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经典 品自我】《悠悠岁月》
1. 2022诺奖热门《悠悠岁月》,中国人为何能在法国人身上看见自己
今年诺奖《悠悠岁月》让我们相信细碎中终见千古
“无人称的自传”其实才是写给我们每一个人看的。简单讲就是你看不到书中的主角,只能听到那些走街串巷的时光洗盏更酌。“我们属于所有时代,却又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13万字写尽了法国从“二战”开始后的60年。
《悠悠岁月》是一本很神奇的自传,褒贬不一,我当然是喜欢的那一类。法国女人的优雅和自由不仅在衣着更在灵魂,尤瑟纳尔的无性别叙事,埃尔诺的无人称自传,她们都能把历史的浮沉在文学的经纬中娴熟地穿针引线,她们不需要聚光灯,她们不需要杜拉斯和波伏娃的喧嚣,就是缄默地站在黑暗中,努力成就自己和身上碾压而过的所有时代。
2. 作者描述的是一个我完全没有经历过的国家和时代,但却反复品读停不下来。我为何会在一个法国人半个多世纪的回忆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每读一遍,都好像微风拂过记忆的初夏时光,在不老的天光下随手摆弄着精致的咖啡甜点,那些陌生又熟悉的字句,像投射到心底从不会迷途知返的香气,有种跨国界般的善解人意,跟着血液循环一层层冲击心底沟壑的浅沙,让我总是想到些什么,想说些什么,对于我的国家和远离我的时光。
《悠悠岁月》让我们知道时间在一种正向的记忆唤醒中可以有很高的存活率,很多记忆其实并没有消失,它们只是等待你去想起。然后你会发现唯一让内心安宁的方法,就是回到内心深处,看看那些兵荒马乱的回忆,让它们齐整地心有所属。
3.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颁奖词说:“她以无畏的勇气、临床诊断一样的敏锐感,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疏离及其集体制约。”
我们总是一次次在“沉浸于日常生活时,反而有了不现实的感觉”。“二战”后法国的五十年,或许是我最想去看一看的远方。当一个时代打着响指走过的时候,我们所剩的回忆又有多少是真实的。那些只不过是我们安慰自己日渐衰老躯体和不再蒸蒸日上生命的一些臆想片段罢了。最想念的人,在回忆里竟拼不出半张好看的侧脸。
4. 《悠悠岁月》有点像法国版的阿甘正传,时间跨度非常大,视域网格精密又繁多,但你觉得它就是在一个细雨如梭的黄昏,外婆在床前讲的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主角始终是一个香橼藤蔓下的倩影,无数次觉得就要看清了,但最终还是虚焦了,因为那不是可以触摸的“我”,而是一个个虚空又焦灼的“我们”。在时代浪潮翻涌的水花下面,卑微地念诵着不成曲调的赞歌。虽然时间仓促,我们竟然获得了某种颓败和倥偬的快感,像时代遗留在我们回忆中那半支可以消除阵痛的罂粟。
5. 如果我们总是不被别人体谅,我们会变成一个更加体谅别人的人吗
唯有经历过苦难,生命才会被扩容。云淡风轻的真身都是忍辱负重。时代给个体留下的伤痕,都是日后一个个不被体谅的记忆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