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散文 之 但愿那海风再起14
编者:本篇很多歌曲,如读文过程中有时间可点击BGM聆听,也可读完后一首首欣赏
第三部分
但愿那海风再起
当你发现有个人能把你的悲说得一清二楚,
比你自己还说得明白时,
你会发现,
你的悲不仅属于个人,
还属于这个时代里很多人共同的愁绪。
01
前几天去大学演讲,被问到有没有对自己影响很大的音乐人,脑海中只想到了罗大佑和梁弘志。此刻坐下来好好回忆,记录一下,以防下次再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时大脑空白,蹦不出人名。
而且除了音乐人之外(我习惯把“音乐人”定义为音乐创作者或制作人),也有很多歌手对我有所影响,但更多的还是一些歌曲,专辑,甚至一个封面,一两行歌词,一两句旋律。所以干脆就碎碎念一下,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吧。
让风尘刻画你的样子
02
一次去上海看罗大佑的演唱会,过了两天在一个咖啡馆碰到一位作家,聊起罗大佑的演唱会,发现原来我们都在现场,于是一同复盘各自是从哪首歌开始哭的,惊奇地发现居然都是从《你的样子》。
《你的样子》在那场演唱会的位置很靠前,从“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像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起,我的情绪就全然崩溃,仿佛一只蚂蚁突然有一瞬间洞悉了人类文明,于是滋生出又震撼、又哀伤、又无能为力的复杂感受。
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
像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
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
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
——《你的样子》
03
我觉得像罗大佑这样既有超群的作曲能力,又兼具精深的中文造诣的音乐人其实不多见。“精深的中文造诣”并不是指遣词造句引经据典,或写点哲思哀愁小金句什么的。在辞藻堆叠和使用意象上,宋人已经做到极致,后人再用也就不过尔尔,至于小金句更是大大受限于听者的年龄及其人生阶段,往往很快就会过期。罗大佑的歌词常常总结不出什么小金句来归纳全篇,摘不出所谓“转发文案”。
罗大佑的厉害之处在于,你乍一看这篇歌词也许会觉得不知所云,但你想想自己,想想宿命,又觉得他什么都说了。这就涉及中国文化中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有留白,可玩味,把话说到一个临界点,让你自己往里跳。而且他的用词也不刻意艰深,不会有卖弄文采之嫌,更让人感到罗大佑是一个敬重文字的人。
04
再从技术上说,写词做到押韵并不难,但做到既合辙又押韵是比较费脑筋的。所谓合辙(也有说合仄)就是词语的读音和唱音不能相反,不然就属于“倒字”,譬如你这个词第一个字是一声,第二个字是二声,那么理论上第二个字的音就要比第一个字高,至少不能比它低,不然唱起来会非常不舒服,让人听起来也很费解。
罗大佑的歌词唱在嘴里特别舒服,这就是因为他的合辙做得相当完美(这一点绝对是华语乐坛中顶级的存在),我们看第二句,“梦”为四声,“里”为三声,词语发音是从高处的“梦”滑到低处的“里”,它的曲子果然就是“梦”比“里”高,你唱起来和读起来感受是一样的;再看“小河”,“小”为三声,“河”为二声,词语发音从低处的“小”爬上高处的“河”,唱音也是同样。如果反过来会怎样呢?“小河”的唱音如果前高后低,听起来就成了“萧何”,离谱吧?罗大佑很地道,不会干这样的离谱事儿。