路外面去。小车还算好,基本不陷,只是遇到水就得绕,绕不过去还得回来,换个方向再绕,他就这么慢慢蹭着往前走。这会儿他已经完全不着急了,因为最让他担心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曲折的国道

【独行西藏】:①375023  ②423603  ③217709

同系列文本推荐

【十年徒步中国】系列1-10文本号

①311247 ②553951 ③108157

④183081 ⑤189789 ⑥224195

⑦564059 ⑧152271 ⑨333321

①⓪554539

【乡居散文·太阳岛上借间屋】

春来篇①:493499   春来篇②:525451 

冬闲篇①:321807   冬闲篇②:549383

夏食篇①:323179   夏食篇②:665847

秋收篇①:972327   秋收篇②:316531

【自然散文·万物相爱】系列

①262139 ②457763 ③374623

④485607 ⑤383035 ⑥114737

⑦485053 ⑧771479 ⑨167621

①⓪537937 ①①840991

《山水散文》系列

名山篇1: 451371 名山篇2: 692021

水韵篇1: 385609 水韵篇2: 725473

西北篇1: 145905 西北篇2: 964819

名胜篇: 148155 域外篇:806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